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80章 西北孤忠

第80章 西北孤忠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铛…铛…铛……”

晨曦初露,城池的钟声悠扬而深远,与报晓的鸡鸣交织成一曲古老而熟悉的旋律。

历经沧桑的城池,在朝阳的照耀下,露出了它壮丽的全貌。

长安城,这座自汉以来便扬名九州万方的都城,即便遭遇了多场灾祸,它依旧矗立在渭水之畔,向四夷彰显着大唐的强大。

朱雀大街,作为见证了大唐创业到鼎盛再到安史等无数历史事件的宽阔道路,岁月并没有摧毁它,反而让它多了些底蕴。

随着朝阳洒在城内,大街上也开始有了生气。

行人的脚步声渐渐响起,像是给沉睡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商贾们从东西市的熙攘中走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旅途的疲惫与即将到来的希望。

两市之中,各色摊贩纷纷摆开了货摊,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幅幅热闹非凡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长安城的每个角落都在渐渐苏醒,炊烟袅袅升起,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只是这场繁华的背后,却藏着无数的肮脏龌龊,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倾倒。

车轮在大街上咯咯作响,车厢内,经过洗漱的高进达也似乎恢复了曾经的风采。

他在车内正襟危坐,尽管身形消失,可体内却充斥着热血与激动。

长安,河西遗民心心念念的长安……他终于来到了这里。

他忍不住向车窗外看去,只见身披扎甲的兵卒正在巡逻。

那是北衙禁军,又称神策军,是如今大唐中枢治下最强的力量。

只是这最强的力量让高进达有些哑然,因为在他的视线中,一些兵卒竟然光明正大的从前往东西市的小商贩身上索取钱财。

这样的画面让他不知所措,而坐在他面前的一名四旬官员却伸出手关上了窗户。

高进达看向他,这官员却解释道:“这些小商贩走错了道,被罚些钱也是应该的。”

面对他的解释,高进达心里却并不以为事实便是如此,但他心中迫切见到圣人,也并未追问。

“敢问舍人,我们何时能见到至尊?”

高进达小心翼翼询问,那舍人面上笑着回应:“至尊已经在宣政殿召集朝臣,待我们抵达便能见到。”

虽说面上笑着,可舍人心中却有些鄙夷高进达的口音及举动。

哪怕高进达在沙州也算豪强出身,但河西失陷近百年,许多礼仪都已经缺失。

在河西各家豪强看来没有问题的举动,放在长安京官看来便是“不知礼节”。

如果不是至尊着急召见,高进达最起码要练习一个月的礼仪才能入宫。

当然,舍人尽管有些鄙夷高进达的口音和举动,但对于河西百姓自发起义并成功的事迹,他还是觉得十分自豪,因此一路上都在询问高进达细节。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马车停下,高进达在舍人的指引下走下马车。

当他面向北方,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夯土高筑的宫城城墙与巍峨的建福门。

那穿戴明甲的精锐看得高进达心情激荡,他不敢想沙州若是有此等装备,又能收复多少失地。

沙州若是有如此高墙,又能阻挡多少番贼。

“高押牙,请吧……”

舍人做出请的手势,带着仰头张望的高进达向前方宫门走去。

戍卫宫门的北衙禁军足有数百人,但他们身材却有的健壮,有的消瘦,看上去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精锐。

只是高进达被眼前巍峨的宫门所吸引,并未注意这些。

舍人走在前方引路,却能感受到高进达的举动,心里不由摇头。

饶是如此,他面上依旧尊敬高进达,并向他介绍宫门情况。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少陵野老的这首诗,所写的便是建福门下早朝待漏时的盛况。”

舍人骄傲介绍着,同时带着高进达穿过建福门甬道,走入广场中。

那铺设石砖的广场让高进达瞪大了眼睛,不敢想象这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远处的高大宏伟的含元殿更是让高进达心驰神往,不敢想每日在这外廷忙碌是何种心情。

只可惜,欢迎他的场景并非含元殿。

舍人带着他穿过含元殿旁的光范门、昭庆门,来到了规模远不如含元殿的宣政殿面前。

即便如此,宣政殿下的高进达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他跟着舍人一步步走上台阶,最后站在宣政殿前,接受了监门校尉“门籍”后,便安静等待着召见。

“不能直视至尊,入殿后要低头做人,莫要称至尊,要称陛下。”

舍人低声提醒着,而宣政殿内也响起了唱礼声。

“宣……沙州押牙高进达入殿参拜!”

“进去吧,脚步要沉稳,要行大礼。”

在舍人的提醒中,高进达小心翼翼的走入了那高数丈的殿门。

他脱鞋上殿,手持笏板,紧张的几乎忘记了呼吸。

在他的一步步中,身穿各色官员常服的官员被他越过,直到提醒他的咳嗽声响起,他才后知后觉的停在了原地。

他的余光看到了左右两侧的官员,他们正襟危坐,目光都盯着自己手上的笏板。

高进达缓缓跪下稽首,唱声道:“臣高进达稽首,上千万岁寿!”

“平身……”

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高进达这才缓缓起身。

“赐座……”

“谢陛下……”

声音再度响起,一名宦官端来月牙椅放在高进达身后,高进达也学过如何就坐,因此便在谢礼后坐下。

那月牙椅并不大,放在两腿中间,刚好够屁股坐下,也不压迫双腿。

“陛下,此乃沙州义旅之首张议潮所写手书,请陛下阅览!”

高进达刚刚坐下,便双手呈上了怀中那封书信。

这封书信,他从沙州保护至今,近两年时间才终于得以带到长安。

在他呈上书信后,书信很快被宦官接过,向上送往高台。

高台之上,大唐皇帝李忱接过书信,将其缓缓打开。

他长相不算英俊,四旬脸上充斥着上位者的威严。

一封不算长的信被他阅览得十分仔细,信件上的暗红色更是让他黯然。

良久之后,他才恍若隔世的感叹道:“昔年河西繁华,至今却成了如此模样。”

“高押牙,你将河西之事尽数道来,好让百官也知晓尔等壮举!”

“臣遵上谕!”

高进达回应过李忱后,便将这些年河西的情况尽数道来。

从西北边军被抽调入关,再到郭昕、杨袭古死守西域,沙州失陷,吐蕃治河西等事情尽数交代。

听到河西百姓被奴役,脱汉服,戴胡帽,不得说官话,不得习汉字,乡音尽改作胡音,不少官员纷纷啜泣落泪。

当听到张议潮散尽家财,联合沙州各族豪强起义驱逐吐蕃守将,接连光复敦煌、寿昌、晋昌、常乐等瓜沙四城四关时,群臣又纷纷攥紧笏板,十分激动。

饶是高坐金台之上的李忱在听到这些事,也不免眼窝泛红,不由感叹。

“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对张议潮所行举动最大的认可。

高进达落泪叩首,殿上群臣更是泣不成声。

纵使他们各有利益,各有算计,可又有谁没在年少时向往过昔日“昭昭盛唐,天俾万国”的景象。

瓜沙二州的起义,让他们看到了收复河陇的希望,哪怕只是一瞬间的触动,却也足以让他们落泪。

“陛下,关西义旅,理应嘉赏!”

“陛下……”

群臣叩首,纷纷为张议潮所率义旅请赏。

“张议潮有功,理应嘉赏,容朕深思后定论。”

李忱红着眼眶看向高进达:“高押牙,党项掳掠尔等之事,李丕已然上奏,朕会为尔等讨回公道的。”

“陛下天恩,臣感激涕零!”

高进达没想过至尊竟然如此在意自己一行人,提起党项人,高进达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死在木牢内的兄弟全贞。

“朕即位时便立志荡除党项边患,然诸道连年无功,戍馈不已。”

“此事,左右仆射要拟出个章程,正旦前朕要看到奏疏!”

李忱此言不似伪装,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必要伪装。

党项人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前招抚迁入关内的民族,当时的大唐对外开放,并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可随着安史之乱后党项各部起兵作乱,大唐在平定叛乱后便将党项迁到银州以北、夏州以东一带居住。

可惜后来的德宗、文宗等皇帝不断对党项加以限制,加上藩镇的一些官员放任当地豪强、商人肆意掠夺党项族居民的羊、马财产,不堪欺辱的党项人便再度作乱,发展至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唐的心病。

“陛下,可令凤翔节度使李业、河东节度使李试招讨党项!”

一名五旬左右的紫袍官员持笏板作揖,李忱闻言颔首:“此事交由白仆射你去处置,正旦前朕要看到奏疏。”

“臣遵上谕……”

白仆射应下,李忱重新将目光投向高进达。

“高押牙可在长安暂住些时日,待朝廷拟出嘉赏,再护送你返回瓜沙。”

“臣遵上谕!”

能够见到李忱,对高进达来说便已经是意外之喜,如今得到如此重视,他自然不会有别的想法。

见他应下,李忱也扫视了一眼群臣。

“瓜沙义旅之事,理应昭告天下,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臣等,遵上谕……”

在唱礼声中,李忱起身离去,宦官见状唱声退朝。

百官纷纷起身作揖唱礼,高进达也是有样学样。

在他们的唱声中,李忱没有离开宣政殿,而是寻了一处偏殿休息,并令宦官召来了白仆射和几名三、四品的臣子。

此时他的眼眶已经恢复如常,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虚妄。

面对走入偏殿作揖的诸臣,李忱沉声开口:

“瓜沙之事,尔等以为如何?”

他话音落下,诸臣面面相觑,其中一名紫袍大员走出作揖。

“臣以为,瓜沙义旅之事理应散播,好教一些人知道朝廷威严犹在。”

“臣附议……”

仆射白敏中闻言附议,同时继续道:“不如让张议潮任沙州节度使,坐实其身份。”

“臣附议。”另一名官员也附和,同时作揖道:

“凤翔传来消息,尚恐热(论恐热)击败尚婢婢,如今盘踞河陇之地,若是扶持张议潮,倒也能遏制他统一河陇、河西的步伐。”

诸臣纷纷以高进达所言的沙州实力进行封赏,浑然不知此时的张议潮已经收复了五州之地。

李忱闻言颔首,目光看向白敏中:“此事便交给白仆射处置吧。”

“臣遵上谕……”

白敏中缓缓作揖,而站在一旁的六旬官员也适时走出来作揖道:

“陛下,幽州传来消息,卢龙节度使周綝薨于任上,军中表请以押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张允伸为留后。”

“周綝死了?”李忱皱眉,语气不免有些不耐烦:“死因查清楚了吗?”

李忱如此不耐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卢龙镇作为河朔三镇中位置居北的藩镇,其马军可谓犀利。

不过也正因如此,卢龙镇的军头与魏博、成德的牙兵一样跋扈,每隔几年就会闹着驱逐节度使。

近些年来,除了张仲武在任时间长些,其它节度使都免不了被驱逐的命运。

前任节度使张直方作为在任九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的儿子,结果仅仅继任几个月就被驱逐。

这周綝便是卢龙军中军头在驱逐张直方后所推举出来的新任节度使,结果在任也不过一年时间就突然死了,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死因。

“罢了,便委任这张允伸为留后吧……”

李忱忍下这口气,最后还是摆手同意了卢龙军头推荐的人选。

事情商议落幕,李忱便端茶示意诸臣退下。

诸臣见状唱声退下,而与此同时的高进达也随宣政殿群臣退出了大明宫。

在离开前,他回头看了一眼建福门,心中激动不言而喻。

耗费近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将瓜沙光复的消息上奏给了长安。

尽管长安对于他来说无比繁华,可现在的他却归心似箭。

若非朝廷对瓜沙义旅的嘉赏还需要时间讨论,他恨不得现在就带着众人返回沙州。

好在大唐并未让他等太久,不过半个多月,对沙州嘉赏的旨意便传到了他的手中。

面对朝廷正式授予张议潮担任沙州刺史兼沙州节度使的圣旨,高进达没有留恋长安,而是在上表礼部后,便带着身边的六名沙州弟兄踏上了回乡之路。

在他踏上回乡之路的同时,一支队伍终于在磨蹭中抵达了山丹城。

“山丹右果毅都尉李仪中,见过刘果毅!”

西北寒风中,身穿甲胄,外套绣衫的一名武将对面前的刘继隆谦卑作揖。

论起年龄,李仪中还痴长刘继隆八岁。

但论起军功,刘继隆完全碾压面前的李仪中。

二十五岁的李仪中虽然在此之前担任别将,但其功劳主要是跟随张议潮解放沙州,收复瓜州和肃州。

功劳看似很大,但实际上都是跟着主力捡功劳。

正因如此,他才将姿态放的那么低,不然以他的性格是断然不会对刘继隆如此谦虚。

“李果毅舟车劳顿,我已经让人为你与弟兄们打扫好了院子和营房,羊肉也已经烹煮上了,回到院子后不久就能吃。”

面对李仪中,刘继隆表现得爽朗大方,一副没有心眼的模样。

哪怕李渭针对过他,可他毕竟收了李渭的钱,况且现在也不是内斗的时候。

他与李渭的恩怨日后再算,如今要做的是安抚好李仪中,让他不能耽误山丹发展。

“李骥,带李果毅和兄弟们入城!”

刘继隆对李骥吩咐一声,李骥闻言上前对李仪中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

李仪中对山丹情况不熟悉,但他从城门口这群人的举动来看,不难猜出刘继隆已经将山丹经营的铁板一块。

好在他来山丹之前便被其父提醒过,此行争权是不可能了,镀金倒是问题不大,所以并没有冲撞刘继隆。

作揖回礼后,他便带兵跟随李骥走入了山丹城内。

刘继隆与张昶等人坐在马背上观看着四百兵卒的队伍,脸上露出满意之色。

四百兵卒有近二百人是身披扎甲,剩余则是身穿皮甲。

在河西其余三州的支持下,想要把这二百多人装备起来并不困难,估计在开春前就能结束。

届时这群人也可以合理的派往祁连城、龙首山,亦或者驻守山丹城。

至于刘继隆,他已经开始为东略凉州做准备了。

望着眼前缓缓入城的兵卒队伍,刘继隆笑呵呵的开口道:“有了他们,我们也就可以放心东进了。”

“我们向凉州派出的塘骑回来没有,有没有带回什么消息?”

他头也不回的询问,张昶颔首道:“十三个伙都回来了,没有死伤。”

“番和距离我们一百五十里,前往当地有两条路,南边的那条路长一百四十里,越过焉支山后便能看到远方的番和城,没有太多部落放牧,而且他们在焉支山内布置有烽火台。”

“北边的那条路长一百六十里,出焉支山后便是凉州草原,草原上有不少驻牧留下的痕迹。”

“以塘骑回禀的情况来看,番和城北边的草原,最起码有四五个千人部落,牧群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张昶将情报说完,刘继隆也调转马头示意他们进城。

“第一次出手必须要得到足够多的牲畜,不然等他们有了警惕再出手,收获也就不大了。”

“这焉支山的积雪什么时候融化?”

刘继隆询问,张昶也连忙回应:

“城内的牧户说,通常要到三月才能融化,二月虽然也能走,但沿途没有可供军马和牧群啃食的牧草。”

“这一百六十里路,要是驱赶牧群,起码得走五天才行,没有牧草很难保证所有牲畜能活着走过焉支山。”

“不走焉支山,便只能走北边的甘州草原,可……”

张昶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甘州草原上盘踞着谁这个问题不言而喻。

“走这条道,需要几日,距离几何?”

刘继隆几乎没有迟疑的发出询问,不等张昶作答,一旁的陈靖崇便解答道:“驱赶牧群最少六日,距离二百里。”

“果毅,走这条道很容易被回鹘人围攻!”张昶连忙提醒,可刘继隆却只是笑了笑。

“我倒要看看,他们能不能像上次一样拉出几万人来堵截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