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零六章:丁随地转·摊丁入亩

大宋·神宗时期

“绅衿将和谐对待佃户,佃户也不再拖欠田租。”

“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着笏板,对赵顼道:

“以往我们的变法或是只看上不看下,或是只看下不看上。”

“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打通变法脉络。”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双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

“将主佃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权利与义务,禁止地主士绅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约束对绅衿特权抑制。”

“割绅矜的肉,安百姓的心。”

赵顼将王安石从地方上又寻摸过来,当然是存了再次变法的心。

问题是……

“你真的要跟他们辩论一番?”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么,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开大朝会。

王安石抬头直视皇帝,沉声道:

“张居正一朝大权在握,却依然举刀索刎对抗抵变之辈。”

“陛下以为为何?”

赵顼沉默了。

为何……自然是为了天下。

王安石又低头看向手中笏板。

“臣要看看……大宋士大夫……究竟还有没有救世图存之心。”

……

{唯一不美的就是,雍正没有对捐纳一事动手。}

{啥是捐纳?}

{捐纳,说白了就是买卖官职。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以往士绅们仗着自己有功名在身,常把亲戚、宗族的田产挂在自己名下,不但自己可以免交钱粮,还让亲属和友朋得到实惠。}

{现在,功名成为朝廷与绅衿集团签订的协议,如有违反,功名就成了“罚金”}

{而反过来看,对于各级地方官员来说,也等于无形中地位提高了,士绅巴结或者作弊的成本增加,愈加敬重官员。}

{既然当官越来越香,狡猾的绅衿就瞄准另一条捷径——捐纳。}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一激灵!

跳起身指着天幕道:

“呐呐呐!他买卖官职啊!罚他!罚他!”

殿下众臣:……

你们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

几位聪明人看出了清朝皇帝的想法。

简而言之,就像兵法里的围三缺一一般。

皇帝只是想变法,没打算真把士绅们逼死。

您当初可不一样……

您是下死手且玩崩了。

……

{虽说清朝为了防止捐钱买官的人无真才实学,或者当官后肆意敛财,制定了各种严格的管理办法,将这些人与科举选拔的人才区别对待,但最终这种制度还是为人所诟病。}

{捐官的底线是吏部官不可以捐。}

{吏部是管官员的,不能捐官。}{礼部的官不能捐,礼部是管教育、管科举考试的,不能捐官。}

{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官职也不能捐。}

{这种制度是饮鸩止渴,虽可以缓解一时的财政不足,但后患无穷。}

{而且捐官的在吏治上也最容易发生贪污**。}

{只能说雍正终究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却不禁止捐纳,让脑洞大开的士绅巧妙地打了回旋球,成为躲过改革的隐形获利者。}

……

大明·弘治时期

朱佑樘微微合目。

若是让百姓没有饭吃,他们就会造反。

而逼迫士绅割一点肉,他们却不会铤而走险。

人一旦躺过幸福的温床,是绝对不肯轻易放弃的。

推行改革,是为了政权的稳固,而不是刻意将某个阶层推到对立面。

“雍正……好手段。”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脸上浮现一丝讽刺。

这种书生意气的话他见多了。

“永远能提出问题,但永远给不出解决办法。”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捐官并不是捐个官来当着好玩的,是一种投资,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回报。

官场就是钱场,当官发财是金科玉律。

你不让他们发财,他们也能不让你安稳。

……

天幕上。

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烛火。

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皇帝。

“哈……”

雍正握拳掩嘴打了哈欠,随后放下奏折,摘下眼镜,拿起手边的帕子擦了擦眼角。

他看了看桌边一摞的密折,转身下了暖床,活动活动胳膊,来回走了几步。

随后又坐回暖床,戴上眼镜,继续批复奏折。

……

【雍正自践祚以来,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实事,但他总觉得前方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日日时时都感觉到“为君难”。】

【新政不断推行,贵为天子的他,当然要考虑天下公正。】

【所谓“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天下百姓,哪个不希望得到皇家雨露滋润,可真正能让百姓感受到公平又何其难?】

【雍正自小饱读诗书坟典,知道百姓得到不公后的代价。】

【所以,在解决了纳粮问题后,雍正开始着手另一件关系天下百姓生计的大事——徭役。】

……

大汉·武帝时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刘彻长叹一口气。

这口气一吐,也彻底承认了雍正这位皇帝。

为何?

只因身为胡主,其行却为天下主。

至于其心……

刘彻摇了摇头。

不可捉摸之物又何必纠结呢。

“解决纳粮,又要解决差役……”

他一时都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想法。

只是想着,若是那明朝皇帝有他三分坚强决绝之意……

“唉……”

……

【清初,田赋和丁役是分开征收的。】

【丁役,时称“丁徭”,凡男子“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岁以上添注,丁增而赋随之。有市民、乡民、富民、佃民、客民之分”,均称“民丁”。】

【民丁之外,尚有“军丁、屯丁、匠丁、灶丁、站丁、工土丁、渔户、寄庄丁、寄粮丁”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分得很细,可实际操作中早已同“民丁”混合无异。】

【但既然有各种区别,就为逃避服丁役或者官员受贿提供了借口。】

【据《康熙大清会典》载,缴纳方法五花八门:有人分三六九等、随田派丁、丁从丁随,即使是一个县内,也是多种征收方法。】

【比如直隶,就有按牛、驴数量征收,有按村庄定额征收,也有按牌甲户口征收……征收标准杂乱无章。】

【唯有一点相同,即都征收银两,然后由政府用银子雇佣力役,总称为“丁役银”或“徭里银”,简称“丁银”。】

【康熙曾下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使得丁银数额稳定下来,相对减轻了贫民负担,短时间减少了交不起人头税的贫民逃亡,保证了国家的税收,赋税发展跨出了一步。】

【但康熙采用的办法,虽一时奏效,长期来看,并未除根,有些掩耳盗铃。】

【因为人口的死亡和新生不可能均衡,和平时期,新生的数量总是超过死亡人口,这就需要重新统计户口。】

【但全国统计户口,实在麻烦。即使这一次花费大力气统计清楚了,很快人口又会变化,不断变化就要不断计算。】

【对于增加了人口的家庭,如果按照原先确定的人数不变缴银,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下,重新统计人数,反而得不到百姓的拥护。】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说,康熙的政策实际上是穷人满意,因为添了人也不用多缴丁银。”

“富人满意,因为本身士绅就不用纳粮,丁银享受和穷人一样的标准。”

“唯独国家吃亏。”

长孙无忌咂摸了两下嘴,最后憋出一句话来。

“难怪他有明君之称呢。”

差役和田赋历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项,也体现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现在的形势是,士绅规避差役,导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就会规避差役。

如此一来,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处理好这件事,则可惠及百姓,利于国家。

“但是怎么处理呢?”

李治轻扫了一眼老狐狸。

多简单,按资产分配呗。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无者不交。

不过……难啊……

……

【在当时,有大臣提出,丁银应随地亩征收,征粮的同时加派丁银。】

【有地的足额缴纳,无地的粮赋、丁银减免。】

【但这个政策被群起攻之,总归为两个反对的理由:一是这样会导致没有田地的人游手好闲,无所羁绊。】

【二是穷人、富人应该同等对待,都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推行丁随田地征收,贫穷者倒是轻松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们缴税的冤大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

【并且这种方法也不切合实际。】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亩数交纳,各地田地的亩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

【若是按照纳粮计算,同样会出现各省轻重不一。】

【都是国家臣民,分配不均,自然推行不下去。】

【几经讨论,反复权衡,没有定论。】

【年轻时盛于武功的康熙到了晚年极力强调仁政,最终让这件事拖之又拖,难题就留给了雍正。】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突然有了一种感同身受。

“雍正也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手啊。”

就康熙留下的这些坑,虽不多但个顶个的深。

刘弗陵把过往的皇帝排了一遍,若是换了其他皇帝面对这种局面只怕早就被埋死了。

有这能力的没这心。

有这心的没这能力。

有心有力的没这铁面无私的性格。

有心有力且铁面无私的……

凤毛麟角。

……

【雍正的性格是,凡事不做就不做,做就做出个样子。】

【在讨论这个棘手问题时,大臣们依旧像往常一样,各说各有理。】

【反对者提出,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剥夺了富人的特权,若是再强行推广丁银随田地的政策,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而直隶巡抚李维钧站出来,直接戳破窗户纸,人口增加,无地贫民为逃丁役而逃亡的人数不断增加,推行丁随地转,有能力交纳的人家自然不会同意,户部也肯定会按照陈规办事。】“

【雍正于是命户部再议,户部立刻懂了皇帝的决心,表示同意。】

【雍正命李维钧详细制订完善的计划,一定要做到对国课无损、对黎民有益,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

{我对比了一下资料,当时不同意的人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三种。}

{一是亩有大小,按亩分摊,并不平均。}

{这种说法还真不是无的放矢,清代的土地亩数制度,基本沿用明代。}

{《明史·食货志》载:“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迤远为中地、下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清顺治十二年(1655)户部铸弓颁行天下,“凡丈地,五尺为弓,二百四十弓为亩”}

{这里的“弓”和明代的“步”同一含义,故统称为“步弓”}

{当时清代的实情是,北方的通用亩,面积一般比官制亩大。}

{而南方各省因为种植水稻,土地效益大,亩产量高,统治者为了榨取更多的赋税,对亩的计算是很苛刻的。}

{例如:“吴中六尺为一步”,朝廷规制是“五尺为一步”——表面看,江南地区的亩制大于官亩,对百姓有利。}

{其实不是,因为江南地区的“尺”是苏尺,一尺只有户部尺的八寸。这样一算,六尺仅有标准的四尺八寸。}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提出:亩数有大小之分。}

{二是一旦推行丁随地转,有人卖田,必定会先卖良田,剩下次田,再缴纳丁银就有困难。}

{三是有人卖了田,数字还在他名下,就会导致已经没有了田,却还要替买主代缴丁银。}

{那解决办法是什么?}

{李维钧提出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派,这样虽不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解决了大部分难题。}

{就这么简单?}

{方案简单,推行可不简单。}

……

【接到雍正的任务后,李维钧将收集到的意见做了调整,制订出妥当的处理方案。】

【于雍正二年开始在直隶推行。】

【丁随地转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到十一月雍正决心下定,仅仅半年时间。】

【康熙朝争论多年、悬而未决的政策就被确定下来,不能不说,雍正的魄力是超凡的。】

【此后两年内,福建、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陆续施行丁随地转的政策。】

【唯一例外的是,山西直到雍正九年(1731)才慢腾腾地执行。】

【雍正对此也没有责怪,他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政策。】

【而丁随地转制度的确定,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一制度取消了征税的财产、人口双重标准,让赋税负担更趋合理,同时保证了税收来源的稳定,是损害富人、有益穷人、利于国家的行为。】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也让流行千年的丁役制不再因个人的存在而必要缴纳“人头税”。】

【人头不再是丁役牵连下的僵化“器官”】

【史称:摊丁入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