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5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第35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紫禁城。

奉先殿。

朱元璋尚在处理国务。

苏铨入殿后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朱元璋从奏本上收回目光,看向苏铨,道:“苏铨,朕虽让你汇报刘宽今日入职科技司所言所行,你却也没必要中午就急吼吼地过来吧?”

苏铨在朱元璋面前也依旧是一脸和煦的笑容。

他道,“启禀陛下,微臣此来并非汇报刘副郎言行,而是有事要奏。当然,若陛下要听刘副郎之事,微臣也可以顺便说说。”

朱元璋也笑了笑,道:“行吧,你且先说说要奏何事?”

苏铨掏出了上午花了些许心思写好的奏本。

李贵上前,将之转送至御案。

待朱元璋翻阅这奏本时,苏铨便道:“上午在科技司中议事时,刘副郎提了这黑板、粉笔之事,并说此二物最适合用于学堂中,帮助老师教授学生。”

“微臣以为甚是,故写了这份奏本,恳请陛下向各地官学介绍、推广此二物,也算是我们科技司为教化大计做出些许贡献。”

朱元璋看完奏本,问:“这黑板、粉笔果真好用?”

“额,微臣听刘副郎所言应是不虚。”

“那你就是还没见过那黑板、粉笔了?”朱元璋略感无语,随即道:“咱跟你说,那小子虽来历特殊,但到底年轻,有时看事、做事未必一定靠谱。”

“咱让你做科技司郎中,不仅是要辅助刘宽进行打造火车等诸多大事,也有让你为他把关之意。你可明白?”

苏铨收起了笑容,应道:“微臣明白了。”

朱元璋又道,“这黑板、粉笔看着确实有益于教学,不过具体如何,还是得等见到实物,用过后才能确定。”

“他不是要定制此二物吗?制成之后,你让人送一份来奉先殿,咱也见识见识。”

“遵旨。”

朱元璋接着道,“说说吧,这一上午刘宽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苏铨当即将刘宽召集官吏“开会”、让柳延任会议记录员并兼任秘书等事一一叙说了。

朱元璋听罢,笑道:“这小子用人做事的想法倒是有些意思,行了你退下吧。”

“微臣告退。”

待苏铨离去,朱元璋便看向朱标,道:“标儿,这刘宽不愧是后世之人,所思所言所行与咱大明人皆有不同,颇为值得揣摩。”

“建立医学院以及召开医学交流大会之事由你负责督办,你回头可以向刘宽询问,多听听他的想法。若有犹疑,也可咨询于他。”

朱标含笑点头,“儿臣明白。”

“行了,你也回去吃午饭吧。”

“父皇也是。”

“嗯。”

之前几日,朱元璋不仅将六部尚书都裁剪至一个,恢复正常的六部制度,并大刀阔斧的设立了内阁、军机处。

并且目前已经选任了原四辅官中的杜佑、龚敩、吴源,以及礼部尚书刘仲质、翰林检讨吴伯宗、宿儒鲍恂、余铨,共七人为大学士,组建内阁。

同时又委任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吏部尚书李焕文兼任军机大臣,翰林典籍吴沉、原四辅官之一的赵民望为军机处行走,组建军机处。

虽然内阁、军机处都是将将组建,尚未完全运转起来,但有了这些人分担,父子二人每日需要处理的政务已经少了一些。

朱元璋虽总担心内阁处理事务不符他心意,频繁抽查,详阅各种细务相关奏本,却也不得不承认,有人分担政务后,他确实没之前那么累了。

当然,内阁、军机处在他心目中都还处在试运行的状态,什么大学士、军机大臣也都是临时的。

若让他觉得不合适,他不介意换人,乃至改变内阁、军机处的职能、规矩。

···

午饭后。

刘宽从府中带了一个暖水壶、一罐茶叶,来到了工部的科技司院。

为自己泡上一杯茶后,刘宽依旧是拿出几张白纸,将自来水笔重新吸了墨水,在纸上写写画画起来。

他在思考该在科技司空缺编制上安排什么样的人,好辅助他做事。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便有了大概的想法。

科技司的官吏编制较为灵活,那么他也没必要上来就将所有编制填满。

毕竟他在大明不认识几个人,可以先提出要求,让苏铨推荐几个,目前够用就行。

待日后他认识的人中有了合适的,再推荐进入科技司也不迟。

整理出了具体想法后,刘宽便到中间的大屋找到了苏铨。

苏铨正喝着下午茶,悠闲地看书。

刘宽进来后,苏铨便放下了书本,也让刘宽注意到了这书的书名。

赫然是宋版的沈括《梦溪笔谈》!

刘宽虽有点小惊喜,但想想这是明初,离宋朝不过一百多年,而苏铨则是工部官员,便又觉得此景颇为正常了。

他压下借阅《梦溪笔谈》的想法,准备先谈公事。

“刘副郎有何事?”苏铨询问。

与刘宽基本熟悉后,他倒也没一直用阁下这种敬称。

刘宽道,“苏郎中,推荐官员之事我已经有了想法,特来跟你商量。”

“刘副郎有何想法,尽管道来。”

刘宽道:“员外郎人选我暂无想法,至于主事,我想必须有一个得通晓工造之事、熟悉各种技术,嗯,最好还善于发明创造。”

‘这人便是我要培养的工业设计师!’

刘宽同时在心里如此想。

苏铨听了,沉吟着道:“你说的这种人,我倒是想到一个,不过此人并非官吏,乃闲散人士。”

其实大明中后期,匠人中且不提,读书人中便有不少刘宽所说的这种人,如王徽、宋应星、徐光启等。

可惜如今是明初,前元虽然继承了部分科技,甚至另一部分有所发展,但对汉人文化整体上是打压的,也令不少科学技术遗失。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几个精研工造之事的读书人,也难见于史册,对后世而言,自然也就没了这方面的历史名人。

因此,听苏铨说有这么个人,刘宽虽不甚意外,却也颇为欣喜。

他问:“这人是谁?眼下在哪里?”

苏铨道,“这人叫郭天问,据说是前元太史令郭守敬的后人,之前居住在苏州。”

“不过以我对此人的了解,在听闻跨江大桥及铁路之事后,此人必会来京师。”

“其实要找到郭天问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出仕——我一友人曾劝他做官,他却说闲云野鹤惯了,不愿踏足官场。”

“虽说可让陛下下旨强行征辟,但若其不情愿,即便到了科技司,恐怕也未必会好好做事。”

刘宽听了心中一动,问:“苏郎中的意思是,关键是如何劝说此人入职科技司?”

苏铨笑着点头,“正是此意。”

刘宽又问:“这郭天问可是对工造之事、奇巧之物感兴趣?”

“不错。”

刘宽瞬间露出笑容,“那此事就好办了——苏郎中尽管寻来此人,劝说之事由我负责。”

“哈哈,好。”

苏铨有句话其实没说——他觉得郭天问若知刘宽是跟那跨江大桥一起出现的,说不定就心甘情愿地来科技司任职了。

刘宽继续之前的话题,道:“我觉得,科技司还需要二三位能担任方面之事的实干官员,最好是也对工匠之事有所了解。”

“之后我们打造火车,可能会分成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我一人无法兼顾,必须得有靠谱的官员督办。”

苏铨听得点头,“这样的官员倒是好找,回头我推荐几位,你可以面谈之后再做选择。”

刘宽听了心道,这不就是面试吗?

倒是合他心意。

刘宽又道,“除了几位主事外,我还希望从国子监中挑选几位到十几位对工造、奇巧之事感兴趣的学生,以吏员的身份入职科技司。”

苏铨听了皱眉,“国子监中多是儒生,对工造、奇巧之事感兴趣的本就很少。”

“且这些学生多是奔着做官去的,你让他们来当吏员,恐怕一个都没有。”

刘宽听了并不困扰,道,“若国子监中没有这类学生,就请陛下下旨,从全国征召识字的年轻工匠来科技司为吏员。”

“我们科技司将来要办的大事不少,打造火车只是第一件,为长远计,必须现在就着手培养合用的人才。”

“另外,如今大明是以推举制选官,便是当了吏员,也未必不能为官吧?说不定我们在国子监中便能招募到几位合适之人。”

“你的想法我明白了。”苏铨点头,接着话语一转,“除了需要入职科技司的官吏之外,对于选调工匠之事你可有想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