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 > 第320章 打造华芯国际

第320章 打造华芯国际

书名: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 作者:醉爱红尘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09 00:21:17

人永远不可能获得认知以外的财富,比特币那么便宜,在这个年代,又有几个人看重。如果不是陈平点提点,王聪打死也不会想到这玩意。

如果说两个人以后再也没有打交道的机会,陈平江将这个消息透露给王聪和勤奋,实际上是有点在坑他俩。

因为比特币在10年间那么多次起起伏伏,没有几个人能够扛得住,拿到最后。

抛开这件事,陈平江在隔天低调前往和平饭店。

在相关部门的撮合下,他在这里见到了两位梦寐以求想见的人。

张汝京、梁孟松。

如果问对中国芯片贡献最大的人是谁,那一定绕不开张汝京和梁孟松。

至于有人说什么陈进、王阳元、严晓浪、邹世昌、许居衍,那纯粹是在反讽。

陈进是汉芯造假的主谋,涉嫌骗取国家经费,后面四人是审核四人组,一手将陈进抬了上去。

要知道审核四人组没一个是简单的,什么北大微电子研究院院长、浙大信息工程院长、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里都不敢写的情节,现实中居然存在。

见到张汝京和梁孟松二老的一瞬间,陈平江心头的激动难以言表,脑子里就一句话:“说服他们加入即将启动的华芯项目,芯片就一定能做的出来。”

张老梁老此时正坐在一起仔细品茶。对待陈平江他们一来是对这个人好奇,二来也想看看他是什么想法。

说到张老梁老,就不得不提到台积电,也不得不提到张忠谋,更是不得不提到中芯。

他二人的人生轨迹都离不开台积电、张忠谋和中芯。

张忠谋是谁啊?就是那个叫嚣,大陆砸10万亿也造不出一颗高端芯片的家伙!!!

先说台积电。

2004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8年后,2012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

但从22纳米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

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联电(台湾联华电子)止步于此。

台湾地区的“联电”和“台积电”,曾被誉为世界芯片制造双雄,这两家公司,占据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额。

联电,更是曾经的老大,但是联电的制程工艺就止步于14纳米了。

2017年,工艺步入10纳米,英特尔倒在了10纳米,曾经的英特尔芯片制程独步天下,台积电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赶的。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而在7纳米领域,英特尔更是至今无法突破,而美国另一家芯片代工巨头“格芯”,也是在7纳米处倒下的。

美国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尔倒在10纳米,格芯倒在7纳米,而进入更难的5纳米,只剩下三星和台积电。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后来台积电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乃至3纳米的代工厂。

视线回到国内,中芯国际是唯一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芯片,力供华为。

哪怕到了2023年,世界上也只有四家企业可以造7nm,分别是中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

中芯是怎么起来的呢?

没错,张汝京是创办者,梁孟松是扛旗者。但同样他二人最后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中芯。

1977年,张老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那时候他只是个小工程师,张忠谋却是资深副总。

这两人在职位上天差地别,也没人能想到多年后双方成了“宿敌”,一个在台湾创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代工企业,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

因为德州仪器放弃DRAM产业,张汝京选择提前退休,回到台湾找到投资、利用人脉创办了世大半导体。

这一年是1997年,值得注意的是张忠谋85年就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

世大半导体创办的这一年,台积电刚好在纽交所上市。

而世大半导体,有着德州仪器校友会的支持,在技术实力上拥有相当实力,仅仅用了三年,世大半导体代工就实现了盈利,可谓神速。

2000年,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汝京创办仅三年的世大半导体。张汝京并不想卖,但是股东都同意,最后谈价格的时候他都没露面。

时的张汝京已经心生去意,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在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但在半导体行业前,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

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张汝京多次向张忠谋提出要来大陆发展,但张忠谋始终不同意。

但,张汝京依然下了决心,抛售台积电股票,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

当时的沪上经贸委副主任和张汝京是老相识,在沪上考察的时候,领导全在,一批大小官员陪着张汝京去张江选地,要哪块都可以,当场就能给你定下来。

2004年4月,中芯国际注册,5月张汝京带领数百名工程师团队和技术来到上海,8月就破土动工,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在首批投资名单中有沪上实业、北大青鸟、也有高盛、和新加坡淡马锡。

在张汝京的努力下,中芯国际扩张神速,中芯在沪上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京城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你不可能看到比这更汹涌的投资手笔了,光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耗资数亿美元,一条12英寸的耗资10亿美元。

动用如此之多的资金扩张出来的成果,自然使得中芯快速冲进产能的前三甲。

面对这样的冲击,台积电也急了。

透过其他渠道给张汝京施压压力,先是罚款,而后更是通缉!

另外一头,因为分成几股势力,公司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外资认为张汝京盲目扩张,从2000年创办到2009年,这接近十年时间里,中芯没有一年是盈利的。面对压力,张汝京解释:股东只看到中芯业绩差,却不懂其他同行比中芯起步早了20年,中芯国际是在用自身连年亏损,来拉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升级。

这也正是陈平江为什么不愿意引进资本的原因!

再后来的融资,张汝京选择了国企,大唐电信。2008年11月,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

好景不长,09年台积电起诉中芯侵权,中芯败诉,要求中芯赔偿10亿美元。

中芯没那么多钱,找台积电和解。

台积电同意和解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张汝京必须辞职,必须离开中芯国际,如果张汝京还掌管着中芯,那就不可能和解。

这也不难理解,在台积电眼中,张汝京可能真的就是那根眼中钉肉中刺,他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时间帮助大陆建立起自己的半导体代工基础,虽然和台积电还是有相当差距,但只要发展势头不变,总有一天能挑战台积电。

最终,张汝京主动选择辞职,告别了十年的舞台。

这次之所以能够把张汝京请出山,也是沪上市政府下了很大力的,他们从高层得知陈平江想要做晶圆厂,眼巴巴的希望陈平江将厂设在沪上。

陈平江要人,他们给张汝京请出山,陈平江要地,沪上政府说地图给你,空地你随便圈。

就这么着,陈平江才能在和平饭店见到张老。

如果说张老是中芯的开山人,那梁老则是日后中芯的奠基人,巧的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孟老目前已经离开了台积电,但还没去三星。

梁孟松是被台积电的职场逼走的,他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打败台积电。

梁老牛逼之处就在于加入中芯后,负责技术攻关,短短300天的时间,就成功攻克了长期困扰中芯国际的14nm技术难题,将公司技术水平推上新的高度。这位出色的技术大佬却只有150万美元的年薪,而且据说他连这些钱也全捐给了某个教育基金,用于培养中国的芯片人才。

然而可惜的是,20年梁老与即将加入公司担任副董事长的蒋尚义之间的矛盾激化。梁孟松写了一封辞职信给董事会,表达了他与蒋尚义的关系只能“有我没他,有他没我”的立场。

也幸好最后没走成!

两人的矛盾早在台积电时期就已存在,两人都是台积电的核心人物。梁孟松擅长技术研发,而蒋尚义擅长管理。由于蒋尚义在关键时刻没有支持梁孟松,导致他失去了晋升机会,这使得梁孟松感到极度的羞辱和失望。

正是因为蒋尚义,梁孟松才会从台积电离职,而后去了三星,帮助三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现梁孟松去了三星后,张忠谋以泄露公司机密为由,起诉了梁孟松,并迫使他离开三星。

随后梁老才去了中芯,但是台积电因为之前的侵权官司和解的事情,也拿到了中芯的股权,立马派了梁老的死对头来担任副董事长,目的就是为了恶心梁老,逼走梁老。

在陈平江看来很可笑的是,中芯最大的问题在于,死对头竞争对手居然是公司的重要股东,说不出的荒谬。

哦,另外!

根据20年中芯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梁孟松作为董事及CEO,竟然没有股权!梁孟松没股权,其他董事反倒都有股权,纯纯的打工人。当然了,尽管后来中芯给了期权,但距离梁老入职已经过去了三年,并且这个时候死对头蒋尚义也来了。

更搞笑的是,别的执行董事薪酬 股权都上亿了,连独立董事都有期权;梁孟松非但没有股权,而且2019年相比2018年还降薪酬了。

真是把人家按在地上欺负。

陈平江当年看来这件事情的报导时,也为老人家感觉屈。

梁老后来加入中芯的第一年年薪,仅为税后20万美元,这你敢想象吗?

20万美元的年薪招个资深副总都不够,何况是这样的技术大牛?

这侧面也反应,人梁老来中芯真不图钱,就这20万美金最后还捐了。

中芯真不配拥有这样的人才,连三星都比他们会尊重人。

据网络上流传的梁孟松《致董事会信函》,梁孟松提出有条件辞职是因为:在12月9号,上星期三早上,接获董事长电话告知:蒋先生即将出任公司副董事长一职。对此,我感到十分错愕与不解,因为我事前对此事毫无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我觉得,你们应该不再需要我在此继续为公司的前景打拼奋斗了。我可以暂时安心的休息片刻。

好在最后经过中芯内部一系列交锋后,梁孟松留任,蒋尚义走人。

陈平江见到二老后欣慰的笑了笑,张老48年人,梁老52年人,到今年一个63,一个59,不过看着都挺精神抖擞。

而与此同时,张老梁老也在好奇的打量着陈平江。

他二人尽管目前没有工作,但仍旧对造芯有天然般的使命。

“张老,梁老,见到你们我很开心啊。”陈平江笑着走到了桌旁坐下。

张老也笑道:“我刚才还在和老梁说经常在新闻上看到你的消息,真是没想到你也想做晶圆厂,老朋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吓一跳。”

梁老点点头:“陈总看着好年轻啊,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看到你才觉得自己是真的老了,要知道我儿子都比你大将近十岁。”

“哈哈,年轻或许是我的优势吧,真是年轻我才想冲一冲,圆一圆造芯的梦啊。”陈平江见两人杯中茶水不多,就要站起身来给两人倒水。

张老梁老也是吓一跳,连忙摆手。

倒完水后,陈平江问梁孟松:“梁老,听说你原本都打算去三星了,最终还是被劝过来看看?”

“嗯,想见见你,也想见见你的野心。”

这时,一旁的张老开始转入正题:“我听老江说了,也知道了国家正在进行的芯片产业扶持。其他的晶圆厂都是多个资本集团注资才能承担天量的费用,你为什么要一个人做呢?你真的有考虑过其中的苦难吗?”

也不怪二老担心,正是因为他们太熟悉芯片制造产业,才知道想凭借一己之力来做会多难。

陈平江点点头,道:“我想了几年了,我做互联网不过是为了快速挣钱,而赚钱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晶圆厂,打败台积电。为此,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听到这话,二老眼睛一亮。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投建晶圆厂会遇到的困难我有了解过,资金是个问题,但不是最大的问题,我可以套现人人网集团的股份,也可以卖掉其他公司的股份。不要资本是因为资本天生逐利,会在内部形成掣肘。不要国企的原因想必你们也知道。”

听到这时,张汝京梁孟松会心一笑。

他们当然知道。

之前国企背景的华虹,就打算整一条12英寸厂,可多少年过去了,美国就是封锁着技术和设备不运过来,让你的厂没法建。

只有陈平江以私人名义投建才最可能成功。

并且,还必须是境外注册。

西方国家忌惮中国自己发展高科技,对中国实施技术N-2的封锁,所以只能在开曼注册,用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参股,重组,合并等。

当初中芯就这么做的。

也是这样,即将上马的华芯国际就是个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而不是让西方国家敏感的中国国企,这更有利于资本,技术,设备,人员等流入华芯。

张老叹了口气:“陈总不要觉得我问的太多。我们不是不知道你的实力,而是希望你能看到足够的困难,做好足够的准备。没有谁想半途而废,我们也老了,这一次失败了,我们可能没有下一次机会去击败台积电了。”

陈平江笑了笑:“二老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其实我前年就在各个渠道搜罗了不少德州仪器和威盛电子的老员工,现在都在我的大秦芯片设计公司任职。”

“我知道,想建设晶圆厂,不光要资金,还要人才,要设备,更要供应链。在这其中可能会遇到资金不足、项目进展不前、良率不足、研发不了高端芯片、买不到光刻机,这些我都考虑过。”(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