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70章 煤场扩产,说蜂窝煤【求追读】

第70章 煤场扩产,说蜂窝煤【求追读】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淳化镇隶属于江宁县,在京师东南。

刘宽一行出城走了近二十里方至青龙山。

后世青龙山煤矿早被采尽,封矿半个多世纪。

如今青龙山却只有一座官办煤场,新旧矿坑加在一起亦不足十处。

青龙山煤矿的小规模开采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

不过,据刘宽所知,华夏先民对煤炭的使用却是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了。

而用煤炭炼铁,也是早在西汉时便有的事。

只不过天然煤炭作为燃料相较于木柴有诸多缺点,用于炼铁相较于木炭缺点就更多了。

天然煤炭既不易充分燃烧,又烟雾较大,且烟雾还含“毒”。再加上其中蕴含硫等元素,使得煤炭练出的铁很脆,质量远不如木炭所炼之铁。

所以,虽然西汉时期便有以煤炭炼铁之事,却并非主流。

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冶炼主要原料都是木炭。

直至唐朝,关中地区因过度开发,森林大面积消失,别说炼铁用的木炭,便是百姓生活所需的柴薪都变得难以寻觅。

人们这才又将目光投向煤炭,试图以之替代木柴、木炭。

待到北宋时,经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人们已经摸索出了煤炭炼焦技术。

只不过古代技术发展、传播都很慢,哪怕曾诞生较为成熟的炼焦技术,在战乱中失传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历经南宋、元朝,到了此时(明初),煤炭炼焦技术虽为人知,但依旧称不上普及。

再加上炼焦技术仍有待发展,当代焦煤练出的铁质量依旧无法与木炭炼的铁相提并论。

北方缺少柴炭的情况下,或许会选择以焦煤炼铁,但在南方,仍多以木炭炼铁。

大明此前军备用铁,更是要求必须用木炭冶炼——这便是之前**铁场只用木炭炼铁的原因。

历史上,要等到中晚明时期,这片土地上的炼焦技术才会真正成熟与普及,并被记载于《天工开物》、《物理小识》等多部著作中。

不过,刘宽既然来了,这片土地使用煤炭的历史也将改写,驶入另一条道路···

青龙山煤场。

主事于贤得到刘宽来视察的消息,便带领煤场大小官吏,到场外迎接。

相较于**铁场,青龙山煤场的官吏就少多了。

在于贤到来前,这里连个官员都没有,只有一位经制吏和几名杂吏。

然后便是数十名工匠,数百名苦役,以及由附近卫所派来看守苦役的一百名卫所军。

“刘副郎,这位便是洪明义——下官来之前,青龙上煤场之事皆由他管理。”

见面后,于贤介绍了煤场唯一的一名经制吏。

这人看着五十多岁的年纪,不知是否因为在煤场待的时间长了,肤色也偏黑,再加上身材矮瘦,看起来倒像是个老矿工。

此时他一脸赔笑地向刘宽作揖行礼,“下吏见过刘副郎!”

刘宽拱手还礼后,便道:“时间不早,本官就不绕圈子了——本官这次过来,主要是看青龙山煤场改革之事进度如何。”

于贤点头,“下官明白。”

然后他也不罗嗦,跟洪明义一起引路,带着刘宽一行人进入煤场。

当初刘宽派于贤过来时,便将他从电脑上抄录的选煤、洗煤、干燥、储存等工艺资料交给了于贤。

虽然明初也会对煤炭进行粗加工,甚至流程都与后世相差不是太大,但其工艺却远不如后世成熟。

事实上,在于贤到来之前青龙山煤场对煤炭的处理还很粗糙,不论煤场、煤矿,几乎都是在用人力生产,甚至有两三处矿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于贤先是按刘宽要求排除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后来又依照刘宽给的资料改进了煤场的煤炭加工工艺——主要引入数种水力机械,并重新安排了相关工匠、苦役的工作。

于贤起初对于被安排到煤场来负责煤炭项目组,心里是有些不满的,认为刘宽故意打压他。

不过当他按照刘宽的吩咐,依照刘宽给的资料,对青龙山煤场做出种种改革,令煤场产煤量大增后,却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因此,今日他引领刘宽视察煤场,他表现得既自信又热情。

“青龙山煤场原本就建立在这条小河旁边,依仗河流将煤炭运输出去,因此当初建立副郎资料上的几种水力机械倒也方便。”

“再加上其他几个流程的改进,如今煤场每日产煤量是过去的十倍!”

“且得到的煤炭品质也明显优于之前——只可惜这煤场煤炭只负责供给宫中及京师部分官衙,若是能卖给民间,必然能赚得不少利润。”

明初不少官办厂坊,所得产物都是专供宫中、军中或其他官府衙门——也正因此,才称之为官办,而非官营。

在刘宽看来,这就很僵硬。

而他这次来青龙山视察的目的之一,便是为将煤场从官办转为官营做准备。

官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总能盈利,肯定比官办专供制度强。

在于贤的带领下,刘宽花费一个多时辰,才视察完青龙山煤场及下辖煤矿。

见煤场、煤矿确实如于贤在公文中汇报的一般,办得颇为不错,刘宽也不吝啬鼓励之语。

“过去这段时间于主事着实辛苦了——青龙山煤矿改建得颇为成功,本官回去后,会为于主事请功的。”

于贤听了面露喜色,但口中却谦逊道:“下官都是依照副郎的吩咐办事,不敢居功。”

“能按照吩咐把事办好,就是有功。”刘宽肯定了一句,随即话语一转道:“不过接下来还需于主事在青龙山再待些时日,督造蜂窝煤和煤炉。”

“蜂窝煤?”于贤露出疑惑之色。

刘宽道:“蜂窝煤是以煤泥为主要材料的一种成品燃料,烧起来烟少、甚至无烟,若是配合煤炉燃烧还很持久,足以取代柴薪。”

听此,于贤双目发亮,颇为激动地道:“若这蜂窝煤真有刘副郎所说之效,便是造福千家万户之物啊!”

百姓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第一位,便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火,而要烧火,便要用柴。

然而当一个地方人多了,用柴便会困难。

京师虽处于江南,可当人口达到七十多万后,城中百姓用柴也变得困难起来。

朱元璋为了保证宫中、各衙门及京师百姓用柴,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衙门以及储备柴薪的场地。

而青龙山之前生产出的煤炭,也多是供给宫中及京师各衙门使用——只因煤炭不如柴炭好,需求才没那么大。

可若是刘宽所说的蜂窝煤真能造出来,煤炭需求必然大大增加,青龙山煤场的地位也将直线上升!

稍稍冷静后,于贤又不免担心,问:“刘副郎,这蜂窝煤难造吗?成本又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