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二百二十七章:虎牢关之战(下)

天幕上,

虎牢关。

“报!”

一名斥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拱手道:

“秦王殿下,敌军从大营出动了!”

身披黑甲闭目养神的李世民缓缓睁开凤目。

“莫急,慢慢说来。”

“回秦王,窦军阵仗很大,一边行军,一边擂鼓,极其张扬!”

“规模如何?”

“从黄河、鹊山还有汜水等方向传来的消息估计,其队列宽近二十里长,应是倾巢而动。”

李世民闻言一喜。

“卫队!随孤前去侦察!”

说罢,骑上战马,率领众卫出城而去,登高岗而望。

就见远处的窦军鼓声雷动,旗幡鲜明。

沿着汜水的兵马若一字长蛇,正面阵列就连绵二十余里,所过之处蹚起了厚厚的浮尘。

……

【五月初二,窦建德果然率全部兵马自板渚西出,在汜水东岸布阵。】

【长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军阵正面就宽达二十里,擂鼓挑战。】

【李世民率军在汜水西岸列阵相持,登高瞭望对部将道。】

【“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士嚣,令不肃也。逼城而阵,有轻我心。待其饥,破之果矣。”】

【于是决定按兵不动,另派小部队与窦建德军周旋,同时派人将留在河北的一千匹战马召回,待窦建德军气衰,再一举将其击破。】

……

大唐。

“阿耶阿耶!你为什么不直接趁对方立足未稳时直攻过去?”

小李治拉着小兕子跑到李世民身边,扯着李世民的衣角问道。

李世民正在跟长孙皇后亲亲我我,闻言嫌弃的看了一眼小儿子。

“一是当时河北之马尚未返回,二是我们有险关可守,三是当时天上的毒日头是我们的好伙伴。”

“就跟春秋的齐鲁长勺之战一般。”

小李治闻言眨眨眼,一旁的小兕子也眨眼道:

“阿耶,有没有短勺之战?”

李世民闻言,笑着抱起小兕子道:

“长勺之战的长勺是地名。”

“所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句话就是长勺之战中曹刿说的话。”

随即用胡子扎着小兕子的脸。

“小兕子这回知道了吗?”

“哈哈!阿耶!小兕子知道了!”

……

【窦建德军沿汜水列阵,自辰时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都坐在地上,争抢喝水秩序混乱。】

【李世民见状,立即命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经窦建德军阵西而南,先行试阵。】

【并告诫他说:“窦建德军如严整不动,即应回军,如阵势有动,则可引兵东进。”】

【宇文士及部经过窦军阵前时,窦军阵势果然动乱。】

【李世民见机遂下令出击,亲率三千黑骑冲锋,直扑窦军大营。】

……

天幕上,

一身玄甲的李世民拉下面甲。

端起马槊,一夹马腹。

随即如同离弦之箭般直冲敌军而去!

“玄甲军!万胜!”

身后黑压压的骁骑紧随其后!

平端的马槊瞬间击穿无数的士兵,将他们整个一分为二!

本就精疲力尽的窦军更加无心再战,瞬间溃败分散。

同时。

绣着金色唐字的大旗于窦军中展开。

迎风猎猎!

……

【当时的窦建德正在跟将领们开会。】

【得闻李世民率军攻来时急忙想回军指挥,但为时已晚。】

【窦军未及列阵抵抗,仓卒应战被李世民突入其阵,从阵后展开唐旗。】

【窦军士卒以为大营被占,迅速崩溃。】

【李世民又命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率军迂回包抄窦军后路。】

【唐军追击三十里,窦军被斩首三千余级,五万人被俘。】

【乱军中,窦建德中槊受伤,退至牛口渚。】

【唐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追至,窦建德于慌乱中坠马。】

【白士让举槊欲刺,窦建德忙道:“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杨武威下马将窦建德抓获。】

【虎牢关之战就这么结束了。】

【五月初八,李世民将窦建德等人押到洛阳城下,向王世充和洛阳守军示威。】

【五月初九,王世充投降。】

【至此,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一战擒两王,将王世充和窦建德曾经割据的疆域全部平定。】

【北方又一次一统。】

……

大秦。

裹了裹身上的黑色裘衣。

手持竹简的嬴政实在难掩艳羡之色。

“有勇有谋,果敢坚毅。”

“唉……”

“这要是寡人的儿子,寡人定尽心教导帝王之术。”

“可惜……”

嬴政摇摇头。

所谓功高震主。

你父亲能容你,伱大哥又能容你吗?

“多好的儿子啊……”

……

大汉·武帝时期

看着天幕,刘彻敲着案几。

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败亡并不出乎意料。

这场虎牢关之战是围城打援的经典案例。

不可否认。

唐军的装备精良、实力强大。

但李世民的取胜主要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得宜。

在战争发起之前,亲自去了解敌情,并随时跟踪和掌握敌情变化情况。

到了战争决策之时,其决策果断,善于选择进攻方向和决战时机。

在战争进行中,面对敌方优势兵力,果断选择从中间突破、直捣对方腹心之地的战法。

常常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在掌握敌情之也极大鼓舞士气。

“英雄少年啊。”

刘彻忍不住感叹着。

“李渊有个好儿子。”

“但是你又该如何面对太子呢?”

……

大明·永乐时期

“虎牢关之战能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看出来是什么了吗?”

朱棣翻着手里的《孙子兵法》淡淡的询问着朱瞻基。

朱瞻基看着朱棣手里的书封,脑子回想着兵法里的内容。

随即抬头道:

“是处军相敌之法。”

朱棣头也不抬看着兵书。

朱瞻基则恭敬的继续道:

“就处军而言,唐太宗一开始就果断的占据战略要地虎牢。”

“在战争之初就造就了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态势。”

“而在相敌方面,唐太宗则自始至终都非常注重观察敌情。”

“虽亲身犯险,但总能在观察中获得敌情从而分析判断。”

“又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方式,灵活的打击敌人。”

“决战前通过适当规模的小战以探知窦军的虚实。”

“决战中捕捉窦军疲乏迹象,又通过小规模的试战了解到窦军的实情后,抓住时机果断实施进攻。”

“最终击败十万之众的窦建德军队。”

“这些都表明了唐太宗对时机的把握和作战方式的运用。”

“与之相反的就是窦建德了。”

朱瞻基神采飞扬道:

“未全力拿下虎牢就已输了一着。”

“不明唐太宗数骑冒进的意图便率然出战,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导致兵锋受挫。”

“决战之前,不知唐军放牧牛马乃是利诱之计,轻易驱动全军出战。”

“决战之时,不知掩盖己方的真实军情,将所有弱点全部暴露在唐军眼前,为敌所乘,处处陷于被动。”

“孙子曰: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窦建德无端轻视唐军实力,轻举妄动,终于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

朱棣合上书,放到桌子上。

“分析的不错,希望上了战场你也能明白这些。”

朱瞻基猛的抬头。

朱棣点点头,叹气道:

“你那个胖爹是真不好搞。”

“但再不好搞也让他老子我搞定了。”

……

李世民打仗是很有艺术感的,看着像莽,但一切都是谋定而后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