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46章 香料3

第146章 香料3

书名:刷视频:震惊古人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55

【胡椒:常见的有黑胡椒和白胡椒。

带皮晒干的是黑胡椒,去皮晒干的是白胡椒,此外还有绿胡椒和红胡椒。

西方人对香料的拥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腌制肉类,他们偶然发现胡椒和肉类的奇妙搭配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为一点他们心中的香料之王胡椒,欧洲人不惜一掷千金。

哥伦布说是去找印度,说来说去不还是为了那点胡椒、还有黄金吗?

而在中国张骞出使西域后,胡椒虽然引入,但一直是奢侈品的存在。

唐朝元载,官居宰相,抄家时查没胡椒八百石,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吨。

明朝于谦曾写诗讽刺说“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骚。”

并且在明朝,因为南洋的海外贸易胡椒进口量大增,官员俸禄有时都用胡椒来折算,胡椒也开始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大唐,长安。

“……何止明朝啊,俺们也是。”

“还拿牛羊当俸禄。”

太极殿内,李世民与皇后、太子皆不在,众人也不再拘谨。

“还行吧,真发钱你不嫌难搬?”

国内俸禄大多以粮食计算,比如两千石高官,指的就是能领两千石粮食。

不过很少全部发放粮食,一般折算为金、银、铜、奢侈品等同价值的物品。

但有的朝代不一样。

大明,应天府。

“发胡椒……”群臣怀念起大明刚立国的时候。

虽然国家穷了点、俸禄低了点。

但发的好歹不是粮食就是香料,偶尔给布匹,虽然要自己去变卖成金银,再购买成粮食,但总归是钱。

不过后来,陛下直接发钱,可既不是金银,也不是铜钱,而是大明宝钞。

若是像宋朝交子一样,有储备金还好。

可陛下哪管那么多,储备金没有,但纸张管够。

钱不够就印,纸才值几个钱,但印成宝钞,一文不值的纸却能瞬间价值百贯乃至千贯。

“哼。”老朱还能不清楚一群人埋着头想啥?

老朱嘴里碎碎念:“你们就不能体谅体谅咱?”

“咱但凡有一点办法,能给你们发宝钞?”

“咱难道是因为抠门吗?”

马皇后笑道:“是。”

“你就对一家人大方。”

老朱连忙反驳道:“家人和官吏一样吗?”

“一个是亲人,一个是佣人。”

老朱自知语言不当,声音极为小声,贴近马皇后耳语道:“这能一样吗?”

老朱也不傻,能把官吏当奴仆用,但千万不能说出来,这群人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

你把他当奴隶,他会感恩戴德。

但你要说他是奴隶,他敢嚷一句: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对他们还是好点吧。”马皇后太了解身边人的秉性,让老朱认错比母猪上树还难。

知道错,他会改,但别指望他认。

于是,马皇后对朱标吩咐道:“下次发放俸禄三分之一用粮,余下用宝钞。”

“待通航西洋之后,可换成香料。”

“妹子,咱们说好了的,后宫不能干政!”老朱连忙打断道:“你就直接安排上了?”

马皇后疑惑道:“哦,这不是你刚才在耳朵边对我说的吗?”

“说此事交给标儿,父子二人,总得有个人当恶人,有个人当好人?”

夫纲不振的皇帝有两位代表,杨坚与朱元璋。

杨坚是怕,而老朱则是爱。

“是咱说的,标儿,你且去做!”老朱随即又小声对马皇后耳语道:“只此一次,再有下次……”

马皇后笑盈盈的问道:“怎么?废皇后还是发配冷宫?”

自己的婆娘,自己宠,老朱耳语道:“罚你再给咱生一百个孩子。”

“讨厌,不知羞!”

夫妻二人的耳语,朱家兄弟自然是听不见的,但看二人神色,朱家老二分析道:“娘哄爹,像哄小孩一样。”

朱棣补充道:“爹又调戏娘了。”还伸手一指:“你们看,娘的脸都红了。”

“哎呦”x2,二人屁股都被朱标踹了一脚。

“夫子难道教你们背后议论父母?”

“罚你们抄孝经!”

“十遍!”

孝经约一千八百字,十遍就是一万八千字,二人泪眼朦胧的望着大哥。

大哥,可怜可怜我们吧,手会抄断的。

朱标不为所动,并道:“明天上朝时交给我!”

“若是交不上来或者找人代笔!”

“吾棍也未尝不利!”

老二与老四对视一眼,得,抄吧。

再惹下去,说不准省略抄,直接打。

老朱打儿子,朱标会求情,会帮忙拦着。

但朱标揍弟弟,老朱负责递棍子,马皇后负责拍手叫好。

【辣椒:原产美洲,自带的辣椒素是在野外生长时防止被动物食用的。

常说辛辣,那什么是辛,什么是辣呢?

古人把葱、薤白这样的刺激性味道叫做辛。

比辛程度更刺激的,比如生姜、食茱萸、芥末这种就称之为辣。

辣椒在明朝通过东南沿海贸易进入中国,最开始只是观赏植物,直到康熙年间才在贵州等地区食用。

主要原因是穷苦人买不起高价盐,就用辣椒来代替盐增味。

到清中后期已经风靡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但直到民国重辣的菜依旧是低收入的代表,高档餐馆都不重辛辣。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湖南人,吃点辣椒都得偷偷摸摸的怕被人家笑话。

后来随着人民战争的胜利,以及改革开放后川菜的风靡,辣椒重塑了中国人的味蕾。

辣椒传入中国400余年,可真正被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也不过40年的时间。

辣椒刚传入中国时,管它叫番椒,这个很好理解,明代称外邦为番。

同时期葡萄牙人也把辣椒传到了日本,日本人管葡萄牙人叫南蛮,把辣椒叫南蛮胡椒。

而日本人又喜欢把外来的产物加个唐字,比如便利店里我们知道的唐扬鸡肉串,于是日本人管辣椒就叫唐辛子,听起来像是一个中国产物。

而随着万历朝鲜战争由日本人将辣椒传入到朝鲜,朝鲜人觉得这玩意儿辣辣的又是从倭国来的,就把辣椒叫做倭芥子。】

大唐,长安。

“唐辛子……”魏征问道:“这倭国该不会因为仰慕大唐,所以才在食物面前加唐吧?”

“还真有可能。”程咬金一板一眼的分析道:“往前只有汉可与大唐媲美,可那时倭岛邦国林立,还是未开化的野人。”

“后面宋不必提,俺们自己后人都看不上。”

“清就算了,只剩元明。”

“但那时有倭寇作乱,怎么看也不像仰慕,反而像胡人,时时刻刻想入主中原取而代之。”

“唯有我大唐,既强盛,恰好倭岛又落后,仰慕反倒是理所应当。”

殿外,李渊示意众人不许行礼,偷偷立在窗边,本想听听这些人会不会对自己有些大逆不道之言,毕竟都是一群反贼!

可听得程咬金之言,也不由得心花怒放。

这是朕建立的大唐,万邦来朝,被后人夸为盛唐的大唐,被蛮夷仰慕的大唐。

魏征问了句废话:“哦,那大唐为何而兴盛?”

程咬金不假思索的答道:“当然是因为有陛下。”

“若无陛下,何来今日之大唐?”

“若无陛下之雄才大略、虚心纳谏、爱民如子、任人唯贤,何来以后之强盛之大唐?”

程咬金说的是真心话。

俺老程这辈子没服过几个人,陛下是一个,并且高列榜首,随即想起后人说陛下是开国之君的言语。

程咬金笑着说道:“难道是靠太……”

“咳咳咳!”殿外,李承乾连忙咳嗽两声,拉着黑脸的李渊入殿。

“臣等拜见上皇!”

李渊瞪向程咬金,没好气的说道:“大喜之日,免礼,你们接着聊你们。”

程咬金恶狠狠的瞪向魏征,你个死老头,又坑我!

魏征双手一摊,我也很无辜啊。

我是真没看见太上皇立在窗外!

真真的,你不信,我可以指洛水为誓。

而且谁知道你居然敢编排太上皇?

“知节,”李渊亲切的称呼起程咬金的字来,说道:“朕最近偶感风寒,太医给朕开了药,但这药引极为难寻。”

“裴寂四方打探,方而得知,此药引,大唐只有知节家才有,不知爱卿可否割爱?”

殿外,裴寂欲哭无泪,太上皇太记仇了!程咬金是真敢把我堵在家里揍的。

殿内,程咬金已经想好了史书会如何记载自己的死因……

完了,太上皇要学商纣王,要我的七窍玲珑心!

李渊见程咬金苦着脸,揾怒道:“爱卿可是不愿?”

你背后编排朕!朕给你点小小的处罚!你居然还不主动一点?

“臣愿意。”程咬金双手撕开衣襟,闭上双眼。

死就死吧,陛下会照顾我那不成器的儿子的。

李渊看不懂程咬金的行为艺术,不过想想也合乎情理,听高明说他刚才已经亏了四头牛,朕再要两头,这可就六头了。

气急攻心,也不是不能理解。

“行吧,后天把两头牛给朕送来。”

“记住,要上吊自杀的牛。”

程咬金:“啊???”

就这个啊?吓死俺老程了!

“嘿嘿,明日就能送到,臣送上皇四头。”程咬金连忙收紧衣襟,拱手行礼解释道:“俺家的牛最近为情所困,动不动就上吊自杀。”

“哼,知节家的牛可真是通人性啊!”李世民走进殿内,没好气的说道。

别人不了解,朕还能不了解?

你露出胸膛干嘛?

不就是以为阿耶要杀你!

没出息的玩意儿!

李世民不气程咬金杀牛,也不气他编排太上皇。

只是气他居然“英勇就义”!

朕在你心中,难道连臣子的命都保不下来?

大唐是朕的大唐,太上皇想杀谁,也得看朕同不同意!

“阿耶,你怎能坐在这里?”李世民连忙搀扶起李渊,让他上坐。

李渊不起,拉着李承乾坐在臣子的位置就不挪窝。

“那是皇帝的位置,我是太上皇,我不做。”李渊连朕都不用,开口闭口就是我。

这话说的李世民没法接,现定礼制决定太上皇与皇帝同在之时如何坐?

还是和李渊掰扯太上皇和皇帝谁打?

两个都没法讨论,也没法提。

“陛下,不如改成家宴?”魏征提议道,改成家宴就没这么复杂,父亲坐上位理所应当。

“有理,百善孝为先,阿耶请上座。”

有台阶,李渊顺着就下。

发发恼骚行,真不给二郎面子,这可就没必要。

“那臣等告退。”

既然是家宴,臣子们也识趣,况且太上皇今天一看气就不小,到时候和陛下吵起来,受罪的还是自己。

也不用担心太上皇想复位,且不论百官同不同意,陛下能打太上皇十个。

“不行!”x2。

李渊:“君臣一体。”

李世民:“对,诸位与我情同手足,如兄弟一般,自然是家人。”

李渊:“对对对,朕与诸位情同父子!”

“对吧,裴寂?”

……,混账叔德,居然占我便宜!

早知道当年,干脆跟着秦王一起从玄武门进来!

裴寂无论心中如何咒骂,脸上终究还是挤出了个笑容:“对!”

【姜:姓氏的姜和香料中的植物姜原本不是一个字,汉字简化,把原本吃的姜字统一成姓氏的姜了。

姜子牙号称百家宗师、百家之宗,当然也有说是百家之祖的,不过一般认为周公才是百家之祖。

姜在植物界也有着百菜之祖的称号。

先秦时正餐吃肉一定少不了姜。

孔子就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

不能没有姜,但也不能吃多。

“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的就是广西的肉桂和四川的生姜,这都是世间珍品。

《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得到松江鲈鱼后,感叹道“松江鲈鱼都有了,怎么能没有蜀中的生姜呢?”】

东汉末年,公安。

“嘿嘿,那也要他打的进来。”关二爷还是疼爱弟弟的,只是轻轻的给了张三爷两个爆栗。

关二爷给张飞解释道:“不用打进来,我们可以卖给他。”

张三爷惊呼:“二哥果然与曹贼是真爱!”

爱之深,打之切,如先生惩罚学生一样,关羽让张飞伸出右手摊开,又用木棍当做戒尺重重打了上去。

“让你读书,你不读。”

“管子之言都不知道!”

“就如蜀锦一般,”刘备笑着解释起来,又对诸葛亮行礼说道:“备遇先生,如太祖高皇帝遇酂侯与留侯。”

蜀锦对季汉众人而言,用处不大。

虽然是奢侈品,但季汉此时的目标是匡扶大汉、一统天下。

在没有成功之前,众人吃些苦头、节衣缩食是发自内心的,况且刘备带头勤俭,众人总不能比主公还奢侈吧?

但此物对吴地以及曹操治下的贵族们可是不可或缺之物,谁当皇帝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

明明是资敌之举,但曹魏屡禁不止,到后来,曹魏皇帝自己也爱上了,连魏国赏赐给辽东胡人用的都是蜀锦。

张三爷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就是用奢侈品去换钱呗。”

“唉……”,刘备叹了口气,三弟能想到这个份上,已经属于是进步了,还是别骂他了。

【唐代李商隐还有诗特地提到蜀中生姜。

“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之前提到了张翰的莼鲈之思,由此可见只要专心做个吃货,能在历史上留名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都提到吃货了,哪能没有苏东坡呢?

苏东坡连喝茶的时候都得放生姜,还是他引以为豪的养生秘方。】

北宋,承天寺。

既然决定为了新大宋而奋斗,二人决定今夜一过,便轻装简行,先去找王安石。

今晚或许是余生里最宁静的一个夜晚,二人决定饮酒观天幕,彻夜不眠。

“这就是你一直偷藏着的长寿秘方?”张怀民觉得有些好笑。

苏轼的长寿秘方,任凭自己如何诓骗,他一字不提,还说:要想知道,得安排份他未曾尝过的美食。

嘚瑟啊,接着的嘚瑟啊。

从后人的言语中“连”,一字便可而知,此事不靠谱。

“饮酒,饮酒。”

苏轼无语了,自己还想靠这个秘方与别人交换,品尝些不外传美食,这下是不行了。

【除了常见的生姜,还有两种姜,我们经常也能看到:姜黄和高良姜。

姜黄也叫黄姜,在南亚、中东广泛食用。

印度咖喱之所以黄的,其实就是因为有姜黄。

我国西北也有用姜黄来给面食等上色调味的。

而高良姜也叫蛮姜、良姜。

“蛮姜豆蔻相思味,露似真珠月似弓。”

蛮姜就是高良姜,一般在中药上用的比较多,十三香里也有它。

高良姜的果实,也是香料,叫红豆蔻。】

弹幕区:

〖冬吃萝卜夏吃姜。〗

〖男人不可百日无姜。〗

〖姜茶发汗,生姜除寒湿。〗

〖我们湖南人喝茶也放姜。〗

〖湖南还有生姜豆子茶、芝麻豆子茶 、擂茶里面都放姜。〗

〖老虎姜听说过没有?〗

〖老虎姜是黄精,也是中药材。〗

〖苏东坡在那年头活60多岁,那可不得自豪?〗

〖苏轼不是四川的,祖籍是我们河北的!我们是三苏故里?〗

〖苏轼从生下来开始二十岁才首次出川,还不是四川土生土长的?〗

〖就是,连史书和教科书,都写的四川眉山,真就为了旅游资源,脸也不要了?〗

〖苏轼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都是四川眉山人。〗

〖河北所谓的三苏故里,指的是苏轼的先祖,唐朝时期的宰相苏味道。〗

〖对,况且武则天时期,苏味道就被贬眉山,从此就在四川落户。〗

〖还三苏故里,不如改成王莽故里,他还真是河北人,还当过皇帝!〗

“啧啧啧。”酒店内,十七触灭烟头:“这都能吵起来?”

嘴上嘲讽着,手上却没停,暗搓搓的也发了条弹幕:“苏轼是四川的,汉中、重庆、遵义都是四川的!”

十七再次按下暂停键,手机放在一边,在包里翻找起充电器来。

而输入法也没收回,二十六键就这么明晃晃的挂在天幕上。

大秦,咸阳。

“李斯,可曾看清刚才那些番邦文字闪动?”

李斯感叹道:“看清了,当真是简单。”

拼音并非现代独创,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大约分为五种。

读若法:被注字的读音同某字或像某字。

叶(xié)音法:为了诗歌押韵而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是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来注音的两个汉字,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

譬况法:通过对被注字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进行描写来注音。

直音法: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

还有第六种,纽四声法:出现在四声被发现之后,也就是南北朝的齐梁之后,纽四声法是直音法的补充和发展,当无法找到好认的同音字来注音时,就找一个只要声、韵相同的字,再指出其声调就行了。

而大秦,不巧,用得还是最原始的,晦涩难懂。

大秦,实用主义,管它什么番邦蛮夷,只要管用,都可以用。

“只是这后世口音……”李斯有些为难的说道,终究不比明清,相隔两千年,读音差别太大了,用现在的还是后世的?

“臣觉得,应该用后世的。”叔孙通建议道,统一文字原本很难,统一口音原本也很难。

但天幕人人都能看见,并且让人能听懂,岂有舍简单而用复杂之法。

“用后世的!”始皇一锤定音:“接着看,看天幕会不会播放后世如何教幼儿识字。”

如果不放也没事,靠着如今对后世的文字的释读,创造一套东西不行,知道结果、有了工具还不能倒推吗?

比如h a n,后人读作汉,呵 俺=汉。

历朝历代都有类似想法,华夏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没有人会真的守着祖宗之法一成不变。

真的叫嚷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傻,这种人很少。

而另一种人是坏,因为没有考虑到他的利益或者损伤了他的利益,于是搬出祖宗之法。

清朝虽然是个例外,防汉大于防外,乾隆也老了,对普及教育完全没兴趣,但刘墉一句话还是打动了他。

“我们不教,难道反贼也不教吗?”

“他们得一分民心,我们便失一分。”

乾隆在宫人伺候下站起身来:“退往关外。”

对老年乾隆而言,自己还能活几年?

大清只要没亡在自己手里,那自己就是十全老人。

刘墉悲愤道:“可关外真能退回去吗?”

不提以后,若是反清复明成事,他们会任由我们在关外生活吗?

乾隆默然良久,叹了口气说道:“允许汉八旗……被朕除旗之人,允许交钱复旗。”

“你与纪晓岚牵头,按后世注音法,理个模板出来。”

“允许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及其家眷亲属学习。”

“皇上……”刘墉还想再劝,可乾隆冷哼一声,只得作罢。

注音法,不难,从明后中期就有人尝试用简单的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如今根据天幕倒推,一个月之内就能做好。

可到了如今,复旗要钱,还只教八旗子弟。

刘墉望向墙壁,似乎能透墙而视,看到崇祯帝自缢的煤山。

大清真的还能长久吗?

是皇上还是太子会在煤山自缢?

到那时,会有王承恩恭送上路吗?

刘墉不知道,晃晃脑袋不去深想,说道:“那臣与纪晓岚,先行告退。”

纪晓岚虽然不知道刘墉为何言语中要带上自己,但能走是好事。

谁愿意伺候一个喜怒无常的糟老头子?

今日的美肉未曾食,今日的美女未曾御,当真是心痒难耐。

“臣与刘墉,先去做准备工作。”

『历史偏差值,百分之十五。』

手机上的文字一闪而过,十七正忙着和酒店插头较劲。

“谁设计的插头,插不好插,取不好取!”

十七用力一怼,充电器终于插上了,拿起手机,收起输入法,轻触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