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7章 朱标:我英年早逝?我儿雄英早夭?

第7章 朱标:我英年早逝?我儿雄英早夭?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朱标听了朱元璋的问题,这才注意到,刘宽口中最后一任大明皇帝名字蕴藏更重要的信息。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人初编《祖训录》,便开始在里面为封王的皇子各编排一个字辈序谱。

他作为东宫太子,所得到的字辈序谱最好听,为:允文尊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也即是说,他这一脉的字辈序谱中并没有“由”字。

‘由···’

朱标下意识在脑海中回忆起父皇给弟弟们编排的字辈序谱,很快就记起“由”字所在。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是四弟这一脉的字辈!’

‘难道多少年后我这一脉出现了意外,子孙断绝,又或是皇子太过年幼,所以将皇位传给了四弟一脉?’

朱标虽然对此事感到意外,但最先冒出的想法并不黑暗,认为大明皇位是从他这一脉和平转移到朱棣这一脉的。

随即他就不禁看向刘宽,认为刘宽也有可能说错了。

然而,在他的注视下,刘宽却点了点头,“没错,就是朱由检。”

“他出自老四这一脉?”朱元璋追问。

刘宽再次点头。

朱标吐了口气,心道:果然是转移到四弟那一脉去了啊。

这时,朱元璋又问:“怎么转到老四一脉的?”

刘宽观察了下朱元璋的神色,发现朱元璋面色还算平静。

也就是说,这一结果虽出乎朱元璋预料,但他并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朱棣也是他的孩子,还是他和马皇后所生嫡子之一。

但朱元璋既然追问此事过程,肯定是料到,其中必有一番腥风血雨。

不过,刘宽想到接下来要说的事,还是怕刺激太甚,让老朱发疯,决定铺垫下,缓缓说明。

当然,这也有他对朱棣抱有一定好感的原因——换个说法,可以避免朱元璋、朱标先入为主地“敌视”朱棣。

他于是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陛下可知,在我这个后世人看来,如今陛下最该重视哪件事?”

朱元璋没想到刘宽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了一个问题。

他猜测,这问题必然与皇位转到老四一脉有关,由此愈发确认,皇位转移多半涉及了很不好的事。

于是,他顺着这件事反推,便看了旁边朱标一眼,若有所思地道:“重视对标儿的培养?”

朱标虽然已经很优秀,但与朱元璋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其中最令他不满的一点,就是朱标太过宽仁,又过于亲近、信任那些读书人。

朱标这时也终于反应过来,意识到皇位转移到四弟一脉的事绝不像他想的那么平和。

于是紧张起来。

作为大哥,他最不希望见到同室操戈的场面。

刘宽摇头,“太子虽性情宽厚仁慈了些,却聪明睿智,也能决断,纵然与历朝历代的太子相比,他与皇位的适配度都能排入前五之列。”

适配度对朱元璋、朱标来讲是个新词,却不难理解。

听刘宽这个后世人如此评价,即便以朱标的为人,也难免开心、得意,也有点不好意思。

朱元璋则毫不掩饰地开心。

他笑着道:“标儿可是我用心培养多年的大明皇位继承人,与皇位的···适配度自然很高。”

刘宽道:“那陛下有没有想过,太子英年早逝的情况?”

英年早逝?!

朱元璋脸上笑容瞬间凝固,就仿佛早到了雷劈,罕见地陷入了不能思考的情况。

须知,就算之前见到跨江大桥,听闻刘宽来自后世,他大脑也没这般空白过。

朱标脸上笑容虽然也凝固了,满脸惊愕,却要比朱元璋先回过神来。

他面色微白地问:“刘公子是说,我在后世历史上英年早逝?”

刘宽点头,仿佛念史书般地道:“洪武二十五年,殿下视察陕西回到京师后,因风寒病逝,葬于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听到这话,朱标脸色又白了两分。

口中喃喃道:“洪武二十五年···也即是说,我只剩十一年寿命?”

刘宽没想到朱标居然有种要被“宿命”击垮的样子。

他正想说什么,便听朱元璋大喝:“胡想什么?如今你既知何时会染风寒而病逝,怎会不做防备?只要有了防备,阎王爷要不了你的命!”

听此,刘宽不禁感叹,朱元璋不愧是能从乞丐成为开国皇帝的英雄人物。

不仅不信命,而且敢于与命运抗争。

感叹完,刘宽也劝说道:“殿下,我们后世人几乎都不信命,至少不相信‘寿命有定数’的说法。”

“正如陛下所讲,如今殿下既知此事,只要注意身体,再有一定的医疗条件,绝不会壮年而逝。”

听了朱元璋、刘宽的话,朱标脸色终于不那么难看了,并暗暗叮嘱自己,一定要注意身体。

他倒不是多么怕死,而是知道,若他壮年而逝,是对父母的不孝,也是对子女的不负责。

甚至成为引发大明皇位争夺的原因。

回过神后,朱标便问:“难道因为我英年早逝,父皇才即将皇位传给了四弟?”

刘宽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看向朱元璋,“陛下,若殿下身故,您会将皇位传给谁?”

朱元璋稍稍思考,便道:“咱已立下规矩,大明皇位传给嫡长,如此方不会让咱的子孙为争夺皇位同室操戈。”

“如此,若是标儿身故,咱会将皇位传给雄英。他已被立为皇太孙,继承皇位名正言顺。”

朱标听了一呆,随即道:“父皇,若儿子十一年后身故,雄英才十八岁,能否承担起皇位重任?”

朱元璋道:“十八岁在寻常人家都已成婚生子了,如何不能承担皇位重任?再说了,难道你一死,咱就会死?”

朱标尴尬,忙道:“孩儿绝非此意,父皇必万寿万年。”

说完,他看向刘宽,显然想让刘宽帮忙说句话。

刘宽笑道:“历史上,陛下寿七十,在帝王之中算是高寿了。”

七十?

那也就是说,还有十六七年?

“还行。”朱元璋貌似对自己岁数满意的点了点头。

至于长生,朱元璋倒也幻想过,但他很理智——历朝历代那么多帝王都没有一个能长生的,他朱元璋自然不会例外。

事实上,到了唐宋之际,帝王寻求长生便和昏君画上了等号。

朱标自己英年早逝,却希望老父亲能活得更久些。只是,他虽有此想法,却一时没有头绪。

毕竟七十对于此时人来讲,确实很长寿了,对帝王来讲尤其如此。

回过神后,朱标想起之前的问题,忍不住好奇道:“既然我父皇会传位雄英,皇位如何转移到了四弟一脉?”

‘总不会是四弟谋反夺取了雄英的皇位吧?’

朱标担心起来,非常不愿意事实如此。

几位成年的弟弟中,他与朱棣关系最好。

在朱标的注视下,刘宽又反问一个问题,“如果皇太孙早夭呢?”

雄英早夭?!

这一下,感觉如遭雷劈、脑袋空白的可不只是朱元璋了,还包括朱标。

他也算是体会到了朱元璋方才得知儿子死在自己前面时的心情。

这次,是朱元璋回过神来,目光如刀一般盯住了刘宽,问:“雄英如何会早夭?又是何时早夭?”

刘宽道:“史书上并未记载朱雄英因何早夭,倒是记了日期。”

接着,刘宽又如念史书般地道:“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皇太孙朱雄英薨。因其去世时尚未满十岁,未得册封,故以皇太孙视皇子,追封虞王,谥号为‘怀’,葬于钟山。”

听刘宽说完,朱元璋对此事再无任何怀疑——因为刘宽所讲很符合大明此时的情理,史书记载出错的可能性极小。

随即他便紧皱眉头,不满道:“雄英好歹也是皇太孙,史书为何不记载他的死因?!”

至于旁边的朱标,仍未回过神来。

显然是一时接受不了嫡长子明年就可能身死之事。

刘宽道:“关于朱雄英的死因,后世有不少猜测,陛下、殿下不妨听听。”

这话让朱标回过神来,也紧盯住刘宽。

“后世主流观点,认为朱雄英是病死的,毕竟古代,嗯,也就是此时的医疗条件,太过简陋,孩童早夭之事不算太少,哪怕是皇子,也可能因一场普通的疾病去世。”

“至于朱雄英具体得什么病死的,那猜测就多了。有说得天花的,有说得感冒,呢也就是风寒的——还是那句话,此时能夺走孩童性命的疾病太多了。”

“除此外,还有一种阴谋论。”刘宽说到这里犹豫了下,最终还是决定说出来,“有人怀疑,朱雄英之死与太子妃吕氏有关。”

“吕氏?!”朱标忍不住打断了刘宽的话,“怎么可能是她?她如何敢?”

刘宽道:“这只是后世人的一种猜测,并非是得到证明的事实。所以,殿下听我说完可好?”

朱标深吸了口气,压下种种情绪,点头道:“好,你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