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束发之年 > 第一卷 束发之年 第八十章 刻板偏见

第一卷 束发之年 第八十章 刻板偏见

书名:束发之年 作者:火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10:53:40

嗞妞……

陈戒推门时,陈国刚正在书房看书。

门未大开,只是压了个门缝,陈戒露出半个脑袋,一脸调皮。

“爸,您还没休息呐?”

“漫画看完啦?”

陈国刚的视线依旧锁定在手里的《旧唐书》上,最近,他好像跟唐代历史卯上了,前段时间才刚刚死磕《新唐书》,这几天就又跟《旧唐书》较上了劲。听到陈戒进来,他也只是用余光斜了一眼。

别说,陈国刚这为父的架子端得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他知道陈戒看了一下午漫画,没管。当爹的和当妈的不一样,理性,也没那么爱唠叨。陈国刚股票做了这么多年,《易经》看了这么多遍,再连个劳逸结合的道理都不懂,就真要挨陈戒白眼了。

陈国刚不反对儿子看漫画,毕竟陈戒的独立性已经锻炼出来,他自己知道主次,只要大方向没问题,陈国刚也乐得清闲。

毕竟,在陈国刚内心深处,他连儿子突遭横祸的最坏结局都已提前做了心理准备,小小的漫画又算什么?

“爸,您现在不忙吧?”陈戒见父亲没反应,站直身子,推门走了进来。

“有啥问题直接说,啥时候学得拐弯抹角了?”陈国刚把书合上,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不是陈戒拐弯抹角,而是一想到聊《易经》,他的心里总是忐忑,犹豫,抗拒。

一种不知名的力量萦绕在陈戒周围,把屋里的气氛也搅得异样起来。

只听陈戒支支吾吾道:“爸,我打算明天开始学习《易经》,可是现在的状态总是有些不对劲。”

“怎么个不对劲法?”

听到陈戒求助,陈国刚放下手中的书,他明白,又到自己履行父亲义务的时刻了。此刻,陈戒正处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他需要陈国刚提供指引。

“嗯……”陈戒若有所思道,“这种感觉和我刚开始读《论语》时有点像。”

就算老陈家家风传统,也不代表陈戒天生就能接受传统文化。

开蒙之初,《千字文》、《百家姓》陈戒倒也背过,但那时的他,意识还在萌芽期,基本是父亲让他背什么,他就背什么,而且这些文字的内容很中性,并没有涉及到中华文化的逻辑核心区。

等陈戒稍大一点,陈国刚也只是让他接触唐诗宋词,这类文字不讲逻辑,但有很强的艺术性,一来增加他的识字量,二来,也能降低陈戒对文言的陌生感,算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可以说,从陈戒降生,陈国刚的肚子里就有了一整套培养儿子的教学大纲,陈戒的每一步棋,都在他的计划之内。

直至陈戒进入小学,读到三四年级,陈国刚才让他接触《论语》,不同于开蒙读物和唐诗宋词,这类书籍开始系统介绍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方法 论。

当然,《论语》里所谓的方法 论主要是些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以及治国安邦的道理,套用时髦一点的说法,就是偏重管理学。

虽不涉及其它学科,可是这套管理学,体系特别完整,小到管理自己,大到管理国家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没道理的。

可惜,这部书只对管理学有所涉猎,当年,如果没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干预,科学技术类的方法 论倒是能由鲁班或者墨子的门人发扬光大。

历史,从来没有如果二字。

陈国刚让陈戒看《论语》,并非出于野心,他不指望陈戒将来参与国家管理。学习《论语》,只是想让陈戒出身社会前首先学会为人处世。

除此之外,在他看来,陈戒做为华夏子孙,如果连祖先的思想境界都不了解,是不是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件事陈国刚失算了,或者说,他低估了陈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陈戒从小朋友不多,闲着没事,只能看书打发时间,小学三年级的他,阅读量已是同龄孩子的十倍有余。

陈国刚让他学习《论语》时,杂七杂八的文章陈戒已经看了许多,那时的陈戒不懂审视,听风就是雨,文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加上又是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有些观念他就先入为主了。

不巧,陈戒提前接触的又偏偏是“打倒孔家店”一类极力否定传统的思想。

所以,当陈国刚要求陈戒学习《论语》时,后者的内心相当抗拒。别说,确实和今天的情况有些类似。

还好,陈国刚善打预防针,很早以前,他就给陈戒提过醒,一个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醒,一个不要迷信权威的醒,否则他的教学计划还真的不好开展。

知道兼听则明,陈戒虽然抗拒,并不盲从,他给了陈国刚一个纠偏机会。

都说真理越辩越明,不是真理越讨论越清晰,而是经过讨论,人的困惑越来越少,真理本身不辩自明,之所以需要讨论,是讨论的人心中有惑,不是真理需要纠偏。

所谓纠偏,纠的是人,不是真理。

庄子曾经曰过:“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

现代人一看文言就头疼,其实翻译过来很好懂。庄子是说,两个明白人教一个糊涂蛋,糊涂蛋还可能把问题整明白;要是两个糊涂蛋教一个明白人,时间久了,明白人也得变成糊涂蛋。

毕竟中华文明传承了至少五千年,文化断层的问题正在不断加深。陈国刚觉得,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是糊涂蛋太多,明白人太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站在真理的角度说,陈国刚自认也是一个糊涂蛋,为了不要适得其反地误导陈戒,很多时候他也只敢给个方向,他更愿意让陈戒亲自寻找答案。

有了这个大前提,再给陈戒纠偏,陈国刚也有的放矢。

他的思路很清晰,就算自己认可传统,可这毕竟是他的答案。对于传统,他并不打算用一大堆褒义词覆盖陈戒心里的贬义词,他希望陈戒放下褒贬的成见形成自己的认知。

陈国刚要做的,就是化解陈戒心中的刻板偏见,把他重新变成一张白纸,然后给他一个方向,让他自己探索。

经过短暂了解,陈国刚得知,陈戒对儒家学说的负面印象主要源于两篇作品:《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有了方向,陈国刚引用孔子的名言,对陈戒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车轴没有活键,小车的车轴少了关扣,怎么能行驶呢?

抛出论点后,陈国刚拿出论据,他用电视上常演的古装官场剧为例,反问道:

“那些赶考的举子口口声声说自己读的是圣贤书,可是有多少举子带着小抄进考场?这叫哪门子诚信?心口不一,这样的人也好意思说他是圣人门下,孔子门生?!”

一个例子不过瘾,陈国刚继续引用,还是孔夫子的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说,君子帮好人做好事,不帮助坏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陈国刚还以宫廷剧为例,继续说道:

“还拿科举举例,那些收受贿赂的监考官员当年也是靠着圣贤书进入官场,自然也懂无心之非是为错,有心之非是为恶的道理。”

“作弊考生读的是圣贤书,自然懂得诚信二字,明知故犯当然是恶,但是受贿官员不但不及时制止反而成其作弊之恶,如此小人行径,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孔子门生?!”

话到此处,陈国刚不再引申,仅此两点足以证明他的观点。

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不是儒家理论有问题,而是执行的人有问题,四个字讲:阳奉阴违!反观中的人物孔乙己和范进,哪有一点翩翩君子的风度,就算放到现代,学了科学知识,也照样是两个有学历没能力的书呆子罢了!

儒家精神一直强调: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所以欢迎远到而来的朋友,并不是中国人多好客,而是古代交通闭塞,远到而来的朋友能够带来当地没有的见闻。

只不过,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这句话被更多地理解成了中国人好客。中国人好客不假,可比起好客,中国人更好学。

如果不是近代中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对于传统阳奉阴违,中国怎会接连错过两次工业革命,最后落的个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场!这还是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一代代的一知半解,酿成了后世的以讹传讹。陈国刚心痛于此,所以才尤其反感陈戒治学时的不求甚解。

陈国刚一直认为:五四先烈精神可佳,但他们的结论找!错!了!

激动归激动,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终究太深,就算陈戒听懂了,想要把刻板偏见消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所以,陈国刚的话,乍一听,虽有道理,陈戒却依旧抵触,只听当时的他抗拒道:

“国外不靠儒家学说,照样活得好好的,我学好课堂上的知识不就好了,干嘛非要看这些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