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四百六十五章:朱元璋的过去·朱重八的童年

【公元1351年四月初四。】

【脱脱没有听从成遵等人的意见】

【元顺帝也正式批准治河。】

【下诏中外,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夫十五万人,庐州等地戍军十八翼两万人供役。】

【四月二十二日开工,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入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

【十一月十一日,木土工毕,诸埽堵堤建成。整个工期不过一百九十天,贾鲁便完成了自己疏塞并举、先疏后塞的方案,成功地完成了治河工程。】

【工期短,效果好,为害七年之久的河患被消除。】

【后世更评价他“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

……

大汉·武帝时期

“唉……”

刘彻仰天长叹!

“朕急需这等人才啊!”

水利大师啊。

这比丞相都珍贵!

仅此于诸葛孔明!

……

【然而,治河花费甚巨】

【所用的木桩、蒲苇、竹竿等大小物资,总计用去中统钞一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锭。】

【这几乎耗尽了元朝原本就不够充盈的国库。】

……

{冷知识,元朝一锭等于五十贯}

{冷知识,据统计,此次治河所用的木桩大约两万七千根}

{榆柳杂梢六十六万六千根,蒲苇杂草七百三十三万五千余束}

{竹竿六十二万五千根,碎石两千船,绳索五万七千根,所沉大船一百二十七艘,其余苇席、竹蔑、铁线、铁锚、大针等等物资不计其数}

……

【而就在贾鲁治河之时,白莲教教主韩山童等抓住时机】

【凿好独眼石人一个,预先埋于黄陵岗,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五月初一,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率三千白莲教众斩白马乌牛起事。】

【他们宣称教首韩山童是宋徽宗的第九世孙,应做皇帝。】

【刘福通是天上派下来辅佐韩山童的大将。】

【起义军头裹红巾,身穿赤衣,被称为“红巾军”。】

【大元王朝已经成了一个烂透的梨子,只等一声震动就会掉落下来。】

【刘福通一呼百应,各地无数底层豪杰应声起事,大半个中国沸腾起来】

【公元1352年正月十一日,安徽定远豪强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借白莲教声势起兵,也以红巾为号,“衣巾皆绛”。】

【附近农民几万人,“弃农业,执刀器”,纷纷前往投奔。】

【二月二十七日,郭子兴等五位“节制元帅”率领这支队伍,一举攻占了濠州,一所名为皇觉寺所在地区,也被纳入红巾军的势力范围。】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

天幕上。

树枝篱笆所围绕的院落里。

三间低矮的茅草房坐落在此。

右边的房前有一小块地备上了垅

而左边的房顶有一处已经塌了。

“哇啊”的一声婴啼响起。

一名干巴巴、光着上身的老头从正中间的屋内抱着一名光溜溜的婴孩走出。

“老二!去外边看看,能不能捡条布来!不能让你弟总光着。”

蹲在墙根的除草的少年应了一声,光着脚跑了出去。

不多时,手里拿着一块湿答答的破布跑了回来。

“哪找的?”

“河里漂着的。”

老头也不讲究什么,将婴孩往少年怀里一揣,开始挤着破布上的水。

少年熟练的抱好婴孩,低头看着那张还带着些许红渍湿痕的小皱脸上。

扭头问道:

“爹啊,四弟叫什么啊?”

老头手脚麻利的将湿布拧干净。

然后又从少年怀里抱过婴孩,又皱巴巴的破布其包好。

“重八。”

“朱重八。”

……

【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挤在濠州钟离东乡破落草屋内的朱五四,得到了他的第四个儿子】

【大明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洪武皇帝·朱重八】

【朱元璋。】

……

{来了。}

{不是,咱直接跳过这一趴不行吗?有点惨啊。}

{九月十八叫什么重八,应叫九八。}

{叫重八是因为他同辈还有七个哥哥,包括四个堂哥和三个亲哥。}

{跟数码宝贝一样,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和重七。朱元璋是老幺,排下来就是重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还真就这么简单粗暴?}

{正儿八经的贫民中的贫民!你以为呢}

{我就一句话,再nb的也不敢给主角开局一个碗。}

{不多说别的,把丢失了四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拿了回来还把元朝赶回漠北这一点就够流芳百世了}

{得国之正,无出其右!}

……

大秦

嬴政一时之间接收的信息量有点过大。

三五个呼吸后才反应过来……

就这个家庭环境他还能成了开国之君?!

你李世民转世吗?

那么能打?

不对……

嬴政回想了一下。

刘邦是个不事生产的流氓。

刘备是个织席小贩。

刘裕家本寒微,好赌破家。

这三人家庭环境也不好……结果……

他抬头狐疑的看着天幕。

你别说他也是刘邦后裔?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有点明白了什么。

他希望是自己猜错了。

但理智告诉他。

事情可能会像他想的那样发生。

“若真是如此……你可我惨多了。”

……

大唐。

李世民看着这说辞有点迷惑。

除了晋、宋,谁得国不正啊?

他为什么就是无出其右?

怎么样当上皇帝叫作得国最正?

最粗浅的说,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在天下人心里产生巨大的震慑,大家直觉判断都是和你对抗就是死。

这么取得天下,得国最正。

但还有另一个说法……

“吊民伐罪吗?”

李世民参考了一下汉高祖,最后得出这个结论。

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是得国最正吧?

……

大宋

郁郁寡欢的赵匡胤一下就精神了!

“赶走蒙元了?”

“没错!你就是得国最正的皇帝!”

“谁若嘴里崩半个不字!”

他一脚勾起脚下的蟠龙棍,挽了个棍花。

“哥哥让他见识一下什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小小的重八开始逐渐长大。

没穿过新衣服,没穿过新鞋。

大人出去干活,就拿一条索子把他系在桌腿上。

小小的孩童在地上哭、坐、爬、吃泥土、玩自己的脚趾头。

眨眼间,小重八会走了,开始干活了。

早起拾粪,白天放牛,晚上编草席。

但等到月光高升,父亲从外回来,家里人齐聚之时,小重八开始捧着脸。

借着月光看着父亲。

眼里透出期盼。

老父亲像献宝一样从身后拿出一个油纸包裹的东西。

大人孩童期盼着。

油纸打开。

那是几块有着牙印,明显啃食过后的卤肉。

孩子们在欢呼!

小重八拿着分来的榆钱大小的肉块仔细舔着。

身旁的姐姐与哥哥对视暗笑,分出手里的肉块给小重八。

小重八高兴的欢呼着!

两位老人笑呵呵的看着他们。

欢声在月光下回荡着。

……

大明。

朱元璋从看到一开头时,就捂着嘴。

眼睛虽红彤彤的,却不舍得离开天幕半分。

“吭,嗯……”

肩膀抽动。

泪花涌出。

阵阵不成声的抽泣自掌心下发出。

他奋力睁大眼睛。

不想让泪水模糊眼睛。

他不敢擦拭眼睛。

他怕只是那刹那间,就再也看不到了。

……

【从一开始,没有人知晓这个新出生的生命会给天下带来什么】

【这孩子在世上就像野地里的一棵草,多他一棵不多,少他一棵也不少。】

【他老爹朱五四靠着租种地主家的土地勉强为生。】

【但这份工作毫无前途,更没法让全家人吃饱。】

【每当一家子围在桌前吃饭时,桌上只有可怜兮兮的一点点吃的。】

【只有从地主家乞来点不要了的卤肉时,家里算是吃了一次好的】

【长到十六岁的朱重八,最大的梦想就是娶了地主刘家的女儿】

【这样,他就能给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但这终究只能是个梦想,只能是个梦了。】

……

天幕上。

凤阳。

行走在土路上的人摇摇晃晃。

不少坐在墙脚的年轻人都瘦得浑身皮肤打褶。

一群呆坐在树荫下的孩子们关节突出,面黄肌瘦,眼睛越发显得大。

但无一例外的,这些人都是只有小肚子鼓鼓的。

顺着散落的行人往北边寻去。

一座熟悉的院落映入眼帘。

但此时,那副温馨的场面已然不在。

只有少年朱重八与其年岁已大的二哥,跪地痛哭。

……

【公元1344年,十六岁的朱重八跌入了苦海最深处。】

【那一年,黄河决堤淹没北方,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也席卷了淮北。】

【元朝抗旱不力,引发了干旱之后必有的蝗灾,蝗灾之后又是瘟疫,使得安徽大部分地区受难】

【朱家也未能幸免。】

【四月初六,六十四岁朱五四结撒手去了。】

【然而,对于朱家来说,这却只是灾难的开始。】

【就在朱五四去世前三天,大哥朱重四早已倒下了,在母亲与大嫂的哭声中挺了六天,四月初九去世。】

【四月十二日,大哥的长子没了。】

【四月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老母陈氏给这个名单画上了句号。】

【而在此次灾荒之前,姐姐已经出嫁】

【但二嫂、三哥、三嫂都已先后病故,二哥的独生子也夭折了。】

【现在,朱家只剩下朱重八和他的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自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起,朱重八感受最多的就是这个世界的严酷。】

【只有家庭能给他带来了一点点温暖。】

【如今,连这点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也没有了。】

【此后,他就如同换了个人,变得沉默寡言、阴冷持重。】

……

明朝之前的众皇帝,看着一脸心如死灰的朱重八与其哥哥用木板拉着父母家人的尸身。

一时都感觉心口堵了一下。

四个至亲被饿死,却只是在史书上一句话带过。

这还是开国之君的亲人,普通百姓的死亡也只是一句**……

而明朝皇帝看着自己身上的绫罗绸缎,想着自己吃过的山珍海味。

俱都感觉一股无法言说负罪感涌上心头。

太祖皇帝看着家人活活被饿死,这得是多么难受、沉重的打击!

而我们……

……

【没有棺材,兄弟二人只能找来几张破席子,把家人的尸体裹住,准备入土为安。】

【但问题是,没有地。】

【两人去求地主赏一块地,却被地主扫地出门。】

【这时,有个叫刘继祖的富农看他们实在可怜,就送了一小块地给二人】

【朱家人算是能入土为安了。】

【多年以后,他因此加官进爵,福泽子孙。】

……

{行善积德,福有攸归}

{本是元朝末年安徽凤阳一位很普通只是略微富裕一点的农民}

{他生前绝不会想到他给了穷苦少年朱元璋一块地皮居然会给子孙后代换来几乎与明朝皇室同始终,共富贵的铁饭碗}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微不可查的点点头。

一旁的刘启则抱着膝盖感慨道:

“这刘继祖应是个善良的人,这应该不过是他无数善行中微小的一件。”

“没有微至不足道,但对他来说也是举手之劳,不然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我还是倾向于继祖兄本身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该有此善之德。”

一边的窦漪房也跟着说道:

“这朱重八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看情形,当上皇帝以后也没有急于抹去自己穷苦的过去,反而对当时施以援手的人涌泉相报。”

“值得赞颂。”

刘恒则长叹一口气,捋须缓缓道:

“我则悲叹朱家之德。”

“自时间间隔来算,并无易子而食的事情发生。”

“否则不至于出现两三天饿死一人的情况。”

“生死存亡之际,有所为有所不为。”

“虽无学识,却有仁德。”

……

【陆续安葬完父亲、哥哥、大侄子、母亲之后没多久,二哥也死了】

【十六岁的朱重八彻底成了孤儿。】

【邻居家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出了一笔钱,让他去皇觉寺讨生活。】

【就这样,朱重八剃了光头,开始了他一生最著名的经历之一】

【当和尚。】

【毫无疑问,十六岁的朱重八经历了家破人亡,见识了世态炎凉。】

【青年的朱重八彻底变了】

【他再也不是那个只想吃饭、娶媳妇、生娃的穷小子了。】

【他恨那些欺负穷人的地主】

【恨统治他们的元朝】

【更恨这个吃人的时代】

【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的心底燃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