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烈火南明二十年 > 第249章 是走是留中

第249章 是走是留中

书名:烈火南明二十年 作者:青弋渔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9 09:34:10

“物理?”堵胤锡有些发懵,这倒是个新名词。

他随即好奇地走到了后门,朝里面看去,只见孙和斗在一块黑板上用石灰粉制作的粉笔写写画画,一边说道:“这就是蒸汽机的草图,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蒸汽机的动力来源,这节课我们就要说说蒸汽机的作用原理。”

堵胤锡仿佛是听天书一般,张大了嘴巴,这些知识他一个字也听不懂,看了看下面的孩子们,也不过就是十岁左右。大明八股取士,学堂里教的基本上都是八股文,便若堵胤锡自己,小时候学习的也都是之乎者也这些东西。上节课教论语,他还能频频点头,说明这里注重圣人教化,可是这节课却是什么物理,这就涉及他的知识盲区了。

堵胤锡回头看着高衡道:“这这,高大帅,圣人教化里面可没有这些奇技淫巧啊。”

在他看来,孙和斗画的东西分明是一种机械,比如京师军械局那些工匠,所谓士农工商,工人的地位在大明是很低下的,就快跟商人一个等级了。可这里竟然堂而皇之地教授这些东西,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高衡摇头道:“奇技淫巧?堵大人,你这话我不仅不赞同,而且非常反对,包括您在内的华夏文官,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种奇技淫巧的重要性?大明不能闭关锁国,而是要学习别的国家更加先进的知识,比如大明引进佛郎机,这您总知道吧。佛郎机人的火铳火炮厉不厉害?能说这是奇技淫巧吗?大明军队装备了这些西方火器,战斗力是不是更强了,这也能算奇技淫巧?在我看来,君子六艺,方方面面都要掌握,仅仅读死书是不行的。”

“这。”这番话把堵胤锡怼的哑口无言,高衡说的不无道理,要不然朝廷还要费劲引进西方火器干什么。

高衡道:“所以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方面的教化,也许以后,就是西洋人引进我们的火器,给我们交银子了。”

话音刚落,只听里面的孙和斗问学生们道:“诸生,请问你们,你们因何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一个学生举手站起身道:“我是为了明理而读书。”

孙和斗点点头,“不错,多读书,明事理,这是个好缘由。”

又一个学生举手起来道:“我是为了吃饭而读书,将来也能像先生一样做个教书先生。”

孙和斗赞道:“务实!很好,读书就应该务实,不要整天圣人教化挂在嘴边,但是说一套做一套,你说得很对,从小树立目标,一直往这个方向前进,我想终究能有一番成就。”

后面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人是为了做官,有的人是为了挣钱,这种都被孙和斗纠正了一番,让他们明白做官、挣钱也要走正道的道理。

孙和斗环视了一圈,发现一个坐在角落的少年似乎没有出声,这里的学堂基本上都是混编入学,并不是说你十岁就只能读四年级,十一岁就非要读五年级。首先彼时可没有什么义务教育,学生按照年龄从一年级开始上。这里很多孩子都是半路出家,有的人到了十岁十一岁还不认识字,这也是普遍现象,古代识字率很低,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文盲,文字只掌握在精英阶层的手里。所以学习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既然如此,兴华军就不能搞这一套,而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掌握的程度来进行学习,当然,后面的孩子有福了,他们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上起,但像这个班级,不少是半大小子,就只能因材施教了。

孙和斗发现这个坐在角落的孩子年纪稍大一些,有些沉默寡言。他立刻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对他说,“这位学生,请问,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那学生缓缓起身,站直了身体,直视孙和斗的眼睛道:“先生,我想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孙和斗身体为之一振,不仅仅是孙和斗,就连站在门外的高衡和堵胤锡等人也是心头一震,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最多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孙和斗稳定了一下心神,又追问了一遍,生怕自己听错了。“你再说一遍,为了什么而读书?”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孙和斗问道:“为什么是为华夏崛起而读书。”

那学生一字一句道:“学生曾在兴华军军营边逗留过,听到过高大帅在军营里的讲话,学生以为,高大帅说的不错,兴华军是华人建立的军队,兴华二字正是振兴华夏之意,学生听闻,如今,内陆战乱不断,民众苦难不断,便若谅山府,也有大量从内地来的流民。流贼建虏肆虐,眼看我华夏文明就要像两晋时期那样沉沦,这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担负华夏复兴的责任。所以,学生要为华夏之重新崛起而读书。”

“好哇!好哇!为华夏之崛起!同学们,有志者当效仿此子啊。”热烈的掌声响起,不知道什么时候,高衡已经迈步走入了教室,孩子们自然是认识高衡的,高衡这张脸在谅山府城内的出镜率还是非常高的。

孙和斗一看竟然是高衡进来了,吓了一跳,连忙就要见礼,高衡却压了压手,示意不要这些繁文缛节。

高衡指了指那个学生道:“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禀大帅,学生叫陈上川。”

“陈上川,本帅记住了,希望你好好学习,十六岁以后,如果你有意愿,可以进入军队深造,成为我兴华军的一员,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抱负,让人钦佩啊。”高衡点点头道。

一旁的堵胤锡感觉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一个黄口小儿也能有如此的见识和抱负。这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里有强大的军队,这里有勤劳的民众,这里有充满抱负的孩子,这里的一切都透露出一种精气神,一种蒸蒸日上的精气神,这正是大明所没有的。

“怎么样,堵大人,这一番游览下来,感受如何?”统帅部书房内,高衡和堵胤锡相对而坐,成子龙等人坐在侧翼。早已经有卫士奉上了普洱香茶,还冒着腾腾热气,高衡缓缓对堵胤锡说道。

“震撼,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话语能形容。”堵胤锡回答道。

“我不明白,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景象,这完全不符合我的认知。”堵胤锡补充道。

“堵大人,这里就是谅山府,或者说,这里就是你想象中的华夏,你所见到的人,不是华人,就是带有华夏血统的人,总之都是华夏的一份子,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脉,真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可以创造灿烂的文明,从古到今,五千年一直如此。”高衡道。

堵胤锡不知道如何接话,但是他明白,高衡说的是对的。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直是勤劳勇敢的代名词。华夏文明一直是包容开放先进的象征,可是现在,这个璀璨的文明眼看着就要毁灭了,清军大兵压境,一旦覆灭,就会重蹈蒙元覆辙,不仅如此,可能比蒙元还要惨。

堵胤锡可是知道,清军开始在占领区剃发易服了,剃发易服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人家要从根本上摧毁你的文明。几代之后,后人就会忘记自己曾经是炎黄子孙,而只以为自己也是出身蛮夷了。

堵胤锡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结果,他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堵胤锡放下茶杯,对高衡等人和盘托出,详细说了说他为什么会被追杀,以及他的政治主张等等。最后,堵胤锡道:“高大帅,在下有个不情之请。”

高衡当然猜到堵胤锡这个所谓不情之请是什么了。他去流贼那里借兵不成,搞得被何腾蛟追杀,现在又看到了兴华军的强大,心里肯定在盘算怎么找兴华军借兵。实际上,不用堵胤锡来借兵,高衡和兴华军上下早就做好了跟建虏一战的准备,这一仗迟早要来,自己穿越到大明本来就是异数,加上自己在安南和广西交接的地方建立了这样一个政权。一旦被清军得知,肯定是眼中钉肉中刺。

想想也知道,大明正统都被摧毁了,华夏文明都变成黑暗世界了,这时候在边境地区还有这么个政权存在,这不是打了大清国的脸吗?如果他是多尔衮或者任何一个清廷统治者,都决不允许这样具有号召力的政权存在,一定会兴兵讨伐,到时候,兴华军肯定会跟清军硬碰硬。而且,这个时间点估计很快就要到来了。

只不过因为堵胤锡的到来,他可能会提前提出借兵的要求,但在高衡看来,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是万万不能冒进的。

高衡一抬手道:“堵大人,让我来猜猜,根据你刚才说的一番缘由,我有理由相信,你想要兴华军北上,助你湖广明军一臂之力是吗?”

高衡话一出口,堵胤锡的心便是一沉,方才热血上头,眼看着他就要脱口而出了,没想到被高衡抢了先,这时候他才冷静下来。脑海中将这件事情捋了一遍,他忽然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

其一就是合法性的问题,兴华军再怎么说也是安南军阀部队,进入大明境内算怎么回事,连客兵都不算。想当年大唐老将郭子仪找回鹘借兵,是打败了安史之乱的叛军不错,但是回鹘人进入长安之后干的事情比叛军还要夸张,几乎将大唐文明毁于一旦。

即便是堵胤锡知道兴华军是什么人构成的,但是大明其他人不认可,他们会有驱虎吞狼的想法,军队一旦进入大明境内,如果不能得到支持,那是要打败仗的。

其二就是好处的问题,在大明,你就算是请客兵,也要给人家好处吧。总不能人家免费出兵帮你,人家出钱出粮出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可问题是,现在连大明朝廷都没了,湖广又是何腾蛟把持,他不过一个巡抚,没有太大权力,尤其是军事指挥权,他拿什么请人家出兵?

其三,兴华军和农民军可不一样。且不说李锦他们已经停在湖广境内,他们是被动的,如果离开湖广,局面只会更惨,所以才跟堵胤锡有合作的基础。人家兴华军凭什么劳师远征,怎么看都没道理。

正想着,只听高衡道:“我答应。”

“什么?”堵胤锡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这就答应了?怎么会这么容易?堵胤锡颤抖着起身,眼看着就要给高衡下拜,如果这么强大的兵马真的北上援救,不说获胜,最起码清军不敢轻易进兵了。

“慢着。”高衡一抬手道。

堵胤锡心中一沉,果然没有那么简单,也是,人家出兵,怎么会不提条件。想到这里,倒是心情放松了一些,只要能答应,自己就做主答应了便是。

只听高衡道:“我有两件事情要事先说明。”

堵胤锡拱手道:“大帅请讲,只要不是摘天上的星星,就是二十件又何妨。”

高衡笑笑道:“堵大人请坐,不用那么紧张。其一,就是兴华军即便出兵,也是抗击建虏、拯救百姓,但跟援助明军并没有关系,这是本质问题,对于明廷,我想兴华军上下并没有多少好感。”

“这。这是自然。”堵胤锡点点头道。这里的民众背景他也了解一些了,人家很多都是从大明逃难来的,对明军能有好感就怪了。包括这高衡,听陆涛有意无意提过,也跟明军有些瓜葛,既然来了安南,想必是脱离明军了。这无非就是个名分的问题,只要他出兵,打什么旗号不重要,还不是高衡说了算。

“那好,这第二,就是我希望堵大人能留下。”高衡敲了敲桌子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