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88章 汉道昌盛

第88章 汉道昌盛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我坐这里,我坐这里!”

“让让!让让!”

“别挤啊……”

日上三竿,鄯州城外。

当数千百姓拖家带口抢占马车位置的时候,不远处的八百精骑与两千马步兵已然将甲胄装车,摆出了轻装简行的架势。

为了将三万石粮食运回鄯州,尚婢婢与拓跋怀光几乎将城内所有能用的马车都派上了阵。

五千余口汉民喜气洋洋,从未有今日这般开心过。

他们四五个人一辆马车,怀里抱着几件衣裳,每个人脸上都是笑脸。

今日之后,他们便是河西的汉人了,山丹来的刘果毅与他们交代,说到了山丹后会有新衣服和铁质的农具,还会划出荒地供他们开荒。

开荒期间,成人每日米二斤,孩童一斤,直到他们可以自给自足才会停止。

这些迁徙人口的政策,放在大唐境内不会有什么百姓相信,但放在河西,只要还没有忘本的汉人就会信。

因为他们自小就听着父辈口中“大唐盛世,斗米不过数钱,家家充实”的童话长大。

因此在他们看来,刘果毅说的肯定是真的。

他们毫不怀疑刘继隆,毕竟刘继隆光从面相上看就是堂堂正正之人。

哪里像鄯城的番将,一个个凶神恶煞,满脸横肉。

一想到抵达山丹之后的好日子,他们脸上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他们的笑容被刘继隆看在眼里,而他耳边却是尚婢婢讨好的声音。

“这八百精骑,到时候就交给果毅东略了。”

“东略后,其它规矩不改,这牧群的规矩便果毅七、鄯州三吧?”

尚婢婢主动让步于刘继隆,刘继隆听后瞥了一眼尚婢婢。

他心里清楚,尚婢婢的好处不会那么好拿,但尚婢婢是他计划中的一环,因此他也不介意拿尚婢婢的好处。

“六四吧。”

他开口反向还价,同时对尚婢婢说道:“你准备如何经营鄯州?”

“不瞒果毅……”尚婢婢虽然不明白刘继隆为什么让步自己,但他还是将自己的计划开诚布公。

“怀光与我说了河陇的情况,那论恐热准备五月入朝前往长安借兵,不过以我看来,此事恐难成。”

“此事若败,那论恐热麾下部众必然分裂,而河陇之地现在最贵重的就是粮食和牧群。”

“我准备在论恐热内部分裂后招抚他那群四散的部众,假以时日策应张节度使收复河陇。”

尚婢婢说得很好听,招抚部众也是为了帮助河西打通河陇。

只是在刘继隆看来,这厮现在说的是这番话,等到他实力强大又是另一番话了。

为了制衡他,看来自己还得时不时提点提点拓跋怀光。

“河陇之地固然很好,但逻些城的光景才是番人心中所向往的地方吧。”

刘继隆意有所指,尚婢婢笑容僵硬,好在呼吸间他就反应过来,假装听不懂的点点头,也不搭话。

见他这般,刘继隆心中嗤笑。

不管尚婢婢现在装的再怎么好,一旦他实力足够,刘继隆就不信他会不向往逻些城。

这些日子刘继隆想了很多,尤其是日后自己的去向。

河陇是必然要打通的,河陇不通,河西汉人便得不到汉地的人口支援,终有一日会被回鹘、吐蕃人所同化。

只是河陇打通后,唐廷对河西的忌惮也将上升一个档次。

毕竟长安与河朔三镇、两淮藩镇还隔着数百上千里,而河西一旦收复陇右,与长安便只隔着一座陇山了。

早已患上恐藩症的唐廷,自然不会让河西安安稳稳的发展下去。

他们会往河西插钉子,如历史上调郓州兵马入凉州制衡河西一样。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

刘继隆担心的,还是唐廷挑拨河西的内部势力关系,甚至提前调走张议潮。

如果唐廷真的那么做,那自己无疑会卷入归义军内乱的漩涡中。

到时候归义军分崩离析是一说,就怕他也落得张淮深的下场,身首异处。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些,刘继隆才会想着扶持尚婢婢。

养寇自重这种把戏很容易弄成养虎为患,但刘继隆有把握收拾尚婢婢,所以扶持他就是最好的选择。

到时候唐廷如果准备对自己下手,那就别怪自己给唐廷来亿点小小震撼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对尚婢婢说道:

“你若是能收复廓州、河州、临州、渭州和吐谷浑等地,我不介意用粮食来换我汉人。”

“每送回一个汉人,我给粮二石如何?”

他目光灼灼,并不担心此举会让尚婢婢将河陇一带汉人打包送给自己。

倘若尚婢婢真能做到,哪怕山丹粮食不够,张议潮也会倾河西之力来解救河陇汉人。

至于日后陇右有没有汉人,刘继隆更是不担心。

陇右没有汉人,可山南道、剑南道却有足够多的汉人,单是落草为寇的汉人便不下数万。

从山南、剑南道迁徙汉人到陇右,总比从迁移到河西要近得多。

“好!!”

尚婢婢眼底闪过喜色,他没想到刘继隆竟然舍得用粮食来换汉人。

对于眼下的陇右来说,人口只是累赘,粮食才是重中之重。

尽管没了人口,来年便没人种粮食,可问题在于现在的河陇已经大旱多月,如果活不过去今年,那明年的事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不用旁人提醒,尚婢婢就能想到自己凭借这买卖能赚到多少粮食了。

“好了,我出发了,节度使也返回衙门去吧。”

眼看交易达成,刘继隆假装要走,但走到一半又仿佛想起什么:

“对了,河西需要硫磺做药材,若是节度使能搞到硫磺,我愿意以每斤硫磺一斗粮的价格买入。”

“好!”尚婢婢脸上的笑意藏不住,他突然发现和刘继隆做生意还挺划算。

河湟的硫磺矿并不少,只是因为没有太高的价值,所以无人开采罢了。

自己只要开口向诸州乞利本收购,便是三斤粮食一斤硫磺都算高价了。

对于正在闹粮荒和旱情的河陇诸州来说,粮食才是硬通货。

“走了!”

眼看所有交易都达成,刘继隆翻身上马,抖动缰绳往队伍前方走去。

见他行动,翘首以盼的张昶、尚铎罗、尚摩鄢等人纷纷吹哨。

很快,八千多人的队伍开始向着山丹进发,而尚婢婢也策马返回了鄯州城。

对于他而言,如何稳定好鄯州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

河西的粮食只是一点,其它的还需要他自己亲力亲为来解决。

时间流逝,走三斜道返回山丹的刘继隆并不需要担心敌袭,因为这条道只能从甘州、鄯州这两个方向走来,恰好这两个方向现在都算是自己人。

这一路走过,除了柴火问题难到了刘继隆,一路上便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到他。

来时的煤炭已经消耗差不多了,谷道内却没有什么树木。

为此,刘继隆只能带着兵卒吃了两天干粮,而百姓只能吃点温水泡热的粟米饭。

即便是半生不熟的米饭,他们也吃的十分开心,这让刘继隆不由感慨百姓的要求实在太低了。

一晃十余日过去,随着时间来到四月二十七,刘继隆也率领队伍走出了三斜道,来到了祁连城就食。

祁连城内有刘继隆令酒居延储备的上万斤煤炭,因此连续赶路后的队伍总算吃上了一顿热饭。

在张昶招呼队伍扎营的同时,刘继隆则是找来了酒居延。

二人在城门楼内坐着,酒居延显得有些拘束。

刘继隆看着他缓缓开口道:“眼下鄯州方向最少在一年之内不会倒戈,这祁连城的位置也就暂时没有那么重要了。”

“你现在升任校尉,我想让耿明来交换你,让你返回山丹,你是怎么想的?”

“末将全听果毅安排。”酒居延颔首沉声,刘继隆瞥了一眼他,良久之后才颔首道:“那就这么办吧。”

说罢,他起身准备向外走去,不过在走到门口时他才又开口询问道:

“对了,我记得你说你家是沙州敦煌的,你应该出自张氏的家丁吧?”

眼见刘继隆询问,酒居延脸上闪过纠结,最后却还是点头承认道:“末将家中三代都是张氏家丁。”

“那就好。”刘继隆笑了笑,没说什么离开了。

当初张淮深调酒居延、陈靖崇给他的时候,他就猜到了这两人有可能是负责监督自己的。

只是时间长了,加上当初自己确实没有那么多心思,因此他也就没放在心上。

如今随着他官职升高,所要做的事情也开始渐渐敏感起来。

当然,他并不会防范酒居延,相反他会把酒居延他们带在身边。

只有让张淮深、张议潮他们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才能对自己放心。

对此,刘继隆也不因为他们在自己身边放眼线而难受,毕竟乱世就是这样,更别提河西这种人心浮动的地方了。

谁也不敢保证谁能对谁死心塌地,该有的眼线还是要有的。

他之所以要与酒居延开诚布公,为的不是赶他走,而是让他产生愧疚。

这份愧疚,迟早有一天能用得到……

“唏律律!!”

翌日,刘继隆继续率领队伍向着山丹进发。

三日后,随着山丹城在远处冒头,此行众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李仪中、崔恕、陈靖崇等人早就带人在南门摆好了阵仗。

二十多名直白带着识得一些字的兵卒开始接管这五千余口百姓,同时为他们登籍造册。

至于农具、耕牛和新衣的发放,则是需要等到明天才行。

城内的军民已经搬出了不少粮食,尚摩鄢见状向刘继隆请示,见刘继隆同意,当下便带人将粮食纷纷装车。

三万石粮食,经过两千八百鄯州军的搬运,不过两个时辰便装上了车。

“果毅,那我就先带两千马步兵去之前的营盘休息了,明日出发回鄯州。”

尚摩鄢策马而来,对刘继隆恭敬行礼。

刘继隆闻言颔首:“路上注意安全。”

“是……”尚摩鄢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刘继隆身旁的尚铎罗。

眼神示意后,尚摩鄢调转马头离去,而尚铎罗则是对刘继隆作揖道:

“果毅,节度使让我带兵跟您东略后,把牧群换了粮食再回鄯州。”

“我知道,你们不用担心,早些入城休息吧。”刘继隆交代道:

“我估计得忙大半个月,等这群百姓的事情都解决了,便是我们二次东略凉州之时。”

“是!”尚铎罗还是很享受与刘继隆作战的。

在尚婢婢帐下打仗,尚婢婢经常要他出谋划策,可他并不擅长这些。

反倒是跟刘继隆打仗,刘继隆常常在战前就有了规划,他们只需要执行就行。

除此之外,刘继隆对兵卒也是极为大方,例如上次东略凉州时,他们缴获了不少铜钱,但刘继隆大手一挥就让他们自己分了。

事后,刘继隆还让崔恕给东略的将士每人发二石米,羊一只。

只可惜这些犒赏在返回营盘后,都被尚婢婢以粮草不足为由充公了。

如今尚婢婢远在鄯州,而自己成了鄯州军在山丹的头领,他有自信把队伍带好,办好刘继隆交代的差事。

因此,当刘继隆让他带人去休息的时候,他便不假思索的带着八百鄯州精骑入城休息了。

这八百鄯州精骑,有四百多人是拓跋怀光的旧部。

尚婢婢也不知道怎么劝说的拓跋怀光,总之他最后还是将这四百多甲兵精骑交了出来。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刘继隆没有回衙门休息,而是坐在了城门的棚子,等待户籍统计结束。

在他的注视下,五千多口鄯州汉民被登籍造册,结束后便会有人按照他们的人口大小给予粮食,并带着他们前往城内的屋舍入住。

山丹城内的屋舍经过修葺和修建,早已能够容纳上万人,因此突然涌来五千余人,也并不会超过它的上限。

“真的给粮食了!”

“这得有三斗吧?”

“肯定有三斗,一个月竟然给三斗米啊?”

黄昏下,后方排队的百姓纷纷眼热看向前方领到米的百姓。

“大人每月给米三斗,小孩二斗,都不要挤,好好排队!”

城门处,崔恕令塘骑来回通知,这才让队伍稍微安静了些。

以山丹曾经的标准来说,成人一个月三斗米并不算多。

不过为了以防存粮被吃光,刘继隆还是定下了这个较低的标准。

如果事后还有足够多的粮食,那到时候再提高也不迟。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天色也越来越暗,直到后来需要点火把、摆油灯的时候,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饶是如此,城门外却还是有近两千百姓还在排队。

没有办法,就连刘继隆也亲自上阵开始登籍。

他们从酉时(17点)一直忙碌到亥时(21点),整整两个时辰才将所有鄯州汉民重新登籍造册。

随着最后一户百姓被送入城内,刘继隆也活动了一下自己发酸的肩膀。

大约一刻钟后,将所有户籍汇总好的崔恕才对刘继隆作揖道:

“果毅,都汇总好了,此次登籍百姓一千三百四十二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

“算上之前的,如今山丹山丹军一千二、鄯州军八百,百姓二千八百一十六户,九千二百一十口”

崔恕说罢,刘继隆又询问了一下粮仓内的粮食数量和牧群数量。

“今日发了粮食后,仓内便只剩下三万四千六百余石新粮了。”

“不过牧群的数量很多,光羊就有八万多只。”

“只是上次东略的耕牛已经分完了,正在训练的挽马只剩下一千五百多匹,这新入籍的五千多百姓……”

崔恕试探性的询问刘继隆,刘继隆闻言道:

“把训练好的挽马按照每户一匹发下,让他们先开荒。”

“过些日子,我会率精骑二次东略,总归能带回些牛羊。”

“你明日统计一下去年分得粮食的百姓,看看他们的粮食还够吃多久。”

“如果粮食不够,那就选一批老羊去张掖,和刺史换一批粮食。”

他吩咐着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崔恕也将他所说的事情先后记下。

待全部记下后,他这才对刘继隆劝导道:“果毅,您舟车劳顿,先回衙门休息吧。”

“嗯,明日我会休息久一点,衙门的常议便取消吧。”

交代一番,刘继隆便走到不远处翻身上马,骑马返回了县衙。

在他进入内堂时,等待许久的曹茂连忙站起来:“果毅,饭菜还热着呢!”

“端上来吧,顺带帮我烧桶热水沐浴。”

刘继隆倒不是很累,就是坐久了有些肩膀发麻。

他这具身体精力旺盛,即便困乏也不会睡很久,往往休息三个时辰就能精力充沛。

在他的注视下,曹茂将饭菜端上了桌。

新鲜的野菜和一些刚刚长出的蔬菜被翻炒好,配上一盆炖羊肉,看得刘继隆食指大动。

曹茂放下饭菜就去为他烧热水了,而他也埋头大快朵颐起来。

就在他大快朵颐的同时,千里之外的黑夜中,一支队伍也来到了丰州城下。

“城下是什么人!”

黑灯瞎火的丰州城楼前,十余名兵卒举着火把试图看清城下之人。

城下的火光仅七八处,为首之人穿着黑袍,五官不算清楚。

在城头丰州兵卒的叫嚷声中,这人脱下了自己头上的斗笠,露出了光秃秃的脑袋。

“沙州僧人悟真,奉瓜沙留后张议潮之命前来报捷……”

“瓜、沙、甘、肃……四州光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