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37章 孟姜女哭长城

第137章 孟姜女哭长城

书名:刷视频:震惊古人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55

【接下来是一个很着名的谣言,传唱了几百年,由此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剧以及歌曲更是数不胜数。

它便是:孟姜女哭长城!】

大唐,贞观年间。

宫人刚才将李治抱来,本放在长孙皇后怀中,李世民伸手要接过来。

“二郎,你不会学刘皇叔长坂坡摔阿斗吧?”

唐皇让观音婢放宽心,朕乃是天策上将李世民,亦是将来胡人口中天可汗,更是后世公认的千古一帝,不至于和自己亲儿子过不去,何况他还只是个奶娃子。

李世民眉心皱了皱,伸手刮刮李治的鼻子,又轻弹几下额头。

小孩肉嫩,许是疼了,伸出两只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乱抓,一下就把李世民的胡子扯在手中。

“阿巴,阿巴,阿巴巴。”

“还挺像朕。”李世民被人扯着胡须往下拉,眉毛却逆势微扬。

眼睛像朕,鼻子像朕,连这扯阿耶胡须的模样也像极了朕小时候。

偏偏脑子不像朕,怎么能娶庶母呢?

睡就睡了,还公开!还立后!

可要点脸吧,都不背人了!

“高明,上前来。”李世民拍拍自己左边的空地,示意李承乾坐过来。

“张开手。”

“不对,不是这样。”

“一上一下。”

“这样对了嘛。”

李世民调整好李承乾的手势,将李治放入他怀中,语重心长的说道:“以后下朝得空,多去看看你弟弟。”

“长兄如父!”

“且爱之,且怜之,且骂之,且打之!”

“好则赏,错则罚。”

李承乾第一次抱孩子,不敢乱动,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

只得口头告罪一声,怀有幼弟,不方便行礼,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训!”

“叫阿耶,不必称皇,也不必称臣。”

李承乾对李治是没有任何怨恨的,虽然他未来是皇帝。

概因这弟弟太小了,如今不满周岁。

真要夺嫡争位,也得要贞观二十年往后了。

自己二十多年的太子,被废肯定和九弟没关系。

想来想去,只可能会是同母弟青雀有关。

想必是自己被废,青雀也不受父皇认可,唯有立九弟为帝,方可保全我二人性命。

念及此处,李承乾嘴角微扬。

青雀现在还是个小胖子,最爱跑到孤的宫里偷食甜物。

“高明,这孟姜女之事可曾听过?”

李承乾回过神来思索一番:“未曾听过,倒有些像杞梁妻哭夫之事改的。”

【相传秦朝时有个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

孟老汉院子的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后来结了一个几十斤重的葫芦瓜,姜老汉眼看葫芦瓜成熟,一刀切开了后,却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里面。

于是孟、姜两老汉为争夺女娃娃吵闹不休,最后只好协商两家共同养育这个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始皇一统天下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修筑万里长城。

有个叫范喜良的书生公子,因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墙逃进孟家院子,躲在丝瓜架下,正好被游园的孟姜女发现。

孟姜女一看:“呦,是个帅小伙。”

这惊呼声引来孟老汉,一看,这范喜良一表人才,又知书达礼,于是把孟姜女许配给他。

结果良辰吉日正当时,二人即将拜堂成亲,不料闯进几个衙役,把新郎范喜良抓了去做民夫。

范喜良一去之后杳无音信,孟姜女日日哭、夜夜哭。

冥冥之中有道声音跨越时空传来: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于是孟姜女万里跋涉寻到长城脚底,却听修长城的民夫说丈夫早已累死,尸体不知埋于何处。

孟姜女顿时痛哭失声,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秋风悲号,长城一段段倒塌,足有八百里,一堆堆死人骨露出来。

孟姜女为了辨认出丈夫的骨骸,咬破中指,把血滴在一堆堆白骨上,滴到范喜良的骨头之上时,血珠凝住不动。】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这还不够离谱?”

大秦,咸阳宫内。

高居丹墀的始皇眉心微皱。

若是她能哭倒长城,朕还需要修长城吗?

把她男人送去草原打仗,她去哭一遭,草原直接天塌地陷。

还需要数十万秦军做甚?

她一个人就可抵千军万马!

【正在这时,秦始皇巡察长城而来,看见眉清目秀、如花似玉的孟姜女,遂起心霸占。

孟姜女将计就计,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一要秦始皇搭起三十里长的孝棚。

二要秦始皇披麻戴孝,领文武百官到祭台上吊祀万喜良。

三要在成亲之前,与秦始皇游海为万喜良举行葬礼。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宁死不从。

秦始皇为讨得孟姜女欢心,一一答应。

但在祭祀那天,孟姜女哭完丈夫,哭得血泪模糊时,纵身一跃跳入了海里。

秦始皇大发雷霆,命令士兵赶忙打捞,即时大海咆哮,狂风四起,秦始皇不得而归。

原来是海龙王和公主可怜孟姜女的遭遇,命令了虾兵蟹将前去把孟姜女接进了龙宫。】

“……”

“……”

“……”

大秦朝堂像是被宅男在深夜轻触手机按下暂停键,鸦雀无声。

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小刀拉屁股,开眼了。

编的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还不如说孟姜女是仙女下凡,专门考验陛下的诚心。

若是诚心,便可得长生。

陛下脑子里无爱,但真的有长生。

“暴君也有今天,痛快!”

弱者不一定敢向强者挥刀,但背地编排两句的勇气还是有的。

咸阳之外,六国贵族们已经找好石匠。

“刻,刻一百块、一千块。”

“天南海北都给埋上!”

项氏也安排起来,项羽不解,要传谣言安排人私下撒布即可,这刻碑埋土里是为何?

“羽儿,这天幕人人都能看见,传谣言还有人信吗?”

“后世不是喜欢考古吗?多埋些,总会被挖到。”

“千年之后,也是一桩美谈!”

若非是自己叔父,就这项梁现在的可恶嘴脸,项羽的拳头可不是吃素的!

要打,就战场上堂堂正正的打败他!

耍些小孩手段,恶心嬴政千年之后的名声,有意思吗?

【经过代代加工,于是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最终版。

而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而且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不过和始皇毫无关系,乃至和秦国以及长城都没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周灵王二十二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

齐庄公从朝歌回师,但没有回齐都临淄,而是去突袭莒国。

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名殖)、华周战死。

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

杞梁妻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

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

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

“叔孙通,左传可有这句?”始皇无悲无喜的问道。

人得认命,都已经被编排了,生气还有什么用?

这故事是怎么和朕扯上关系的?

该不会是汉朝编的吧?

刘邦!彼其娘之!

“阿嚏,阿……阿嚏。”

曹氏笑道:“你这才走出沛县,一路上不是腿疼,就是胳膊酸,现在还惹上风寒,你这身体也不行啊!”

刘邦右手搭在曹氏肩膀上,二人身高相差无几,用手这么一挼。

曹氏被逗的花枝乱颤,身形摇晃,像极了一种名贵瓷器。

北宋,专为宫廷烧造天青釉青瓷的窑场,名曰:“汝窑。”

“为何不一起躲去山上,等始皇一死揭竿而起?”

“有后人认可,这是真的天命加身。”

沛县城外有座亭子,亭子旁有棵大树,树旁遮是莫名的草丛遮挡,二人席地而坐。

男人是个太字,女人是个大字。

大字坐在太字上面,是什么字?

刘季手上动作不停,嘴里含糊不清的解释道:“可始皇还没死。”

“韩信,我杀了。”

“后人说是吕雉杀的,这不重要,但韩信还会再投我吗?”

“非刘不王,异姓王我也杀了,他们还会再投我吗?”

“还有楚汉之争,败在我手下的项羽,他会放过我吗?”

“项氏一族恐怕已经派出族人来搜寻我,欲除之而后快。”

“所有的路都是死,唯独找始皇有一线生机。”

“乃公认他做义父,帮他教儿子。”

曹氏左摇右晃,突然停下,笑骂一句:“始皇没比你大几岁吧?你当真是个不要脸的。”

微风吹来,曹氏体弱,随风向摇摆起来,又不解的问道:“那你还让萧何带他们往山上跑?”

“所以乃公能当皇帝!”

“?”

“不管将来如何,现在乃公自己去送命,让他们跑,这是恩情一份。”

“乃公还可以和你打个赌,萧何肯定比乃公更早到咸阳!”

曹氏身子骨哆嗦一下,问道:“啊~为何?”

“哈哈,因为他太聪明了。”刘季翻身而坐,攻守换防。

口里还不停念叨着:“乃公让你知道乃公到底行不行!”

“行不行!”

“行!不!行!”

曹氏则唱起白蛇传作为回应:“啊~啊~~啊,啊~啊~~~”

【在这个故事中,既没有哭夫,也和长城毫无关联。

但到了战国,当时流行人死之后,家属要哀哭。

于是在儒家经典《礼记·檀弓》篇记载里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

儒家经典《孟子》中引用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从而变了国俗。”】

此前嬴政问叔孙通左传可有此事,他回答记不清,可派人取一下竹简来看。

现在好了,不用看了,源头是从儒家开始的。

“陛下,臣有罪!”

儒家虽未编排成始皇之事,但皇帝有时候一直不收拾某个人、某种学说,差的刚好是一个借口。

始皇还未开口,李斯却帮叔孙通开脱起来。

“陛下,叔孙博士无罪!”

“此前在朝堂之上,叔孙博士已经与其脱离师徒关系。”

李斯侧身,笑着对叔孙通问道:“博士为何请罪呢?”

“莫非刚才断绝师徒关系之语,是斯听错了吗?”

“况且有罪也是儒家的罪,叔孙博士一己承担是何故?”

“你一人便能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曾子之后人,你也能代表?”

叔孙通握紧双拳,藏入袖中,又拱手对着高台行礼:“臣失言,臣有罪!”

随后埋着头,牙都要咬碎了。

李斯,你***,做个人吧。

始皇略带怨气说道:“无罪,退下吧。”

天幕里的说法太可气了!

编排修长城累死人的事,朕不气,因为这是事实。

朕气的是居然会有人把朕编排成一个好色之徒!

“朕没皇后,就该受欺负吗?”

“朕勤于政事,难道就应该被编排男女之事吗?”

“史官,把朕的后妃名字、家谱,都记在史书上。”

史家据直以笔,非大事不可记,昂起头颅表示拒绝。

要杀就快杀,现在杀了,等会我就可以被记在史书上了!

“造出纸,允许你们先用以抄录历代史书。”

史官昂起的头颅略微下降。

随即嘴角微扬、眉毛一挑,捏着嗓子帮始皇出起了主意:“陛下,还可以让人刻碑埋于地下,如此即便史书抄录错误或有遗失,后世考古亦能发现。”

李斯和叔孙通默契对视一眼,齐齐啐道:没骨气的玩意!说好的史家节操呢?

捏着嗓子说话,不知道还以为是宦官!

【虽然后朝抹黑前朝是标准操作,但这个谣言与西汉关系不大。

西汉的刘向在《说苑》中增加了“崩城”情节,又在《列女传》中添了“投淄水”的情节。

他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连着哭了十天,“城为之崩”。

而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

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

【到了西晋,整个故事已经是“三分史实、七分演绎。”

但仍然与秦始皇和长城没扯上关系。

唐朝时,故事最初的模样有了。

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

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

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

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

杞梁妻在《琱玉集》中记载名仲姿,在敦煌曲子词中被直呼为“孟姜女”。】

【元代,被改编成戏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

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也被铺陈得一波三折。】

【故事最终定型于明朝,但也不是为了骂秦始皇。

明朝中期,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

老百姓为了发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

主打的就是一个借古讽今。】

“天杀的李老二,朕和你没完!”

始皇对李世民是满腹怨气,谁让朕就只知道你一个唐朝皇帝,李渊不算。

天幕还曾记载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原来是这么个史!

不管谁改编的,你开国皇帝脱不了干系!

李渊:后人不认我是开国皇帝,咋前人也不认了?

大明,北京。

朱棣指着天幕,问道:“老大,看到了吧?”

“朕真是喜欢打仗吗?”

“不把胡人赶绝,后代打不过就只能修长城防守,修长城就需要劳役,民怨沸腾。”

“都指着鼻子骂你的儿孙们是始皇了!”

一阵微风吹来,大胖小声嘟囔传入朱棣耳中。

“我儿孙,不也是您儿孙……”

“劳役有民怨,打仗就没了吗?”

“钱、粮、兵,都是百姓出的。”

“你就是眼窝子浅,打仗是一时,不是一世。”朱棣还想怒骂两句,殿外传来汉王爷的呼唤声。

“爹,爆炒鹅卵石来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