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142章《那山那人那狗》发表

第142章《那山那人那狗》发表

书名: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作者:南柯一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9 09:53:22

按上辈子的印象,方言本以为指导王硕这样的刺儿头改稿,并不容易,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

觉得王硕不是扎手的刺猬,也该是头倔脾气的野驴,结果没想到温顺得像生产队的驴。

王硕别说跟方言尥蹶子,呲牙都不敢。

让怎么写就怎么写,让怎么改就怎么改。

就差被关在小黑屋,拿着鞭子狠狠地抽。

得亏方小将心善,只是让王硕照要求,老老实实地改,让稿子的质量配得上在《十月》上发表的水平,毕竟,他的文学基础很薄弱。

在手把手指导的这些天里,王硕对这位年龄相仿但背景深厚的方老师,心里越发服气:

“方老师,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说难听点,就是疯狗,咬死人不偿命。”

“照你这意思,逃票被逮的时候,你岂不是很想咬死我。”方言笑道,“现在还想不想?”

“不想了,我仔细捋了捋逃票这事,是我理亏,等发了稿费,我请您到老莫吃饭赔罪。”

王硕摇了摇头,语气诚恳。

“吃饭的事以后再说,先把稿子改好吧。”

方言写了一张书单,交代他去看。

两人在出版社的门口分开,方言骑着车,像往常一样,上故宫外贸服务部买字画。

买回来的东西,都囤在自己屋里的黄花梨柜子里。

至于后鼓楼苑宅子,已经请建筑队到现场勘查,画好了设计施工图,制定了拆建方案。

先拆建了前院,再轮到后院。

毕竟过几年,《城市规划法》就要颁布了。

到时候,需要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都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申请。

于是乎,生活里多了一项定期去四合院看一看的安排,日复一日,就这么到了12月。

方言一如既往地教王硕改稿,买字画,只有在午饭或者晚饭的时候,就像个孤独的美食家,满四九城溜达,挨个去吃开张的饭庄。

吃饱喝足了,回到家里,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统统写成《舌尖上的中国》的一部分。

“叮铃铃。”

“方老师在家吗!有您的信件!”

伴随着车铃声,胡同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方言从桌上拿起《燕京文学》的样刊,快步地往屋外走:“来了来了。”

“方老师。”

胡师傅靠在光秃秃的大槐树下,裹得严严实实,顶着凛冽的寒风,双腿不住地打颤。

“胡师傅,您这是怎么了?”

方言语气里透着关切,“要不要紧啊?”

“不打紧,不打紧,老毛病了。”

胡师傅说自己是老寒腿,大冷的天就抽搐,回去贴一副狗皮膏药就好了。

方言松了口气,把前天从《燕京文学》编辑部拿来的的样刊,递了过去,一共3本。

两本给胡师傅父子,一本给他的战友。

“方老师,那、那个能不能再给我一本?”

胡师傅张了张嘴,难为情道。

方言一问才知,胡师傅的领导和同事听说自己专门给邮递员写了本书,也想一睹为快。

“成啊,您在这儿等等,我回屋去拿。”

话音落下,就跑了进去,很快又跑了出来,手上拿着三本样刊,“分得就剩仨了。”

“够了,够了,谢谢您内。”

胡师傅连声道谢,接过以后,拖着老寒腿,迎着冷风,吃力地推着车,回到家。

小胡见状,立刻拿出狗皮膏药。

“爸,您都这样了,咱下午请個假吧。”

“请什么假,老毛病而已。”

胡师傅点燃蜡烛,烤着膏药,“等你以后接了我的班,我有的是时间可以歇。”

“爸,怎么又扯到接班,我还没想好要不要当邮递员呢?”小胡不满道。

“想什么想!当邮递员委屈你了?”

胡师傅没好气说:“你知不知道多少人要这个金饭碗,都没这个门路。”

“从小到大,您一直说邮递员体面光荣。”

小胡撇了撇嘴,“可我到现在也没觉得面上有什么光。”

“怎么没有!”胡师傅从包里拿出样刊,“你自己看看!好好看看!”

“看什么?”小胡疑惑不解。

胡师傅昂起下巴,“看方老师写的,专门为我们邮递员写的!”

“方言方老师?!”

小胡半信半疑地跑回房间。

本来冲着方言的新作,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看到开头的邮递员父子,再看到儿子和自己一样,也是个高考落榜生,心里既纳闷又膈应,越往下看,兴致越来越少。

既不像《潜伏》、《暗战》那么刺激好看,又不像《山楂树之恋》那么动情感人,《那山那人那狗》平淡得像杯清茶,甚至是白开水,把整个人继续看下去的热情一点点浇灭。

“没意思!”

小胡看了前几页,扔到床上,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刚看了一半的《武林》。

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武林》连载了金镛的《射雕英雄传》,现在已经连载到郭靖和欧阳克在桃花岛展开求亲大比武。

这么一看,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就在此时,屋外传来一阵关门声。

胡师傅敷了狗皮膏药,感觉双腿有所好转,出门上班,骑着车来到邮政支局。

一听说《燕京文学》最新一期的样刊到了,同事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着看。

胡师傅把寄给战友的那本,偷偷地借给身旁的老友,老友没有第一时间打开,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的腿,关心道:“老毛病又犯了?”

胡师傅点头,“已经贴了狗皮膏药了。”

“你这老寒腿我瞧着是越来越严重了。”

老友问:“小胡还是不愿意接你的班?”

“这小子,还是觉得邮递员不体面。”

胡师傅摇头苦笑,其实如果能把腿治好,何必让儿子来干累人的差事呢,可惜治不好。

老友说:“要不要我帮伱做做小胡的思想工作?好歹他也是我看着长大的。”

“没用,谁来都没用,让他自己想吧。”

胡师傅转移话题,“不提那个小兔崽子的事,看方老师的吧,我刚刚在家贴膏药的时候,看了会儿,写得可真好啊。”

老友翻开《燕京文学》,看到乡邮员父子出现在村里,村里男女老少全体出动,送别他们,不禁欣慰,看到乡邮员冒充五婆的孙子,写信寄钱,让她生活有盼头,不禁感动……

从头看到尾,看到儿子背着父亲过河,上面清楚地写着,“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下意识地看向胡师傅,就见他两眼紧紧地盯着杂志,眼眶微微泛红,长叹了一口气。

“唉!”

“你也别唉声叹气,小胡看了这,我觉得他肯定能想通。”老友不住地安慰。

“但愿吧,但愿吧。”

胡师傅喃喃自语,轻轻揩去眼角的泪。

和两人的沉默截然不同,邮局里的同事竞相传阅,已经看过的人热烈讨论,满是好评。

“我文化低,读书少,只能说‘写得好’。”

“我也一样,说不出哪里好,就觉得好,就觉得感人,特别是村民们来送邮递员这一出,就感觉风里来雨里去,一切都值了!”

“等这一期的《燕京文学》发行了,我一定买一本,给我孩子瞧瞧他爸的工作多光荣。”

“我也来一本。”

“………”

胡师傅单位里的人越聊越起劲,下午出去送信的时候,但凡遇到其他片区的邮递员,甘愿化成“水军”,分享《那山那人那狗》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扩散,很快就在燕京的邮政系统里,掀起了不小得波澜。

各个邮局单位,眼巴巴期待着最新一期的《燕京文学》,终于,在12月8日正式发行。

也就从今天起,燕京的老百姓发现几个很奇特很古怪的现象,一个是去邮局寄东西的时候,门口的黑板报主题清一色都是《那山那人那狗》,好像每个邮局,都跟商量好的一样。

一个是在街上看到几个邮递员打招呼,第一句话不再是“你吃过了吗”,而是“你看过《那山那人那狗》没有”,甚至还有掏出最新一期的《燕京文学》,聊了起来,百谈不厌。

这下子,就引起了路人的好奇。

都想看看《那山那人那狗》,第六期的《燕京文学》因此在燕京大卖,一纸难求。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古怪的。

最古怪的是,明明是大冷的天,邮递员们骑得比平时更卖力,就连铃也打得更响了。

寒风呼呼地吹,很冷,很刺骨。

可他们一个个的心却是热乎乎的。

整个人的热血,在沸腾,在燃烧。

叮铃铃,叮铃铃,这车铃声在为谁而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