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453章 鲁迅文学院

第453章 鲁迅文学院

书名: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作者:南柯一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9 09:53:22

等文艺界对娱乐片的纷争开始降温,在人文社附近徘徊的记者逐渐减少。

方言借机,回到了自己忠诚的《人民文学》编辑部,把稿子分发给众人。

朱伟大喜若望道:“方老师,你果然是勘探油田的高手!”

“什么意思?”方言诧异不已。

陈晓曼解释说,如今出版社内部亲切地管高产的作家叫‘油田’,因为一个优秀作家的灵感“井喷”,就像一块储量丰富的油气田,而发现、挖掘和栽培作家的编辑,自然就是勘探油田的工作者。

此时此刻,包括朱伟在内的编辑部众人,眼里无不透着敬佩之色。

年前方言开发出的这块“寻根文学”的油田,已经给《人民文学》输送了大量的寻根派作家。

而年后,又借着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挖出了“青春文学”这块长期被人忽视的大油田,《人民文学》越来越受到青年作家的青睐,投来的稿子也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青春文学。

偏偏巧合的是,方言这次带来的既有青春伤痛文学,又有寻根文学。

正当朱伟翻阅《无变奏主题》的时候,陈晓曼惊异地盯着这篇《树王》:

“阿城又写了一个‘王’?”

“对,这是他写的第二个‘王’,他准备至少写出8个‘王’。”

方言笑着说,这篇《树王》其实写得比《棋王》还要早,只是被钟阿城一直藏了起来。

“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陈晓曼、王扶等人面面相觑,很是不解。

“他嫌弃这稿子里的‘文艺腔’,满嘴的宇宙、世界、天地,过于浮夸,过于虚伪。”

方言道:“我帮他改了改,把里立足于生命、自然、毁灭这些宏大的命题融入到人物中。”

“这倒的确像阿城的风格,他这人不像王硕那样动嘴皮子,喜欢侃大山,吹牛皮。”

朱伟嘿然一笑,“就俩个字,‘实在’,越活越朴实真诚。”

陈晓曼不禁感叹了一句:“要是那些先锋文学的作家能有阿城这种品质就好喽。”

“先锋文学又怎么了?”方言询问起先锋文学的最新动向。

陈晓曼一脸无奈地说,在他的《霸王别姬》横空出世之际,马元的《冈底斯的诱惑》也几乎是同时发表,虽然对华夏当代文学的影响上,不及《霸王别姬》,但他的“叙事圈套”,也成功地吸引了一批现代派、先锋派的作家,文坛里出现一股以探索的叙事形式的创作思潮和新兴势力。

这一批作家仿效马元的路子,对叙事方法、语言、结构等大加改革,写得越来越晦涩难懂。

特别是在《LS河女神》出版以后,这股先锋文学的浪潮蠢蠢欲动,在文坛还在流行“寻根文学”、“现代派”的时候,以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剑走偏锋,标新立异,相当招人非议。

“虽然我对先锋文学有不小的意见,但从大局上讲,也不失为是一件好事。”

方言耸了耸肩。

“是啊,王主编在年初的时候不提了嘛,《人民文学》的办刊宗旨是要鼓励和支持青年作家对文学的多元化进行探索,不管是对马元这些先锋派,还是对刘索拉这样的现代派,都尽量一视同仁。”

陈晓曼摇头失笑道。

方言附和说:“我们不能浇灭他们的热情,只要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就随他们折腾吧。”    “我就怕他们折腾着折腾着,容易走火入魔,把一些天分不错的作家们带进沟里去。”

陈晓曼不无担忧:“最后把文学界的思想和风气都给搞坏掉。”

“嫂子你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岩子,你有没有想过写一篇先锋文学或者现代派的?”

“暂时没有。”

方言不免好奇,为什么陈晓曼突然会这么问?

陈晓曼解释说,文学作品有示范作用,如果方言能写本先锋,以身作则,至少能限制住,甚至控制住这股先锋文学的力量,免得横冲直撞,撞进了死胡同。

“我会考虑的,不过我现在手头上的事太多了……”

方言摊了摊手。

“确实!”

陈晓曼提醒道:“那么鲁迅文学院呢?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这个你可一定要到场。”

方言信誓旦旦地保证,毕竟自己可是文学讲习所更名为“鲁迅文学院”以后的第一届文学编辑培训班的学员,只要修满四个学期,就可以得到一张本科文凭。

除了自己以外,石铁生、王硕、余桦、钟阿城等人都是同届创作班的学员。

众人结伴而来,鲁迅文学院的地址已不再是文学讲习所所在的八里庄,而是搬到了芍药居,建成了固定的校舍,彻底地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流浪局面,正式成为“华夏当代文学的摇篮和抗大”。

鲁迅文学院的院门并不大,上方横向书写着“鲁迅文学院”五个金光闪闪的铜字。

大门右外侧墙壁上,雕刻着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的浮雕头像,进门左内侧是两间内外分的门卫值班室,里面坐着一位严肃有余、笑容不足的保安。

距离开学典礼还有十几分钟,方言等人便走进校园,四处散步,熟悉环境。

道路两旁是小小的草坪和杂树并存的两个园子,园中有亭有廊,精致有品位,玲珑见精神。

东有月门,上书“文园”,站在长廊里或坐在长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墙壁上镶嵌着二十世纪华夏最著名的几位文学大师们的浮雕头像,左边一副依次是郭沫若、巴金、曹禺、丁铃。

中间一副依次是茅盾、老舍、艾青、赵树理,右边一副则是鲁迅先生的浮雕头像。

西有“聚雅亭”,草圃中突兀一石,上镌“风雅颂”,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树木点缀其间,其布置素淡雅致,别有情趣。

忽然,从亭子里传来一阵爽朗而熟悉的声音:“小方!”

“冯老?”

方言先是一惊,随后帮石铁生推着轮椅,来到聚雅亭里。

就见冯木的旁边,不仅站着丁铃、李清泉等前文学讲习所的所长和干部,还站着鲁迅文学院的新任领导,比如院长唐因、副院长徐钢、教务长周艾若,一双双眼睛此时正意味深长地盯着他看。(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