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237章 乱认祖宗(耶律大石:我们三帝并立,开启新三国吧。)

【#乱认祖宗,玩的有多花?#】

【真君四年,公元443年。

一位名叫李敞的北魏官员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他奉太武帝拓跋焘的旨意,要到大兴安岭深处的一个山洞里祭拜天地,同时奉祀北魏皇室的列祖列宗。

在鲜卑拓跋部口口相传的史诗里,鲜卑人的起源是大鲜卑山里的一个石室。

但是鲜卑人迁徙几百年之后,石室的具体位置已经不得而知。

真君四年,时有马洛候国遣使朝献,进言:其地有石庙,民常祈请,而有神显灵。

随后,北魏朝廷遂遣李敞赴石室,告祭天地,谟拜祖先,并撰祝文二十五行,一百零一字。

这个故事听起来顺理成章,可是稍微细想一步就很不对劲。

拓跋焘难道没有想过要是搞错了怎么办?

又该如何证明乌洛侯国报告的山洞就是传说中几百年前被遗弃的鲜卑石室?

答案是:对于太武帝来说,山洞的真假根本不重要。

也许传说中的石室早就消失了,甚至压根就不存在。

但是只要北魏王朝在这个山洞里举办了国家祭典,它就是真的石室,假的也是真的。

石室是真的,拓跋家族的八十一代族谱就是真的,北魏统治者的祖先源自黄帝的孙子始均就是真的。

认祖宗是一门大学问,它事关族群认同以及统治政权合法性。

拓跋部把祖宗攀附到黄帝身上,就能证明它比慕容部、段部、宇文部都伟大,是鲜卑各部的天然共主,也是华夏贵族集团的一部分,是中原的合法统治者。

在人类的历史上攀附祖先,简直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遍,是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日常行为,只要有人类活动地方就有攀附,就有不断被发明出来的祖宗。

明朝时期,华夏民间大修谱时代到来。

嘉靖之后,随着大礼仪事件波及民间,家谱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包含整个宗族的广谱开始流行。

明清两朝许多底层文人当上了修谱先生,帮客户编纂家谱,特别是解决明朝之前家谱缺失的问题。

经验丰富的修谱先生可以为客户迅速找到年代、地域合适的同姓名人作为祖宗。

还可以按照固定套路一直编排到黄帝身上。

在这场大爆炸当中诞生的家谱,往往都免不了乱认祖宗的问题。

即使是边疆土司也不能免俗。

例如:云南鹤庆土司、姚安土司都是大理国权臣高升泰的后代。

他们各自编了一本族谱,但是家族早期祖先是何许人也,两家都很困惑。

原因在于大理高氏的不同土司在过去几百年间编出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祖宗。

有的攀附汉朝将军,有的攀附诸葛亮部下,有的攀附孟获部下,还有攀附中古门阀渤海高氏的。

明朝天顺、崇祯年间,鹤庆和姚安土司编修的家谱先后问世。

两个版本的高氏家谱都是尽力缝合的产物,但他们对于始祖是谁并未达成共识,对于汉人祖宗定居云南的历程也有不一样的叙述。

有明一代攀附汉人祖宗是西南各族群的一大潮流,虽然族谱的细节往往经不起考究,但是华夏身份认同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

而认祖宗的王者,非游牧民族莫属。

突厥传说当中的乌古斯连存在于哪个时代都没有定论,上下误差多达3000年。

而在所有传说中,有一条甚至直接可以归于神话:突厥英雄乌古斯,征服了女真部落和身毒、唐古特、沙木、巴尔汉,生育了6个儿子,分别是:太阳、月亮、星星、天空、海洋、大地。

而在所有版本中,安卡拉大学的麦莱克教授的版本最为有意思,他说乌古斯汗姓刘。】

大汉,长安。

“彼其娘之,又和乃公有关系?”

刘邦惊呆了,匈奴认乃公当祖宗就算了,这突厥又是哪儿冒出来的?

“陛下,但凡姓刘,肯定和您有关系,跑不掉的,认命吧。”

韩?只说真话?信,如是说道。

大秦,咸阳。

“怎么全去姓刘了,姓赢不行吗?”

“跟着朕姓很丢人吗?”

始皇又一次被伤到了,王朝没人家长也就算了,连个认自己当祖宗的都没有。

始皇脑海里有个小白人说道:要不要等刘季来咸阳,赐他姓赢,试一试?

脑海里,小白人被小黑人一脚踢倒:你是不是傻,你这是把正统性都给了他,就不怕自己死后,他造反吗?

小白人站起身来:造什么反,他都姓赢了,万一能让大秦和大汉一样长寿,不是赚了吗?

小黑人:都不是自己血脉,再长寿有用吗?

小白人:都改姓了,礼法上他就是大秦后裔,实在不行,可以让他取宗室之女为妻,他的后代也算有了大秦血脉。

小黑人:你被后人影响脑子了?

始皇的脑海里正在天人交战。

唐朝的贞观帝也没好到哪儿去,哀怨一声道:“汉高帝当真好命。”

【麦莱克教授本意是为了和匈奴扯上关系,但或许是因为其中有一个人有很明确的汉姓也刘,所以匈奴也跟着姓刘了。

在这个版本中,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冒顿单于叫:刘·鲁什图·巴塞耶特。

也不知道刘邦知道会不会被气活过来。

有一丢丢刘邦血统的刘渊叫:刘·古斯塔夫·苏莱曼。

而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大帝叫:刘·阿提拉·奥尔坎。

包括西辽的耶律大石,也叫:刘大石。】

大汉,长安。

“乃公不气,乃公开心的很。”

刘邦甚至想写封书信给冒顿:哈哈,儿子,乃公好想你。

西辽,康国五年。

耶律大石本以为一辈子都回不到中原了。

打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因为老人凋零。

新生代包括新占领的土地上的子民对中原没什么感情。

在他们心中,那只是一个皇帝天天在说,但大家从来没见过的地方。

说的天花乱坠有什么用?

即便剩下来的老人也不想打回去了。

太远了,就一路向西征服不好吗?

就待在这边土地建立新的国度,不好吗?

可天幕出现了,经过调查,自己治下的子民都能看见。

而其他国度,即便是国境线上紧紧挨着的村落,只要不是自己的子民也看不见。

“天助我也,此生还有重返故土的机会。”

“天幕既然认可我为华夏子民,那我此生必要葬于故土!”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耶律大石一直想构建的民族共同体,居然在天幕的影响下有了雏形。

要知道,此前从辽国被灭,被迫西征,这件事耶律大石一直在做。

但是其治下,有胡人、汉人、杂胡,到了中亚这边地上,随着征服的脚步,成分更复杂了。

耶律大石的手段,不说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也是徒劳无功。

但从天幕刚出现军民的惊讶,到后来居然会说一句:“这是我们的儿孙。”

今天甚至能听到百姓在讨论,自己属于后世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

更让人耶律大石欢喜的是另一件事:书同文、语同音。

一个公文具体用什么文字写,都要分成几派。

以前只有契丹文和汉文在争,到了中亚,随意征服的脚步,乱七八糟的文字都出来。

在集市的街道上,经常能看见两人用着不同的语言在对骂,虽然互相都听不懂,但不妨碍他们发泄自己的情绪。

耶律大石早就受够了,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入乡随俗。

想举起屠刀杀灭不服的人都没办法,跟随自己的老人本就不多,不和本地融合,犹如无根之萍。

“谢谢天幕啊。”

耶律大石诚心的跪在地上,向天幕叩谢。

虽然还有人在叽叽喳喳,但百姓是明理的。

知识是珍贵的,这在所有地方都是一个道理。

现在天幕让你能看懂汉字,能听懂汉语,还能跟着天幕学习知识,那还挑什么挑,就用天幕文字、就说天幕语言。

耶律大石现在在等,等今日天幕结束,等抢到一个评论机会,和宋国、金国宣告自己将要王者归来。

两国割据南北,可没三国并立有意思?

也别扯什么皇帝,金国一统天下了吗?

并没有,好意思称帝吗?

宋国更不必多说,丢脸丢到后世去了。

咱们干脆三帝并立。

尤其是看了《绍宋》的解读,耶律大石很确信,宋国民间现在肯定憋了一口气,想要报复回去,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当初宋国联金灭辽,但我大度,我不计较。

咱们两家联合起来,先把金国灭了。

南宋,临安。

吃了鱼肉的赵构突有兴致,准备在江边垂钓一番,刚坐下,一阵冷风吹来。

“阿嚏。”

“阿嚏。”

“阿嚏。”

杨舍人取来大衣为赵官家披上,轻呼一声:“官家,注意身体。”

“无妨,只是冥冥之中感觉要多个弟弟。”

杨舍人不知赵官家是不是在讥讽那已经死了五年的先帝……额,理论上是先先帝。

只得道一句:“官家说笑了。”

湖面上不知哪儿窜出来一只鸭子,也附和的嘎嘎叫了两声,惹的赵官家连连发笑。

杨舍人见这鸭子,冥冥之中却有种故人相见之感。

向赵官家讨了个旨意,命人捞上来,抱在怀中。

差人去问是谁家,想买来养在家中,与自己做个伴。

问了一圈,众人皆不知,只当是野鸭。

鸭子似有灵性,殴打不叫,抚摸不叫。

偏偏它每叫一声,赵官家的鱼竿就要动一下。

“祥瑞之类的东西,朕历来是不信的。”

“但这鸭子似有灵性,你当好生喂养。”

赵官家言毕,鸭子嘎嘎叫了两声,似在同意其所言。

“哈哈,果然有灵。”

“嘎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