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74章 厂卫之弊,春运故事【求追读】

第74章 厂卫之弊,春运故事【求追读】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刘宽道:“如陛下之前猜测,历史上锦衣卫是陛下在明年以仪鸾司基础设立。”

“所以最初锦衣卫仍是以原仪鸾司职责为主,官职、结构也与其他亲军相差不多。”

“但实际上,自胡惟庸案开始,陛下便用锦衣卫镇抚司负责侦查、缉捕、审讯之事。”

“且在之后十几年中还会大肆扩大锦衣卫人数,似乎规模最大时,下辖十九个千户所。”

“同时扩大锦衣卫谍探侦查之能,使之成为陛下耳目,监视文武百官。”

“永乐皇帝即位后,因是靖难夺位,民间多有非议,再加上为了追查建文帝下落,便进一步扩张了锦衣卫之权势。”

“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也因此权势滔天,他为排除异己,先后诬陷多名朝臣,将其抓捕至锦衣卫牢狱刑讯致死。”

“后来更是猖狂到网罗党羽、蓄养亡命、私藏甲兵的地步,图谋不轨。”

“为了试探永乐皇帝,他甚至在一次锦衣卫军中较技上学习赵高,行‘指鹿为马’之事,射柳不中却强言射中。”

“但不久,他密谋不轨之事便被揭发,本人被凌迟处死,家人被发配边疆。”

“永乐皇帝因此事觉得锦衣卫权势过大,却不好用,于是又设立了东缉事厂,并以亲信太监提督东厂事务。”

“东厂除分走锦衣卫部分职权外,也有监视锦衣卫作用,再加上提督东厂的往往都是得到皇帝宠信的大太监,自然便稳压东厂一头,甚至将锦衣卫收作鹰犬爪牙。”

“后来又有皇帝发现东厂势大难治,于是又相继设立有辖制、监视之能的西缉事厂及内行长。”

“至成化皇帝时,大明厂卫体系才成熟定型,成为皇帝之耳目、鹰犬,监视群臣,查探不法,缉捕犯官。”

“天启之后,因厂卫与魏忠贤牵扯太深,崇祯在扳倒魏忠贤的同时,也重创厂卫体系,甚至一度将厂卫废除。”

“虽然后来崇祯意识到厂卫重要性,将之恢复,但由于各种原因,厂卫基本失去了之前的能力,并最终随大明一起消亡。”

听刘宽说完了锦衣卫以及东厂等机构的“前世今生”,朱元璋一时沉默。

过了好几息,他才幽幽道:“照你这么说,这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机构,着实称得上是为君者手中一柄利刃。”

“只要掌握好了,即可监察百官不法,也可防止权奸蒙蔽圣听,更能稳固皇权。”

“那崇祯即位后居然废除厂卫,不异于自废耳目、爪牙,难怪会成为亡国之君!”

一旁朱标却皱着眉头道:“父皇,儿臣认为,厂卫虽利,却是把双刃剑,那纪纲、魏忠贤不都是因掌握厂卫才变得权势滔天,乃至欺君罔上的么?”

“后世大明皇帝先后设东厂、西厂、内厂,层层辖制,也足见对其忌惮。”

“因此儿臣以为,父皇若要设立厂卫,还需慎重思量,当全其制度,有所辖制方可行。”

朱元璋看向刘宽,道:“后世人对厂卫是什么看法?”

刘宽道:“其实类似于厂卫这种充当皇帝耳目的特务机构,历朝历代都有。”

“据说秦朝有黑冰台,前汉有绣衣使者,后汉及魏晋南北朝太过纷乱,谍探及暗杀机构却更多。”

“唐朝有丽竟门、不良人,宋朝有皇城司,前元此类机构是什么我倒是不知,大明之后的清朝也有沾杆处。”

“便是后世各国,同样有类似的机构——当然,历朝历代机构中,最有名还是大明的锦衣卫和东厂。”

“除了《绣春刀》,后世还有不少以厂卫之事为题材的影视剧,便是佐证。不过,若论后世评价,大明厂卫大约也是差评最多的。”

差评最多的?

老朱、小朱听了都皱起眉头。

朱元璋更是带着不满问:“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历朝历代的类似谍探特务机构大多隐秘,甚至不见于史书,掌管该机构之人也从不是有的名官宦,更不会明着干涉朝政。”

“唯有大明厂卫,都是由正经官宦掌管,且在许多影响朝局走向的大事中都有出现。”

“不够隐秘,以至于人尽皆知,内外皆有所防范,甚至被官员、百姓公开敌视。这是厂卫第一处被诟病的地方。”

“其二,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等,都是将谍探监察、缉拿刑讯之权集于一体。”

“这既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又容易令掌管厂卫之人在权力中迷失,变成权奸。”

“大明历任厂卫主官多有不得善终的,便是一大证明。其中出现了纪纲、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奸,亦是证明。”

“其三,厂卫谍探监察能力纵强,却几乎是对内不对外。”

“后世类似部门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负责探听外国、敌方情报;另一类则负责对付他国潜藏进来的谍探,以保护国家安全为责任。”

“至于监察官员不法,主要是有类似督察院这样的部门负责。也即是说,大明厂卫几乎是用错了地方。”

说到这里,刘宽顿了顿,道:“陛下若要设立厂卫,微臣建议参考后世强国。只予厂卫谍探监听之权,而不予缉拿刑讯之权。”

“此外,针对内外的探查部门也要分开,且多重视对外探查部门。”

刘宽讲完,朱元璋还在思考,朱标便道:“父皇,儿臣以为妹婿所提厂卫三条弊端,以及两条建议都颇有道理。”

朱元璋看了两人一眼,道:“咱知道了···进去吃饭吧。”

说完,当先回往主殿。

刘宽看不明白老朱是否听进了他的劝,与朱标对视了眼,见其也是一脸迷糊,只好跟着回到殿内。

正好宫人们已经上齐菜肴、果饮等,刘宽坐下后,待朱元璋、马皇后讲了几句话,便与众人一起开吃。

然后刘宽就发现,宴席中没什么人说话,一个个都像是赶时间似的,吃得颇快。

旁边朱蕙兰冲刘宽笑了笑,指了指放在一旁的平板电脑。

刘宽这才醒悟,大伙儿这是想快些吃完,好看电影。

他笑了笑,也加快干饭速度。

不过两三刻钟,参与这次“家宴”的众人便都吃完了,就连桌上碟盘也让宫人迅速撤了下去。

马皇后笑着道:“宽儿,大家都等着呢,快播放那电影吧。”

“是。”

刘宽答应一声,便拿着平板电脑到小圆桌前摆弄。

老朱一大家子也迅速就位——年纪小的皇子、皇女,为了更好的观影,甚至挤在了朱元璋、马皇后两边。

朱雄英更是仗着人小、辈分小,挤到了朱元璋怀里。

朱允炆倒也想效仿,却被吕氏拉住了,规规矩矩地站在后面。

在众人的注视下,刘宽很快打开了平板上的第二部电影——《人在囧途》。

电影刚开始,看得众人都有点懵。

不论是徐主演的小老板开会,还是宝强主演的养牛场工人讨债,朱元璋等人开始都有点看不懂。

至于徐开局批评员工的那几段有梗的话,自然也没能引得谁发笑。

倒是电影里的电灯让皇子、皇女们惊讶了声,却又怕影响观影,闭上了嘴。

见此,刘宽笑道,“这是一部喜剧,剧情也不是那么重要,大家其实可以边看边谈论,只要别太大声就行了。”

其余人闻言神色一喜——国人看戏本就喜欢议论和呼叫,憋着着实难受。

于是齐齐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道:“听刘宽的···这戏开头怎么莫名其妙的,讲得什么?”

刘宽干脆暂停播放,道:“后世经济繁荣,又有火车、飞机、汽车等工具让交通便利,所以很多百姓会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做雇工赚钱。”

“待到春节时期,为了与家人团聚,这些打工人又会回到家乡。”

“因春节前后乘坐火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之人极多,故称之为春运。”

“即便以后世交通之便利,春运期间交通行业也会有很大压力,难免出现一些事故,让有的百姓归家变得困难。”

“这部戏讲的就是一个小有身家的商贾,与一个贫穷憨厚的农民工,机缘巧合一起踏上归乡旅途,一路遭遇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却最终成功回家的故事。”

朱元璋听得点头,“按你所说,倒是可以通过这部戏一窥后世风俗民情···不过那飞机是什么?”

刘宽正想解释,又念头一转,道:“陛下,咱们先看戏,若看完了还不明白,微臣再解释,如何?”

“依你。”

于是在其他人期待的目光下,电影继续播放。

很快看到小三与徐逛街的剧情,后妃、皇女们顿时嗡的低声议论起来——

“这女子好不知羞,怎么当街搂着男子胳膊?”

“莫非这后世风气竟比胡元还要开放?”

“不清楚··也需这是个风尘女子?”

只议论了几句,话题就又变了。

因为剧情到了小三谎报怀孕的地方。

朱瑄乐仗着与朱蕙兰关系好,直接凑到了刘宽这边,问:“三姐夫,这男子听闻女子怀孕为何不高兴?”

刘宽想了下,道:“你可以把她看成男子瞒着正妻养的外室。”

“原来是这样?”朱瑄乐眼睛一亮,“那这男子一定是个怕妻子的,甚至是赘婿!”

刘宽笑笑,没有接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