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56章 仁政为什么总是输?

第156章 仁政为什么总是输?

书名:刷视频:震惊古人 作者:水光山色与人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4:51:55

【#仁政为什么总是输#】

【《晏子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对晏子寄予厚望,任命他为东阿的地方长官,希望他能治理一方、泽及百姓。

接到任命的晏子踌躇满志地上任,迅速推出一系列仁政。

一:杜绝后门交易。

二:奖励勤俭孝悌。

三:严惩偷盗奸恶。

为百姓谋求公平与公正,让池塘中的鱼流入百姓餐桌,减轻赋税,不出三年百姓生活迅速好转。】

北宋,淳化四年。

永康郡,青城县外的村落里,有一老者感叹道:“这是个好官。”

“是哪朝哪代的啊?若是俺们的地方官也像这样就好了。”

有记性好的小伙解释道:“这齐好像是春秋战国的吧,天幕说秦始皇一统六国,好像就有个秦国。”

百姓的价值观总是很朴素,一个人做得好,百姓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若是生在齐国晏子治下,那该有多好……”

小伙掰着指头算起来,算到最后手脚并用,无奈说了句:“那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您祖宗的祖宗的祖宗时候的事,别想了。”

老者反问道:“为何很久之前的官员能做到的事,现在的官员不行?”

小伙一脸苦涩,我也不知道。

为什么官爷们明明不缺白米、肥肉,却还要抢走自己手里难以下咽的麦饭?

自先秦时,蜀中便是战乱避祸之所在。

大唐内乱,天子九迁,便有两次是逃到蜀中。

在带来大量人口、典藏书籍、中原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为落后的生产关系。

尤其此地天然适合割据,天高皇帝远,土地兼并之势比中原有过之而无不及。

川峡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为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

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

旁户便是佃户,但却是蜀中加强版佃户。

世代为奴隶,生子女亦为奴隶。

唐末乱世,孟氏割据蜀地,宋灭孟蜀后,大肆劫掠。

并将后蜀府库里存放的金、银、珠宝、铜币之类的“重货”和绢帛布匹等“轻货”运往汴梁,号称“日进纲”。

在此期间大肆征调民夫,水陆共进,整整运了十多年。

百姓“协稼不足以给”,只得靠兼营纺织、采茶等副业维持生活。

但宋又设“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禁止农民和小商贩自由买卖,而豪强大地主则趁机“释贱贩贵”。

后宋朝又把茶叶划入专卖,对茶农低价收茶,高价卖米。

小伙不知道这么多历史,也不懂得许多大道理。

他只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明明种的是地主老爷家的地,为何自己交了租子,还有地税?

一石收成,八斗要给老爷,一斗要交税。

多数人即便只能屈辱的活着,也不会想去铤而走险。

但……

小伙眼神有些躲闪,却又双拳紧握,对着老者大声说道:“叔公,俺想去投王爷。”

王爷:王小波,小茶商。

新年刚过不久,就率百余人起事,听说如今已经攻进青城和彭山了,还把钱财都分给贫苦百姓。

“怎么,你以为我会拦着你?”

老者将满是缺口的锄头扛在肩上,说道:“我与你同去。”

“叔公,你……”

老者笑道:“你个年轻人都不怕死,我个黄土埋到脖子的,还会怕吗?”

“左右不是个死,拉两个地主垫背也好啊。”

【然而当齐景公召他回朝之后,迎接他的并非褒奖,而是严厉的指责。

齐景公怒斥道:“我还以为你能治理东阿,现在却把那里搞得一团糟,寡人要狠狠治你的罪。”

晏子并未为自己辩解,而是从容回应:“臣治理不善,愿改弦更张,再治理东阿三年,如果三年后仍无起色,臣愿以死谢罪。”】

【景公勉强同意,晏子再次上路,开始了新一轮的治理尝试,回到东阿后晏子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一:放开后门。

二:容忍贿赂。

三:对权贵和豪强百般讨好。

四:减少对恶行的打击,任凭懒惰之人安逸无忧。

池塘中的鱼不再流向百姓,而是入了权贵之家。

赋税加重,搜刮的财富被用来孝敬景公左右的近臣。

结果第二年晏子赴朝向景公汇报,景公就一反常态,满脸笑容的迎上前说道:“做得好,你治理东阿果然有成绩。”

晏子听后却不卑不亢地说道:“大王有所不知,从前我治理东阿时,后门紧闭,权贵无法干涉,百姓得以温饱,但那时您却训斥于我。”

“如今我大开后门,尽力讨好您的左右,百姓苦不堪言,您却对我称赞有加。”

“可见臣的治理方法不合您的心意,臣愚昧无能愿辞官归乡,让位于贤。”

晏子连连叩首请求辞职齐,景公听后陷入沉思,最终起身亲自将晏子扶起安慰道:“东阿是你的东阿,寡人不再干涉,请你尽力而为。”】

【晏子并非未曾洞悉其中的玄机,他向齐景公讲起了仁政为何失败,苛政为何得宠的真实体会。

他说:“过去我堵住小路,关紧后门,贿赂无从进入,邪恶之人不满。”

“我奖励孝悌勤俭,惩罚偷盗坏人,懒惰之人不满。”

“我断案时不偏袒豪强,豪强不满。”

“您的近臣求我办事,合法的我会办,不合法的我拒绝他们,他们也不满。”

“邪民、懒民、豪强、权贵,您的近臣都不满。”

“邪民、懒民、豪强,三邪在外边说我的坏话。”

“您的左右和权贵,二谗在里边进我的谗言,三年内坏话就灌满了您的耳朵。”

晏子继续说道:“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不堵小路,不关后门,邪民欢喜。”

“不讲孝悌,不罚恶行,懒民欣慰。”

“断案偏向豪强,豪强称赞。”

“您的左右求事,我一概应允,他们感激涕零。”

“于是三邪在外替我美言,二谗在内为我请命,好话灌满了您的耳朵。”】

大唐,长安。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李世民望向埋头的魏征,随后看着李承乾说道:“这便是魏征每每讥讽朕,朕却为他加官进爵的原因啊。”

“高明,魏征教你的这段时间,如何?”

李承乾瘪着嘴,喃喃道:“不如何。”

鸡毛蒜皮的小事,他能扯出天大的道理。

还不能辩驳,一反驳他就开始从三皇五帝讲起,末了还补一句:陛下如何如何……。

李承乾望着魏征,小声的对李世民解释道:“在您这儿,他是个为国直言的忠臣。”

“可在我这儿,他就是以言邀名的奸臣。”

“他每每激怒我,或许都在等我暴怒之下打他一顿,这样他就可以在史书上留下比干一样的名声。”

李世民有些不悦:“高明!”

李渊一拍桌案:“你吼什么!”

“小孩子,学些圣贤道理,再读读史书就够了!”

“难道你小时候我有安排人天天骂你,美其名曰鞭策你吗?”

“还不是吃饱了就玩,爱学就学,不学就算了。”

“你不也成才了?”

“还什么天可汗、千古一帝、大唐开国君主!”

“呸。”

李渊啐了一口,接着骂道:“你小时候有一个魏征这样的师傅,你受得了?”

……

李世民被骂的没脾气了,轻声解释道:“我这不是正说明把高明当接班人对待吗?”

“把朕的心腹大臣,都安排给他做师傅。”

李渊人称太原小郎君,父母早亡,幼时颇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喜爱。

溜鸡斗狗打群架,偷看小寡妇洗澡,是样样都做过。

市井里混久了,也沾染了些风气。

“屁。”

“都是狗屁。”

“一个人成不成才,是看师傅够不够牛、够不够多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商纣王、秦二世、刘阿斗、杨广就应该是万古无一的圣君!”

“可现实呢?”

“身为皇帝,你或许比朕强!”

“但身为父亲,你不如朕!”

“比朕做的还差!”

都闹出玄武门之变……我还能比你也差?

可想想天幕所透露的未来,李世民一时无言。

魏征现任尚书左丞,只是偶尔给太子讲课,历史上要等到贞观七年才有一个正式的荣誉性质的名分,太子太师。

“校印古籍之事,繁多且杂,为太子讲课之事,还请陛下另择贤明。”

魏征是直,但不是傻,上首太子之言、太上皇之言,虽然几乎是在指着鼻子骂自己。

但没办法,谁让未来陛下逼反太子了呢?

我们这些教授太子学识的人,不至于类比江充,但难道一点过错都没有吗?

辞了好,掺和进储君之事的人,又有几人有好下场?

况且,现在太上皇、陛下、太子……

还是安心校印古籍,为国出谋划策吧。

骂不了太子,但我还可以骂皇帝。

“不行,玉不琢,不成器。”

李世民连忙拦道,可以不让魏征教高明,但不能是现在这个理由。

李渊补充道:“对,你们陛下说的有道理。”

李承乾:?

魏征:?

“不过嘛,以后你教太子的时候,就到朕的宫殿来,朕为你们查漏补缺。”

李渊瞥了李世民一眼,自嘲道:“朕这皇帝虽然当的不怎么样,还被人抢了开国君主的位置。”

“但朕也是从隋末乱世闯过来的,年龄也够老了,阅历应当是够的。”

“想必为你查漏补缺,应该够格吧?”

“玄成,你觉得呢?”

你这是自嘲吗?

你这不就是变着法骂我!

李世民想说些什么,却又止住话头,望向魏征。

你骂他啊,把骂朕的那副气势拿出来,骂的他羞愧难当,捂脸逃走!

魏征虽然觉得不怎么样,但终究选择从心:“臣觉得上皇言之有理。”

程咬金看着一脸苦涩的魏征,心里暗爽。

该!你活该!

现在能体会俺老程的丧牛之痛了吧?

想想这副画面,你说着你的大道理,太上皇安排一群宫娥翩翩起舞,左手拉着裴寂,右手拉着太子,嘴角沾着酒水,时不时还点评舞女的身材。

你想骂又不敢骂,眼睛不能去看美色,嘴上还要滔滔不绝的讲着大道理。

啧啧啧,俺改天可得多去看看太上皇,魏征吃瘪的场面,可不多见。

【在初期,晏子的仁政得罪了权贵和齐景公。

在后期,晏子的苛政又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最终,晏子只好自嘲道:“我这人傻,治理不了东阿。”

“过去招致指责的行为才是真正应该奖赏的。”

“而现在赢得奖赏的行为才是应该惩罚的。”】

【晏子的失败并非能力不足,反映出的恰恰是历史的结构性问题。

历朝历代的许多改革,从唐的租庸调到宋的青苗法,再到明的一条鞭法都是毋庸置疑的,仁政改革者也是真心为民着想的,然而都逃不脱失败的宿命。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复杂,治理如同一张细密的网,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虾米代表百姓,他们辛苦劳作,提供社会的基本生产。

小鱼象征地方官员,他们依赖百姓赋税而生存。

大鱼指代权贵阶层,这些人通过索取地方官员的供奉来满足自己的**。

在这个食物链里权力是层层向上的,攫取是层层向下的。

因此任何政策能推行的前提就是既得利益者所占有的权利和财富只能增不能减。

任何试图做减法的措施非但不能落实,反而增加了旧有机制的运行成本。

而新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百姓的身上。】

【而生态系统的平衡正在于:各环节的消耗不过度,百姓能维持基本的生产和生计,当这一平衡被打破时,系统就会趋向崩解。

对于晏子来说,他的仁政虽好,却得罪了三邪和二谗。

他的苛政虽坏,却可以满足既得利益者的胃口。

因此,晏子治理东阿时,始终面临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与信息不对称的困局。

内部压力来自统治阶层的权贵集团,他们利用影响力左右政策方向,使地方治理者不得不妥协。

外部压力来自普通百姓支持的无力,虽然民众希望仁政,但他们缺乏组织和力量,无法给仁政提供足够的权力基础。

在信息高度封闭的情况下,决定信息传递结果的往往是信息管道,而不是事实本身。

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困局,晏子曾坦言:“百姓拥护我的政策却无法传达,权贵不满,却能直接进谗言。”

在这样的结构下,晏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妥协退让,是每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在权力结构中的必然宿命。

他用自己的经历与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世界的真相,仁政为什么总是输?

因为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封闭系统里,仁政的成本往往高得无法承受,而苛政的收益却立竿见影。】

评论区:

〖不解决生产力,只改变社会关系是没用的。〗

〖因为人性本恶,教育可以向善,而古代是不可能教育普及的。〗

〖好的制度激发人性美好的一面,恶的制度激发人性丑恶的一面。〗

〖以道治国,诸侯王无才无德。〗

〖凡是仁政,手里面就必须紧握两样东西,一为刀,二为盾。〗

〖仁政违背了人性,虽顺天道,而逆人道。〗

〖人的**是无穷的,今天是仁政,明天就不一定是,还可以成为苛政。〗

〖一条鞭法也算仁政?〗

〖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五十年,怎么不算?〗

〖你可少看些短视频吧,这也算仁政?〗

〖其实对比来看,勉强算吧,虽然他主观并不是为了百姓,但客观上压制士绅,缓解了大明的矛盾。〗

〖不过楼上说的对,确实少看些短视频,一条鞭法是由桂萼在嘉靖九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的。〗

〖你这属于偷换概念,提出很有建设性,但实践者更伟大。〗

〖你才偷换概念,不提出,何来实施?〗

〖张居正应该生在洪武朝,或许能实现抱负。〗

〖不可能,按老朱的秉性,政策有用留下,人直接杀了。〗

〖哈哈,你怎么不把清朝的士绅一体纳粮政策也送给老朱?〗

〖准备来说,这个政策叫: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我也好奇,老朱有没有可能办到这个政策?〗

〖雍正都能办到,没道理老朱一个开国皇帝办不到。〗

〖你以为这事简单吗?清朝入关杀了上百年,才把士绅驯服,还只是明面上驯服了,老朱行吗?〗

〖可能行吧,老朱杀人不眨眼。〗

〖那他眼睛干不干?〗

大明,应天府。

士绅一体纳粮,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朝堂官员们面露苦色,尤以文官脸色最为难看。

虽然大家私底下都讥讽老朱抠门,对文人不好。

但实际上,老朱对士绅、学子是很优待的,虽然比不上两宋,但也很好了。

朱元璋的追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老婆孩子热炕头,老婆、孩子身体健康,百年之后,太子顺利接班,然后朱家人丁兴旺、大明万世永昌。

老朱是敢想敢干,想收拾一个人,在他犯小错的时候,老朱当看不见。

然后等他犯大错,牵连的人数足够多时,老朱才会动手,将一干党羽,尽数诛灭。

群臣望向龙椅,无声的反对着。

老朱笑道:“放心,咱不是朝令夕改之人。”

“咱可以给你们保证,至少三代……五代吧,这个政策肯定不用。”

老朱有些示弱的言语非但没有让众臣面露喜色,反而更加苦闷。

脸上的愁容如死了亲娘一般。

众所周知:当老朱和颜悦色,还示弱的时候,证明他未来的报复会很猛烈。

再众所周知:老朱的保证,如同他发的丹书铁券一般,一字不可信。

早死早投胎,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直接来一刀。

宋濂行大礼,稽首而拜,请求道:“臣请实行士绅一体纳粮。”

朱元璋示意朱标去将自己老师扶起,劝解道:“天子,岂能朝令夕改?”

“朕才保证五代不行,你又劝朕实行,是想让朕当昏君吗?”

宋濂不起,群臣也跪了下来:“请陛下实行士绅一体纳粮。”

朱元璋不允:“一诺千金,何况天子之言!”

群臣七嘴八舌的解释道:“罪不在天子,是臣等之罪!”

“对,臣等是自愿的。”

“臣等早就有此想法。”

朱元璋还是不允,群臣知道……这件事算是没完了。

陛下防着我们,怕现在就推行,敲定政策、实行政策还是我们,怕我们从中使坏。

可我们真没有这个想法啊!

一点点的小小从中作梗,在大臣们看来绝对算不上使坏。

大秦,咸阳。

嬴政望着扶苏手写的士绅一体纳粮,叹了口气:“这卷……封存吧。”

如今的大秦用不上,三五代之后兴许能用上,如果大秦能有三五代的话。

即便是十个商君复生,也没办法实行下去。

真去实行的话,大秦只会亡的更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