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32章 蔬菜历史

第132章 蔬菜历史

书名:刷视频:震惊古人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55

【#华夏蔬菜历史#】

【如果中华民族只有一个标签,那就一定是种菜了,中国人的种菜基因是深深刻进骨子里的。

从刘备寄人篱下被曹操称在家做的好大事种的大头菜,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也要晨星理荒秽却依旧是草盛豆苗稀。

从兼济天下、谋求入世时的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归隐山林,寻求出世时的莼鲈之思。】

弹幕区:

『草盛豆苗稀,这种的什么鬼哦,哈哈。』

『所以人家是诗人。』

『读书人种菜就是这样,我也种过一段时间菜。后来发现我也是草盛豆苗稀。』

『那说明就不适合种菜,我有个小姐妹。能把多肉不死鸟养死!』

『多肉能种死都是有本事的。』

陶渊明:……我也不想的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可勤快了。

【更不要提时至今日,从东南沿海叫青藏高原,从中东沙漠到南海岛礁,从南极科考到非洲赤道,从阳台的泡沫箱子到大棚的无土栽培,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菜地。

即使我们的足迹已经踏足月球与火星,老百姓关心的还是月球,火星上能种菜吗?】

“是啊,能种菜不?”

“月球有嫦娥,有玉兔,肯定可以种菜啊,否则她们怎么活下来的?”

“后人不是给我们看了月亮的样子吗?光秃秃的,那上面没有嫦娥,也没有兔子!”

相信能种菜的那人反问道:“他们又没把月亮走遍,怎么知道没有嫦娥和玉兔?”

“而且,嫦娥可是神仙,不让凡人看见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你别说,挺有道理的。

百姓关心月球、火星能不能种地,朝堂关心无土栽培。

汉字好就好在可以望文生义。

“没有土就可以种菜,种哪里?”

“水里?石头里?悬在空中?”

“这可真是神仙手段啊。”

【除了农耕属性和对饥荒的恐惧外,还有一点,作为中国人不论身处何地,只要能种菜就代表能活下去,代表能在这里扎根,代表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中国人这么爱种菜,中国本土的蔬菜却十分匮乏,今天我们能吃到的大部分蔬菜几乎都是外来作物种。

古代寻常百姓是很难吃得起肉的,除了粮食之外,只能以菜充饥。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菜即五蔬,也就是古人最比较常吃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

严格来说蔬菜都是从野菜演变而来的,古人觉得哪种蔬菜分布广且量大,口感味道也还行,最重要的是吃不死人,那就渐渐由野菜晋升成为了蔬菜。】

【葵:与向日葵没有半毛钱关系,向日葵原产于美洲,明朝时传入中国。

华夏本土的葵菜也叫冬葵、鹿葵、滑菜。

叶片上有小绒毛,将叶子采摘煮食或者做羹来食用。

菜梗中因为有黏液吃起来滑溜溜的,故而叫滑菜。

最早记载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

冬葵从汉代开始大量种植,在唐代以前有百菜之主的称号地位。

汉乐府诗里有一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汉诗《十五从军征》也有一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都说明葵菜在古代是最常吃的蔬菜。

目前在西南地区还有食用,叫冬苋菜或者冬寒菜。

但其在蔬菜界的王者地位早已一落千丈。

与冬葵命运相反的是如今为人所熟悉的另一种葵菜,秋葵。

秋葵上世纪初引入华夏,刚开始只在西南片区栽种,零八年以前名不见经传。

但众所周知,在华夏任何一样食物或者药品,只要和养肾或养生沾上关系,那必定是趋之若鹜!

葵菜的近亲除了秋葵,还有现在经常能见到的观赏植物,如锦葵和蜀葵等。】

东汉末年,许都。

“秋葵?”

“难道是秋天种植或者秋天收割的葵菜?”

“本土葵菜不行吗?”

曹操真的很需要,不论它是能养生还是养肾!

曹操喜食肉,不过以后得改改,尽量顿顿有葵菜。

无独有偶,大秦时期。

始皇帝也是这样想的,养肾就不需要了,养生就行。

“农家,整理研究一下如何种植葵菜,先在咸阳附近推广试行。”

农家欣然领命,这是农家看门手艺,别说葵菜,不知名的野菜,自己都试种过。

种葵菜总比增加产量,达到后世标准要简单的多吧。

【韭:即韭菜,真正的无冕之王。

中国人从古爱到今的蔬菜,不光是吃,韭菜在今天还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割韭菜成为了远离小农经济后的年轻人最具切身体会的农业活动。

只不过数据时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中国人吃韭菜已经3000多年了,并且似乎只有我们对韭菜情有独钟,在欧美被称之为中国葱,当做观赏植物。

韭菜属于再生植物,只要不伤根,叶子一茬一茬割不完。

韭菜春天最好,到夏天口感味道就渐差了,所以杜甫有诗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春初早九,秋末晚菘。

菘:也就是白菜,是古人认为味道最鲜美的蔬菜。】

弹幕区:

『不是,我白菜这么没牌面?一句话就说完了。』

『这也没啥可介绍的啊,白菜可是现代蔬菜之王了,家家户户都会弄。』

『炒白菜。』

『做泡菜。』

『烤菜叶。』

『豆腐白菜汤。』

大明,应天府。

“嘿嘿。”朱棣不知想到了什么,笑出声来。

见过母亲溺爱儿子的,很少见父亲溺爱儿子的,老朱不惯着他,一脚踹了上去。

朱棣委屈巴巴的对着马皇后叫屈:“娘,你看看爹,说话不说话。”

“刚才说好不打我的,现在又……”

朱棣话还没说完,就被老朱一声冷哼打断:“别以为咱不知道你笑啥!”

“不孝之罪,踹你一脚是轻的,砍你头都不为过!”

白菜豆腐汤,老朱的心头爱,号:珍珠翡翠白玉汤。

老朱最爱手里拿着刚烙好的烧饼,就着一碗刚出锅的白菜豆腐汤。

啧啧啧,这个美呦。

朱元璋不止一次对儿子们耳提面命说道:“咱小的时候要是有这一口吃食,给个皇帝咱都不换。”

朱标自然是懂老爹的意思,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起来造反。

朱棣毕竟还不是未来的永乐大帝,现在只是刚成亲的小朱四而已,哪懂这么多。

一想到老爹喜欢吃刚出锅的,每次都被烫的龇牙咧嘴,还有一次烫起了泡。

脑海里浮现出来,自然是憋不住笑的。

“娘啊,爹欺负我啊,还要砍我头。”

马皇后伸手扯了扯老朱的衣袖,踹一脚得了,别太过分。

哼,咱给你娘面子!

老朱回过头来坐下,看见马皇后捂着嘴,又见朱标也是埋着头不停抖动身子。

……

“行行行,想笑就笑吧。”

可惜朱棣没看过仙剑,否则此情此景,早低得嚎一嗓子:“把昨天都作废……”

【藿:藿香正气液和它没什么关系。

藿:大豆的叶子,也叫豆藿。

当权者被称之为肉食者,而平民百姓则称之为藿食者。

由此可见这一蔬菜是最平民的食物,穷苦人在不伤及大豆正常生长的情况下采摘其嫩叶为食。

由此引申出一个词语:薇藿,也就是穷苦人用以充饥的食物。

说文解字记载:薇,菜也,似藿。

其实就是野豌豆。

《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伯夷叔齐耻于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于是发誓宁死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采薇从此成为隐居和忠贞气节的代称。

藿是大豆的嫩叶,薇是豌豆苗。

但是豆叶的口感肯定好不了,麦饭藿羹是形容先秦时期老百姓吃饭的词。

这味道,你就想去吧。】

东周,赵国。

“本来没有这么难以下咽的……”从长平之战活下来的士兵‘茄’捧着手里的麦饭,瞬间觉得不香了。

其实本来也不香,有一股腐臭味。

但能活下来,茄已经觉得是万幸,本来有一口吃食,比起被坑杀的人已经足够幸运了。

但天幕放了太多视频,想想后世那比诸侯吃的还精美地食物,再看看手里的麦饭……

“当真是……难……吃”,口中说着难以下咽,嘴巴却一下没停。

茄看了这么久的天幕,起码明白了两个道理:后世很好,普通人吃的比周天子还好。

后世距离现在很远,除非天幕赐下食物,否则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后世食物标准。

总不能因为没有后世好吃,就不吃了吧?

茄闭着眼睛,回想起刚才的视频里美食的样子,囫囵吞了下去。

“嗝……额,好香。”

后有曹操望梅止渴,今有茄幻想止臭。

【薤:也叫薤白,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小蒜,又名小根蒜、团葱、独头蒜等。

汉代又传来一种蒜,因为比小蒜大,所以叫大蒜。

薤白的另一个近亲是藠头,古称:薤,也叫荞头,常被作为凉菜食用。

两种有个最直观的判别方法:薤白像一头蒜,藠头像一瓣蒜。】

……

【葱:大葱产于西伯利亚。

小葱原产于华夏,在春秋以前只局限在北方少数民族境内,后来齐桓公打破山戎,把小葱带回了山东。

提起葱似乎萌生一层质朴的土气,可古代形容美女有个词叫:青葱玉指。

葱在古代也有菜伯的称呼,伯为老大,即菜中老大。】

……

大汉,长安。

“汉代传进来?”

刘彻突然想到了张骞,你还活着吗?

……

额,想差了,后人说你带回了许多作物,你肯定还活着。

可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你能看到天幕吗?

看到了,一定要多带些作物回来,不知道质量,那就数量取胜,总有一样适合大汉。

汉武帝将霍去病拥入怀中,嘴里念叨着:“张骞出使那年,你才刚出生。”

“转眼间,你都这么大了,他还没有任何消息。”

“唉……”

武帝目光平视前方,仿佛能透过皇城看到西域之地,一声长叹息。

“朕听说西域有个大月氏,想约他们夹击匈奴……”

武帝在感叹,霍去病可没心情听。

姨夫,你莫名其妙把我搂入怀中,为何?

卫皇后更是一脸懵,做了场梦吗?

我刚才不是躺在陛下的怀里,怎么突然变成去病躺在陛下怀里了?

武帝想到张骞万一能看见天幕,到处搜索作物,若是能找到适合大汉的,又比大汉如今作物更高产的,目光不禁火热起来。

卫皇后偷瞄着刘彻,看他火热的目光,再看看他怀中的霍去病!

草,是一种植物。

彼其娘之,是一句亲切问候。

天幕都说你们老刘家好男风!

好啊,将来逼死儿子也就算了!

你怎么能……怎么能想要去病呢?

你若是嫌我了,找我弟弟卫青,我可以忍了!

但去病不行,他还是个孩子,你个畜生啊!

难道以后他管我叫姨母,我管他叫妹……弟?

刘彻回过神来,看着一脸懵逼的霍去病,轻拍了一下他的屁股,笑着问道:“还痛不痛啦?”

这神情,这动作,怎么看怎么像中年油腻大叔和不懂人事小姑娘的故事。

卫子夫猛的将霍去病拉起,护在身后对着刘彻说道:“有什么,你冲我来!去病还只是个孩子!”

刘彻懵了,皇后再说什么?朕又不是要打去病?

霍去病则是懵逼之余有些感动,姨母爱我,姨母果然爱我。

卫皇后一指卫青:“弟弟可以,去病不行!”

“这是底线,你若是不同意,我一头撞死在宗庙!”

卫青也懵了,弯曲着食指不确定的指向自己:“我怎么了?”

刘彻摸不着头脑,还以为刚才把霍去病打疼了,让卫皇后起了怜爱之心,想起未来被朕冤杀的据儿。

算朕亏欠吧,刘彻很难得的用起了好语气,这语气除霍去病之外从未有人享受过。

刘彻保证道:“好好好,朕保证再也不打去病了。”

“至于卫青,朕打他干嘛?”

此番话落在卫皇后耳中,自动翻译成:好,朕不碰去病,至于卫青,太老了,不是朕的菜。

卫皇后俯身行礼谢恩,心里讥讽道:呸,畜生,还只喜欢未成年的小男孩!造孽啊!

【从五蔬中又延伸出五味。

《灵枢五味》记载: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腌制蔬菜在古代称之为“菹”。

《周礼》中记载的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笋,其实就是七种腌咸菜。】

弹幕区:

『咸菜还是泡菜啊?』

『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了,泡菜是泡菜,咸菜是咸菜。』

弹幕里一长串……飘过,几乎遮挡了整个视频。

『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君一席话。』

……

【除了五蔬之外,还有一些蔬菜是古人经常能吃到,但大多只留存在诗经之中了。

《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其中的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长得像小号的睡莲叶片,圆的口感比较滑嫩,一般用来做菜羹,但随着农业发展,这种不便于大面积种植的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诗经·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其中提到了两种蔬菜,葑和菲。

葑即芜菁,又名蔓菁。

这种蔬菜长得像萝卜,叶子可以吃,块根也可以吃。

后来人们培育出专门用来食用叶子的品种叫做菘,宽泛来讲就是小白菜一类,再后来通过杂交在元朝时培育出如今的大白菜。

葑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而同属该科有一支,直到今天仍然日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油菜花。

油菜花幼年期可以直接食用,成熟之后可用来榨油,古人称油菜花也直接称之为芸薹。】

“可以榨油?居然可以榨油!”

“如何榨?”

油菜最早种植在胡、羌、陇、氐等地。

油菜能榨油对后面的朝代冲击不大,至少认识这玩意儿的人大多数都知道能榨油。

无非没见过的,想托人问问这玩意儿中原之地能种吗?

油菜花榨油首见于公元七世纪的史料,随后才开始大规模普及。

对于秦汉及先秦时期的人来说,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有油菜花的地方一直把它当菜食用,但菜和油是两个概念啊。

吃菜不顶饿,但往里面加点油,那就不一样了。

有油菜花之地,自然是众人聚在一起,琢磨着如何榨油。

没有油菜花的地方,思索着去哪里找。

天幕说是华夏古有之物,按后世的疆域来算,这范围也太宽泛了。

不过,这不仅仅是一两户之事,朝堂已经行动起来了。

……

【菲:也就是萝卜。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稳坐中国蔬菜界的两把交椅之一。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吃着萝卜就着茶,气得大夫满地爬。】

弹幕区:

『萝卜和茶都解药,所以医生会气,药都白吃了。』

『菲是萝卜?那我名字叫徐菲菲算什么?』

『算徐萝萝卜卜。』

『王菲=王萝卜。』

……

【有一种野菜被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爱了几千年,却一直是野菜——荠菜。

究其原因无非是需求和种植难度的问题。】

【刚才提到的这些蔬菜都有单独的字作为名字,因为这里面的蔬菜要么是本土原产,要么引进的比较早,四舍五入也算本土作物。

但我们如今经常吃到的蔬菜则大多是多个字,如胡萝卜、西红柿、洋葱、番薯等,其实在蔬菜的名字里就蕴含了蔬菜的来源、地点与时间信息。

目前主流外来蔬菜名字的前缀无非胡、番、西、洋四种,还有带海的如海棠、海桐花等,因类目比较少,就不列入。

胡:两汉到隋唐时期,受丝绸之路的影响,从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亚腹地,张骞凿空西域带回来大量的蔬菜瓜果外,当时习惯称外部人为胡人,所以这时候引进的食物都带胡字。

如胡椒、胡麻、胡桃。

胡桃:核桃。

胡荽:香菜。

胡蒜:大蒜。

胡瓜:黄瓜。

但其中有个例外,胡萝卜是元朝之后才引进中原的。】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中心由西北转向了东南沿海,而此时习惯称外部为番邦,所以引进的作物都带有番字。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后来番薯、番茄、番椒、番麦、番否等相继引入。

番薯:红薯。

番茄:西红柿。

番椒:辣椒。

番麦:玉米。

番豆:花生。

这些作物的引进影响重大,之前有观点认为红薯和玉米的引进是导致清朝人口大幅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弹幕区:

『华夏本土好像有玉米吧?』

『玉米、土豆、红薯,既抗旱、产量又高,明朝时候普及,崇祯还真不一定会亡国。』

『万历年间传入,大家都不知道这玩意儿产量这么高,让清朝捡了便宜。』

『呵呵,这就是清粉口中康乾盛世的真相。』

『吃糠喝稀的盛世!』

『如果没有明末之乱,这应该是属于明朝的。』

『明粉,死扑街,万历年间就传入了,怎么没看到明朝普及。』

『红薯、土豆、玉米,全是万历年间传入华夏,一直到明亡,也没见明朝皇帝普及。』

『吃糠喝稀,不比明末易子而食、吃草根树皮好?』

『活久见,还真有清粉啊?』

『清不比明强?不比明朝疆域大?』

『呵呵,卖国、割地、赔款。』

『明朝也不遑多让,都是封建帝国,谁比谁高尚了?』

『朱棣复交趾,朱瞻基放弃,明清都一样。』

『我大明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哦?那叫门天子朱祁镇怎么说?』

『呵,多尔衮睡了孝庄。』

『雍正被绿了,乾隆是汉人血脉。』

湖南,张家界。

“看个视频还能遇到明清粉大战?”

七天快捷店内躺着刷视频的十七,点击全屏,然后关闭弹幕。

“这下清净了。”

十七心满意足继续看视频,天幕前的吃瓜群众不满意了。

“怎么没文字了?”

“我还想看看呢。”

大明,老朱恶狠狠的瞪着朱棣。

要不是妹子拉着咱,你今天非得躺着回去不可。

“你这后代……”

算了,懒得骂。

“郑和在你府上吗?”

朱棣有些迟疑:“应该没有吧?府上没有姓郑的。”

老朱无所谓的摆摆手。

没在就没在吧,又不是离了他就不行。

打倭国都可以缓缓,派舰队到处给咱搜索种子去。

天幕都放出图片了,虽然可能略有差异,但按图索骥找到,问题应该不大。

清朝。

皇太极和多尔衮仍然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

“皇兄,是汉人造谣,欲使皇室生间隙,还请皇兄明查。”

“朕知,朕还不了解你吗?朕相信你!”

皇太极:混蛋!不称陛下也该称一句大汗!朕是皇帝,等平定朝局,你死定了!

多尔衮:哥,你放心的死去吧,这次我正大光明的封大玉儿为皇后!

……

【辣椒:明朝传入,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清朝时才在西南地区火速风靡。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华夏本土是有辣椒的,在云贵高原。】

【清朝末年乃至民国时传入的作物多以西和洋命名,包括之前传入的作物也拥有了新的名字。

西字开头的有西兰花、西红柿、西葫芦、西芹等。

洋字开头的有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西红柿和洋芋都是明朝传入,但因为传播影响不同,都被赋予了新的名字。】

【为什么中国人爱吃菜、爱研究菜?

因为我们经历过的饥荒太多了,在漫长的旱涝蝗灾、赋税徭役更替的历史里,面对匮乏的物产,辛劳的华夏人只能用较少的粮食搭配各种蔬菜勉强果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