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弟134章 水果历史2

弟134章 水果历史2

书名:刷视频:震惊古人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55

【苹果:非舶来品,华夏古代也有苹果,但个头比较小,吃起来绵软,口感还很酸,地位远低于桃、李、杏、梅。

古人称苹果为奈,也叫林檎,可能是源于这种果子成熟时能招来林中的飞禽和小鸟。

《滇南本草》记载“苹果生津、润肺、解暑、开胃、醒酒,可治筋骨疼痛等。”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苹)婆”等写法。

古人也称这种果子为沙果、韩语中苹果的发音就来源于此,读作sa gua。

而日本深受华夏文化影响,苹果则一直被写作林檎,如日本女歌手椎名林檎。

如今我们吃的苹果是19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从山东烟台传入。】

【与苹果一同传入烟台的还有梨,但传入的西洋梨口感比较绵软,习惯了本土梨脆甜的国人对这种梨子完全不能接受,称其为老婆梨,意思是老太太都能咬动的梨。

而中国本土脆甜的梨,目前常见的有四种,即白梨、秋子梨、沙梨、新疆梨。

经常看到的苹果梨也是一种与秋子梨关系相近的梨子。】

【橘子:华夏最早食用的水果之一,橘皮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调味料,还诞生了陈皮这一特殊产物。

网上有一篇图文分析整个橘子世界的混乱关系,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是橘子和柚子杂交生下了橙子,此刻第三者插足了,名为香橼。

香橼皱巴巴的不能吃,只能闻味,它的一个变种就是佛手。

作为第三者的香橡跟柚子好上了,杂交产生了青柠。

橘子见状跟橙子也杂交了,产生了柑。

柚子回过神来也找到了橙子,杂交出了西柚。

橙子转身又跟青柠杂交,诞生了柠檬。】

弹幕区:

『你站在原地别动,我去给你买两个橘子。』

『我就吃两个,别的都给你。』

『你还吃两个?橘子皮泡点水喝得了!』

『宙斯:他诽谤我啊!』

“后人当真谦虚有礼啊。”老学究感叹道,颇有上古之遗风。

后世水果如此便宜,两个橘子还让来让去的,三代之治莫过如此。

“水果也可以杂交吗?”

至少在龙山文化,华夏先民已经会对动物进行杂交,也就是着名的骡子。

“但马和驴行房事,这水果如何?”

大秦,这个艰巨的任务,始皇交给了农家。

“会不会像之前看的视频一样,水果切开但不食用,紧紧贴在一起便会愈合?”

“两种不同水果的枝丫也可以如此?”

农家领头人由此联想到粮食是不是也可以?

“后人的高产水稻是否也是采用此法?”

始皇:“试试吧。”

墨家心好累,突然想叛墨投农。

农家的事总比我们墨家的简单。

巨子,你要不别来了吧,真怕天幕在放些后世武器之类的。

对了,后人还可以登月,陛下要是突发奇想,这可怎么办?

咸阳城外,八十里。

“黑臂,快些,再快些。”墨家巨子不停催促着弟子加快速度。

感谢天幕,墨家终于能压儒家一筹,甚至可能压倒法家,成为大秦显学!

越想越激动,巨子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到达咸阳,整合四分五散的墨家,大干一场。

【瓜:古文中只要提到瓜大概率就是甜瓜。

从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到汉代马王堆和海昏侯墓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甜瓜籽。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其中的甘瓜就是甜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先秦时期便有木瓜,但它是宣木瓜,属于蔷薇科,果肉非常硬,而且很酸涩,不能直接食用。

古人一般拿它晒木瓜干或者是加糖做成蜜饯来使用,今天很多人也拿来煲汤做菜。

宣木瓜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闻香,不好吃但好闻。

我们今天吃到的木瓜是从明朝传来的番木瓜。】

【提到明朝番木瓜,可以插个题外话,为永乐大帝辟辟谣。

明实录记载,朱棣北平起事时曾摔瓜为号。

有人说是西瓜,也有人说是青瓜或者木瓜。

但都不是,这里的瓜是指六安瓜片,明朝列为上品、极品的茶,产于安徽。

读过小学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这里用瓜代指装六安瓜片的茶杯,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摔杯为号。

否则你想想这个场景:朱棣左手举着青瓜或者西瓜,右手指着人大骂。

“纵然手托青瓜,背负宝剑,我朱棣一样无敌于世间!”】

大明,北京。

“这说的应该是朕智擒张昺和谢贵的事吧?”朱棣有些不确信向大胖问道。

大胖不太确定:“应该是……吧?”

“史官呢?给朕找来!”

“记的这都什么破玩意?”

……

【提到瓜,自然少不了西瓜,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能吃西瓜的。

以前读书会里的小故事,有一期就专门讲了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瓜,我一直深以为然。

直到前些年才知道,我们现在吃的西瓜其实是五代宋辽时期从北方金国传过来的。

西瓜原产非洲,后传播到中亚新疆等地,再由此进入东亚。

提到西瓜就不能不提西瓜女神吴明珠院士,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同学,他们一个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一个解决了解决温饱后的吃瓜群众的吃瓜问题,扎根戈壁50余年悬于哈密瓜、西瓜30多个品种。】

大唐。

一男子惊讶道:“女的啊?”

胡饼摊的老板娘不乐意了:“女的怎么了?”

“你吃的胡饼不是老娘做的?”

男子连忙解释,自己只是惊讶,没有其他意思。

“哼,要吃就好好吃,不吃就滚蛋!”

男子擦擦脸上的汗,连忙付钱请罪告辞。

惹谁也别惹她,太凶悍了,打不过。

刚才追着人打的情形,太残暴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国人对水果的喜好也在不断改变,比如黑布林人参果的昙花一现,阳光玫瑰的价格普及。

但有两种水果已经明显能感觉到它的没落:山楂和柿子。

野外摘到的山楂吃之前,都要提前做好呲牙咧嘴的准备,因为冷不丁就会酸到怀疑人生。

而柿子经常需要点上白酒,搁置一段时间,去除其涩感再吃。

山楂在有些地方也叫山里红,在古代有专门的名字叫朹。

晋代《广志》记载:“木易长,多种之为薪,又以肥田”。

拿山楂树当柴火来烧,对其果子最多就是个充饥的野果。

谈起山楂就离不开冰糖葫芦,目前除了糖葫芦和山楂饮品,大部分人已经很少拿山楂当做水果来食用。

山楂衍生品是糖葫芦,柿子的衍生品就是柿饼子,鲁迅先生在《人话》一文中引用了一段民间故事:

两个农妇种地的时候累得够呛,其中一个人就问:“你说慈禧太后得过的啥生活?”

另一个说:“咱干活的时候人家就睡午觉,老佛爷这边午觉睡起来坐炕头上,给丫鬟一招手,来个柿饼子。”

一个柿饼子占据了农妇对奢靡生活的全部想象,目前市面上的柿子种类繁多,中国人种柿子至少2000多年了。】

【刚才提到的水果大都是中原地区的水果,而如果从地理上看,外来水果可以分为西来和南下两个大方向。

西来:张骞凿空西域瓜果蔬菜都来了。

水果中混的比较好的就是葡萄和石榴。

葡萄对西方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葡萄太适合酿酒了,果肉中含有各种糖分,果皮中富含酵母,直接捣碎,葡萄榨汁发酵就可以了。

但是酿造葡萄酒的葡萄与鲜食葡萄的差别很大,酿酒的葡萄个头比较小且酸涩、不好吃。

华夏本土在古代其实一直有野生葡萄,但并没有人工栽培。

张骞带回葡萄后也叫蒲桃,一直是贵族才能享用的水果。

从汉代一直都有古人饮用葡萄酒的记载,在唐朝在诗人的笔下开始大放异彩。

李白喝大了放声高歌:“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张翰挥笔写下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爱葡萄酒的是元朝,忽必烈曾下令祭祀宗庙要用葡萄酒。

明清时期葡萄酒相对式微,直到近代受西方影响才发展出本土的葡萄酒品牌,如山东的张裕葡萄酒。

石榴:虽然目前水果市场上的石榴已经被突尼斯软籽石榴占据了,但在广大中国人的庭院里还是不乏本土石榴树的身影。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所以历来被国人所喜爱。

除了多子多福的寓意,还有石榴裙这一意象代之。

开元年间的万楚逛了一趟青楼,挥笔写下:“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更让人广为熟知的则是武则天写下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世民死后,感业寺出家的武才人通过这一首诗直白的对皇帝李治表达了三个字:“额想你!”】

大唐,长安。

李治,出生于贞观二年。

李世民此时已经拥有李治,但失去了理智!

“他,他,他……”唐皇想起后宫里不满周岁的奶娃,望着观音婢。

现在把他塞回去,还来得及吗?

母亲怀里的李承乾也惊呆了,孤这弟弟有大帝之姿!

父子同道?同道中人?人中龙凤?

长孙皇后连安慰李世民的空闲都没有,自己额头都青筋直跳,我是生了个什么玩意儿?

李唐出了女皇帝还则罢了,最后好歹还政李氏。

可这女皇帝居然既是自己妹妹,又是自己儿媳,这是遭了什么孽啊?!

朝集使武士彟来不及天人交战,直接跪倒下来说道:“陛下,臣有罪!”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李渊称帝建唐后,封他为义原郡开国公,于武德元年八月六日将他列入十七名“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他如今有两个女儿,长女两岁,次女一岁,皆未取名,只有小名。

究竟谁是这武则天不得而知,但姓武还能成为后妃,和自己绝对跑不了关系。

“如今多大?”李世民想着直接给她们赐婚,赐的越远越好。

送女就送女吧,总不能因为将来之事,就杀了两名女子吧?

大唐之乱,又岂是仅仅因为一名女子?

“大的两岁,小的一岁。”

李世民:……。

后人确定史书没记错?

朕死之前,武则天成年了没?

已经能够经行房事了吗?

“起来吧,朕非商纣隋炀,不是残虐嗜杀之人。”

“亦不会因将来之事杀人,况且……”

李世民未言明,武则天最后终究是还政李唐。

程咬金:“陛下,臣不才,想教太子弓马之术!”

李靖:“陛下,臣也请教太子兵法!”

房玄龄、杜如晦:“陛下,臣等请陛下允太子入各部参政!”

长孙无忌嘴角抽抽,你们都把活抢了,我该说啥?

“陛下,那太子休沐之时就跟着臣吧。”

“下下棋,踏踏青,陶冶情操。”

“后人亦言:寓教于乐,不可强压。”

贞观朝臣是准备死保李承乾了。

出个女皇帝不丢人,在后人眼中更是夸赞不已。

但这个女皇帝是现皇帝的后妃,又是未来皇帝的皇后,这就很丢人!

【南方水果代表:枇杷、杨梅、荔枝、龙眼。

枇杷:果实好看,叶子也好看。

看到枇杷树,想起的便是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还有小时候常喝的京都念慈庵蜜恋枇杷膏。

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的苏轼曾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家都被荔枝和杨梅夺去了眼球,其实这里面提到的第一个水果,卢橘指的就是枇杷。

西域传来的乐器琵琶最初是因为跟枇杷果实的外形较为相近,故将这种乐器称之为枇杷。

后来为了统一乐器的字形才诞生了琵琶二字专指这种乐器。

枇杷作为中国本土的作物,过去在国际上的学名一直是“日本山楂”。

林顺全教授努力一生,最终为枇杷在国际上正名。】

大明,北京。

倭国使者还在思考如何遣词造句,门外锦衣卫的声音响起。

“把这件事也加上去。”

使者瞬间文如泉涌。

枇杷,天国之物也,洪武元年,朝鲜遣寇入境,盗之。

后入倭岛献果,朝鲜人曰:“此乃朝鲜圣树之果也!”

天皇……使者写顺手了,连忙涂抹掉两字,改为倭王。

倭王亦遣盗入朝鲜境,取之,分种于宫内。

邀朝鲜使者共赏,倭王笑曰:“此乃天照大神所赐,左曰母树,右曰公树。”

“尔之圣树,不过其子也。”

【杨梅:作为中国的本土水果,在古代是跟荔枝并称的珍品。

宋代有诗云:“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

苏轼把荔枝吹得天花乱坠,还说不辞长作岭南人,可一到了江南吃到杨梅立马改口。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还专门写诗比较起了杨梅和荔枝。

“不羡南州锦荔枝,鹤头猩血正红滋。老饕隔岁流涎甚,为趣容山半月期。”

杨梅:又名龙睛、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故取名为杨梅。】

【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唐书记载:“走数千里,味未变,以至京师。”

以现代眼光来看,不论产地是两广、福建还是巴蜀的荔枝,对长安都太远了。

运输方式无非是三种:整株移送、密封包装、蜡封。

整株移送:在快成熟的时候直接将整颗树挖起装上马车,然后和时间赛跑。

密封:将荔枝装在竹节里。

这种方式在明代史料有记载,但最多只能保存五天左右。

腊封:在果蒂处用蜡封住,然后完全浸泡在蜂蜜中保鲜。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快马加鞭,劳民伤财之甚,终有渔阳鼙鼓动地来之日。

因荔枝而劳民伤财的还有汉武帝,在上林苑特地建了扶荔宫,用以移栽荔枝。

但那个年代在陕西种荔枝,不亚于飞天遁地。

最终一棵也没活,武帝一怒之下把果农、官员杀了个干净。】

大汉,长安。

刘彻问道:“……,朕有这么残暴吗?”

“没有,陛下可比三皇五帝之仁。”

“仁、德、才、孝、功,纵三皇五帝不及也。”

官员就差把刘彻夸成万古第一圣人了,心理还得安慰自己:这不是谄媚,这是为天下万民留待有用之身,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整个大汉,除了霍去病偶尔可以讥讽两句,无人敢触刘彻眉头。

因为他是真的会杀人,杀人比农民除草还勤快。

暂时不杀你,不是因为不敢杀你,而是准备憋一波大的,多杀些人。

官员们深刻相信,要不是有孝道制约,陛下连太皇太后都能宰了。

【到了清朝,皇帝吃荔枝也难如登天。

乾隆年间福建巡抚进贡荔枝树58桶,共结了220个荔枝。

分荔枝时候,圣母皇太后分了俩,其他人也就一人一个。

荔枝还有一个小跟班龙眼。

古人直接管龙眼叫荔枝奴。

太卑微了,明朝时有文人为其鸣不平:“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琬液醇和羞,金丸玫碟赛玑珠。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应供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

龙眼晒干了就是我们熟悉的桂圆。

跟其他农作物一样,明朝迎来了一波水果外来的高峰期且都以番字命名。

番荔枝:释迦果,因其外形像佛头取名释迦。

番石榴:芭乐。

白心芭乐和红心芭乐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芭乐属于第一次吃感觉好怪,习惯之后就好爱的水果。

番木:木瓜。

目前主流的热带水果三剑客榴莲、芒果和山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都吃过,但都没有带回来。

榴莲是因为怕冷,近些年我们才开始本土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榴莲这种奇怪的水果多少有点挑战古人对水果的认知。

想象一下,你给皇帝进贡榴莲,一打开是臭的,然后解释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你觉得皇帝是怀疑你下毒还是你脑子有病?

芒果和山竹则是因为种子一旦远离果皮湿润的环境就会丧失活性,难以移栽种植。】

大明,北京。

大胖一拍大腿:“郑和糊涂啊。”

朱棣愣了愣,随后无声的笑了。

儿子终于懂我为何下西洋了,不管什么东西都得带回来试试,朕吃不惯,百姓可以吃嘛。

灾荒年月,观音土、草根都能吃,臭一点怎么了?

“害怕吓到老爷子,你可以先给我啊!”

“我不怕啊,我吃的惯!”

朱棣:(。?`w′?)!

我还是把他想的太好了,还想着吃!

“来人,去催一下汉王爷和太孙,怎么还没来!”

“不用那么复杂,洒点盐、倒点酱直接端过来。”

“朕今天亲自伺候太子爷进食!”

大胖一巴掌呼在自己脸上,连忙找补道:“爹,平日饭食尚且需要人试吃。”

“儿子是怕外来物品有毒,替爹试毒。”

“你要信我啊,爹!”

朱棣笑道:“朕信你,肯定信你!”

“朕等会把你伺候的舒舒服服,终生难忘。”

笑面虎,大胖从前只知其意,未见其形。

今天值得了,他现在见到了。

【香蕉:算是华夏本土作物,有2000年的种植历史。

最开始是用作纺织,汉代称:甘蕉。

晋代人说香蕉的味道像葡萄,脆而甜,跟今天的差距挺大。】

【猕猴桃:感觉像是外来水果,其实它是本土原生的。

猕猴桃,古代叫苌楚,但是只做观赏用途,并没有培育成专门的水果。

上世纪初,一个新西兰女教师将猕猴桃带回了新西兰,被当地一果农培育成新品种的水果。

并用新西兰国鸟几维鸟的名字——kiwi来命名,然后近些年被我们音译称为奇异果。】

弹幕区:

『中医并不提倡吃水果,西医来看果糖是非酒精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知否里南方还有个叫菱角,不知道啥味道。』

『口感参考板栗。』

『像莲蓬吧!怎么会是板栗?』

『熟的味道真跟板栗差不多。』

“后世真幸福。”

好像只要有关于后世吃食的视频,大多都能听到这样一句感叹。

“可同样是人,为何他们过得如此之好?”

“单纯是所谓科技,亦或者有其他?”

百姓在思考生活穷困的原因,朝堂就会害怕。

好一点的皇帝自然会从视频的蛛丝马迹中,挑选出有用的,进行改革或研究。

先秦两汉之时的墨家、农家,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十个人用。

天幕每放两三个视频,就会听见皇帝说:“墨家,这个能做吗?”

“农家,这种子朕想要,可以吗?”

回答只能是肯定的:能做,可以。

一旦用否定来回答,不仅会死,还会背上黑锅。

到时候朝廷只需要昭告天下:“他们能做出来,但藏私。”

“口里还念叨着不能让百姓享受。”

“宁死也不愿意交出来造福天下,于是朕把他们杀了。”

百姓或许会惋惜一下,随后就会按照朝廷的剧本开始痛骂墨家、农家,把一切的仇恨都转移到两家身上。

两家起码千年不得翻身,遇灾年就会被百姓骂一遍。

好皇帝始终是少数,大多数皇帝……

“这个朕想吃,这个朕也想要。”

“百姓?”

“百姓关朕屁事,他们如野草一般,死了还会有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