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407章 论战升级(二合一)

第407章 论战升级(二合一)

书名: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作者:南柯一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9 09:53:22

西湖会议结束后的两个星期里,陆陆续续地有《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作家》、《沪市文学》、《收获》等报刊,发表关于“寻根文学”的文艺理论、作品,甚至是会议记要。

相当于,在已经燃起熊熊烈火的大论战中,再添上一把火,一桶油。

很快地,就遭到许多反对阵营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的攻击,登报驳斥,几乎批评得一无是处。

双方之间,经常是大篇幅、大版面地报道,针尖对麦芒,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讨论。

倒是开山祖师兼话事人的方言,除了在《收获》和《文汇报》上,各自发表了篇《寻根文学与文化觉醒》和《中美“寻根”与比较文学》以外,好像再也没有任何的行动。

但事实上,他和李小琳请出了李尧堂这尊堪称文坛“三清”级别的大佛。

在以寻根文学为专题的《收获》增刊上,特意写了一篇《如何看待“寻根文学”》的评论,一时间,寻根派声势大振,就像两军对垒时,防御的一方终于等来了援军一般,开始转守为攻。

韩少恭、贾平洼、**、铁甯、王安逸等人火力全开,论战的规模再次扩大。

华东作为西湖会议的举办地,更是寻根文学论战的主战场之一。

方言可没有一直沉溺在龚樰的温柔乡里,紧赶慢赶地给《新民晚报》的文艺板块写了篇稿子。

“咯嘣,咯嘣。”

拳头的关节处,隐隐地发出声响。

龚樰慵懒地从床上起来,手臂的肌肤上还有几处若隐若现、尚未褪去的红色印痕。

“这么说,你后天就要回去了?”

“如果你舍不得让我走,那我就在沪市多呆几天。”

“走!赶紧走!就没见你这么坏的人!”

龚樰瞥了下柜子上的戏服,双颊发红,满脸滚烫。

方言在沪市的这些天,自己是白天在棚里演十三姨,晚上在床上扮十三姨,就是馋自己的身子。

“和你开个玩笑,就算我想不回去,恐怕也不行了。”

方言转过头去,“社里已经催我赶紧回京了。”

龚樰蹙眉,语气里透着丝不安:“是不是还是为了寻根文学这事?”

“不光是这事,再过一阵子,就要召开第四届文代会了,我得回去准备准备。”

方言走到床边坐下,伸手揽住她的肩膀。

龚樰顺势一歪,把头靠在他的怀里,小两口相互依偎着,说了会儿悄悄话。

就在此时,窗外下起了雨,雨点轻轻地拍打着玻璃,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咱们要不要再浪漫一下?”方言嘿然一笑。

“呸!”龚樰羞地啐了一口,“使坏就使坏,偏还用‘浪漫’这种文雅的词。”

方言摇头晃脑:“此言差矣,所谓浪漫,是我负责慢,你负责……”

龚樰一顿,已经被污得是方言形状的大脑立马清楚,白了眼道:“你就爱、就爱胡搅蛮缠!”

方言捏住她的下巴,“搅,我认了,缠,可不是我。”

雨势越来越强,窗户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动,大雨像要把玻璃打碎一样。

响雷一个接着一个,闪电在天空中闪着,当真是狂风扫落叶,雨打烂芭蕉。

…………

与沪市不同,燕京可是黄沙漫天,遮天蔽日,仿佛一座流沙城。

故宫午门、角楼、北海白塔在满天黄沙中若隐若现,仿佛蒙上了一层橙黄的“滤镜”。

从方言回到燕京,再到去人文社上班,天天如此,明明是白天,天色却一度昏暗得犹如夜晚。

“咳咳。”

方言摘下口罩,清清嗓子,同时拍了拍衣服上沾的沙尘。

一进编辑部,本以为会像寻常一样冷冷清清,不见人影,没想到座无虚席,忙碌异常。

“方老师,您可算是回来了!”

朱伟第一个注意到,高兴得大声喊了出来,立刻惊动了整个编辑部。

就见王扶、陈晓曼等人喜出望外,方言隐隐猜到可能跟寻根文学有关,结果果不其然。

朱伟如实地汇报情况,如今整个燕京文学界,乃至整个文坛,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先锋派、寻根派、保守派三方混战,每一派的手里拿着两把枪,黑洞洞的枪口都指向其余两派。

在一些自称官方、主流和正统的批评当中,“寻根文学”渐渐地成为了贬义词,被贴上了“落后”、“过时”、“复古”等标签,但凡是发表过“寻根文学”的和理论的期刊和报纸,也同样被视作是助纣为虐的帮凶,这几个星期里,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口诛笔伐。

不是电话,就是信件,总之,汹涌的舆论压力扑向了人文社。

“方主任,你倒是在沪市躲了个清净,可把我们累坏了。”

于德利凑了过来,酸溜溜的语气里透着一丝不快。

朱伟反驳道:“话不能这么说,方老师虽然人在沪市,但是笔可没闲着,不是在报刊上写了好几篇文章,替我们分担火力吗?”

“就是,况且巴公点评‘寻根文学’和‘西湖会议’的那篇稿子,岩子也是出了很大的力。”

陈晓曼据理力争。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合着论战不只在编辑部之外,《人民文学》内部也是争议不断。

吕书友、于德利这些支持先锋文学、推崇西方文学流派的,自从文学寻根运动开始的时候,就颇有微词,只不过一直是隐而不发,就算是《人民文学》举办西湖会议,也是明里暗里地反对和质疑。

没想到文学界的论战一爆发,编辑部内的矛盾也跟着引爆。

“方主任,我觉得推动寻根文学,无可厚非。”

吕书友道:“可把寻根文学推到这么高的一个高度上,是不是有些欠妥当?”

“高度都是别人给的,我们只不过是在西湖开了个会而已,一开始就没想过抬高寻根文学。”

方言道:“而是把这一年文学寻根的思潮来个阶段性的总结,给当代文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吕书友说:“可是这会不会适得其反?会不会把现在文学的创作方向搞乱?”

“不试试又怎么知道乱不乱呢?”方言说,“既然先锋文学能尝试各种西方文学流派的技法,那么也给寻根文学一个挖掘东方文化土壤的机会,又有何不可呢?”

吕书友道:“我就怕寻根文学的取材上,会倾向于僻远、原始、蛮荒的那种民族地域土壤。”

就在编辑部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凝重的时候,王朦及时出现,拍了拍手,打着圆场:

“好了好了,不管是寻根文学,还是先锋文学,又或者是外国文学,只要是对我们华夏文学有益的,就值得支持,这也是这一届文代会上要提出的宗旨……”

“吕主任,还是让时间和实践检验寻根文学到底是好是坏吧。”

方言也不再多言,伸出了手。

“那就拭目以待吧!”吕书友顾及场面,和他握了握手。

“啪啪。”

王朦再次拍了下手,然后把方言单独喊到办公室。

大门一关,两人相当默契地谈起了这次西湖会议的成果,尤其是寻根文学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

“总之,是对是错,还是手底下见真章吧。”

方言说:“待会儿我得去找仲锷问问,最新一期的《当代》什么时候出版。”

王朦脱口而出,“11月9号左右。”

“您问过了?”方言吃惊道。

“我刚才就是从秦主编那边过来。”

王朦道:“他还当着我的面夸你,说你宁肯‘得罪’小琳同志和《收获》,也要把《霸王别姬》这么好的稿子交给《当代》,都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你。”抿了口水说:“让我无论如何,等你回社里的时候,一定要代他好好谢谢你,而且还要以《当代》编辑部的名义,请你去东兴楼吃饭。”

“《霸王别姬》就换一顿饭?”方言开玩笑道。

“吃多少顿都成,只要你的肚子装得下。”

王朦说:“当然,秦主编还跟我透露了一个好消息。”

方言一问才知,原来是文学讲习所要提高档次,从“讲习所”直接升级成为“鲁迅文学院”。

“部里已经批复同意了,而且要把文学院纳入到高教体制里面。”

王朦道:“招生标准、考试办法、学制、教学计划和设施等方面都要向正规化发展,不光是面向作家,也面向编辑、文学组织工作者,和高校合作,联合开办几个培训班,毕业了也能发文凭。”

方言眼前一亮,“您的意思是……”

“一有机会,你就去报个编辑培训班。”

王朦说:“好歹也是我们华夏享誉中外的名作家,现在又创办了‘寻根文学’这么个文学流派,再顶着一个高中文凭,多不合适啊?说出去,也不好听呐。”

方言摸了下鼻子,尽管自己现在是燕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比较文学学会顾问,将来还会是燕京大学、爱荷华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但是在“学历”这一栏,始终是“高中”。

“好了,这事,我和秦主编他们会替你留意的。”

王朦道:“你的精力还是放在寻根文学的这场大讨论上吧。”

方言深以为然,《霸王别姬》一旦发表,整个大论战的规模和尺度恐怕还要升级。

…………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11月9日,最新一期的《当代》面向全国发行。

叮铃叮铃,邮递员们骑着车,把一摞摞文学杂志送到订阅的每家每户里。

陈怀蔼戴上老花镜,按以往的老习惯,先看期刊上的目录。

如果碰到哪篇钟意的,或者是哪个追捧的作家,就挑刊登那个作者和作品的杂志看。

此时定睛一瞧,目光一下子就被《当代》目录里的“《霸王别姬》”所吸引。

再一看作者,赫然是方言,浑浊的眼珠里立刻迸发出一道贪婪的精光。

不知道过了多久,陈怀蔼看得已经忘记了时间,就听到屋外传来陈凯哥的声音:

“爸!爸?您在屋吗?”

“在呢。”

“嘿,在呐,我还以为您出去了呢。”

陈凯哥大步走了进来,“那刚刚妈喊您,您怎么没回啊?”

陈怀蔼低着头,视线始终没有离开《霸王别姬》,“是嘛?你妈有什么事吗?”

“这不到饭点了嘛,喊您吃饭呢!”

陈凯哥好奇道:“您这看什么呢,看得这么入迷?”

陈怀蔼笑了笑,“小方老师的。”

陈凯哥一愣,“方老师?他的《大宋提刑官宋慈》可还没出最新的。”

“不是《大宋提刑官宋慈》,是一部了不得的新作,叫《霸王别姬》。”

陈怀蔼眉飞色舞起来:“讲的是梨园子弟和京剧戏曲的故事。”

“怪不得您看得那么入迷。”

陈凯哥不禁感叹,他父亲虽然干的是电影导演,但好的却是戏曲这一口,尤其是京剧。

以致于拍的大量电影,都与戏曲有关,比如,京剧电影《杨门女将》,就拿下了第1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再比如《铁弓缘》,又一次获得了当年的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除此之外,还有《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诸葛亮吊孝》等等。

甚至上辈子,还会担任《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也就难免流传出一种说法——

那就是《霸王别姬》其实是陈怀蔼代拍的,陈凯哥只是个挂名的。

毕竟,同样出自陈凯哥之手的《梅兰芳》,跟《霸王别姬》一比,简直不像一个人拍出来的。

“我还从来没见过以戏曲为题材的,能写得这么好的!”

陈怀蔼赞不绝口,“如果我有机会能把这个拍成电影,我这辈子算是值了。”

陈凯哥张了张嘴,不敢相信父亲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哪怕是《大宋提刑官宋慈》,也没这么高!

“《霸王别姬》没有回避历史,非但没有回避,而且很真切地交代了对历史的反思。”

陈怀蔼道:“关键,既没有不标榜什么主义,也没有强制灌输给别人什么东西,也并不想教育谁,小方老师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嵌入到故事里,随风潜入夜,细雨润无声啊。”

说话间,把《当代》递了过去,“你也好好看看,仔细看看!”

“诶。”

陈凯哥早就被勾出来读瘾,两眼往下一瞧,就见正文之前的“编者按”这么写着:

“水有源,树有根,文学寻根,就是追寻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夏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价值,那么,到底要寻什么根,传承什么,扬弃什么呢……”

“至少,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曲,是一定要守住的一个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