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烈火南明二十年 > 第442章 凛冬将至

第442章 凛冬将至

书名:烈火南明二十年 作者:青弋渔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9 09:34:10

“大帅,走不脱了,再这么耗下去,咱们就全完了。”川南乌蒙府,后世伟人有诗句云乌蒙磅礴走泥丸,从诗句的意思理解,说的是乌蒙山尽管山势复杂气势磅礴,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就是踏过一个泥丸而已。这说明了红军的英勇不假,但是也侧面反映了乌蒙山的地形确实十分复杂难行。

而此时此刻,李定国的人马就在乌蒙府境内,经过清军的持续追击,他的兵马和民众只剩下了出发时候的一半。到达乌蒙府之后,因为山路难行,他们的速度进一步降低。虽然复杂的地形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麻烦,但是不管怎么说,清军是轻装急进,但李定国他们拖家带口的,形势要被动很多。

可以说,李定国从四川湖广边界一路来到乌蒙府,每一步都是用血来铺就的,因为他们的速度很慢,而清军是衔尾追击,甚至因为骑兵速度的优势,往往还能绕到前面进行拦截,这样一来,李定国每次都只能分兵进行阻击,而阻击的人马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所以他的人越打越少,除了战死的、走散的、伤病掉队的,还有一部分四散逃跑的。

到了乌蒙府境内的时候,李定国的军队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家属民众还有三四万人,这跟原来十几万人的规模相比,已经是缩小了大半。

队伍正在艰难行进,忽然断后的军队又差人来报,说是清军又有一个甲喇的骑兵追上来了,大将冯双礼实在是忍不住了,双手抱拳对李定国喊话道。

李定国一愣,冯双礼平日里少言寡语,如果不是逼急了,他断然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李定国抿了抿嘴唇,冯双礼也是跟了他很久的老人了,也是他手下的左膀右臂,冯双礼和张胜这两个人,是李定国麾下哼哈二将,李定国敢跟孙可望分庭抗礼,也和他手下有一帮得力干将不无关系。

但是到了这个关头,就连冯双礼都有些失去信心了。李定国问道:“老冯,我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了,你说,不走,留在这里抵抗,我们能扛得住吗?”

冯双礼道:“扛不住,说实话,我们的目标是何处都不知道,只能一路往西走,躲避清军的追击,可是大帅,他们都是骑兵啊,两条腿如何能跑过四条腿。”

冯双礼顿了顿,艰难说道:“我说句实话,大帅可能不爱听。”

“大帅,大帅,后队跟建虏干起来了,还是老样子,我们用火铳弓箭列阵拒敌,建虏也不冲击,就是围绕我们放箭。”冯双礼正要说话,一名报信兵从后队冲过来打断道。

李定国点点头,示意他知道了,随即问冯双礼道:“你接着说。”

“大帅,为今之计就两条路,要不然我们在这里跟清军拼死一战,宁死不降。要不,要不就只能放弃民众,军队先行,否则,再走下去,我们也是死路一条。”冯双礼咬牙道。

李定国脸色苍白,他何尝不知道抛弃民众,军队就能活,可是抛弃了民众,他的残兵败将又往哪里去呢,没有了民众,他们战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李定国道:“老冯,我们去云南,坚持到云南,就是胜利。”

冯双礼道:“大帅,你是说,你想去那个什么兴华军那里?”西路军全军覆没的事情根本是瞒不住的,全天下都知道了,连郑成功远在台岛都知道了西路军的事情,就更不要说李定国他们了,众人都很惊讶这天下竟然有一支军队能整建制消灭建虏一路大军,这是何等强大。所以这次撤退一开始,李定国就打定了主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去投奔兴华军。

李定国道:“虽然我们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但是其一,他们打击建虏,打击建虏那就是友军。其二,他们实力强大,建虏在他们手下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只要我们到了兴华军控制区,建虏肯定不敢追来。”

冯双礼道:“大帅,我明白了。”人就是这样,如果陷入绝境,自然会情绪低落,但若是有了目标,精神状态立刻就会恢复,至少,从地图上看,他们已经到了乌蒙府,再往前就是东川府,过了东川府可就是云南地界了。

李定国道:“老冯,你带人去后军,打退这股清兵,过了乌蒙府,我立刻派人南下,去云南联络兴华军,若是能得到他们接应,事情就有转机。”

“云南八百里加急!”谅山府统帅部,大清早,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快马直接冲进了统帅部内,将还热乎的情报拿到了高衡的桌上。高衡一惊,上次的突发事件演变成了永宁府大战,这次又是云南,不会又出什么事情吧。

他拆开信件一看,成子龙等人也是凑了过来,高衡起身道:“李定国,是李定国的消息,他们派人联络,说是希望我们在云南接应一下。”

“哦?”成子龙也是一惊,李定国他们都听说过,跟清军连番鏖战,和秦良玉一样,都是英雄豪杰,这个世道,但凡是跟野猪皮对抗的,都是仁人志士,但李定国的活动区域一般都在湖广,怎么这回会派人去云南跟兴华军联络。

成子龙一目十行看了一遍情报,捋须道:“嗯,看来他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建虏欺人太甚,竟然连逃难的民众都不放过。”

高衡道:“既然如此,我们更要接应一下,既然人家已经开了口,而且人都到了乌蒙府,我军必须出兵接应,清军在周围清剿明军和义军,最终是要跟我们决战,虽说我们按兵不动积聚力量以求一锤定音,但是到了家门口的民众,我们必须救。”

高衡抽出令箭道:“立刻发令给景冲、郭俊良等人,让他们调兵在寻甸一带布防,另外让沐王府也出兵协同,准备接应。”

好在,这个地方的接应难度比较低,从地图上看,东川府跟昆明的距离非常近,中间就隔了一个寻甸,而昆明本来就是云南的首府,沐王府的驻地,也是兴华军重点驻扎的地段。所以在昆明附近,兴华军重兵云集,足足有一个军的兵力,接应李定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命令从统帅部传递出去,立刻发往云南。而与此同时,统帅部也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陆涛的情报军一直在周边地区活动,将清军的情报不断收集汇总到统帅部来。站在高衡的角度,恐怕距离跟清军决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周围各个势力已经被清军扫平,现在是十一月,十个军的兴华军也已经成型,具备了战斗力,到了跟清军一较高下的时候了。

高衡发完命令,起身推开了会议室的窗户,一股初冬的寒风直接从窗户灌了进来,高衡缩了缩脖子,负手道:“诸位,凛冬将至!”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整个华夏大地已经只剩下了两股势力,一股自然就是清廷,自从多尔衮亲征领兵南下之后,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目前除了广东沿海的壕镜和广西、云南之外,原明朝在大陆上的实际控制区已经被清廷全部占领。东部的台岛暂时由郑成功占领,但是郑成功经过南京战役之后实力大损,也没有能力单独对清军发起新的攻势,对于多尔衮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实际上就是两股势力的对决,另一股就是兴华军,从地图上看,广西大部、云南全境以及琼崖全岛都控制在兴华军的手里,兴华军还能得到来自高原的和硕特汗国的援助,已经安南黎朝的援助,但即便是这样,总兵力依然较少。

除了兴华军本部的十个军十五万人之外,黎朝支援了一万五千辅兵,这些辅兵没什么战斗力,顶多能当做运输队和民夫进行使用,另外就是固始汗那边集结了一万五千军队,固始汗倒是真心帮助兴华军。当然,这个真心说的不是固始汗跟高衡有什么拜把子的交情,而是完全从和硕特汗国的利益出发。

一方面,固始汗跟兴华军的贸易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廷什么德性固始汗清楚,之所以不跟清廷展开贸易,就是因为清廷本来就没什么信用,一个信奉弱肉强食的渔猎民族,指望跟他们大规模贸易估计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廷会直接威胁固始汗的统治,一旦兴华军灭亡,和硕特汗国绝不会善终,唇亡齿寒的道理固始汗还是明白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得选,只能跟兴华军站在一起,所以固始汗这一次也是拿出了看家本领,调集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除了自己的本部人马之外,还从甘丹颇章征集了数千精锐,硬是拼凑了一个军的骑兵力量,交给自己的儿子达延鄂齐尔,让他领兵助兴华军一臂之力。

所以实际上,为了冬季决战,高衡方面准备了十八万兵力。而相对的,清军可就厉害了,本来多尔衮南下之后,算上济尔哈朗和多铎的人马,大军重新回到了三十万之数。又收编了孙可望的人马,大军进一步扩充到六十万。然后再清剿外围的残余势力,收编整合、裁汰老弱之后再得十万人马,总兵力达到了七十万,这可是多尔衮这辈子都没有指挥过的强大兵力。

别说是多尔衮没指挥过,就算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指挥过如此多的人马。古代,打仗往往号称多少万人马,这是个虚数,目的是为了震慑对方,可是哪有像多尔衮这么操作的,七十万大军竟然是实数。

有人会说,七十万大军的粮草从何而来,这个简单,多尔衮直接将蒙元那一套搬过来,除了在后方集结的粮草之外,前面就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还别说,虽然华夏北方经过明末的连年战乱,已经民生凋敝,但是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毕竟底子好,所以多尔衮这么一搞,还真的募集到大量的粮草,至于没有粮食的民众冬季如何生存,这不在多尔衮的考虑之内。

多尔衮的目标就是在冬季结束之前,消灭兴华军,一统天下。为此,七十万大军云集湖广、两广,准备集中起来跟高衡决战。

一方面是多尔衮的粮草也有限,虽然烧杀抢掠,但是粮草最多撑过冬天,如果开春战争还没结束,那么军队就会断粮。另一方面,高衡也不想拖下去了,如果从大势上来看,时间是站在清廷这边的,如果他们继续拖下去,利用华夏大地的人力物力,就算是消耗,也把兴华军给消耗完了。所以兴华军必须跟清军主力决战,消灭对方主力,然后一路北伐,攻入京师,推翻野猪皮统治。

好在,多尔衮亲征,大军云集,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集中歼灭的绝佳机会。趁着两广冬季,气温适宜的时候,正好可以开始作战。

多尔衮也深知这个道理,两广气候好,冬季反而温度适中,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反而不利于作战。既然如此,两军就需要选择一个绝佳的作战地点进行对决,多尔衮也不愿意直接发起对兴华军的进攻,在他看来,高衡他们经营了很多年,估计谅山府及周边地区早就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如果是大举进攻兴华军控制区,岂不是把天时地利人和拱手送给了兴华军。

所以多尔衮想要在南宁以东地区会战。同样,对于高衡来说,也不愿意直接把战场放在自己的控制区,家里的坛坛罐罐太多了,打碎了再建设要付出巨大精力。更何况一旦战端开启,兴华军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源源不断提供补给,所以战争决不能在后方开打。但昆仑关已经被毁,清军当然也不会傻到再来一次昆仑关大战,所以决战地点就成了两军共同面临的课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