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残明,山海乱 > 第139章 小太监冯敬和

第139章 小太监冯敬和

书名:残明,山海乱 作者:松烟入墨书流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21 20:33:00

刚开始,许山海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才决定见一见冯敬和。

没料到,随着许山海对冯敬和身世的深入了解,使得他对眼前的这个小宦官,越发有了兴趣。

“既然朝廷取消了矿监,你也去了合浦,为何还要办这铁冶厂?”许山海好奇的问道。

都说身处逆境,反而能激发出人的各种潜力。这句话,在冯敬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景福宫出来后,先是在惜薪司干杂活,然后被派到广西,最后被丢到朝廷疆土几乎最南边,这一切,让只有十七岁的冯敬和,心智急剧的成熟起来。

曾经,如何能够在宫中活下去,如何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实现心中的理想,几乎成了他每天入睡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是,自己在宫中无依无靠,也无钱财去巴结、攀附上司,哪怕是想给别人当狗,都不一定有人会接纳。

想要有出头之日,除非是如郑和那般,遇上千载难逢的机缘。

之前在宫中,虽说是最不起眼的小宦官,可是,关于矿监在外的种种行事方法,敛财手段,冯敬和有意无意的听过不少。

因此,出宫后,冯敬和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弄到大笔的钱财,将来才有机会攀附上司,拉拢同僚。

谁知,来到南宁府的头几个月,即便顶着“宫中小黄门”的光环,各级官员见到他,只是保持表面的礼数,更多时候,甚至只是敷衍和应付。

毕竟,冯敬和还不满二十岁,在别人眼里几乎就是个没毛的大孩子,况且,那些官员要么功名在身,要么是靠祖上关系上位,打心底里没几个瞧得上“阉人”,即便是流于表面的应付,也是看在皇权的份上。

对此,冯敬和不动声色的观察了一个月。

之后,借着“便宜收税”、“护卫朝廷税银”的名头,硬是从知府手里要来了一支百余人的兵丁,还从府衙六房中,挑了三名巴结自己的小吏,组成了他收税的基本班底。

花了两个月,冯敬和把一切准备停当,选了一个日子,没与任何人打招呼,带着他的人,悄悄的离开了南宁府。

离开南宁府的他并没有走远,按小吏提供的线索,他带人直接找上了宣化县(南宁府治所在地)旁的一座石炭场,毫不费力的从矿主手中收取了三百两税银。

首战告捷,接下来的半个月,他带着人马,几乎把整个宣化县所有的石炭场、采石场“洗劫”了一遍。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朝代,各种矿藏皆归朝廷所有,尽数官营。民间私人能在官办矿场之外开矿的,哪一个背后没有靠山?

所以,冯敬和在宣化县的半个月,不但收了矿税,同时也惊动了不少南宁府或大或小的官员。

时隔半个月后,当冯敬和再次回到南宁府所栖身的驿馆,便不断地有人或是递名帖邀约,或是上门拜访。

对于各种邀约,他都欣然赴约,对于不请自来的拜访者,他更是来者不拒,迎入堂中。

在一次次的迎来送往中,面对着一张张或直接或含蓄,递过来的银票,冯敬和也根据银票上的数额,给予来宾所托矿场一至五成税金的减免。

经此一役,冯敬和彻底在南宁府的官场上打响了名号。

背地里,大小官员对于他的称呼,也由之前的“小黄门”变成了“小阉人”,并且随着时间,这个称呼慢慢的传遍了南宁府、太平府的各州县。

月底某日,一次收税返城之时,在官道边的一片树林中,趁着歇脚的机会,冯敬和让人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银两。

“所有兵丁,每人赏纹银二两;三名胥吏,每人赏纹银十两!”随着冯敬和的话音落下,树林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十多个激动不已的兵丁,更是立马下跪,给他磕起了头。

要知道,当下的普通兵丁,名义上每个月有一两的饷银,可是,经过各级长官的盘剥,半年都不一定有饷银能拿到手。而眼下,跟着冯敬和才一个月,每个兵丁就实打实的拿到二两纹银,这怎么不让兵丁们欢呼?

那三个小吏,在府衙原本就是不被重视之人,不然也不会“遇庙烧香,见佛就拜”,在一点都不了解冯敬和底细的时候就前来巴结。

虽说,胥吏们之前每个月都有二两的俸银,可是跟现在比起来,跟着冯敬和一个才月,拿到的银两,堪比他们半年的俸银。这突如其来的惊喜·,顿时让三人脑中一片空白,除了连声道谢之外,嘴里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就这样,冯敬和只用三百多两银子,便收买了一支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队伍,并且,凭借这支队伍,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横扫”南宁、太平两府的大小矿场。

两年中,冯敬和所到之处,但凡哪个矿主胆敢稍有怠慢,根本不用他下令,兵丁们便会冲上前去,矿主们轻则被暴打一顿,重则断手断脚。更有甚者,被五花大绑,拖回南宁府,丢进大狱,直至家人拿出令冯敬和满意的赎金,方才罢休。

顺风顺水,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这一年当中,在上司的多次催促下,冯敬只上缴了区区税银三千五百两,这引起顶头上司瞿成的极大不满。随即,一纸文书,把他召来桂林府,打算狠狠地收拾他一顿。

哪知冯敬和见到瞿成,二话不说,俯身便拜,磕完几个头之后,起身,直接从怀中掏出一叠银票,双手递到瞿成面前。

然后便是一句:“敬和无能,这两千两是孝敬给您的!”

来到广西,瞿成这一年,见过的人、经过的事也不少,可被冯敬和这般,二话不说,直接掏银票的举动,吓了一跳。

原本准备了一肚子训斥的话,面对着眼前的那一叠银票,瞿成的嘴唇抖了好一会儿,最终只说了一句:“敬和懂事了!”

就这样,本该一场劈头盖脸的训斥,在两千两银票面前,瞬时,消弭于无形。

其实,谁也不知道,上缴的三千五百两税银,加上给瞿成的两千两,这些不及冯敬和这一年搜刮总数的三成。

所以,就算把真相公之于众,任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只有十六七岁的人,能有如此心机。

更令世人想象不到的是,趁着过年返回京师,冯敬和回到宫中,花了足足半个月时间,终于逮着机会,在司礼监太监马荣面前,重演了一遍他对付瞿成的戏码。

纵使马荣这种宫中大太监,面对冯敬和双手奉上的银票,也不免有些错愕,他错愕的是,没料到冯敬和小小年纪便深谙攀附之术。

可,错愕归错愕,看到眼前的银票,再想一想,其他出任矿监的太监回到宫中,哪一个不是在自己面前装出一副苦不堪言的样子?

有那些太监做对比,眼下冯敬和递过来的银票,在马荣心中立刻幻化成了“知恩图报”几个字,使得他对这个小太监的好感大增。

有了这两次的成功,冯敬和信心大增。

在回到宫中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用这种简单且粗暴的方法,见到了宫中大大小小十几个有权势的太监。

在大撒银票巴结大太监的同时,冯敬和也不忘对他心目中一些“有潜力”的同僚,施以十两到一百两不等的小恩小惠。

两个月后,他再次出宫,踏上返回广西的路程时,去年一年,在广西搜刮到的两万余两银子,所剩已经不足三千两。

即便如此,冯敬和依旧开心,因为他知道,那些送出去的银子,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这一趟回宫之后,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在别人眼里可有可无的宦官小侍童、惜薪司里的小太监。退一万步来说,宫中过得苦哈哈的太监还是大多数,谁会不喜欢大撒银票的散财童子?

并且,那些银子所产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发酵,还会增强,谁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从中受益。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熟”,这句话用来形容冯敬和再贴切不过。

从小进宫,整日里混在宦官当中,身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他快速成长。

过完年,回到桂林府,见过瞿成,冯敬和不但奉上了从京师带来的点心,顺便又以贺岁之名拿出了一千两银票。

这一次,瞿成不再惊讶,不动声色的把点心、银票收下。

闲聊几句之后,本想再多奉承几句的冯敬和,没料到瞿成便端茶示意送客。

瞿成的这番举动,令冯敬和大惑不解,心中还在思量,难道是瞿成嫌自己的一千两银票太少?

谁知,就在瞿成罕见的把他送到客厅门口时,轻描淡写的对他说道:“敬和啊,此番南下,我把思恩府(今广西南宁武鸣区、马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思明府(今广西凭祥市、宁明县、龙州县)一并交由你,布政司的文书随后会发到两府,望敬和再接再厉!”

听闻瞿成的话,冯敬和先是一愣,然后,不顾门槛,倒身就要跪拜,却被瞿成一把扶起。

“敬和一定不负皇恩,更不负瞿叔的恩情,多征矿税!”说罢,冯敬和长揖到地。甚至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他连对瞿成的称呼都变了。

之前南宁、太平两个府,已经让冯敬和赚得盆满钵满。现在瞿成又划了两个府给自己,冯敬和明白,这就是两次奉上银票所得的回馈。只不过,他没想到,这份回馈来得如此之快!

随着手中征税的地盘扩大,冯敬和在四个府的官员中,声名远播,找上门来的各级官员也越发的多。

同时,以各种名义送来的银票,更是源源不断的流进他的囊中。

就连最早跟随他的那三个小吏,也成了同僚眼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三人凭着冯敬和赏赐的银两,添置了不少田地、房产,摇身一变成了身家颇丰的富家翁。

快乐的日子总让人觉得短暂,万历四十八年,随着明神宗朱翊钧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年号“泰昌”。

朱常洛在位的短短一个月当中,做了三件对历史影响极大的决定:

1、发放内帑二百万两,用以犒劳九边将士与辽东官兵。

2、停止征收矿税,召回各地矿监税使。

3、朝廷各部补缺,恢复之前,因建议废除矿税,而遭贬黜官员的职务。

京中传来的圣旨,让正值春风得意的冯敬和,宛如烈火烹油之际,被一块巨大的雪球击中,瞬间蔫了下去。

谁知,就在他,无奈的把兵丁和三个小吏交回府衙,整理好行装,准备带着搜刮来的七万两银票,返回京师之际,在位三十天的泰昌帝朱常洛突然驾崩。

这一下,彻底把冯敬和搞懵了,他不知道,这时,自己该何去何从?

放下行装,冯敬和在驿馆中,闭门谢客,他需要时间,好好的琢磨琢磨。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神宗、光宗先后离世,此刻的宫中势必乱作一团,各方势力的争斗肯定趋于白热化。此时,如果依旧赶回宫中,以自己在宫中的地位,非但捞不到任何好处,反倒一不小心就会被牵连进去。

即便躲过了各种争斗,作为在宫中尚未建立起深厚根基的人,贸然回去,这些年搜刮而来的银两,估计不用多久,也会被人用各种方式,洗劫一空。

所以,与其急冲冲赶回宫中,去蹚那一池的浑水,还不如对外称病,留在驿馆中,待局势明了之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打定了主意,接下来的几个月,冯敬和便假托“毒瘴侵体”,滞留于驿馆之中。

与此同时,京师中各种流言纷飞,有说泰昌帝是被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进献的丹药毒死(史称“红丸案”),有说泰昌帝是被郑贵妃进献的八个美人,掏空了身子,精尽人亡。

一时间,种种传闻令人难辨真伪。

而躲在驿馆里的冯敬和,则是在心中连呼“侥幸”。

因为,他暗中从宫中得到消息,因泰昌帝驾崩,司礼监秉笔太监兼御药房太监——崔文升;司礼监太监马荣;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均被卷入其中(移宫案)。

终于,在万历帝驾崩四个月之后,朝廷在经历了天启帝即位、万历帝下葬、诏改天启元年等,一系列的动荡之后,稳定下来。

就在冯敬和第二次整理行装,准备踏上回京师的旅程时,他新的差遣到了:命冯敬和任“采珠使”1,赴广东布政司廉州府合浦县2,为内廷督办采珠事宜。

这个新差遣,说一句大白话就是,任命冯敬和去往合浦县,督办宫中所需珍珠。

在这份任命中,冯敬和读出了许多外人所不知的内容,起码宫内没有责备他迟迟不归,反而给了油水颇丰的“采珠使”的差遣。

由此可见,之前回宫时,撒出去的银票,没有白花。

1合浦珍珠:合浦盛产珍珠,史上称“南珠”,为历朝历代宫廷所喜。

2合浦县:彼时为了阻绝广西少数民族与海南岛少数民族的联系,广西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今日广西所辖钦州、北海、防城港皆为广东布政司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