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61章 京师医学院,疮疡与外科【求追读】

第61章 京师医学院,疮疡与外科【求追读】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刘宽在院中向朱标行礼,又寒暄了两句,便将其领到他的“办公室”。

朱标环视了眼屋里的布置,方才坐下,道:“你这里的摆设倒是别出心裁。”

屋里没别的人,朱标的侍卫则在外面守着,刘宽说话便放开了些。

他笑道,“不过是按后世的习惯来罢了,可惜这些桌椅柜子等与后世颇有不同,看着有点不伦不类。”

朱标道,“你若是怀念后世家具,可以请木匠打造一些嘛。”

刘宽摇头,“后世不少家具都并非纯粹木制,若强要此时的木匠打造,怕是还不如眼前这些顺眼。”

“并非木制?那是用何制作的?”朱标好奇。

刘宽道:“有各种金属制作的,也有塑料的,还有三合板以及各种合成材料的。”

“不过那时纯手工打造的木质家具反倒更贵些,由上好木料打造的更是奢侈品,寻常百姓家都没有。”

朱标试着想象了下,发现根本想象不到刘宽所说的那般景象,只能感叹道:“看来后世风物与此时真有许多不同,甚至天差地别。”

刘宽不想朱标再问后世之事——那样两人聊到天黑,再聊到天亮也未必说得完。

他问:“殿下来找微臣有什么事?”

朱标笑道,“京师医学院已经成立了,本宫想请你去看看。”

“这么快?”刘宽讶异。

“场地、房屋都是用现成的,只是让人进行了些许改建、装修。再加上父皇征召的名医已经来了一批,这医学院自然就成了。”

“不过大明毕竟从未有过医学院,本宫也不知办得对不对,如今只是弄了个雏形,这才想请你去指教一番。”

刘宽听了了然,口中却道:“微臣在后世其实也未曾去过医学院,只是道听途说一些事罢了。”

朱标道,“那也比本宫这般什么都不知道的强。”

刘宽确实对这大明第一座医学院挺感兴趣,朱标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他便起身拱手,“那微臣便随殿下去看看吧。”

“哈哈,好,咱们这就走吧。”

正好下职时间到了,刘宽便随朱标一起离开了工部大院,并让随行小厮小虎回府上传个口信儿,说他不回去吃晚饭了。

说起来,刘宽当初也是上职几日后,才发现仅带一个马夫不够用。

若临时有事回不了家,或是要办什么事,总不能让仪鸾司的将士给他跑腿吧?如今可不是明末,官员能把军士当仆役用。

所以,他后来便多带一个小厮出门。

朱标与刘宽都是骑马而行,路上讲了些京师医学院的情况。

“按我父皇的习惯,医学院亦属于官衙,应该放在宫城南边,与诸官衙在一起,最好是挨着太医院。”

“但后来考虑到,你所说的医学院亦有治病救人之功能,本宫与父皇也希望医学院的名医能泽及京师百姓,便将其放在了里仁街。”

里仁街就在太平街西边,刘宽是知道的。

那里和太平街差不多,住得多是达官显贵,至少也是官宦之后、地主富贾。

不过到底算是普通百姓敢去,也可以去的地方了。

若是放在宫城南边那一片官衙中,普通百姓怕是都不敢过去——事实上,那里也确实是普通百姓的禁地。

不多时,便到了地方。

刘宽坐在马上望去,只见这是一片占地不小的院落。

院门外耸立这一座石牌坊,上面雕刻着五个漆红大字——京师医学院!

门牌坊旁边又立着两座石碑。

一座上书:为医者,须绝驰骛名利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宋,张杲。

另一座则上书:天道重医道,医道须仁道;精医重道,仁心惠世——无名氏。

朱标在一旁介绍道:“这里原本是南宋一位名宦在金陵的别院,前朝时为胡元显贵占据。”

“到了本朝,父皇也曾想将其赏赐给某位勋贵,但因地方太大,又需修缮,便一直放置到了现在。”

刘宽见里面古木高大如华盖、屋檐楼宇掩盖其中,不禁点头道:“看着确像个设立医学院的好地方。”

随即刘宽便随朱标进里面观览。

典型的南宋园林式建筑群,没什么好多说的。

刘宽了解的主要是医学院各种机构及其运转模式。

这方面,当初刘宽在东宫做客时,已经跟朱标交流过一次。

因此,京师医学院各种机构的设立虽借鉴了后世,却仍有着明代医疗机构的特色。

如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分科,主要有十一科,依次是:内科、儿科、妇科、骨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针灸科、伤寒科、疮疡科、痘诊科。

其中部分与后世医院相同,却也有部分不同。

因为附属医院目前只能采用大明的大夫,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培养的也都是偏传统的中医,冒然全部采用后世分科,反倒不合适。

倒不如让中医以科学的方式发展,逐渐衍变为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存在。

医学院的教学科目划分也与此类似。

倒是学制上更接近于后世——京师医学院的学生需先学习五年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考核,方可在附属医院实习。

实习二至三年,获得导师任可,方可正式毕业。

至于无法获得导师任可的,会给一次重新选择导师的机会,若是三年后依旧无法获得认可,便只能获得一张肄业证。

另外,附属医院的大夫职级则与大明已基本成型的太医院体系对接。

主要分为六级,依次是:医生、医士、医师、主任医师、太医、御医。

医学生学习五年,通过考试,既为医生。

通过实习,获得导师(最低是主任医师)认可,从医学院毕业,即为医士。

医学院其他机构也大抵参照后世设立,只不过规模都很小,硬件设施也比较简陋,甚至没有。

附属医院同样如此。

每科至少有一个院子充当病房,少则五六张病床,多则二三十张病床。

除此外又设立有门诊、药房、食堂等部门。

观览完后,朱标又将已经入职医学院的五位名医介绍给刘宽认识。

刘宽则按照他的理解,将这五人分为一位省级名医、四位府级名医。

再之后,朱标便带着刘宽在医学院食堂旁边的一座楼阁上吃晚饭。

五位名医也一同作陪。

差不多吃饱的时候,刘宽忍不住问:“殿下,微臣先前所说的外科为何没有设立?”

朱标尚未回答,一位来自宁国府、叫做刘甘的名医便忍不住道:“刘副郎所说之外科太子殿下也曾与我等提过,跟疮疡科也没甚区别,完全没必要再多设此科。”

刘宽当初在东宫跟朱标交流医学院事宜时,是了解过此时医学十一科具体代表哪一领域的。

其中善治疮疡科疾病的大夫又被称为疡医,起源可追溯至周朝。

主要是治疗痈、疽、疮、疡、疥、癣、伤折等病症在于体表,需要手术切除的病症。

关于五脏六腑的体内病症,并不涉及。

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敢于对患者体内动刀的名医,也都不是疡医。

由此可见,疡医跟后世的外科是有很大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是医学认知和治疗理念上的区别。

因此在刘宽看来,若不设立外科,疮疡科怕是很难发展为后世的外科。

于是,听了刘甘的话,刘宽便皱眉道:“刘大夫对外科了解多少,便敢说疮疡科与外科没区别?”

刘甘作为宁国府名医,平时到哪里去看病,都是给人当菩萨一样供着的。

虽知刘宽是从五品官员,似乎还很得太子信重,可他还是忍不住怼道:“老夫再不了解外科,也是一位名传州府的大夫,刘副郎呢?对医术究竟有多少了解,又有何成就?”

听此,其余几位大夫或事不关己的吃菜,或流露出看戏的神态。

显然,先前见刘宽跟着朱标对医学院各方面事务一番“指导”,不爽的不只是刘甘。

朱标没想到竟有名医跟刘宽当面争论起来,正想要劝和呢,便听刘宽道:“我是不懂医术,但却有治疗顽疾乃至泽被天下的见识,刘大夫可有?”

大约是没想到刘宽会这么说,刘甘愣了愣,便冷笑道:“阁下真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还治疗顽疾、泽被天下的见识?”

“正好这里有名动江西的李大夫在,你便把那见识说一说,让咱们也见识见识!”

说到最后两个“见识”时,刘甘故意加重了语气,摆明了要看刘宽的笑话——他才不信一个二十来岁年轻官员能在医道上有什么大见识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