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195章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很先进吗?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先进吗?#】

【所谓秘密立储是指:皇帝写出储君之名,密封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闸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

大明,应天府。

“秘密立储?”

朱元璋嗤笑一声,果真是蛮夷也。

随后向赶来的朱标问道:“标儿,可知此事出自何处?”

“唐书,波斯国。”

朱元璋闻言大笑,打量着灰尘扑扑的朱标一番,随即又瞪了躲在背后的朱棣。

“你看看你带你大哥都做了些啥!”

“我还不是为了改进火器……”朱棣缩着头,小声解释道。

见朱元璋面色变黑,朱棣连忙缩回头去,躲在朱标身后。

“哼,滚出来!”

“咱问你,这秘密立储出自哪里?”

朱棣讪笑道:“唐书,波斯国。”

爹还是爱我的嘛,大哥都说了答案,我还能答错?

“具体呢?”

“不要求你说出是哪卷,可大概故事你总得给我讲一下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一天天的没个正形!

要改进火器,将方法告诉匠人,让他们实验即可。

亲王带着太子,往火药库里去。

若是遇上意外,连尸骨都找不到。

“不知道?”

朱元璋对身旁太监吩咐道:“去把唐书给咱找来。”

“咱让你慢慢翻,什么时候找到了出处,什么时候再起来!”

起来?我现在不是站着的吗?

朱棣抬头打量,正巧迎上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眼神。

果断选择从心,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但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真的很先进吗?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呼。”

朱棣闻言,长出一口气。

感谢天幕指出卷数,否则翻到明日都找不到。

但朱元璋可没如此轻易就让朱棣过关。

“唐书,不用取了。”

老朱站起身来,从置物台取下笔墨纸砚,放在朱棣跟前。

“抄。”

老朱手放朱棣下颚,轻轻抬起,一指天幕。

“你趁着天幕还没转动,最好把这段话背下来。”

“要求不高,抄个十遍。”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波斯国王登基后,就会秘密挑选一个他觉得不错的儿子,将其名字写在纸上封存起来。

国王死后大臣和皇子们共同打开封条去看,写的是谁,那谁就是继承者。

是不是感觉一模一样?

曾经我也一直觉得秘密立储制度特别牛,类似养蛊嘛,就看谁能力强。

老皇帝临终前揭晓答案,童叟无欺。

包括在各类百科介绍中也是这样写的。

大概为雍正帝继位后,吸取了历代因为预立太子,发生了皇子、后妃之间因争储而产生的明争暗斗、骨肉相残的教训。

以及他自己争夺皇位时,九龙夺嫡的亲身经历,才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作为嫡长子继承者的替代品。

但稍微对历史了解那么一点点以后,就会发现一丝丝不对劲。

雍正当年跟兄弟们的九子夺嫡,不也正是因为康熙废了胤礽之后,将太子之位空置,直到死后才公布结果吗?

这不也符合秘密立储的构成要件吗?

但结果还不是造成皇子们十几年来互相斗到不死不休,恩断义绝吗?

为了避免皇子夺嫡,防止大臣们站队拉帮结派,从而实施秘密立储,这和笑话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这个制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保护雍正自己,即在位期间皇帝的利益。

首先它可以防止太子在被授予储君之位后太飘。

太子当久了,自然会有一些不该有的心思。

比如看着龙椅上的老皇帝,心里就会想,嘿,这老爷子,怎么身体还那么硬朗?

怎么还不龙驭殡天?

从而也就防止了历史上如李承乾以及清朝胤礽这样的情况再次上演。

毕竟雍正自己是经历过这一切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弘历,成为又一个曾经的二哥。

其次:秘密立储制度可以说是将立储权百分百的收归了皇帝自身所有,防止大臣们瞎哔哔。

毕竟一旦立了太子,总会有人反对,无非是有时候反应大,有时候反应小点。

像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属于反应特别大的。

还不如不立太子,大臣们也没什么好说的,图个清静。

等真的打开遗诏的时候,老皇帝都已经驾崩了,你们爱咋说咋说。

至于其他的,该斗的还得斗,该争的还得争,浅薄如我是真想不出秘密立储制度到底还有什么别的好处了?

但既然旧唐书里面就已经有秘密立储的原版,为什么之后那么多的朝代就没有人借鉴一下,或者说借鉴一部分?

盖因在封建王朝,秘密立储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倒反天罡、形同异端的存在。

自古以来都讲君权天授,在这个大前提下一个人之所以能当皇帝,那是老天爷定的。

长久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不仅仅因为它是儒家的理念。

更因为只有你出生够早,这件事是不可控的,是老天爷决定的。

至于其他嫡出的弟弟们或者嫔妃生出来的庶子,那就只能怪他们命不好。

要么投胎的时候没赶得早,要么就是投胎的时候进错了肚子。

但秘密立储一旦出来以后,新一任帝王的君权就不是天授,而是爹授了。

毕竟继任的唯一条件就是你爹觉得你行,你爹爱你。

老皇帝就代替了之前老天爷的地位,这不就是倒反天罡吗?

所以历朝历代,虽然也会客观上存在前任天子选择或者更换继任者的行为,然而却不会在制度上改变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即使要废除原东宫太子,也是要想出一大堆理由的。

诸如:无才无德,讲究点的还要和一些自然灾害、天象、星象之类的结合起来,表示不是我想换,是老天爷的意思。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接受秘密立储制度,有两个原因。

一:清朝皇权高度集中。

二:女真属于渔猎文明体系。

古代中国人根据生活习惯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群体。

汉人自不必说,属于农耕种地的。

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等都属于游牧。

而女真则是属于渔猎。

在这三类之中,相比只需要播种施肥的农耕以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渔猎,因为每天要面对山上树林里以及水中的各种猛兽,其危险程度是最高、最辛苦的。

所以,渔猎群体就更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带头人来领导,协调大家一起进行捕猎等相关活动。

然而雍正费尽心思弄出来秘密立储制度之后,基本上属于一次都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用到过。

雍正传位乾隆的时候,乾隆虽然不是老大,但当他继位时,前面那几个哥哥都已经死了,乾隆实际上就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

而嘉庆是接受乾隆的禅让,当时乾隆还没死,做太上皇的时候,就已经把皇位给了嘉庆。

也不需要打开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盒子,所以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没用上。

接着,嘉庆是意外暴毙,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死的那么突然,遗诏根本没写,是太后最终主持大局,让道光继位。

而道光传给咸丰时,基本和乾隆的情况一样,哥哥都没了,他就是客观意义上的长子。

咸丰传给同治,同治不但是长子还是独子,根本没得选。

至于最后的光绪和溥仪,这都是慈禧订的。

在慈禧看来,正大光明匾是个什么玩意?

秘密立储基本等同于秘密了个寂寞。】

评论区:

〖最先进方式:玄武门继承制,靖难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绝对最稳定的,因为好的继承人会让自己变成嫡长子。〗

〖第二长子李某,第四长子朱某,点了一个赞。〗

〖理论上讲,朱某在嫡长子方面比李某好一些。〗

〖朱某的哥哥们是自己病死的,李某的哥哥……〗

〖理论上讲,在洪武三十一年朱棣已经算嫡长子了。〗

〖所以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传位给了朱棣。〗

〖这事就是被电视剧带歪了,实际上整个清朝秘密立储只有一次,就是道光立储时候,大家拿诏书前不知道是谁。〗

〖对,其他时候虽然没公开,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谁,雍正不用想都是立的宝亲王弘历,乾隆也不用想,除了嘉庆,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道光之时,其实也能猜到,真以为立太子,只需要皇帝同意就行,不得考虑各派利益吗?〗

〖主要是防止父子之争,康麻子也是不想被架空,才让儿子斗,自己当裁判。〗

大明,应天府。

小朱四边默写,边偷偷打量天幕的评论。

瞥见靖难继承法,连忙低下头颅。

心里慌乱不已,连背诵的文字都忘了个一干二净。

笔悬在空中,迟迟下不了笔,空有两滴墨水污了白卷。

“咱在你心中,除了会揍你,就没其他好印象吗?”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看朱棣一动不动,满头冒汗,活脱脱像个被吓坏的小姑娘,骂道:

“治军也好,治国也罢,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性。”

“还什么永乐大帝,呸。”

老朱轻啐一声,马皇后见状打起了圆场:“老四,过来。”

“娘给你写一遍,你背下来,再慢慢默写。”

“慈母多败儿,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老朱没好气的骂道:“你知道永乐谁用过吗?”

朱棣茫然,我只是燕王而已,怎么又扯上永乐之事?

闻言,马皇后捂嘴偷笑,朱元璋连忙瞪她一眼。

儿子当前,给我留点面子。

“不知道,就去多看史书,看看什么人用过!”

“查到了,告诉咱!”

老朱哪知道永乐年号什么人用过?

还是马皇后看后人提起宋江,又想起方腊。

仔细一想,永乐二字总感觉有些眼熟。

派人拿来史书一看,果不其然,方腊用过。

这时,兄弟二人还在工部研究火器。

马皇后便问老朱:“永乐这个年号如何?”

老朱那时,正手拿烧饼,喝着豆腐汤,闻言一怔:“咋,你要劝咱换太子?”

马皇后没好气的一笑,反问道:“咋,你是隋文,我是独孤?”

将书放在老朱面前,老朱眯着眼睛一看。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你说老四是自己选的,还是被文人坑了?”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烧饼,扭头问道。

马皇后捡起烧饼就往嘴里放,笑道:“你觉得呢?”

“哎,你抢咱烧饼!!!”

“我都不嫌弃你吃过。”

朱元璋闻言失笑着摇摇头。

“二虎,事情可安排下去了?”

(pS:知道不叫二虎,但这样方便写些。)

马皇后夹起一块豆腐,放于碗中,轻声问道:“什么事啊?”

二虎面露难色,不知该如何言,细如蚊蝇的回答道:“娘娘,您问上位吧。”

“哦,让你去帮他选妃吗?”马皇后开起了玩笑:“要找妙龄女子,搞个佳丽三千?”

“不是,是……”

见二虎舌头打着卷,马皇后看向朱元璋:“到底是啥事,让锦衣卫都如此为难?”

老朱挥挥手,让宫女内侍都退下,只留二虎在身侧,对马皇后开口解释道:“咱让他在各府安插的人手,传咱当书童之事。”

书童?

马皇后细细思索一番,瞪大双眼,不可置信的问道:“你该不会说的是后人说的那个沟子野史吧?”

二虎连忙低头,朱元璋从马皇后手中抢过烧饼,又啃了起来。

“这手段,未免太下作了吧。”

以子虚乌有的事,去引发人心之恶。

谁不对这些事好奇,尤其是皇家之事。

如此行事,还不如往大臣家埋两副铠甲,说他预谋造反!

“咕噜。”

老朱端着碗,一口白菜汤将烧饼咽了下去。

“能成事,就是好手段。”

“咱也知这手段过于下作,可未来不管是谁继位,总归是咱们的儿孙,咱不帮他们把这根刺去掉,谁能把这根刺去掉?”

“老大?”

“太孙?”

“老四?”

朱元璋每念一个人名,就要摇一次头。

“他们都不行,这骂名还是咱来背吧。”

清朝,雍正年间。

“大可不必如此直白。”

雍正帝一时无言。

后人多看看乐子视频不好吗?

为何隔几条,就有历史?

雍正不懂什么叫大数据。

但总感觉被天幕投射手机内容的后人爱看与历史相关之视频。

现在被天幕揭示,雍正只有一个问题:“秘密立储,还搞不搞?”

思索半天,雍正失笑道:“现在哪是秘密立储的问题,是大清还能坚持多久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