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46章 天灾人祸

第246章 天灾人祸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9 14:46:22

“淅淅沥沥……”

绵绵细雨中,七里亭乡的百姓被衙门的兵卒叫到了晒场。

数百户人家的男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乌泱泱聚集在晒场中,却无一人敢有怨言。

所有人都看着前方台子上的十余名撑伞甲兵,为首之人则是身穿浅绿官袍的健壮官员。

远处,被雨打湿的旗帜上写着“徐州彭城县七里亭乡”。

“至尊有旨,今岁秋收加税九厘,今告四方,可有人不解?!”

官员站在雨伞下耀武扬威,雨中的百姓们闻言也不敢抱怨。

见状,官员满意点头:“等这场雨停下,各家各户立即收割粮食,本官届时会派兵前来收缴税粮!”

他话音落下,满意带着甲兵们前往不远处的马车,乘车离开了七里亭乡。

百姓们看着马车走远,直到彻底消失在雨幕中,这才抱怨起来。

“加税九厘,这得多交多少税粮啊?”

“不知道……”

“知道又能如何,反正到时候他们还是会想办法让我们交杂税。”

“唉……交多少税,怎么交,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他们鲜少掌握算术,故此朝廷说加税,他们向来只知道掏钱免灾,哪里知道加几厘该是多少。

相比较他们,七里亭乡的几名耄老则是面面相觑,随后聚集到了乡内一所还算富庶的院子中。

“衙门说加税九厘,这税到底是算租,还是两税和杂税都算?”

“如果是都算,每亩地起码要多交二百来钱。”

“算下来,你我之家,要多交十几贯啊……”

“淮南大饥,我们河南也不好过,如今朝廷又要加税,怕不是……”

“交税倒还好说,可这细雨下了三日,汴河和泗水都漫出河道来了,倘若继续下去,恐怕颗粒无收。”

“到时候我们倒是有家底,可乡上和乡野的那些人家,又有几个有家底?”

“没错,如果他们遭了灾,到时候交不上税,恐怕会落草为寇,落难的还是我们。”

几名耆老相互交流着,眉宇间尽是忧愁。

唐朝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初期由于施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制度,百姓负担还是比较轻的。

不过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和均田制开始崩溃,百姓负担渐渐加重。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在财政不济的情况下,唐廷又开始施行两税制,百姓负担沉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官污吏们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设置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杂税。

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

正因如此,如七里亭乡这种地方,百姓起码要拿出收入的五成交给朝廷,只能说勉强苟活度日。

如今朝廷又要加税,加上老天似乎也不赏饭吃,几位颇有家资的耆老也不免担心起了时局。

“若是真的活不下去,为了避免有人铤而走险,我等还是得设些粥棚,派发些粮米才是。”

“是极是极……”

耆老们倒是清楚,百姓穷没事,可如果百姓没饭吃,那他们这些富户就要遭难了。

众人商议完毕,当即各自行礼散去,各回各家。

在他们回家的同时,刚刚离去的彭城官兵也在马车中聊了起来。

“王押衙,朝廷不是说加税三厘吗?怎么成九厘了?”

第一辆马车上,一名青壮官兵质问那官员,被称呼王押衙的官员闻言轻嗤。

“庞大郎,你还是太年轻了。”

“这朝廷三厘税,是肯定要征收的。”

“只是朝廷吃饱了,我们难道就不吃?”

“即便我们不吃,牙将们和州官们难道不吃?”

“这九厘税啊,三厘弟兄们分了,六厘交给牙将和州官们。”

“州官、牙将们吃饱了,才能安全把三厘交给朝廷啊。”

王押衙说着,同时对众人道:

“我好不容易抢来这七里亭乡的差事,你们可不要说漏嘴。”

“这七里亭乡有四百多户百姓,起码能加税得到八百多贯。”

“这八百贯有七成交给牙将和州官,剩下的二百多贯就弟兄们十几人一起分了。”

“这具体分下来,弟兄们每人都能得到半年军饷,这来钱可比吃饷快多了!”

王押衙目光扫视众人,众人纷纷点头,其中两名年长的牙兵开口道:

“怎么能平分呢?”

“对啊,如果不是王押衙带我们来,我们哪里能有这机会。”

“依我看啊,弟兄们每人拿十贯就行,剩下的交给王押衙为大伙打点。”

“没错没错……”

车厢内附和声不断,那王押衙也十分受用。

整个车厢里,唯有那庞大郎惴惴不安,其余人都十分高兴。

见状,王押衙也安抚道:“庞大郎,你刚刚加入银刀军,不知道我们的规矩也正常。”

“只是回城之后,你切记别乱说话,若是被牙将和州官们知道了,即便我和弟兄们不罚你,其它的牙兵也不会容你。”

“嗯,我记住了,押衙放心。”庞大郎连忙点头。

见状,王押衙满意颔首,随后带着一行牙兵返回了彭城县内。

布告四方的事情是结束了,可由于大雨还没停下,所以秋收还得推延。

牙兵们回城等待,而徐州各乡村的农户也在等待。

“淅淅沥沥……”

秋意渐浓,可徐州的天空却似裂开了口子,连绵的细雨开始渐渐转变为大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无情地打击着田间作物。

那些地里刨食一辈子的老农,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焦虑,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恐惧。

他们蹲在家门口,双手抱膝,目光空洞地盯着雨幕,似乎在寻找着一丝放晴的希望。

乡间的老柳树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在为农民的困境哀泣。

偶尔有几声鸟鸣穿透雨幕,却也显得如此凄凉。

只是大雨不曾停下,河道里的河水甚至漫出河道,往田间冲去。

“铛铛铛……”

铜锣作响,全乡男女老少都被叫到了田间,试图将水引往他处。

可雨实在太大了,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作物被浑浊的大水吞没。

“我的粮食啊!!”

“额啊啊——”

凄厉的哀嚎声响彻雨幕中,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生路断绝,却无法阻止眼前一切的发生。

“嗡嗡……”

忽的、一名老农听到了嗡嗡的声音,他本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耳鸣,但下一秒他便听到了无数哀嚎声。

“发大水了!逃啊!!”

“发大水了!”

“快跑!跑到九里山上去!”

“跑啊……”

雨幕如帷,水汽蒸腾,洪水沿着泗水与汴河的河道席卷而来,如咆哮的野兽,带着泥土和树枝的腥味,无情冲向了七里亭乡。

那摧枯拉朽的力量,在呼吸间吞没七里亭乡。

树木如断枝落叶般被连根拔起,随波逐流,成了暴怒河流中的漂泊之物。

屋舍如同土堆,一栋接一栋地倒塌。

屋舍、树木这些无法移动的东西在洪水中颤抖、沉没,最终被无情吞没。

家园在转瞬间化为乌有,但没有人能在此刻关心这些,所有人都在忙着逃命。

距离七里亭乡最近的九里山成为了众人求生的目标,所有人争先恐后的逃往九里山。

逃亡队伍中,那些年迈体弱者,在这肆意的灾难面前显得格外无助。

不少人亲眼看着他们被滚滚洪流卷走,挣扎的双手成了绝望的符号。

恐慌的呼喊声在风雨中弥漫,七里亭乡的百姓携老扶幼,慌不择路地向九里山逃命。

他们的脚步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每个人的眼中都写满了恐惧与不安。

水位不断攀升,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的立足之地。

他们不敢回头,只敢向前,哪怕前方是未知的恐惧。

雨声、风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所有人的脑袋都空白了,只知道往九里山逃去。

事实证明,逃亡的不止是他们,还有七里亭乡四周的村落百姓,乃是东边十余里外的彭城百姓都在向九里山逃亡。

洪峰过境,哪怕是彭城这样的城池,也极难有落脚之地。

大水泛滥,漂没整个彭城,有人逃亡九里山、有人躲在城内的屋顶,还有的人跑上城墙马道。

洪峰过后,大水依旧积漫五尺高,无人敢下水,只能绝望的等洪水退去。

有人力竭坠入水中,被洪水吞没,有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洪水带走,还有的人已经痴傻,只知道往高处跑去,抓住高高的树冠不肯松手。

几日后,洪水退去,大地平白高出两尺,所有的作物与大半屋舍被洪水带来的淤泥埋没。

彭城与七里亭乡只是此次灾害下的缩影,其范围远超受灾者想象……

“铛……铛……铛……”

大中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当常朝开始,许多臣工的脸色都随着山东八百里加急的消息而变得难看。

“入班……”

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开口,百官纷纷入班,而李忱也铁青着脸走上了宣政殿的金台。

待他入座,鸿胪寺卿当即开口唱声,百官入座。

“陛下,山东诸道加急,河南、河北、淮南三道大水泛滥,徐州、泗州水深五尺,漂没民户数万家,百姓受灾者数十万……”

作为宰相的令狐綯,面对这样大的自然灾害,自然是不敢沉默无语的。

他主动开口提及了这件事,而这件事出现的节点也让身为皇帝的李忱成为了众矢之的。

“陛下,此乃上天警示,请陛下罢黜加税之政!”

“臣附议……”

“请陛下罢黜加税,蠲免受灾三道赋税,赈济三道百姓!”

“陛下……”

随着令狐綯话音落下,庙堂上许多臣工纷纷作揖请奏,直指李忱加税之政。

李忱脸色如常,可藏在袖中的双手却攥紧,恨不得将所有把过错推到他身上的大臣弄死。

“荒谬!”

庙堂上,一道呵斥声响起,李忱心里感激望去,却见是张议潮站了出来,他脸色立马变黑。

“陛下加税与否,与洪灾有何关联?”

“倘若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何要以数十万百姓生存来警示陛下,而非用其他办法?”

李忱倒是没想到,关键时刻竟然是张议潮力挺自己。

“陛下,张司徒所言甚是。”

令狐綯也连忙表态,同时对群臣扫视道:“眼下洪灾刚过,理应讨论赈灾事宜,而非谁的过错。”

“陛下,臣附议蠲免三道受灾州县赋税,另拨粮五十万石赈济灾民,责令各地节度使赈济灾民!”

令狐綯自然是清楚国库的情况,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示意拨五十万石粮食来赈灾。

闻言,群臣面面相觑,纷纷对令狐綯投来鄙夷目光。

五十万粮食对受灾的数十万百姓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说到底,赈灾还是推到了各地节度使、观察使身上,朝廷只是出小头搏名声罢了。

令狐綯也清楚自己的做法不行,但他不在意群臣怎么想,只要皇帝高兴就行。

“卿所言甚是,既然如此,便依照卿所言赈灾,勿要让朕之子民再受伤害!”

李忱说的冠冕堂皇,而这也代表令狐綯又站对了。

群臣闻言纷纷唱声圣明,李忱也简单安慰了群臣,随后宣布了散朝。

散朝之后,张议潭与张议潮并排向外走去,张议潭眼见群臣不与他们凑在一起,当即低声道:

“二郎,你为何在殿上开口?”

张议潭很好奇张议潮为何做出头鸟,张议潮闻言却摇头道:

“我若不开口,如何为至尊推脱?”

“如此灾情,倘若群臣怪罪至尊,至尊必然要将罪责推脱。”

“此次征税,目的为谁,你我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不会把罪责推脱至陇右,但此次加税因其而起,陇右必然遭之迁怒。”

“如今罪责被推,至尊只会忙于赈灾,而不是紧盯陇右,牧之也能稍微缓一缓了。”

张议潮话音落下,张议潭连忙点头,随后与张议潮走出了宫门。

在他们走出宫门的同时,返回紫宸殿的李忱也宣布了取消加税的旨意。

尽管张议潮为其开脱,但本就迷信长生的他,对天灾示警这套说法还是有些相信的。

毕竟几个月内三道受灾,四镇皆乱,容不得他不信。

不过对于他让各道、州赈灾的旨意,各道州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许多州本就遭灾,秋粮收不上来,根本没有钱粮赈灾。

对于朝廷的旨意,他们是有心无力。

河南道藩镇众多,天平、淄青、泰宁、忠武、忠义、宣武、义成等镇都有自己的饥民需要解决。

地势较高的几个镇即便没有受灾,也趁机抬高粮价,根本没有出手帮其他藩镇的想法。

河朔三镇外的河北诸镇也根本没有伸出援手的心思,不仅没有赈灾,还趁机抓饥民贩作口马。

一时间,三道盗寇横生,老弱者饿殍遍野。

大批饥民涌入河东、山南东道、江南东西等道,使得各道粮价飞涨,百姓忍饥受饿者难以计数。

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命令“捕盗将”驱赶逃入山南东道的饥民,同时派出二百捕盗将随江西观察使韦宙前往江西平叛。

河南诸镇逼良为奴,大肆贩卖口马前往他处。

淮南道的崔铉虽然开放府库赈灾,但府库中钱粮相比较需要赈济的百姓,可谓杯水车薪。

好在此时他兼领宣歙观察使,故此将大批饥民放入江南,以饥民做民夫,率大军南下征讨宣州叛乱的都将康全泰。

在东境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西境情况倒是渐渐由危转安,尤其是剑南道的西川。

“咳咳咳……”

成都府衙内,魏谟的咳嗽声持续不断。

他坐在主位,身上散发着浓浓的药味。

“东边不太平,西川也不能置之不理。”

魏谟看着手中文书,抬头看向杨复恭等人,咳嗽道:

“饥民都安置好了吗?钱粮是否足够?”

“回使相,都安置好了,钱粮充足,修建关隘的钱粮也筹措齐全了。”

杨复恭回应同时,魏谟便点头道:

“既然已经筹措足够,那就暂停与陇右口马贸易吧。”

他话音落下,不少官员面面相觑,似乎都在暗叹一门生钱路子被断。

杨复恭与魏谟也瞥见了他们的行为,但并未揭穿。

“老夫准备派商贾贩秋粮往江淮去,届时即便没了陇右贸易支撑,也足以积存钱粮。”

“至于陇右口马停罢一事,便由子恪你派人送信告知刘继隆吧。”

魏谟给剑南道安排了另一条退路,众人闻言虽然心里依旧想着利用口马贸易赚取钱财,却始终不敢摆在明面上说。

反正魏谟病入膏肓,估计也管不了他们。

只要他们做的小心谨慎,便不怕魏谟发现。

想到这里,诸臣老神在在,唯有杨复恭在认真执行魏谟的政令。

“既然知晓,便都散去吧。”

魏谟驱散众人,随后在众人离开之余留住杨复恭。

待众人走远,魏谟才咳嗽着开口道:

“我重病缠身,已经请表乞休,请朝廷另派能臣接任西川之职。”

“倘若你还能留在西川监军,必要好好提醒接任之人,定要严防死守,不让陇右获取更多人口。”

尽管魏谟利用口马贸易赚取了许多钱财,但他初衷还是为了赈济西川饥民。

如今西川饥民已经得到安置,只要接任之人按照他与白敏中的路线走下去,西川绝对可以算得上固若金汤。

“使相放心,下官定不辱命。”

杨复恭已经是第二次被委任如此使命,他眼神坚定应下,魏谟见状惋惜叹了口气,随后示意他退下。

待杨复恭退下,魏谟这才在家仆的搀扶下,一深一浅的返回内堂休息。

与此同时,杨复恭也将魏谟的政令传往各州,停罢与陇右口马贸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