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争霸水浒这系统功能有限 > 第577章 王禀和王彦

第577章 王禀和王彦

书名:争霸水浒这系统功能有限 作者:葛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31 20:40:06

杜老大领兵出野狐岭,刘锜岳飞两路伐西夏,韩世忠收了獠牙,继续在东京看着大宋各路援军。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而王烨呢?

王烨选择一路南下。

五月二十二,破雁门关。

五月二十三,破代州城,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王德为指挥,带陌刀营,山地营一团,一路往东,攻繁畤,雁行寨(后世平型关),接应吴璘所部。

前后夹击,兵无战心,基本还是比较稳的。

五月二十六,王烨破忻州。

六月初一,破太原~

破太原的过程,乏善可陈,大军压境,城内内应起兵呼应,一阵抢攻,拿下太原城。

是的,王烨最终选择了要河东。

秦桧算齐国兵马的时候,是有疏漏的,这个疏漏倒不是说秦桧对齐国主力部队少算了,而是对齐国战争的潜力少算了。

无论是从梁山时代,还是齐国建国之后,王烨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预备役计划。

预备役分很多种,最短的是三个月的,和徭役类似,属于军役,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军役义务,一生服役一次。

像现在负责西夏战场物资转运的辅兵,很多就是这种军役。

这是打仗,不打仗的话,那这三个月基本上就是纯训练了。

三个月的脱产训练可以得到什么?

可以得到一个已经大略能听懂军令,服从指挥,知道家国理念的普通士卒了。

前面说过,这个是所有成年男子,齐国有超过四千万百姓,虽然有一波孩子潮,但是依然有许多丁,也就是成年男性,当这个群体足够大,总有些想进步的,想向上管理的,身体素质又足够优秀的那些人,就成了预备役。

预备役除了转正的以及负责地区守备的,还有一些是长时间训练的。

救灾济州岛。

这个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山发家的跳板,如今依然保持着最大规模的预备役队伍。

齐国的地盘跨海,跨很长时间的海,当兵哪怕不是海军,依然是要熟悉水上的事情的,会游泳最好,如果不能游泳,最起码不能晕船。

所以济州岛就成了齐国最大的预备役训练基地,而且,还能辐射到日本、高丽半岛、琉球等各处统治边缘地区的支援。

人的问题不是问题,剩下的武备也不是问题。

齐国工坊到工部,主持的人一直是汤隆,一直不变的主要工作有两个。

一个是研发,比如神臂弩那种,怎么能把滑轮组用上,然后更省力,威力更大,最好人手一个,跟人打仗一照面就是一人先杀一个···

另一个就是储备,武器甲胄一天打造不出来一万件,这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齐国的武器储备一直没停过···

王烨是有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现在虽然没那个条件,但是能用来战斗的东西,越充足越好,这都是底蕴。

战场一直优势,或者说经常大胜,然后又一直有打造,这就是齐**备跨层领先的根本原因。

军备富裕,军饷充足,人的战斗意志也算坚定,战场上的表现自然不能说弱。

当然,齐**队那么强,主要还是同行衬托。

无论是金、夏还是宋,对比如今的齐国,或者说对比历史上的各国精锐,都算不上强。

之所以无敌,全靠同行衬托。

如果如今的齐国士卒,面上曾经巅峰时期的唐兵,那胜负,犹未可知~

也是在六月初一这一日,王烨宴请了两个人,王禀和王彦,此战的大功臣。

王禀没啥说的,当初跟着童贯一起,护卫在侧,然后被卢俊义生擒,在王烨身边待了一段时间,又在齐国治下,看了看百姓生活,最后在许贯忠的指挥下,回到了太原,等的就是这一天。

王彦不一样,当年奉李彦,嗯这个靖康六贼之一的命令,找王烨认亲,最后~

嗯,本来打算做卧底的,结果自己的上线死了,人生悲剧,莫过于此。

所以王烨拿下太原的过程,大概就是这么样的。

金国进攻太原,出现围城半年,然后军民弹尽粮绝的情况,但是在王烨这里,不存在的。

或者说,齐国进攻宋国,大宋百姓的反抗之心,并没有那么的强烈。

这其中有许贯忠不遗余力的宣传,也有赵佶赵桓父子俩一脉相承的配合,也在于王烨处理内部矛盾的手段更高超~

简单来说,就是大宋百姓生活的没有齐国百姓的好,大宋的豪强也过的没有齐国豪强安稳。

是的,齐国本来选择的是得罪一波,拉拢一波,豪强属于被得罪的那一波。但是建国之后,手段终归是柔和了许多,王烨或许是个理想主义的愤青,但是宗泽是真正入世的大智慧选手。

王烨的【王道】光环都不太能影响到宗泽,吕好问评价宗泽的学问,已达返璞归真境界,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悟社会自然的真正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的人,大宋有吗?

大概是没有的,或者说,就是有,没有被发现也没什么用。

就像有人说的,中国的农民一辈子到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有和贝多芬一样的绝对音感~

世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会被发现的,也不是说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的。

所以才有知遇之恩,以命相报的说法。

“陛下说,让你我二人领兵,你怎么看?”结束宴席的路上,王彦问王禀。

“人尽其用,我二人于领兵上有几分心得,安排领兵,是应有之意。”王禀道。

“领兵的都是陛下心腹,我等这般新降之人,也能领兵的?”王彦道,“哦,也是,王禀兄弟不是新降,想来早已暗通款曲了。”

都姓王,都是一家人,还同病相怜,结果这话说的是一句比一句难听,只能说王彦这个人,实际上是个不太会聊天的。

王禀皱眉,想骂人,想了想,又止住了,算了,不与他一般计较。

王禀不说话,沉默着走了一阵,王彦叉手一礼,歉然道:“刚是我言辞不当,恕罪则个。”

王禀也不再沉默,连道无妨。

说到底,两人天生的盟友,便是性格彼此有些不妥当,也不能弄的太僵硬的。

“若说我在齐国,嗯,那时候是梁山,却是见识了许多不曾见过的,不曾见过的世界。”

王禀轻声的说,王彦也便沉默的听,只是都放缓了脚步。

“陛下是个很不一样的人,不禁言辞,和赵官家不罪言官有些不一样,他是真的不在意。”

“那时候,我跟陛下白龙鱼服,吃路边摊,便听到人说陛下败家子,荒山野岭没事栽树种草,不是闲的有毛病?”

“这不仅是指斥乘舆了,还非议国政,结果呢,陛下不曾动怒,一点都没有,笑得,笑得跟二傻子似的~”

“慎言!”王彦皱眉道,却是不由得看了看四周,“锦衣卫遍布天下,非同一般。”

“锦衣卫不一样的,他们只汇报,不执法的。”王禀摇摇头,

王禀心中明白,自己眼中的锦衣卫和大宋传的锦衣卫,完全就是两个故事,想了想,王禀说了个故事。

“锦衣卫倒是也不能说不执法,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做的一些事情,我们不太理解罢了。”

“哦,此话何解?”

“去岁我去河北办事,我曾经在路边河沟遇到一个死婴,一看就是不足月的死婴,早产或者其他原因,草草掩埋,遗弃在路边,在大宋司空见惯的事情。”

王彦漠然点头,活了那么久,这种事却是见了不少的。

“但是在齐国不行,在锦衣卫眼中不行。”

“有尸体,就要立案,就要破案。”王禀肃然道。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不认同别人做的一些看上去不太聪明的做法,比如打假资本什么的,但是我们要尊重,因为他们做的是真正正确的事情。

“我便看着他们逐家逐户去问,谁家有要临盆的妇人?如今情况如何等等。看着他们找到那户人家,问妇人婴儿出生之时死的,还是出生后遗弃死的?检查孕妇是否有外伤?对了,死婴和弃婴不一样的,齐国立法,不许弃婴,若是不能养,可以送福利院,他们问了许多看似无用的废话,问的一丝不苟。”

“若是每个死人都问,锦衣卫忙的过来?”王彦皱眉道。

“齐国死人是大事,一般死人,锦衣卫不插手的,由镇长、村正、衙役三方复验,是否病死?是否老人?是否有亲眷未通知?多方核验无误,人死销户,延迟销户的,便追责镇长,轻则罚俸,若是有知情不报,死因不明的,最低便是去职。”王禀解释道。

“家务事呢?”王彦眉头皱的更深。

民不告,官不究,丈夫打死妻子,若是没有娘家人闹,报个病亡故,也就过去了,这就是大宋。

“妻妾、仆役,死了都要报官,官府一年一普查人口,有人口对不上的,无论是失踪,还是亡故未报,都要立案追查,同时追责相关知情人员。”

“那不得好多无头公案?”王彦道,对主动报官这事,王彦并不看好,尤其是对衙役破案的水平。

“没有太多,那个锦衣卫说,死了的人,只要找到身份,然后把他\/她认识的人都问一遍,基本案件都能侦破,没那么多胆大心细的人,能不能破案,就看想不想而已。

哼,这未破案件关联知县升迁,若不立案瞒报锦衣卫上报之后,便不是前途问题,而是犯罪,错案、冤案提刑司会复审,大体还是稳妥得。”王禀道。

王彦点点头,有些事情,有些话,没说,但是也和说了差不多。

只看锦衣卫做事,便能看到齐国的官吏体系,这般做事,便是最吏治清明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了吧。

所以人家这格局,真的在乎你一个领兵的都指挥使,真的是不是降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