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零四章:耗羡归公·高薪养廉

天幕上。

一身常服,戴着**帽的雍正一边看着手里的折子,一边对站在面前的男子说道:

“外面有人捏造谣言者,乱发议论。”

“说朕钟爱十六阿哥,令其承袭庄亲王王爵,承受其家产,你可听说了?”

男子头一撇,辫子尾处的金坠子一闪闪的。

“这是明摆着的,谁都知道。”

雍正闻言,放下手中折子。

一双眸子透过镜片紧盯着对面之人。

“那,发遣一人,便说朕报复旧怨。”

“擢用一人,又说朕是施恩,是出于私情,你可知道?”

男子头又撇向另一处。

“这不是我说的。”

砰的一声!

雍正怒不可遏的拍桌剑指男子。

“敢做不敢承认!”

“允禟!你难道还要亲自上街宣传?”

见他依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雍正更是怒火难抑:

“叫你奉命往西宁,这难道就不是誉名?可你却一拖再拖!”

“朕处理了你两个作恶的,就说朕是凌逼兄弟!肆意散播!毫无忌讳!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朕即位以来,给允禩封亲王、封允禵之子弘春为贝子!对诸兄弟和大臣等一切犯错既往不咎,给予宽宥,可你们知道感恩吗?”

允禟明白他说的,只是一扭头,只管嘀咕:

“这都是你做样子,谁稀罕你的赏赐。”

雍正叨叨了这么多,让他一句话噎了个半死。

斜觑允禟一眼,见他翻着白眼极不耐烦,顿时再也忍不住,叱骂道:

“百日之内,淆乱朕心者百端。”

“伊等其谓朕宽仁,不嗜杀人,故任意侮慢乎?”

“此启朕杀人之端也!”

……

大汉·景帝时期

“真是兄友弟恭啊。”

小刘彻让刘启的一句话噎个半死。

他伸着胖乎乎的小拳头奋力砸着胸口,用力咽下食物,惊愕的看着刘启。

“阿父,你发癫啊?”

刘启则倚着手边的软枕,笑道:

“如此以下犯上还能百般容忍,还不算兄友弟恭吗?”

小刘彻看着他,默默翻了个白眼。

不知道哪来恶趣味。

郑伯克段于鄢就克段于鄢,还说劳什子兄友弟恭……

但上下嘴唇刚碰到烤肉,小刘彻呆了一下。

嘿……还真别说……

郑伯克段于鄢怎么不算兄友呢?

至于弟恭不恭……那就弟的问题了……

小刘彻又一次看向笑着的刘启,撇了撇嘴。

黑,真母婢的黑!

不过……

小刘彻嘴角一翘,然后狠狠咬向香喷喷的大肉块。

能瞬间想通透的我,可真是个天才啊!

……

【雍正登基,当年夺位失败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不愿意言败,此时终于等来转机。】

【“抄家皇帝雍正”的流言邪风,忽然在京城街巷刮起。】

【被抄家的官员们怨声载道,各自诉苦。】

【赃官们自导自演苦情之剧,都说自己冤屈。】

【允禩等人及时听取他们的苦衷,加以渲染,表示同情。】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看着天幕里这些争斗只觉得甚为无趣。

“只是对成功者的嫉妒、掌权者的反感,就要利用并使这种情绪发酵。”

“却只字不提其行为对国对民的有力之举。”

阴丽华也叹了口气道:

“北宋之时,彼此好歹争斗好歹还在民富国富之上……现在……只有自己。”

刘庄想起大道废仁义出的递减之言,心生感慨: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不满言论肆意蔓延,雍正却不为所动,他专门说明:朕就是要治理这些贪官,不能任由其贪污国家资财,肥自家子孙。如果是这样,国法何在,人心还有什么敬畏!】

【施政受阻,并不能扭转改革方向。】

【但扭转朝政,除旧弊,布新风,雍正有些操之过急。】

【强力反贪后,朝廷出现官员荒。无官可任,超过三年任职的不多。】

【是继续铁腕治国还是选择妥协,这是一个难题。】

……

大明。

朱元璋下意识的点头。

没错。

杀人咱不怕,无非手起刀落。

但杀完人后怎么让他们再次心甘情愿来当官确实个问题。

朱元璋紧盯天幕,手里的面饼都捏得变形。

一旁小声交谈的母子也停止说悄悄话,同样看向天幕。

……

【康熙迁就官员,允许适当贪污,是觉得他们俸禄过低,无法正常生活。】

【雍正要振兴,开始并未顾及这些。】

【了解情况后,雍正就着手改革这一弊端,免得君臣异心。】

【湖广总督杨宗仁提出施行耗羡归公。】

【原先的耗羡本是地方官私自征用,杨宗仁提出的思路是:交给布政司统一管理,专作公事费用,谁需要拨给谁。】

【地方上的公示开销,与其让官员们暗中勒派百姓,不如让州县官在原有耗羡银内节省出两成,交给布政司库房,专门用于公事开销,此外绝不允许再有派捐。】

【山西巡抚诺岷因为该省火耗问题严重,要求将山西各州县全年所得的耗羡银,通通上缴布政司库房,一部分用作抵扣没有着落的往日亏空,一部分用作给官员提高俸禄,作养廉银。】

【雍正愉快地答应了诺岷的请示,批准在山西全面铺开。】

【在雍正的支持下,耗羡归公、养廉银试点改革先行在山西、河南实行。】

【眼看要破解这困扰大清国多年的**难题,没想到这场改革却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

【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大辩论开始了。】

……

朱元璋下意识的咧了咧嘴。

养廉?

你不纯扯淡吗!

宋朝不比你有钱?他们贪的少了?

“还以为有什么高见……”

老朱低头,啃着面饼嘟囔着。

马皇后与朱标对视了一眼。

朱标对马皇后摇了摇头。

马皇后按下心绪。

朱标则看着天幕里召集大臣辩论的雍正,目露欣赏与遗憾。

耗羡归公,这是大功德!

那些官员再也不能竭小民衣食之资,供官司奴隶之用。

但目前不合时宜……因为……

他看了一眼一言不发闷头狂吃的老朱。

此时大明的税收制度还没有改。

……

【雍正命大臣召开会议讨论。】

【内阁讨论后拿出意见:反对。】

【理由有三。】

【第一,火耗银本是州县应得的利益,上司不该提走。】

【第二,如果制定火耗制度,上级提走,并且规定火耗标准,这等于公开化在赋税银之外增加税务,反而让百姓感觉赋税加重。】

【第三,如果督抚公开允许州县官征收火耗银,使原本**的行为公开,这不是鼓励州县犯罪吗?公开征收,等于鼓励贪污。】

……

大唐。

李世民嗤笑一声。

“就这么讨论,一辈子都没个结果。”

“这些人所言,皆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

“若是强力推行耗羡归公,州县不给督抚送礼,督抚也自然就会减少给京官送礼,这是不利于他们的。”

“但这些老油子就不说自己的私心,偏偏言里言外的意思是提出原有的制度,既不增加百姓赋税,又让州县官员满意。”

“其实是冠冕堂皇,希望维持原有的制度不变罢了。”

李承乾疑惑道:

“但他们俸禄低确实事实啊?”

李世民耐心道:

“所以才要把耗羡归公。”

“耗羡是决然无法避免的,与其让他们张口随意定下火耗银数目,不如将火耗银定为正税的一部分。”

“数量不用多,既不增加百姓负担,又能公开透明解决火耗银问题。”

“剩余的一部分充公,一部分用于官员养廉。”

“这样一来,上级因为有养廉银,不必收下级贿赂,且又光明正大,还能保住官声,不至于受下级挟制,所有吃用皆为皇上恩赐,十分有利国家。”

李承乾点点头,又疑虑道:

“终究是口中夺食,他们会同意吗?”

李世民捻着胡须,放声大笑:

“那就看雍正此人的魄力了!”

……

【雍正见众多官员均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分析,难以有定论,知道再议论多久也难有结果。】

【雍正二年七月初六,雍正下令,全国推广山西、河南的做法。】

【而且,在诏书内的几句训话说得十分透彻。】

【“州县火耗,原非应有之项。因通省公费及各官养廉,有不得不取给于此者,然非可以公言也。”

“朕非不愿天下州县丝毫不取于民,而其势有所不能,且历来火耗皆州县经收。”

“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亏空之数不下数百余万。”

“原其所由,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各上司日用之资皆取给于州县,以致耗羡之外,种种馈送名色繁多,故州县有所借口而肆其贪婪,上司有所瞻徇而曲为容隐。”

“此从来之积弊,所当剔除者也。”

“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乎!】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忍不住大喝一声“好!”

“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乎!”

这雍正是真真掐住了改革的七寸!让贪欲之蛇俯首帖耳!

这句话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州县用火耗养上司,上司就会包庇,这样的话,吏治就会不清。

吏治不清,政令就会不通,百姓就会遭殃,国家就会受损。

“官员们只看到了州县,而皇帝看到的是整个天下!”

赵煦激动的面红耳赤,好像那发起改革之人似他一般!

他嘴里激动的念叨着:

“天下是朕的天下,朕要的是天下太平,而非以维持官员满意为准则!”

“雍正……大气魄!”

“可惜……”

赵煦激动一阵,又冷静下来。

清朝的根源从一开始就错了。

“雍正啊……”

扬汤止沸。

……

【此时,还有一些自作聪明的官员开始施行“缓兵之计”,提出,既然山西已经在实行,就让他们实行几年,看看效果再推向全国。】

【雍正给予明确答复:“此言甚非。天下事,惟有可行与不可行两端耳,如以为可行,则可通之于天下,如以为不可行,则亦不当试之于山西。”】

【这种驳斥,再一次表明了雍正改革的决心,让所有人不必心存幻想。】

【雍正即位就推行的吏治改革,从清算亏空始,到耗羡归公、施行养廉银,逐渐堵住了原有的贪污**源头,很快就取得明显效果。】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强压着嘴角。

总算说了点顺心如意的了。

“当然,朕亦不能保证这制度将来无任何弊端。”

雍正好整以暇地对弘历说道:

“推行当中,各省能行者听其举行,不行者亦不必勉强。”

弘历:?

谁问你了?!

而且话是这么说,皇帝要全国推行,哪个省敢不执行?

弘历皮里阳秋了一阵,突然道:

“将来若真出现问题怎么办?”

雍正正高兴呢,也没细想,只是自信道:

“将来出现问题?到时候自然有解决的办法。”

弘历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对,船到桥头自然直。

……

【耗羡归公,使地方经济经费明确化、预算化,对地方行政的实施是一大进步。】

【但国家所有政令的执行,又离不开各级官员。】

【耗羡归公堵住了州县官的额外经济来源,上级官员因为缺少了州县官员的奉送,日常迎来送往都受到限制。】

【当时流行一种“至清则不如不做官”风气蔓延,官员们不再愿意做官。】

【于是雍正就在各省提解的耗羡银中,拨出一部分,高薪养廉,给予各级官员补贴。】

【各级官员养廉银的数量,从数百两到三万两不等。】

【如一品文武官员,原有俸银为一百八十两,直隶养廉银增加到一万五千两,富裕的两江总督达到三万两。】

【七品县令年俸银原为四十五两,养廉银各省补贴均在六百两到一千二百两之间。】

【江西、浙江最高达到一千九百两。】

【经过改革,雍正朝国库迅速充盈。】

【康熙去世时(1722)国库存银只有八百万两,雍正即位第一年就有了好转,增为一千二百万两,到雍正五年(1727),高达五千万两。】

……

{然后就上头了,去打噶尔丹二号了。}

……

正嘻嘻的雍正瞬间不嘻嘻了。

他有预感……不,他确定了!

这事他得让人念叨一辈子!

……

{但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里外都考虑到了。}

{推行改革,是为了国家富强,堵住贪腐漏洞,并非要出官员的丑,让他们因为缺钱而寸步难行。}

{所以他做出指示,州县等官员,考虑到他们俸银少,无法保持廉洁,容易勒索百姓,可以在耗羡银中确定一定的数字,专门用于日常开销。}

{对于各省的封疆大吏,雍正也考虑他们的境况,取用了应该取的,不伤及廉政的,可以取。}

{平时使用了必须用的,不算滥用的,可以用。}

{不要故意装清廉、沽名钓誉,到最后勒索百姓。}

{如果需要犒赏下级,弄得捉襟见肘,有失封疆大吏体面,这不是我改革的目的。}

{……这个时候我就想说,老朱家的皇帝啊,唉。}

{为了减轻各级官员的负担,雍正多次强调:你们来京城时,不必进献礼物,且永远禁止。}

{雍正:“吏治乃一篇好文章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