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86章 朱棣一脉的同室操戈,好圣孙就这?

第86章 朱棣一脉的同室操戈,好圣孙就这?

书名:带着铁路到大明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03:54

御陛后,朱棣听了刘宽的话忍不住双眸发亮,露出喜色。

六边形战士意思他不太明白,但“好圣孙”无疑是好话。

且听刘宽前面的话,这“好圣孙”也不像说李景隆为“战神”那样的嘲讽之语。

‘按着刘宽所说,高炽虽不喜军事,却很聪慧,尤善治政,军事上至少能守城。’

‘高煦则类我,勇猛善战,军事天赋极高。’

‘不仅两个儿子如此出色,就连长孙都被文臣们认可为好圣孙,甚至被后世人评价为那六边形战士。’

‘如此看来,我朱棣的种不是一般的好啊——至少比大哥强多了。允炆得即皇位,有父皇留下的雄厚底子,却四年就输给我,实在无能。’

‘如此看来,我能靖难成功,岂非天命?’

想到这里,朱棣下意识看了朱标一眼,顿时心虚。

‘我怎么可以有如此想法?实在是对不起大哥。’

‘如今咱们既从刘宽口中知道那些事,雄英多半不会在明年病逝了,大哥应该也不会在十年后病逝。’

‘只要允炆不上位,我就不该妄想。’

‘可要是大哥、雄英最终还是死在了父皇前面呢?’

想到这里,朱棣即心热又心虚,几乎不敢看朱标。

他努力摒弃心中不好的念头,转移注意力,去听前面的谈话···

朱元璋问:“这好圣孙、六边形战士,该不是嘲讽之语了吧?”

刘宽想了想,却不太确定地道:“不算是。”

“什么叫不算是?”

“陛下听微臣讲完或许自有评断。”

“你讲。”

刘宽略犹豫了下,道:“朱瞻基出生于历史上陛下故去的那一年,据说当时当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陛下将一个大圭赐给他。”

“因此,朱棣原本就颇喜欢这个嫡长孙,后来随着朱瞻基渐长,表现得十分聪慧好学,且文武双全。”

“另外,相较朱高煦,朱瞻基长相上更像朱棣,于是朱棣经常将其带在身边教导。”

“永乐七年时,朱棣带着朱瞻基一起巡视北平,次年北征蒙古时,更是让朱瞻基留守北平——当时虽未迁都,但北平已然被朱棣视为副都,北征军的大本营。”

“又过一年,也即是永乐九年,朱棣宣布立朱瞻基为皇太孙,想要以此事宣告太子之争的结束。”

“不过既有朱棣靖难成功的例子在前,皇位之争自然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结束。”

“事实上,朱高煦以及嫡三子朱高燧都没死心,一直在谋划夺取太子之位。”

“这两位在永乐时期都做了不少小动作,具体之事微臣自是无法都记得,但有件事却印象深刻。”

“朱棣晚年有次病重,宫内一些侍卫、太监便伪造遗诏,欲毒死朱棣,废太子朱高炽,拥立朱高燧为帝。”

“后世都猜测这是朱高燧授意的,只不过朱棣不想家丑外扬,才对外宣称朱高燧不知此事,将其摘了出去。”

“再说朱高煦——朱棣去世后,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几位,可惜因为身体不好,一年不到就去世了。”

“朱高煦闻讯便认为他机会来了,便想仿照朱棣,再搞一次靖难之役。”

“却没想到朱瞻基一直对他有所防备——朱高炽去世时大明已迁都北京,当时朱瞻基却在南京办事。朝臣于是秘不发丧,急召朱瞻基到北京。”

“朱高煦在北京也有耳目,原本想在半路劫杀朱瞻基,却不曾想,朱瞻基行动极快,几日就跑到了北京,朱高煦的人并没有拦截到他。”

“朱高煦又想勾结英国公张辅一起造反,派人进京联络,却不想张辅反而将其举报,朱高煦彻底变得被动。”

“再加上朱瞻基即位后迅速调兵遣将,包围了朱高煦封地乐安,朱高煦便只能束手就擒。”

“当时群臣上奏请求诛杀朱高煦父子,明正典型,以绝后患,朱瞻基不许,而是将朱高煦父子等人贬为庶人,带回北京幽禁。”

朱元璋从听到朱高燧勾结内侍下毒谋害朱棣时,眉头就皱得老深——虽然是老四一脉的事,可他还是不希望子孙因争夺皇位同室操戈。

靖难之役有一次就够了。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想来第二次靖难之役。

他听了之后,觉得朱高煦一脉下场绝不会好,参考历代皇室纷争,多半会斩尽杀绝。

因此,听刘宽讲了朱瞻基的处置,意外之余也眉头舒展,点头评价道:“看来老四这个嫡长孙不仅有勇有谋,也是个顾念亲情的。”

御陛后,朱棣同样轻吐一口气,紧绷的面孔放松下来。

他也是从听闻嫡三子勾结内侍毒害他,就绷起了脸,心里则不愿相信——那可是他的儿子呀,还是嫡子,怎么会想到毒害他?

再到听闻朱高煦要掀起第二次靖难之役,朱棣更是握紧了拳头,感到痛苦。

幸运的是,好圣孙足够优秀,不仅化解了这场大明内乱,还念着旧情,留了朱高煦一脉性命,避免了同室操戈之事发生。

可就在他这么想时,却听前面刘宽道:“陛下,朱瞻基是否顾念亲情微臣不知,但此事却还有后续。”

“什么后续?”

“朱高煦被幽禁后,不知为何又惹怒了朱瞻基,据传朱瞻基命人用铜缸将其罩住,以作惩罚。”

“朱高煦自恃武力,将铜缸顶起,朱瞻基于是命人在铜缸周围烧火,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在缸中,随后又杀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

“朱高煦一脉就此断绝。”

刘宽这番话说完,奉先殿内一时安静得似乎呼吸声都没了。

御陛后。

朱棣先是一阵呆愣,随即满面痛苦、悲意,口中喃喃道:“不可能,叔侄之间怎能如此残忍相待,假的,一定是假的···”

朱标眼见朱棣喃喃声越来越大,担心刘宽听到,便握住了朱棣的手腕,低声道:“四弟,冷静,不论真假,那都是未发生之事。”

朱棣看了朱标一眼,低下了头。

“刘宽,这等事出自正史还是野史?”朱元璋发问了,语气听着挺冷静,却又像压抑着怒火。

刘宽道:“微臣记不清了——在最初看时便没注意,毕竟微臣那时也不知会来到大明。”

顿了顿他又道,“陛下应该知道,不论正史、野史,记录都不可能全是真的。一则时过境迁,修史之人本就难以了解当年之事全貌。”

“二则,新朝出于宣传需要,尤其是像满清这种以少数族人统治众多汉人的,难免会抹黑前朝,以彰显本朝威德。”

“不过,微臣方才所讲之事中有一点确是无须怀疑——朱瞻基幽禁朱高煦一脉后,确实又将他们杀了。”

刘宽这话说完,朱元璋沉默良久,才道:“若要国祚稳固,无同室操戈之乱,看来必须坚定立嫡长之意!”

刘宽听到这话,若有所悟地看了眼御陛,道:“陛下圣明——事实上,在宣德朝,也即是朱瞻基之后,历任大明皇帝都是在嫡长子几岁时便将之立为太子,以绝其他皇子之念。”

“也就后来万历皇帝因宠爱郑贵妃,才闹着要改立太子,结果也没能扭过群臣的意思。”

“同样,正因为坚持皇位传于嫡长的制度,大明在历朝历代中皇室操戈之事都算属于少的。”

听了刘宽这番话,不论是朱元璋,还是躲在后面的朱标、朱棣,心情都好了点。

知道后代为了争夺皇位彼此杀戮确实令人难受,可对比下其他朝代,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李唐,就没那么难受了。

又过了好几息,朱元璋才出声道:“朱瞻基平叛果断,使大明免于内乱,若不论其对朱高煦的处置,倒也称得上一声好圣孙。”

“不过,那六边形战士又是何意?莫非他武功卓著?”

刘宽沉吟了下,道:“这其实就是后世部分人对朱瞻基的一种称呼性评价,就好像绿林中某人的外号一般。”

“至于为何这么叫,微臣其实也挺疑惑——据微臣所知,朱瞻基除了永乐年间曾随朱棣征讨一次漠北,也就即位后三次巡视北方边境,并平定了一次兀良哈部叛乱。”

“论武功的话,他不仅远不如朱棣,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为后世诟病。”

“比如朱棣在位时,五次亲征漠北,打得蒙古、瓦剌不敢南顾。”

“同时积极经营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将如今女真诸部、野人女真以及更北方的一大片土地都囊入大明版图。”

“另外,朱棣还抓住安南内乱之机,出兵将之讨平并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为大明增添一大行省。”

“然而,朱瞻基在位短短十年,大明不仅在草原上由进攻转为防守,北境疆域大大缩水,就连安南也因治理不当、平叛失利而丢掉。”

说到这里,刘宽不禁直摇头。

朱元璋及后面的朱标、朱棣则是既惊讶不解,又大失所望。

好圣孙?

六边形战士?

就这?

当然,朱棣失望之余,心里也不禁念着刘宽话语中关于他武功的那部分——五征漠北,打得蒙古和那什么瓦剌不敢南下,还拿下了安南!

他都没想到,他在军事、武功方面居然能这么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