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8章 诸生皆国之栋梁,怎可为卑贱胥吏?

第38章 诸生皆国之栋梁,怎可为卑贱胥吏?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次日上午。

紫禁城,奉先殿。

“这就是黑板和粉笔?”看着殿内的两样东西,朱元璋问道。

“回禀陛下,正是。”苏铨笑着道,“昨日微臣按陛下嘱咐,让人试制了两份,今日一送到科技司,微臣便带了一份过来。”

朱元璋走下御陛。

先从郑智良双手捧着的木盒中拿出一支粉笔。

只见这盒中粉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都是白色,另一部分则是各类颜色皆有。

其质粉腻,可明显看出是以石灰、石膏为主材料制作的。

至于面前的黑板,长约一丈,宽约六尺,却是由两名亲军扶着。

其板面平滑,用油漆漆成了青黑色。

“抬起来。”朱元璋对两名亲军道。

这两名亲军倒不笨,意识到朱元璋是要试用黑板,便竖着抬起至方便朱元璋抬手书写的位置。

朱元璋拿着粉笔先在上面写了个“朱”字,然后又写下“大明”二字,再之后是“洪武”。

写罢,笑着点点头,道:‘这黑板、粉笔用着确实不错,恰适合用于教学。标儿,你来试试。”

朱标早就跃跃欲试。

闻言也上前,确实拿了一支黄色粉笔。

开始也在黑板上写了个“朱”字。

接着却是写下“日月山河无恙,大明风调雨顺”十二个字。

他放下粉笔后,便向朱元璋一拱手,“父皇,这黑板、粉笔确实好用,且制作成本也低,可向国子监及各地官学推广,利于教化!”

朱元璋点头,“却该如此。”

随即却是看向苏铨,“刘宽怎么没随你一起来呀?”

苏铨道:“回禀陛下,刘副郎还在琢磨打造火车之事呢。对了,昨日刘副郎已给出他所需要的官吏、工匠人选。”

“其中一些人,需陛下下旨调用,有人甚至需要派专人寻找。微臣为此拟写了一份奏本,还请陛下过目。”

说着,苏铨掏出了一份奏本。

朱元璋接过来,当面迅速翻阅了,道:“你奏本上提的这几件事朕都会照准,不过按规矩,你需先送往内阁,经阁臣票拟之后,再送到朕这里批复、用印。你可明白?”

内阁、军机处都是刚设立,办事章程都未完全确定,这几日一直在改善。

官员们虽在努力适应,但总会受之前的习惯影响。好在只要不是犯了大错,朱元璋也不会太过计较。

此时听朱元璋提醒,苏铨忙道,“微臣明白。不过此事越快越好,若内阁审阅拖上几日···”

他话没说完,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明白。

另外,苏铨其实也代表了如今大明部分朝臣对内阁的态度——一小部分朝臣其实是喜欢直接面对老朱奏事、办事的,图一个爽利。

朱元璋道,“你可以在奏本封面打上红标,表明是加急奏本,如此内阁就会尽快票拟,最迟也不会超过一日。”

“微臣明白了。”

待苏铨等人退出了奉先殿。

朱元璋坐回了龙椅上,问:“标儿,昨夜你宴请刘宽都聊了些什么?咱听他几乎是亥时才离开东宫。”

“正要向父皇禀告昨夜之事···”

朱标当即将昨夜跟刘宽聊的话题大差不差地叙述了。

随后道,“父皇,虽然妹婿所言后世我大明针对驸马之限制,以及种种奇葩规矩,未必全部都是真的,却也未必是空穴来风。”

“儿臣以为,以免后世子孙错立这些奇葩规矩,父皇当明了我大明驸马之限制、待遇,并留下祖训,令后辈不得更改。”

朱元璋听了并未直接答应下来。

而是沉吟了会儿,反问:“那你有没有想过,我大明后世皇帝为何会立下那些规矩?”

朱标道:“儿臣倒也想过,若说防备外戚威胁皇权,一般而言都是针对后族,没听说防备驸马的。”

“因此儿臣想着,那般限制,多半是为了防止驸马仗皇家之势欺压百姓,又或者是弄权作恶。”

朱元璋点头,“你猜想的不错,所以对驸马的限制、待遇,咱会仔细考虑。肯定不会立下刘宽所说的那些奇葩规矩,但也不会过分优容。”

“还是父皇想得周道。”

朱标听朱元璋表明不会立那些奇葩规矩,也放下心来,觉得算是对刘宽有交代了。

···

也是这天上午。

刘宽在科技司的司院“面试”了苏铨推荐的几位大概符合他要求的官员。

这几人都是不足六品的官员,若能担任科技司主事,便等于升职了,因此“面试”时,倒也表现得颇为配合。

“面试”之后,刘宽最终选中了三人。

只待吏部通过了调任行文,三人便会来科技司任职。

下午。

科技司几乎是全员出动,前往国子学招聘吏员——唯有员外郎赵承柱、书吏崔彦留守司院。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直到洪武十五年,方重建国子学校舍于鸡笼山,并改其名为“国子监”。

故如今国子学便是应天府学,在紫禁城西南方向,与贡院相邻,离工部大院倒不是很远。

刘宽、苏铨带着三名吏员,外加王广岳率领的仪鸾司护卫总旗,或是骑马或是步行,没多久就到了国子学外。

刘宽坐在乌云踏雪之上打量,只见这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建筑群。

外面耸立这一栋三门牌楼,内里具备此时建筑特色的院落、屋宇彼此勾连,又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再加上绿化做的也不错,看着便仿佛一风景胜地。

苏铨在一旁含笑解释道:“我大明如今虽不开科举,但却以官学传播儒学,教化百姓”

“京师国子学为天下官学之最,亦是读书人求学之胜地,如今有近两千人在其中学习。”

听着苏铨的话,刘宽隐约记起,后世南京国子监似乎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拥有九千多名学生。

如今还不到两千人,跟永乐年间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想到如今科举未开,京师国子学能有这么多学生已然不易。

收回思绪,刘宽问:“国子学的学生是怎么来的?”

苏铨道,“大部分是由地方官学推举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则是受恩荫入读。总体而言,大多是研读儒学经典的年轻俊杰。”

“走吧,我们先进去拜访国子学的几位掌事官员,让他们帮忙召集诸生,如此才方便我们从中招募人才。”

国子学自不是寻常人可随意进出的。

但刘宽等人既是官吏,苏铨更携带有老朱的谕旨,便无人能阻拦。

进入国子学后,苏铨又介绍了下国子学的官吏情况。

大体与后来的国子监相似,有祭酒、司业、学丞各一位,五经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

又有典籍、典簿各一人,掌馔二人,教授若干位。

最后还有一位在国子学挂名的衍圣公——这位大抵只在国子学有与儒家相关的重大典礼时才会过来,充当偶像(木偶雕像之意)。

现任的国子学祭酒、司业,都是今年三月任命的,一个是致仕的原刑部尚书李敬,另一个则是原礼部侍郎刘崧。

学丞却是已任职数年,名叫冯谅。

刘宽、苏铨一行人阵仗不小,刚一进入国子学,便有人通传,故而不久后,刘宽便在国子学的“办公大院”内见到了这三位官员。

只见李敬、刘崧都是须发花白的老者,看着倒是还精神。

冯谅则是一名消瘦的中年男子,不苟言笑。

国子学祭酒乃从四品官员,故李敬等苏铨、刘宽等人行礼之后还了礼,才语调缓慢地问:“不知苏郎中来国子监有何公干?”

苏铨似乎对谁都是一脸和煦的笑容。

闻言道,“是这样的,工部科技司新设,需要一批年轻才俊打下手。”

“而若论年轻才俊,我大明自是以国子学最多,故本官便向陛下讨要了旨意,来此招募,还望祭酒协助办事。”

说完,拿出谕旨给李敬看。

这谕旨是给科技司的,所以李敬等并不用接旨,只需知道朱元璋确实让有司配合行事就可以了。

学子们入读国子学,本就是为了入仕。如今科举不开,国子学也确有举荐人才的责任。

于是,李敬看过谕旨后便交还给苏铨,问:“科技司准备招募几人?又预备任命何职?”

闻言,刘宽不禁与苏铨对视了眼,心中都浮现同一个想法:这位祭酒一下就问到了关键啊。

苏铨轻咳了声,道:“是这样,我们预备招募十几人,让他们先从书吏做起···”

“荒唐!”

苏铨话未说完,便被司业刘崧打断了。

只见这位老者直瞪着苏铨、刘宽,花白胡须颤抖着,怒喷道:“我国子学诸生皆国之栋梁,怎可为卑贱胥吏?你还要一次招走十几人,岂非故意来作践我国子学诸生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