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30章 熙宁变法

第130章 熙宁变法

书名:刷视频:震惊古人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55

【#王安石VS司马光、帝国的出路之争#】

北宋,汴梁,延和殿。

司马光道:“介甫,且看后人如何评说吧?”

王安石不置可否,宋亡的如此之惨烈,以至于成了后人口中的‘弱宋’,想必自己之法不太完善,人亡政息罢了。

我这套不行!难道你那套就成!

“后人自有公论。”

“重病之人若须医治,非下猛药不可!”

司马光冷哼一声:“焉知猛药是治人还是杀人?”

司马光歪过头去望着王安石:“不是人人都是扁鹊!”

王安石回道:“不吃药,只有死路一条。”

“吃药还有半分活路。”

司马光:“当初王莽也是这样想的!”

王安石:“曹操若信华佗,行开颅之法,说不定能活些时日。”

王安石侧过身来对着司马光微微一笑,顿了顿接着说道:“安有后来司马篡魏之事?”

你骂我是王莽,我说你是司马懿,咱们扯平了!

自三国之后,若是有人被夸有诸葛孔明之才,皇帝不一定当真。

但若是被夸有司马仲达之相,那只要你身体好、还有权,没死在皇帝前面,九族都得陪你。

司马光胡须眉毛齐抖动,咬牙切齿从牙缝里吐露出一句话来。

“官家,臣参王安石诬告之罪!”

宋律:诬告反坐。

你王安石说我是司马懿,处心积虑要谋反,可我没谋反的心,我无罪,你就有罪了,这罪还不轻,虽刑不上大夫,但谋逆除外。

诛三族都轻了,诛九族都不为过!

你会参,我就不会参了吗?

王安石也是拱手行礼,开口道:“官家,臣参司马光诬告之罪!”

“他说臣是王莽,但臣的王和王莽的王半分关系都没有,臣有族谱为证!”

“况且,王莽可是外戚。”王安石目光一转,恶狠狠的看向司马光:“我是外戚吗?”

随后王安石又是微微一笑,司马光猛的一怔,你闭嘴!

可惜王安石没给他反驳时间,接着说道:“倒是司马学士,与晋宣帝同出河内司马氏。”

“臣还听说,司马学士自称晋安平王之后。”

杀人就要诛心,司马炎篡位建晋之后追封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

而安平王则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司马懿一家是铁杆篡魏派,司马孚一家则是铁杆保魏派。

不过这都是假象,世家典型的两头通吃,司马孚不过是司马一族派出来充当门面的而已。

司马懿胜,司马孚不会有任何危险。

司马懿败,就凭司马孚朝堂保魏,曹魏皇室也不可能全灭司马氏一族,起码司马孚这一支能保存下来。

不过,这套别说没骗到后世人,连魏晋时期的人都没骗到,高平陵之变前或许还有人相信司马孚是真的与司马懿理念不合,是真的忠心魏室。

但高平陵之变,他先是帮司马懿控制都城,后又协助司马懿诛杀曹爽一族。

或许是演到自己都相信了,或许是要演到生命最后一刻,不管别人是否已经看穿,司马炎登基之后,他仍然以魏臣自居,直到死亡。

你司马光不是说我像王莽吗?可我既和王莽一族无关,也非外戚。

倒是你司马光和司马懿一族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

一身扎眼圆领红袍,端坐在上首的赵官家心中恍惚不已。

还没开始辩论,就互告谋反,若是真开始辩论,又当如何?

赵官家遐想连篇,却没更多时间给他思考。

“咳咳。”

“咳咳。”

堂中一阵冷风吹过,互告双方不约而同咳嗽一声。

官家,您给个决断呗,起码给我们一个台阶下吧。

二人是君子之交,即使政见不同,也远没到弄死对面的地步,只是气氛到位,话赶话说到这。

赵官家脑海里一瞬间冒出个画面,二人雨中决斗,却又不近身,都在等自己喊一句:‘住手,别打了,你们别打了’。

宋神宗,一个性格颇为中庸之人,有志气却无恒心,有改天换地之心却无破釜沉舟之勇气。

“两位爱卿,刚才在讨论什么有趣的话题吗?”

“朕刚才在看天幕,一时失了神。”

官家说没听见,其他大臣也是该抬头看天就抬头看屋顶,该低头看地就低头找蚂蚁。

有些生硬的台阶,但总比没有好。

赵官家也是没法子,一个说对方是王莽,另一个说对方是司马懿,是该判诬告还是判诽谤?

各打五十大板也不行,话题是司马光挑起的。

司马光判重一些?也不行!辩论还未开始,判谁重一点轻一点,其他官员又会想官家是不是不满意他?

嘉佑四友中的另外两位,吕公着和韩维就着由头打起圆场,每人讲了个不合时宜的笑话,谎称是二人刚才之言。

“哈……哈哈。”殿内赵官家笑了两声,官员也附和笑了起来。

此事就此揭过,延和殿内一时间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财政危机引发的帝国危机是任何帝国都挣不脱的枷锁,对秦汉以来的历代帝国来说,外戚、宦官、藩镇、党争其实只是手足之患,贫富悬殊与土地兼并才是心腹之忧。

因为前者是技术性问题,吸取历史教训就能规避后者是结构性问题,是无论如何吸取历史教训也必然会到来的。

贫富悬殊危机稳定,让支出增加土地间并危及税收,让收入减少,这就是财政危机引发的帝国危机。】

大明,应天府。

“先汉亡于外戚,后汉亡于宦官。”

“唐亡于宦官和藩镇,宋亡于党争。”

老朱念叨完,又想想自己的政策,没毛病啊,都给这些打上了补丁,大明怎么还亡了?

后人说大明亡于没钱……怎么就没钱了呢?

总不能真是因为藩王生子太多,国库都用来供养宗室了吧?

永乐年间。

朱棣也在自我怀疑中,该不能是因为我把宗室当猪养导致的吧?

如果万历帝知道二位老祖宗所想,绝对要说一句:老祖宗且放宽心,没养那么多,和我不太亲的宗室,他们的俸禄我都拖欠着,一分不给。

【公元1068年8月,在大宋首都汴京的延和殿上,面对入不敷出的局面,朝廷的核心重臣王安石与司马光为解决这一问题,发生了被称为决定帝国历史的最后一场辩论——延和殿廷辩。

这场辩论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解决财政危机所引发的帝国危机。】

【《续资治通鉴.宋纪》: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王安石主张开源,他认为财政危机并非当务之急,之所以有财政危机,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之人的缘故,如果生财有道、发展经济、收入足够多,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就能一举两得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续资治通鉴.宋纪》: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

司马光讽刺道: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创造的财富不在百姓手里,就在官府手里,因此他提倡节流。

面对缺乏弹性的农业经济的现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压缩财政支出。

他说所谓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按人头征税,用各种阴谋投机取巧的手段夺取民利、盘剥百姓,其危害比明着加赋税更为严重。】

【辩论的第二个主题:财富在国家与民众之间应该如何配置,才能富国富民走出王朝兴衰的魔咒?

王安石认为富国优于富民,小家的富裕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富裕,国家要富裕则需从天下取财。

首要的问题是保证国家的生存,因此要扩张权力的汲取能力,国家不但要解决国防问题,更要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发展问题。

如果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即便短期损伤到了民众的利益,长期看也是值得的。】

【司马光认为富民优于富国,如果四民都富足有余,国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权力要自我限制,如果一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最后只会越搞越穷,应该将财政负担落在真正有能力的人身上,根据经济水平与能力的不同,承担不同的财政责任。

因此司马光在辩论中强烈贬斥历史上“富国论”的代表人物桑弘羊,他批评王安石说:“你说的这些都是曾经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害得武帝晚年盗贼并起,国家差点灭亡。】

【辩论至此戛然而止,尽管没有再继续下去,但其后的帝国历史里再也没有一场辩论能谈到这样的深度。

在整场辩论中,尽管神宗没有表态,但最打动神宗的一句话正是王安石被司马光斥为谎言的那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此后神宗多次单独留下王安石长谈,直到几个月后令王安石总揽朝政,

绕过整个官僚机构设立新的最高决策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由此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拉开序幕。

熙宁变法不可谓气魄不大,与前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不同,王安石一连推出10余种法令,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等。

在涉及朝廷机构、产业、财政、物价及流通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扩张。

在这场辩论后,司马光黯然下台,但对于正轰轰烈烈展开的变法,他做出了一个预言。

《与王介甫书》:“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

他说:“朝廷的立法哪怕是从体恤弱者的立场出发,最终的结果都难免导致贪婪,更何况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贪婪去的,与自然和天道相违背的事情,即使成功一时长远看也是必然失败的,不会有第二种结果,天才知道失败时会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从结果看,这场变法确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达成了财政增收的短期目标,但却迎来了历史性的失败,远未实现富国富民制服两番的最终目标。

王安石打击了既得利益者,但也几乎同等的增加了底层百姓的负担,富民的目标成为泡影。

国库加增的财富也都在养兵与用兵中全部消耗了,最终新法越来越偏离本心,在内外交困之下汴京沦陷,二帝被俘,大宋风华刹那间化为砖石瓦砾。

站在今天看这场辩论之所以被称为决定帝国历史的最后一场辩论,是因为在同样影响历史的之前两次辩论中,咸阳宫殿上争论的是帝国的体制问题,是集权与分权之争,是关于一个帝国实行什么样的体制才能有效治理。

长安的宫殿上桑弘羊与儒生争论的是帝国的存亡问题,是富国与富民之争,是关于在现有的体制下如何维持一个帝国。

而在汴京的延和殿上,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是帝国的出路问题,是一个帝国无法维持时究竟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走出历史的死循环。

是在承认问题存在的前提下,为了解决贫富悬殊与土地兼并带来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如何寻求制度突破的路线之争。

熙宁变法如此惨烈的结局证明了一个道理: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在于政治不平等,实力以外获取的东西随时可以被剥夺。

在帝国的体制下,无论是王莽的全面复古,还是王安石的全面革新,在大规模的改制变法下,不但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加剧问题的爆发。

这也让所有的后来王朝放弃了突破帝国体制的奢望,变法的人完不成制度突破,再好的善政不出一代人就退化为恶政,反对变法的人又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

帝国变得越来越精致,保守改革越来越谨小慎微,最终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

陈寅恪说:华夏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反过来说从顶峰坠落不正是因为无路可走,进退不得吗?

只是彼时延和殿上的君臣身处洪流之中潮头之上,他们都相信自己相信的是正确的,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但事实上通往未来的路远不如过去的历史那样清晰,此后的1000年间激昂和困惑交织在每个人的心头,直到1840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呼啸而来。】

评论区:

〖没有桑弘羊恐怕汉帝国在就亡于匈奴了。〗

〖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会亡的更快。〗

〖司马光上台后,基本都废了变法,恢复旧法,北宋亡,怪不到王的变法上。〗

〖王安石没问题,但王安石手下的人有问题。〗

〖司马光:我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我就知道你不对!〗

〖王安石理论上是对的,司马光实操上是对的。〗

〖王安石变法能力挽狂澜,只是后面可能异化,司马光担心的秦隋的闪崩也不无道理。〗

〖可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宋哲宗沿用变法,打了不少胜仗。宋徽宗废除变法,没几年北宋就完了。〗

〖王安石的变法连激进派都觉得太激进。〗

〖农业时代科技不成长,产出就这么多,这边多了一块,那边就少了一块。〗

〖其中最无辜的是苏轼,王安石当政时,他看出新法的问题,上书然后被贬。

司马光上台,全面废除新法,他又上书说新法其中有利国利民的可以保留,然后再次被贬。〗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没有用新法搞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并且他手下没有能执行新法的人手。〗

〖打击旧的利益集团,但新的利益集团并没有创造出来,执行变法的人质量又参差不齐……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有本小说的想法我觉得不错:大宋重商且税制完整,为何不从税开刀?〗

〖好男不当兵,但好男可以收税啊,成立税务局,吸收良家子当税警,配备最精锐的武器,开门!收税啦!〗

〖有道理,宋朝不抑土地兼并,这玩意儿除非推倒重来,否则没法改,动土地得罪了朝臣大族,他们又变相盘剥百姓,到最后全算到王安石头上。〗

〖所以干脆土地就不动它,大力发展商业,然后收税,通过商业反哺农业。〗

〖你还真别说,多少还有点可能性,起码比王安石那套的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