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顶替短命哥哥娶郡主成权臣 > 第4章 贤才入眼,恩遇渐生

第4章 贤才入眼,恩遇渐生

书名:顶替短命哥哥娶郡主成权臣 作者:请君安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11:29:21

谢淮钦与张珩延皆是一怔,赶忙循声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位老者

身着一袭墨色长袍,袍角绣着精致的银线云纹,虽已两鬓斑白,可腰杆挺直,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气场瞬间让屋内的空气都凝重了几分。

此人正是翰林院学士杨峰,平日里负责引领教导他们这些新晋翰林,于诸多晚辈而言,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存在。

杨峰迈着沉稳步伐踏入屋内,目光在谢淮钦与张珩延身上依次扫过,神色凝重,缓声说道:

“今日,你们需得好好熟悉院中书籍典故,莫要荒废了这大好光阴。”

“明日便要上朝,那朝堂之上,绝非寻常地方,恰似惊涛骇浪里行舟,暗礁无数、风云莫测。”

他微微皱起眉头,加重了语气。

“君恩浩荡,可雷霆之怒亦在转瞬之间,稍有差池,祸从口出,累及自身不说,还可能祸及家族。”

“所以,务必谨言慎行,管住口舌,听清旨意、看准时机再发声,莫要逞一时之能,懂了吗?”

谢淮钦与张珩延忙离座,恭敬行礼,齐声应道:

“学生谨遵教诲,定当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谢淮钦垂首之际,心下犹如被重锤敲醒,原本还因善祥郡主之事而有些飘忽的思绪瞬间收拢。

他深知,自己能入翰林院,承载着家族厚望,明日朝堂之上,便是迈向仕途险途的关键一步。

张珩延亦是一脸肃然,偷瞄了一眼谢淮钦,暗暗提醒

自己要和这位同僚一样,打起十二分精神。

次日,晨曦初破,谢淮钦已身着朝服、头戴乌纱,身姿笔挺地伫立在宫门外,等候入朝。

微风轻拂衣袂,却难抚他心头的忐忑,那朱红巍峨的宫门缓缓开启,似一张吞人的巨口,将他与一众朝臣引入那庄严肃穆、暗流涌动的朝堂。

金銮大殿内,气氛凝重又嘈杂,诸臣依品阶列位,文东武西,衣袍斑斓似云霞铺陈,却掩不住各自神色间的迥异心思。

随着一记清脆朝钟鸣响,今日朝会拉开帷幕。

先是礼部侍郎出列,手中笏板轻举,清了清嗓子奏道:“陛下,七夕佳节将至,宫中惯例需办节庆盛宴。”

“然今岁各地水患方息,民生初定,臣以为当以节俭为要,略备薄宴,表天家恤民之意,亦不失佳节氛围,望陛下圣裁。”

此语一出,朝堂东侧,几位素日以清正、恤民着称的老臣纷纷颔首,交头接耳间,满是对这番言论的赞许,仿若一串连锁反应。

周遭低语声皆在附和“节俭为宜,不可奢靡”。

未等附和声歇,只见从西侧武将队列中,跨步走出一员大将,身形魁梧壮硕,声若洪钟反驳:

“哼,七夕乃我朝重要节庆,百姓尚张灯结彩、阖家欢庆,天家怎可寒酸行事?”

“当大办特办,彰显皇家气象,扬我朝国威,也让臣民共沐圣恩,知晓陛下与民同乐之心,若办得小家子气,反倒失了体面!”

言罢,虎目圆睁,扫向东侧文官,似在等一场唇枪舌剑的辩驳。

刹那间,朝堂像炸开的油锅,两拨阵营迅速明晰。

主张节俭者引经据典,大谈“成由勤俭败由奢”,痛陈往昔奢靡致国衰之鉴,句句掷地有声,忧心忡忡之色尽显。

力主大办者则豪情万丈,以“恩威并施、凝聚民心”为由,将节庆视作皇权展示、江山稳固之必需,言辞激昂间,满是对荣耀皇家的执着扞卫。

谢淮钦立身其间,犹如置身惊涛骇浪的扁舟,心潮起伏难平。

他深知两边所言皆有其理,节俭可安百姓、固根基,大办能耀国威、聚人心,目光悄然投向御座,只见圣上神色凝重,似在权衡利弊,并未即刻表态。

谢淮钦暗自捏紧了手中笏板,脑内思绪飞转,斟酌着若有机缘进言。

该如何寻那折中之法,既能全皇家颜面,又可顾苍生疾苦,可在这剑拔弩张、党派鲜明的朝堂.

新晋翰林的他,一时也不敢贸然发声,只静静等待局势的进一步变化。

晚些时候,眼见争论愈发胶着,大有水火不容之势,皇帝轻咳一声,满殿瞬间鸦雀无声。

皇帝目光威严,缓缓开口:“众卿所言,各有其考量。

七夕盛宴,关乎国体民心,朕需再斟酌斟酌,卿等且退下,礼部先拟两版方案呈上,再做定夺。”

话落,朝臣们躬身齐呼“遵旨”,一场纷争暂歇,可那朝堂之上的暗流,依旧汩汩涌动,谢淮钦随着人流退朝,满心都是对后续事态发展的思量。

回到翰林院,谢淮钦步履沉稳,神色间透着几分旁人难以察觉的笃定。

其实早在金銮殿上那一番激烈论争伊始,他便已在心底悄然谋定了一个周全之策,只是时机未到,他双唇紧闭,未曾向任何人吐露半分。

室内静谧,唯余三人。

杨峰负手而立,目光在谢淮钦与张珩延身上巡睃,率先打破沉默,声若洪钟问道:

“你们对刚才朝内之事可有见解?此处仅吾等三人,无须顾忌,畅所欲言便是。”

言罢,目光满含期许。

张珩延闻此,神色一凛,整了整衣衫,拱手正色回道:

“学生思忖,节庆之礼,繁文缛节、奢靡铺张实不可取,削减用度,简约操办,可充盈府库,以应民生之需、邦国之急。”

杨峰微微颔首,手抚颌下胡须,目光旋即转向谢淮钦,眼中笑意隐现,口中问道:“淮深,你又是作何想?”

谢淮钦身姿挺拔,上前一步,清了清嗓子,声如沉钟,有条不紊地开了口:

“学生以为,节庆之礼,绝非寻常之事,实乃关乎国体、牵系民心。”

“一端,皇家风范不可轻弃,此乃尊统序、昭盛世之必需,巍峨宫阙,当有华彩装点。”

“另一端,民生亦不可罔顾可于……………………”

杨峰原本微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眸中满是赞赏之意,抚掌大笑道:“好哇!好个聪慧之人,能思常人所不及,言朝堂所或缺,妙哉妙哉!”

谢淮钦拱手谦辞:“杨大人谬赞,学生不过略陈愚见,望能稍解朝堂纷扰,尽绵薄之力罢了。”

话虽谦逊,可那周身散发的从容与睿智,却如暖阳穿透阴霾,昭示着他不凡的格局与担当。

杨峰素日立身朝堂,唯以忠心为笔、赤诚作墨,书写对皇上的耿耿精忠,因而深得圣心眷顾,每逢御前议事,皇上总要多听他几句肺腑之言,视作股肱心腹。

此前朝堂之上,谢淮钦虽已胸有成竹,可依旧不动声色,尽显沉稳内敛之态。

待与谢淮钦寒暄数语、别过之后,杨峰思忖再三,觉着这般贤才若能为皇上所用,于江山社稷大有益处,更兼私心倾慕其人品才学,有意收入门下悉心雕琢。

便整了整朝服,步履匆匆往御书房而去。

御书房内,龙涎香袅袅飘散,皇上正埋首奏章堆中,眉头微蹙,似为军国要事烦忧。

见杨峰求见,方搁笔抬眸,神色稍缓,赐座后问道:“爱卿此来,所为何事?”

杨峰起身,拱手恭谨回道:“陛下,臣今日特来,是想为陛下举荐一人。

此人便是翰林院的谢淮深,陛下可还记得朝堂上论及节庆用度之事?”皇上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

“谢淮深当日下朝与臣讲其见解。”

“言节庆当兼具皇家风范与民生考量,提议精简宫闱用度,转而助力市井百姓张灯结彩,设惠民市集、办民俗雅集,如此,既能保天家体面,又可让百姓同享佳节欢腾,尽显陛下仁君之德。”

“臣观此人,才思敏捷、心怀江山社稷,实乃可造之才,斗胆!想将其收归门下,雕琢打磨,日后也好为陛下尽忠效力!”

皇上闻言,原本沉静双眸中闪过一丝兴味,指尖轻叩御案,似在回味谢淮深言语。

少顷,缓声道:“朕亦记得此人,爱卿既有心栽培,想必他定有过人之处朕且允了,不过,朕此后也当多多留意他作为,若真如爱卿所言那般贤能,朝堂之上,自当委以重任。”

杨峰闻言,心头一喜,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悉心教导,助谢淮深早日成才,为陛下排忧解难。”

自那日后,皇上对谢淮深便多了几分别样考量。

每逢翰林院呈上文章策论,总要先翻找谢淮深之作,细览研读,观其学识见解、治国方略。

…………………………………………………………

七夕佳节,华灯璀璨,皇宫内张灯结彩,丝竹雅乐悠悠回荡在雕梁画栋之间。

御花园中摆开的盛宴,珍馐美馔罗列满席,酒香果香交织飘散,引得众人垂涎欲滴。

皇帝高坐于金碧辉煌的主位之上,身着绣龙锦袍,周身散发着威严庄重之气,龙颜之上虽带着几分节庆的和悦,可那与生俱来的帝王威压,依旧让在场众人时刻谨记着君臣之别。

文武百官们各个眼含热切,满脸堆笑,争先恐后端起酒杯,口中溢满谄媚之词,滔滔不绝地向皇帝恭祝这七夕良辰。

“祈愿圣上万寿无疆、国运昌隆。”

好似谁的祝词更花哨、谁的姿态更谦卑,便能博得主上青眼有加,从此仕途平步青云。

在这一片阿谀奉承的喧嚣浪潮里,谢淮钦却宛如一座沉静孤岛。

他身形修长挺拔,一袭月白色锦袍衬得身姿玉立,面庞白皙清俊,眉眼间透着一股子与生俱来的书卷气与倔强。

此时,他只是安静坐在自己的席位上,脊背挺直,目不斜视,手中竹筷不紧不慢地夹取着菜肴,送入口中细嚼慢咽,对周遭的热闹讨好仿若未闻,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太傅梁崇年,在朝堂之上也算德高望重,此刻见谢淮钦这般“不合群”模样,心中暗火顿生。

他那精心打点,本以为能将状元之位稳稳收入囊中的与自己儿子,却被眼前这年轻人横插一杠,美梦破碎,这口气如何咽得下?

今日宫宴,恰是寻他晦气、探他虚实的好时机。

梁崇年捋了捋胡须,故意提高了嗓音,满是尖酸刻薄

“这新晋状元郎可是有何不悦之处?怎得一个人在那里喝闷酒,都不给圣上恭贺佳节祝词,莫不是恃才傲物,不把这宫廷礼数、圣恩浩荡放在眼里?”

话语一出,席间瞬间静了几分,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谢淮钦,有好奇,有幸灾乐祸,也有暗含担忧。

谢淮钦闻言,不慌不忙搁下碗筷,拿起帕子轻轻擦拭嘴角,随后起身,整了整衣袍,神色从容淡定,向着皇帝方向行了个标准大礼。

朗声道:“陛下恕罪,臣绝非对圣恩有半分轻慢,亦无丝毫不悦。”

“只是臣以为,七夕佳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乃天地间至情至性的团圆佳话,蕴含着我朝万民对情与爱的祈愿,对阖家美满、夫妻恩爱的向往。”

“陛下以仁孝治天下,心怀苍生,这佳节于陛下而言,更是见证百姓安乐、家国和美的吉时。”

“臣不敢以俗套祝词敷衍,只愿陛下的恩泽如这璀璨星河,岁岁年年,普照我朝山河,护佑家家户户皆能如七夕之愿,团圆美满,情暖人间。”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贴合七夕意蕴,又巧妙将皇帝的功绩与民间期许相连,满含深意与敬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