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160章 父子之乐

第160章 父子之乐

书名:大明嫡长子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1-13 20:19:06

自弘治十二年始,由皇太子主持,亲自对马政的官员系统进行梳理,也重新政整治了全国的官牧马场。

在京师,他支持太仆寺卿梁储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太仆寺统管全国官牧马场,包括养马、调度、输军等等各个流程,也不再分设各监,而以‘司’来进行条线管理。地方则设行太仆寺,直接向中央的太仆寺负责。

在地方,他则支持杨一清全面整顿陕西各处官牧马场。

春月草长,纵马于苑。迨冬草枯,则收饲之。至弘治十七年,

陕西马政在杨一清的治理下已经焕然一新,他自己上疏:臣遍历其地,酌定三等,开城、安宁为上苑,岁马可二万匹;广宁、万安为中苑,岁可八千匹;清平、黑水为下苑,岁可四千匹。

朱厚照还记得呢,弘治十二年时,陕西马场只有两千多匹马……

除此之外,苑马场也在增加,今年就在平凉府新建了一处安定苑,也是可以岁马两万匹的上苑。

数字的确是漂亮了一点,

其实历史上,杨一清就是署理陕西马政非常得力,永乐年间全国有96苑官牧马场,至明末时只余9苑……从陕西来看,永乐时设有24苑官牧马场,弘治时只余6苑,加上今年新增设的,7苑……

这么惨烈的数据背后,在弘治后期到正德初期,杨一清署理马政期间,马政的情况竟然大有改善。

不过,等杨一清离任后,仅十来年后的嘉靖年间,陕西马政的情况又都恢复原样。

当然,尽管官牧马场的情况大有改观,但马匹总量不足的总特点没有改变。

杨尚义的骑兵部队更是要那种可以战斗的精壮马匹。

不止如此,实际上骑兵部队看到的是一匹马,一旦战斗,后面得有三匹马跟着作为保障,

首先是战争中的马匹伤亡很大,

其次马所需的粮食也很多、而且很精,需要运输……基本上一匹精良战马的粮食,可以养活25个人。

所以不是把马养出来,就有厉害的骑兵部队的,它只是个必要条件。

人吃马嚼的,喂养出几十万大军真的也很难。

至今,杨尚义的骑兵不过四卫人马,共计两万两千人。

后人想象中的二十万或者三十万骑兵,不是国力鼎盛时期,根本就养不起。

但好在朱厚照也才十四岁,他还有时间。

这是不讲究政治,讲究实效的层面。

在政治层面,

杨一清这个人让朱厚照很纠结,因为杨一清可和刘大夏关系很好。

事实上,正儿八经的历史中,杨一清之所以能从南京那边的闲职忽然变成山西巡抚这样的封疆,就是得了刘大夏举荐。

杨一清后来升任三边总制,也是刘大夏举荐。

甚至于我们可以推测,为何杨一清能在陕西把马政干得那样出色?太仆寺归兵部统属,没有兵部尚书的支持,他能做得好事?

所以这两人的关系是互相欣赏的。

浙江的事,刘大夏已经开始动手了,这个时候忽然推荐杨一清,就让朱厚照很警觉。

乾清宫的暖阁里,

皇帝看他面色并不欢快,便问道:“可是杨一清所奏不好?陕西马政有他梳理,已然大有起色,太子为何还有苦恼的样子?”

朱厚照先按下心中对于他和刘大夏关系的疑虑,应着说:“儿臣是在烦恼,杨一清之后,是否还有如此得力的官员。”

现任三边总制官秦紘已经年迈不可堪用,所以刘大夏开始推荐由陕西巡抚杨一清升任三边总制官。

他不是第一次这么提了,杨一清也干得一直都非常好,按理来说,提拔当然是没问题。但五年没动过,其实也是太子在按着这个人。

借口就是,马政就需要他。

实际上太仆寺改革之后,效率大为提高,倒也不至于离了杨一清就不行了,

“杨一清之前说来京,到了么?”弘治皇帝问道。

萧敬在旁回答,“再有两日就该到达了。”

这是朱厚照想要见一见杨一清。

太子面见边关具有军事色彩的重要官员,其实不太好。但弘治皇帝是同意的。

甚至太子如今的许多行为,皇帝已经不再多管了,而且他也没什么好管的,朱厚照不会故意的降智到给自己绣个龙袍穿一穿。

相反,他一直注意维护皇帝的皇权。

“到时候朕让他去东宫,太子也可以问他是否有干员推荐。”

朱厚照想了想,现在大约也只能如此了,于是抬手在奏疏上用朱笔披上‘已阅’两个字,这封奏疏就到此为止。

自弘治十六年后,他们父子俩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一起,而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奏疏。

如果皇帝身体不好时,他就不来了,由朱厚照一人在此。

即便两人在一起,所讨论的,也都是朱厚照挑出来的重大事件,就像三边总制官任命这种事。

放下一本,

再拿起一本,

这是户部尚书韩文所奏,

弘治十四年时,太子令户部清查建在京师附近的七处粮仓,让他这个太子比较欣慰的是,明代中期粮食仓储还保持了一个不错的状态。

因为北方缺粮,每年通过漕运南粮北运要有400万石粮食,京师里皇室、权贵的肚子都靠这个,所以除非是明末时期,其他时候官府对京仓还是很重视的,

也因为如此,这件事并未像马政一样掀起什么波澜。

但朱厚照并未就此停下,他开始令户部每年抽检两个省的粮食仓储情况。

从弘治十五年开始,先是山东和南直隶,十六年是陕西和四川,

弘治十七年,韩文上奏的是山西和湖广。

这是常例,原本用不着朱厚照和皇帝来讨论,但韩文在奏疏中还提及,要在山西大同府新建两个粮仓。

这也不是大事。

但忽然在大同开始储备粮食,其实就是表示太子开始为边关的战争做准备。

弘治皇帝掠过一眼,站起了身,在暖阁内转悠,“……旁得朕也不担心,朕还是那句老话,太子做事一向稳妥。但你不可谋划亲征前线之事。”

这话可不能乱说,你作为父亲这么一讲,搞得儿子非得抗你的旨,否则就是一辈子不到军前了。

“父皇。”朱厚照跪了下来,正儿八经的请旨,“父皇的旨意,儿臣从来是遵守的。但这话儿臣想请父皇收回。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若是有那么一天,儿臣也是要上前线的。”

皇帝急了,“那怎么能行?旁得事朕都允你,包括在大同筹储粮食一事。但战场,你万不能去!”

“是就这次不能去?”

皇帝‘啧’了一声,给他一个白眼,“你这个当儿子的跟老子玩这个小心眼,就你机灵是吧?”

“父皇,”朱厚照上前开始来软化攻势,“那儿子答应你,在儿子娶妻生子之前,绝不谋划亲征之事。”

皇帝想了想,带着几分傲娇,“不行,你得再把他养到十六岁。”

“六月时,父皇还想要御驾亲征呢。”后面半句话,朱厚照是呢喃着说的,“儿子可才十四岁……”

“嘿。你这个小兔崽子。”皇帝作势轻轻拍了拍他脑袋,“故意拆我的台是不是?”

萧敬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傻笑,结果还得了皇帝一顿羊怒训斥,“你也敢笑话朕?”

“老奴不敢,老奴不敢。”萧敬往后退了两步。

弘治皇帝气鼓鼓的重新坐到龙椅上去,“你起来吧,跪着膝盖不疼啊?”

“父皇答应了儿臣,儿臣自然就起来了。否则有父皇的这道旨意,国家真到了危急时刻,儿臣想要到前线激励将士也不成了。”

“真到了那个时候,你也可以变通的嘛!”皇帝有些无奈,拉长了声音。但他并非是不开心,其实是很满意的,

朱厚照这个姿态,暗含着一种意思,就是你皇帝老子的话,就是你不在了,只要撂下话来,日后我当了皇帝也还是要听的。

这就是良性的互动。

皇帝万分信任太子,太子则从不忤逆他的意思。

朱厚照一听他这么说,立时站了起来,“那儿子就照父皇说的,到时候做一番变通。”

弘治皇帝先是点头,而后立马觉得不对,什么叫变通,任何时候都可以变通的,所以他先前的话属于白讲。

“好啊,翅膀硬了,敢套你老子的话。”

皇帝作势要抄出鞋底干人。

朱厚照一惊,“父皇是金口,金口即开,不能反悔的!”

“什么不能反悔,话都叫你说去了。刚刚你还叫我反悔呢!”

看他真的把鞋给拖了下来,朱厚照哪里还傻乎乎站着,转头就向外熘了。

“唉哟,太子殿下小心点。”一旁的萧敬见他跑动起来,也是怕他摔了。

但是太子长大了,这几年还习一点拳脚,腿脚轻快的很,一熘烟就没影儿了。

看这样子,也明显不是第一次。

弘治皇帝也是宠他,宠得没边儿了。但其实他自己也很享受这样。

这会儿还笑呢,“算他跑得快。”

等到低头看看书桉的奏疏,还不忘再损一句,“活儿还没干完就熘。”

没办法,他只能自己提朱笔写了。

但想起来,太子像这样跑,也有几年时间了,那会儿还是个孩子,跑着跑着,个头都长这么高了。

两日后,杨一清顺利进京。

他这一环关乎着军事行动里最为重要的战马,不可谓不重要。

然而太子做的这些种种准备,在朝堂上是明着的,刘大夏等官员不可能不做任何表示,他是那种为了自己的正确而坚持到底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