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9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

第49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经过那群工匠后,刘宽问:“铁场工匠平日饭食如何解决?”

龚正道,“对来服役的工匠,铁场会给予口粮、食盐。铁场有公厨,工匠可将所得口粮、食盐交给公厨做成饭食,省去每日做饭的时间。”

“不过,本地的住坐匠为节省口粮,一般会将得到的食盐、口粮交予家人带回去,他们则吃家人送来的饭食。”

“因此在公厨吃饭的,多为从外地来的轮班匠,以及罪囚苦役。”

“罪囚苦役?”刘宽疑惑。

“便是因罪被发配过来做苦役的罪犯或其家属——方才那群人中,便有十来个苦役。”

听了龚正的解释,刘宽心头反倒是轻松少许。

他就说嘛,眼下还算是洪武中期,老朱治下工匠纵然也难过,但也不至于到了神情麻木的地步吧?

若是罪囚苦役,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那般神色倒是可以理解了。

只是这铁场重地,让这样的罪囚苦役混在其中做工真的合适?

刘宽于是问:“朝廷让这些罪囚苦役来铁场做事,就不怕他们搞破坏?”

龚正笑道,“苦役虽累,却也不至于不能活命,可若是敢在铁场搞破坏,那便是死罪。”

“况且这些罪囚苦役都是铁场监视的重点,也不会让他们靠近炼铁炉等重要场地,他们是没机会搞破坏的。”

刘宽面上微微点头,心里却仍认为不妥。

即便抛去罪囚可能心怀怨恨搞破坏的可能,有这么一群人在,也会影响铁场工作氛围,可以说弊大于利。

继续往前走,刘宽终于来到了一座炼铁炉前。

虽然这座炼铁炉尚在开炉准备中,并未点火,但周围依旧很热,无论工匠、役夫,几乎都赤膊。

一座炉子前围着好几十人在忙碌着,见刘宽等人过来,却是不用小吏吆喝,便在领头的一位老工匠带领下跪迎。

开路小吏生怕刘宽又生气,忙上前大声说明不必跪迎之事。

“多谢老爷!”

这次道谢的工匠倒是多了些,声音也整齐了些。

刘宽随即注意到,这些工匠气色要比最初遇到的那群要明显好些,很多都面色红润、身材看着也壮实,面带菜色的几乎没有。

这说明铁场工匠肯定是分群体的,待遇也是有差别的。

随即,刘宽看向面前的炼铁炉。

只见这座炼铁炉仿佛镶嵌于一座土坡中,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高达两丈多。

可以说和后世高炉主体已有不少类似之处。

刘宽来到土坡上,又发现这里安置了四个颇大的鼓风囊,连接这铁、木制成的机械构件。

周围还有一圈土沟,里面蹄印散布,看情形多半是驱使牛马等大牲口来鼓风。

大致看完后,刘宽又回到炼铁炉正面,问:“负责此炉的冶铁大匠是哪位?”

一位头发花白、身材却还算壮实的老工匠越众而出,面带忐忑地应道:“回大老爷,是小老儿。”

“老丈怎么称呼?”

“小老儿姓王,名四五。”

王四五,一个典型元代汉人平民的名字,从这老工匠的年纪看,倒也正常。

“老丈可是大匠?”刘宽又好奇地问了句。

据刘宽所知,如今大明工匠也是有明确等级划分的,从上到下依次为:大匠、上匠、中匠、下匠、匠徒。

不论是应官府征召服役,还是在民间做私活,待遇都不一样。

大匠的地位、待遇甚至不输于吏部在编的经制吏员。

王四五应道,“小老儿只是上匠,并非大匠。”

刘宽点点头,又问:“眼前这炼铁炉开炉一次大概能练多少斤生铁?每月又能开炉几次?”

大约是人老经验多,王四五听了颇有条理地答道:“这炉子每次可得铁料一千斤左右,每月少则开炉两三次,多则四五次。”

听完,刘宽当即在心中计算起来。

王不群先前说**铁场有21座炼铁炉,但里面其实有4座是炒钢炉,所以真正的炼铁炉只有17座。

若以平均每月每个炉子开炉三次计算,**铁场一年大概能冶炼生铁61万斤有余。

来之前,刘宽查阅过工部与冶铁相关的资料。

洪武七年时,大明的十三处铁冶所多则年得铁料一百六七十万斤,少的则只有二三十万斤。

一处铁冶所通常下辖多个铁场,故而**铁场能年得六十几万斤铁料,产量在此时着实算高的了。(前文铁冶所设定有误,已改。)

然而,这个产量别说跟后世近现代钢铁厂相比,即便是与大明中晚期相比,也是有明显差距的。

刘宽记得当年看到一部比较考究的明末小说中提过,晚明时钢铁行业已颇为发达,民间炼铁往往一炉可得两三千斤!

同时还发明了类似于小高炉的瓶炉,以及转炉炼钢法,又有著名的苏钢诞生(疑似中碳钢,甚至是高碳钢)。

所以,眼下**铁场能改进的地方真的很多。

刘宽并未着急,又向王四五询问了一些别的情况。

这一问,方得知王四五等人大多是住坐匠,虽说按规定是每月服役十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将服役期累计起来,每年在场中连续服役数个月。

从这里就能看出,大明工匠制度本身很僵硬,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需要做出变通,方能成事。

随后,刘宽看过附近的另外几座炼铁炉后,又去视察了炒钢炉。

相较于炼铁炉,炒钢因过程中需要搅动铁水,故炉子矮了不少,只有一丈多高,却要略微宽大些。

目前场中有四座炒钢炉,由三位有炒钢经验的冶铁大匠各管一座。

还有一座平时搁置,只有上面急需钢材时,才会从上匠中挑人尝试以该炉炒炼钢材。

最后刘宽还注意到,铁场除了炼铁炉、炒钢炉、铸造炉,还有不少炭窑。

若说铁场的冶铸工匠人数第一多,那么烧炭工便第二多。

因为目前炼铁都是烧炭,而非烧煤炭。

不过**铁场的煤炭倒也不全靠自己烧,也有从外面采购的···

实地视察完铁场,回到铁冶所衙门后,刘宽才坐下便看向王不群。

“王主事,本官让你先来这边做些高炉炼钢的准备工作,如今已过去两三日,怎不见铁场有丝毫准备的样子?”

王不群原本是坐着的,此时闻言立马站了起来,面带委屈地拱手道:“回副郎,下官来此后了解场中情况便花费了大半日。”

“查看了工部调运于此处的煤炭、石黛、黏土等材料后,下官便在场中寻工匠建造炼焦炉、砖窑,可多番询问,工匠皆以不懂为由不应。”

“下官无能,只能待副郎来此,再议解决之法。”

刘宽听了眉头深皱,看向龚正,问:“龚大使,场中工匠为何不愿配合我科技司做事?”

龚正面露无奈之色,道:“刘副郎,方才王主事不是说了吗,工匠们并无建造那什么炼焦炉的经验。”

“至于烧耐火砖,若按老法烧制,倒是有人会,可王主事却非要按新法烧制,自是也都不敢应。”

刘宽听了,一时沉思不语。

他大概明白王不群为何来了两三天,工作都难以展开了。

说到底还是怪老朱定下的工匠制度。

科技司虽有皇命支持,可要做的都是工匠们之前未做过的事。

按大明此时的工匠制度,以及对待工造之事的态度,工匠们若冒然参与科技司所派之事,即便事情做成了,也是他们的本分,未必有好处。

可若是事情做坏了,却八成会担罪过。

如此情况下,自是无人愿意参与。

所以,科技司要想在铁场这边展开工作,非先改革其制度,变铁场为钢铁厂不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