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40章 年复一年

第240章 年复一年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9 14:46:22

“臣张议潮,贺上千万岁寿……”

“赐座!”

腊月末尾,当张议潮的唱礼声在紫宸殿响起,李忱眼神复杂的看着眼前张议潮。

张议潮五十有八,比李忱大十一岁。

在李忱看来,他姿貌中等,但眉宇极具威严,气势甚至比旁边的令狐綯、崔慎由、萧邺等三相四贵还要强。

哪怕是统领左神策军的王宗实在面对张议潮时,也很难在气势上将其压倒。

他的气势,不是刘继隆那种锋芒毕露的气势,而是好似长剑在鞘,动则即出的气势。

无意之间都能有如此气势,这才是能够带领河西百姓推翻吐蕃统治的人物。

不过即便这般人物,也终究落到了自己手上。

想到这里,李忱舒然,脑中早早想好的说辞,也在此时说出:

“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卿率义旅,收复河西,可谓关西神将,如今得见,但觉雄壮!”

“若天下能多出几位如卿般人物,大唐何愁不盛?”

他为张议潮戴上了高帽,张议潮却面色如常,毕恭毕敬作揖道:

“收复河西,乃河西百姓一心同体之结果,非臣一人之功。”

“臣已年迈,故入京为官,将河西之事授予臣侄张淮深,观察使索勋。”

张议潮提起了张淮深和索勋的事情,其中张淮深在前,索勋在后。

前者代表他扶持的人,后者代表朝廷扶持的人。

二者共存,也代表张氏与朝廷可以共存。

如此简单的表达,李忱及紫宸殿内诸臣自然能听懂。

不过李忱没有开口,而是笑着与张议潮对视。

张议潮在为张淮深争夺河西节度使旌节,可李忱不想给。

在他看来,张淮深与索勋二人都名不正言不顺的在河西掣肘,加之北边甘州回鹘与嗢末制衡,这样的三角关系才能稳固。

“陛下,河北道急报,成德军王绍鼎病卒,军中推举其弟王绍懿为留后,请表节度使。”

令狐綯岔开了话题,而李忱也收回目光,略微皱眉道:“王绍懿此人如何?”

“此人气度宽大,军民无不推举,对朝廷十分恭敬。”

令狐綯说罢,李忱颔首道:“容朕考虑……”

话音落下,他继续看向张议潮,而他与令狐綯的对话,无非就是在给张议潮下马威罢了。

关于河朔三镇,张议潮早就与张议潭在书信中聊过了。

河朔三镇中,若是论经济人口,则是以魏博见长,光人口便有三百多万,其次是成德镇一百九十余万,幽州一百四十余万。

不过单说军事,魏博镇牙兵虽然名声在外,但魏博的军队构成和其他两镇不同,骑兵少,步兵为绝对主力。

尽管其巅峰时有兵众十万的说法,但却在建中之乱中损耗非常严重,士众死者十之七八,基本已经消耗光了生力军,进入了总动员阶段。

如果不是河北局势突变,唐廷在分割成德问题上处置不力,使得幽州朱滔、成德王武俊三万五千大军南下救援田悦,魏博镇恐怕会被马燧、李抱真的八万联军荡平。

正因如此,建中之乱后,魏博镇没有参加过大的战事,哪怕重新募兵补员,镇内却渐渐养成了“保卫家乡可以,出境打仗不行”的特点。

如果以防守本土为目的,魏博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差强人意,非多个雄镇联手,一般无法奈何。

若是出镇作战,那战斗力就一泻千里了。

相比较魏博,如今的成德则是局面稍好,但也远不如曾经。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格局中,河朔三镇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就是成德。

不过随着成德镇挑起建中之乱,战后成德镇的遗产便被易定、新成德,沧景三镇瓜分,成德也沦落到只有四州的地步。

尽管成德镇依旧有四五万兵马,但其实力早已不如曾经。

不同于成德、魏博两镇常以防御战为主,幽州基本是境外作战,且出兵数量非常雄厚。

哪怕幽州镇几次对官军重拳出击,甚至在惬山一战中把官军主力马燧、李怀光打的大败,但幽州镇和朝廷还是有相同利益的。

这个相同的利益,就是面对北方少数民族袭扰。

中晚唐的幽州镇,虽然对朝廷来说是一块难以染指的化外之地,但幽州镇却也独自承担起了替大唐守边,防御契丹、奚的艰巨任务,这才是幽州镇常年保持十万规模军队的首要原因。

长期在血与火中锻炼的幽州军队,其军队战斗力和数量都不是甘于安逸的成德、魏博可比的,其战斗力为当之无愧的河朔第一。

不过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幽州,由于边防的特殊形势,以及极其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无法有效发挥出其全部实力。

统治最稳固的成德镇,限于本身实力的寡弱和军队规模较小,自保有余,争锋不足。

经济最发达的魏博,本身具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却由于其极端的权力结构,使得本镇军人没有向外扩张的主观意愿,最后在历史的快速变化中逐渐沉沦。

也正是由于这种局势,导致了河朔三镇内部的相对均势,使得河朔三镇在多次大洗牌中,始终没有发生一镇被另一镇彻底吞并的情况。

就地缘来讨论,三镇能相互依存是有道理的,而比较之下,河陇就不太行了。

不提高原上的吐蕃、土浑,单说草原上的回鹘、嗢末,以及内部的番口、龙家等问题,就足够牵制河陇不少精力。

加上河陇人口不过五十余万,体量太小,疆域太大,整体来说是自保有余,开拓不足。

若非有张议潮、刘继隆、张淮深这三个军事强人支撑,河陇全境根本无法收复。

如今张议潮走了,河陇少了一个军事强人,只剩下刘继隆和张淮深,二人的压力也自然而然会变大。

不提别的,凉州必然会让给索勋,而索勋的能力也不足以控制凉州,凉州最后还是得落到嗢末或回鹘手上。

如果刘继隆无法收复凉州,那张淮深会走入死局,刘继隆也是同样。

不过对于刘继隆的能力,张议潮没有半点怀疑。

刘继隆缺的,只是一个让朝廷挑不出理来的借口罢了。

等张议潮迁走汉口,番口必然作乱,胡虏必然南下,而索勋要么东逃关内道,要么身死凉州。

索勋不论死还是逃,都将给刘继隆一个收复凉州的机会,而朝廷也根本挑不出理来。

想到这里,张议潮心里有了想法,不免作揖道:

“陛下,凉州汉口稀少,请陛下移民实边,以免凉州丢失。”

“这是自然……”李忱闻言眼神微眯,顺杆上爬道:

“张副都护不日便要收复西州,而西州胡杂众多,必然要迁入百姓,移民实边。”

李忱心想迁徙人口可以,但张淮深必须去收复西州。

问题在于,只要张淮深离开凉州,跑去西边收复西州,那凉州必然为索勋所获,而朝廷也可以在之后调离赤水军,逼索勋献出凉州。

如此一来,朝廷便切断了陇右和河西的主要联系通道,三面包夹陇右的刘继隆。

不过李忱也清楚,张议潮理应能看出这点,所以他大概率不……

“陛下圣明!”

张议潮颔首作揖,这让李忱及令狐綯等人纷纷错愕。

他们可是知道张议潮经过了兰州,说不定见到了刘继隆。

既然如此,那就是说二人关系不错,更别提刘继隆还派人给张议潮送礼了。

不过二人关系既然不错,那张议潮为什么会同意张淮深离开凉州?

众人不清楚,但李忱多疑的性格却让他在此刻怀疑,索勋会不会也是张议潮扶持的人选。

如果是这样,那即便索勋占领凉州,河西陇右依旧铁板一块,迁入人口只会增长其实力。

想到这里,李忱试探道:“既然如此,不如由卿操办此事,命张副都护收复西州。”

“臣遵旨!”张议潮不卑不亢应下,李忱见状有些失了方寸,沉吟片刻后点头道:

“既然如此,张司徒便先去操办此事吧。”

“臣告退,上千万岁寿……”

张议潮果断应下,起身便向外退走。

待他离开,不等李忱开口,萧邺便诧异道:“陛下,张议潮此举,实不应该。”

崔慎由见状也表现道:“朝廷扶持索勋,是希望索勋夺取凉州,然后由朝廷派人接管凉州,阻断河西与陇右主要联系。”

“张议潮是刘继隆恩主,他不可能不知道,若是让朝廷拿下凉州,刘继隆将被三面包夹,如鸡蛋入手,随意拿捏。”

“莫非……”崔慎由顿了顿:“莫非是张议潮去陇右与刘继隆商议何事,事情未能如愿,故此报复刘继隆?”

“陛下,臣以为崔相所言极是。”马公儒、王归长二人作揖行礼,纷纷附和崔慎由的猜想。

李忱虽然狐疑,但如果不是这样,也无法解释张议潮为什么要陷刘继隆入绝地。

倒是令狐綯觉得崔慎由说的不对,但他也不知道张议潮为什么帮着朝廷对付刘继隆。

只是皇帝没有询问他,他也没有必要站出来说不同意见。

想到这里,令狐綯附和道:“不若看张淮深是否会让出凉州,若是真的让出凉州,那必然要迁徙人口充实凉州,以免凉州番口作乱。”

令狐綯倒是提醒李忱了,索勋之前在会州对番口强压,以至于他出兵凉州没多久,凉州就发生番乱,差点害得张直方身首异处。

不过这件事情,终究是因为索勋带着军队前往了凉州,如果他没有前往凉州,当地的番口也乱不起来。

“索勋前番导致会州番人作乱,而凉州番人众多,是否会引起番人作乱,丢失凉州?”

李忱虽然心里有数,但还是忍不住询问众人。

王宗实闻言作揖道:“索勋手中有甲兵七千五,凉州汉番口数以四六分成,想要作乱,并非那么容易。”

他话音落下,马公儒却作揖道:“陛下,五千赤水军的戍期只剩一年,是否要从其他地方再调五千兵马进入凉州?”

面对马公儒的询问,李忱皱眉看向萧邺,萧邺闻言踌躇道:

“关内道此前已经招募过一批赤水军,加之许多饥民安置会州,如今实在是抽调不出兵马。”

“听闻西川编练了一万五千新军,不如从西川调遣兵卒北上?”

“不行!”马公儒拒绝,他早就将西川兵马视作禁脔,哪里愿意调西川兵马北上。

萧邺被打断也不生气,而是继续道:“若是如此,那便只能从天平军、淄青、徐州等地调遣兵马了。”

令狐綯听后沉吟道:“第一批兵卒便是从天平调遣,如今应该从淄青、徐州调遣了。”

“这……”听见令狐綯这么说,崔慎由无奈站出道:

“淄青距离遥远,若是要调遣五千人前往凉州,所耗钱粮恐怕不小。”

“至于徐州武宁军……”

崔慎由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众人都知道他什么意思。

徐州武宁军本来朝廷保卫运河生命线的一支精兵,后来唐穆宗想裁军,武宁军就不干了,把原来的节度使赶走,拥立本土将领王智兴为节度使。

王智兴担心自己被驱逐,然后就抽调武宁军中的精锐组建了一支人数在两千人的牙兵,号银刀军。

王智兴调走后,银刀军逐渐桀骜自满,武宁军历代节度使都不敢对付他们,他们也随之更加骄傲。

节度使到任,必须请银刀军吃酒吃肉,还要对银刀军众人恭敬,倘若不恭,动辄驱逐节度使。

不到二十年时间就驱逐了好几任节度使,跋扈非常。

朝廷要是真的从武宁军调遣五千兵马去凉州,那银刀军肯定会趁机作乱,说不定还要驱逐节度使。

想到这里,令狐綯也觉得头疼,末了不免试探道:

“陛下,调新卒戍边,其费用非常。”

“臣闻赤水军中,皆以王守文、吴煨等五百天平老卒为首,不如犒赏其余兵卒半年军饷,犒赏王守文等五百人两年军饷,让其再戍十年如何?”

李忱闻言皱眉,但想了想,既然能节省一批钱粮,那也没有必要浪费更多。

“此事便由诸卿操办,切勿出事……”

“臣等领旨。”

令狐綯等人领旨,李忱见状也继续询问道:“会州情况如何了?”

萧邺闻言主动开口作揖道:“朝廷自关内道迁徙三万余口百姓进入会州,其中不乏党项、沙陀等悍勇之民。”

“会州刺史张直方招募两千新卒与旧军编练,置会宁军二千五百人,所需钱粮甲胄,皆已置办,陛下无须担心。”

萧邺这般说着,李忱闻言满意颔首:

“待张淮深移镇他处,便命索勋拿下凉州,届时将索勋调入长安,委派他人坐镇凉州。”

“那索勋若是不应,即刻调走赤水军!”

“臣等领旨。”

令狐綯等人纷纷作揖,随后便见李忱起身,纷纷躬身唱礼,送离李忱。

待李忱走远,他们也各自散去,并不着急解决凉州赤水军的事情,毕竟还有一年戍期。

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张议潮也前往尚书省、门下省商量张淮深西征的事情,并与三省官员起草圣旨。

待圣旨确认无误,南衙交入宫中,经李忱点头后送往河西。

把此事落定后,张议潮便被人带着前往了右神武军。

右神武军属于北衙六军之一,与神策军不是一个体系。

所谓北衙六军,主要是羽林、龙武、神武三军,每军分左右两军,故此号称北衙六军。

羽林军编制是四千人,左右神武军与左右龙武军的编制都是三千人,六军加起来共有一万人。

不过六军里有不少富家子弟在军籍上挂名,军纪特别差,战斗力也很弱,所以没什么大用。

张议潮如今担任右神武统军,麾下有一千五百名兵卒。

虽说来长安是为了让朝廷信任他,干不干活不重要,但张议潮还是在解决了河西的事情后,带着张淮铨等人前往了右神武军。

如他们预料的那般,右神武军军纪废弛,军中大部分都是挂名的富家子弟。

对此,张议潮也不纵容,而是向李忱请表,请求整顿右神武军。

“整顿右神武军?”

紫宸殿内,李忱听着王宗实的汇报,不免暗自点了点头。

他对北衙六军的羸弱虽有不小的怨言,但北衙六军固然无能,却能安置不少勋贵子弟。

李忱并不想当这个恶人来处置他们,但如今有了张议潮,倒是可以借助他的手,整顿整顿右神武军。

不过这支军队还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想到这里,李忱目光看向王宗实:

“你那弟弟王宗会也闲赋够久了,让他去右神策军监督张议潮练兵。”

“是!”王宗实果断应下,他可不会放过这种增强自己实力的事情。

想到这里,他对李忱作揖后退出紫宸殿,不多时便召来了王宗会。

他在紫宸殿前广场上与王宗会对视,冷声道:“那张议潮要整顿右神武军,陛下让你担任监军。”

“他要怎么整顿,你别插手,等他整顿好了,自然有人会罢黜他的官位,届时你提拔一人,牢牢掌握这支兵马。”

“是!”王宗会眼前一亮,当即应下。

“去吧。”王宗实颔首示意他离去,王宗会也急忙转身向宫外走去。

对于他们来说,什么关西神将、河西义旅,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罢了。

眼见皇帝年纪越来越大,而储君之位依旧高悬,他们也该为自己好好谋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