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5章 老朱钦定过桥费,奏对【求追读】

第55章 老朱钦定过桥费,奏对【求追读】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回京时,刘宽一行人走地是来时的路。

舟船逆行长江虽慢一些,但终究要比走路舒服。

不过两个时辰,刘宽便来到了大桥北端。

只见,大桥公路及周围依旧有不少官军在“站岗”,但桥上却也多了行人。

有骑马的,有坐车的,也有步行的。

远远的刘宽便瞧见不少人都停在桥上,似乎是在欣赏风景。

而在大桥北端,有吏员和官兵设立了一道关口,正在收过桥费。

也有不少人在排队,等着过桥。

‘看来老朱听了我的建议,允许百姓交费过桥。’

‘不过从这桥上行人衣着打扮看,明显多是富贵之人,真正赶路过桥的没多少。’

‘照这么发展下去,怕是将来一段时间,大桥会成为大明游客打卡、旅游的胜地,交通功能反倒会被忽略。’

心中如此想,刘宽等人已经来到了大桥公路上的“收费站”前。

因为桥上行人、游人颇多,千户周韬担心军队过桥时发生事故,便先与“收费站”的吏员交流。

“大军要过桥,尔等暂且不要放人上桥了,免得阻碍大军通行。”

“是。”

小吏应了声,便暂停收费,让排到公路上的百姓靠边站。

如今是洪武年间,可不是土木堡之后。

此时不仅武将出身的勋贵因沾染胡元之风多跋扈嚣张,便是普通武将也不是文官愿意招惹的。

另外,洪武年间与军队相关之事优先级都很高,小吏自是不敢耽搁天子亲军过桥。

因桥上行人减少还需等一会儿,趁此机会,刘宽与“收费站”的小吏交谈起来。

“请问这大桥是哪一日开禁的?”

“回上官,是四天前开的禁。”

刘宽点点头,又问:“过桥费又是怎么收的?”

小吏虽不认识刘宽,可见他由上千天子亲军护卫,便知必是贵重人物,答起话来就很上心。

“回上官,这过桥费标准乃是陛下钦定。单人过桥只需三十文;骑马、驴、骡、牛等过桥,则需百文。”

“若是坐马车的话,那可就贵了,除交三百文车桥费外,车上之人也需按三十文一人另算。”

“当然,若是官员奉命办事,或是将士持军令而来,皆可免费过桥。”

“另外,若不只是过桥,而是要在桥上停留,观赏江景,需付两倍过桥费,领取观景牌,方不会被守桥将士驱赶。”

刘宽听了一脸惊讶。

他没想到老朱竟将过桥费定的这么高!

据他了解,此时单人乘船渡江,只需十文即可。

以此来论,老朱定的过桥费是渡江船资的三倍!

回过神来,再看桥上数目不少的富贵游人,刘宽却又理解老朱为何不按他的建议定过桥费了。

显然,此时之人对“仙桥”的好奇远超他的预估。

老朱将过桥费定这么高,都有这么多人上桥观赏风景。若按他建议的,只定为渡江船资两倍,恐怕闻讯而来的游人会将跨江大桥给挤爆!

‘看来我对大明的风俗人情还是了解得太少了啊。’

想想也是,明初娱乐相当匮乏,有这么座“仙桥”在,不知多少人想上桥看看。

便是眼下单人过桥费高达三十文,估计等到节日,京师的寻常百姓也会咬牙带着家人上桥观览江景,那时守桥将士维护秩序的压力肯定更大。

不过这种事老朱、小朱自会考虑到,倒也轮不到他操心。

等了大约一刻多钟,待桥上行人稀少了些,刘宽一行人才过桥。

过桥时,刘宽注意到,观景之人大多在大桥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上。

机动车道上停了一些马车,但行人、车马基本还是按照他奏本中的建议,来往各行一侧。

虽然大桥上车马、行人速度大多很慢,不至于因乱行发生交通事故,但这样按后世交通规则行走,却是大大方便了守桥将士维护秩序、保护大桥。

过了大桥,刘宽发现南端“收费站”旁边排队等着上桥的人更多。

‘看来京师富贵人家确实比其他地方多很多。’

心里感慨了句,刘宽便回城了。

按规矩,京官到外面办差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面圣,交代差事办得怎样。

于是刘宽回府后沐浴一番,匆匆吃了午饭,小憩了半个钟头,估摸着老朱该上班了,便去紫禁城。

到了奉先殿,礼毕,不待刘宽开口,朱元璋便看着他道:“你小子可算是知道回京了,若再拖个两三日,咱便要派人去抓你回来。”

刘宽正色道,“**钢铁厂之事实在重要,为尽快展开相关工作,微臣必须过去盯上几日。”

朱元璋似有不满地哼道,“再重要还能有你跟蕙兰的婚礼重要?”

‘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啊。’

刘宽心里嘀咕了句,便笑着道:“微臣与三公主的婚礼自是重要,但**钢铁厂之事也重要。再说微臣记着时间呢,这不是回京了吗。”

朱元璋对刘宽以公事为重的态度其实很满意。

不过,见刘宽拿钢铁厂与婚礼相提并论,他还是忍不住问了句,“这钢铁厂真那么重要?”

刘宽再次恢复正经神色,道:“回陛下,据微臣所知,此前**铁场一年不过产生铁六十一万斤。”

“一旦改建为钢铁厂后,只要矿石、煤炭供给充裕,一年所产生铁至少是此前十倍!”

“十倍?”朱元璋听了震惊,“真有那么高的产量?”

刘宽肯定地点头,又道:“陛下注意,微臣说的是至少,也即是说,**钢铁厂年产生铁可以更多,便是达到千万斤也未必不可能。”

一千万斤也不过一万吨而已,后世正常钢铁厂都是年产上百万吨的。

朱元璋听了却是神色复杂。

“照你这么说,一个**钢铁厂一年炼的铁差不多顶得上如今全国一年的产量了···当真是不可思议啊。”

“不过,生产这么多铁,真有必要吗?这钢铁除了用来打造火车、修建铁轨,造刀枪甲胄、火铳以及农具,还能做什么?”

显然,朱元璋在之前与刘宽的多次交谈中,虽听出钢铁产量对后世国家之重要,却难以想明白其中缘由。

在他看来,若非要打造火车、修建铁路,此前大明全国十三处铁冶所,一年能得八百多万斤铁料,已差不多够大明所用了。

历史上,到了洪武二十几年,他放开铁禁,允许民间开采铁矿、建立铁场,便是这个缘故。

当时有个地方官说某处铁矿丰富,建议朝廷设立铁场挖矿炼铁,甚至被朱元璋训斥一顿,说此举耗费国力、与民争利,实属不该。

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因为当时大明不论库藏铁料,还是每年能得到的铁料(官营铁场自产加铁课),都已足够。

且铁并非不朽之物,生铁若不注意保养,存放时间稍长便会锈烂。

而以明初条件,数量众多的生铁想要保养着储存又是不可能之事。

如此,朱元璋朝廷所需铁料足够的情况下,减少炼铁倒也有他的道理。

刘宽虽不知历史上朱元璋对炼铁之事的态度转变,却知道钢铁用处绝不止朱元璋所说的那些。

他道:“回陛下,钢铁除了可以造火车,还可以造自行车、各种机械以及轮船···”

“等等!”朱元璋忍不住打断了刘宽的话,“你说钢铁能造船?莫不是以为咱读书少、见识少,又开始胡诌了?”

‘我什么时候跟老朱你胡诌过?’

刘宽在心里怼了朱元璋一句,口中则不紧不慢地道:“陛下,钢铁确实可用来造船——陛下应该见过铜盆吧?铜盆是否可以漂浮于水上?”

“由此可知,以钢铁造一个大船,只要不漏水,结构科学合理,便也能如木船一般航行于江河湖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