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父母的催婚#】
【新年之际,每家每户都开始了一场催婚大戏,面对父母的催婚应该如何应对呢?】
【父母问你:“你也不结婚,也不生孩子,等你老了,我看你怎么办?”】
【回答:“我就坐在家门口等你们来接我,就像小时候一样。”
然后接着说:“可是你们小时候不会这样对我,小时候你们会来接我,而现在,你们只想赶我去别人家。”】
【留守儿童可以回答:“那我就天天坐在家门口,等你们回家的时候来找我,就像小时候过年一样。”】
评论区:
〖文科生就是不一样,一句话结束战争。〗
〖怪不得宋朝重用文官。〗
〖文官:坐在家门口等你们来接。
武将:谁说我,我就死在谁家门口。〗
〖试过了,她确实愧疚了,然后让我招一个回来。〗
〖我记得有次跟我爸说,以后我要是出嫁了,就只能去别人家过年了。我爸剥蒜的手停顿了一下,低头说了句:“那你别出嫁了,当个老姑娘吧,我们养着你。”〗
〖今天吃团年饭,一堆人说我不结婚,父母走也走的不放心,我说:“你大我20岁,那你活100岁,我活80岁,我们一起走,你就放心了”,然后全场无言。〗
〖这段对话最动人的悖论在于:父母用“老无所依”的威胁,试图将孩子拉回传统生存框架,孩子却用“等待接引”的承诺反向完成对亲情的终极确认——即便肉身湮灭,血缘缔结的羁绊仍能穿透生死。这种对死亡的浪漫化重构,让生命的终点不再是孤寂的句号,而成为一句带着体温的:\"我等你。\"。〗
〖我有一个终极方法:
第一年:有喜欢的人,还在考察,确定了再公开。
第二年:已经在谈了,对象是孤儿,在部队。
第三年:联系不上,人牺牲了,大哭一场。
第四年:这辈子这个人放不下了,再劝就殉情。〗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怎么还需要父母催婚?”
“是啊,到了年龄不结婚,是要被罚款的,难道后世已经取消了这项法律?”
宋朝,是封建帝制时代的王朝里,对结婚年龄规定的相对较晚的一批。
《书仪·婚仪》中记载:
古礼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然则古人之娶,未必皆三十也。……今令文,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盖以世俗早婚之弊不可猝革,又或孤弱,无人可依,故顺人情立此制,使不丽于刑耳。若欲参古今之道,酌礼令之中,顺天地之理,合人情之宜,则若此之说当矣。
司马光的意思是,他本人十分赞同孔子对于《周礼》里男女婚嫁年龄的解释,但他认为规定男15岁、女13岁即可结婚,会产生问题,所以,建议将结婚的年龄下限提高。
随即结婚年龄稍有提高,但并没有高到那儿去。
并且到了法律规定的年龄,没有结婚的人,同样是要受到处罚的。
该项律法一直到清朝,都还存在。
各王朝的处罚不一:有的是罚款、有的是服劳役或者充军、有的是强制婚配。
千万不要以为强制婚配是好事,除非你对另一半的要求特别低。
低到只需要他或者她是一个活着的人就好。
“皇兄,你可还记得小时候……”
赵匡胤转过身来,对赵光义笑道:“你这伎俩未免有些太拙劣了吧?”
“你是想唤醒兄长之爱?”
“不得不说,你做的很成功。”
赵光义笑了,接着还想要继续回忆小时候,却被赵匡胤一句话打断了幻想。
“朕看评论所说:倭国将宗室出家,以断绝皇位之想的方法,很不错。”
“皇兄,中原不比撮尔小国,怎可混为一谈?”
“对啊,所以朕没让你在中原当和尚。”
“去倭国传教吧,以你的口才,兴许能在倭国当个土皇帝。”
“皇兄,您是在开玩笑吧?”
“这是朕第二次说让你去倭国当和尚。”
“古语有言:事不过三。”
“朕不希望说第三次。”
“臣弟不通佛法……”
赵匡胤给赵光义一个放心的眼神:“传教,不需要精通佛法。”
“朕会派许多得力干将与你一同前往。”
“你们可以在倭国做所有你们想要做的事。”
“霸占土地、掌控粮价、高抛低吸、九出十三归等等,你们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做。”
“只需要让倭人信仰佛祖、遵守戒律即可。”
赵光义一屁股坐在地上,双眼空洞的盯着自己的皇兄,右手颤颤巍巍的指着赵匡胤:“你不仅想要灭佛,还要……”
“然。”
“我不去!”
赵匡胤自问自答道:“由不得你,你一心求死是真的想死吗?”
“不,你不想死,不仅不想死,还很怕死。”
“你是在赌,赌朕不会杀你。”
“要么去,要么自杀,反正朕是不会赐死你的。”
“二哥,不要欺人太甚!”
“欺你太甚又如何?”赵匡胤拔剑出鞘,扔在赵光义面前。
“你现在抹了脖子,一切就结束了。”
近在咫尺的利剑,却仿佛远隔千里,赵光义没有捡起,却仍然咬咬牙,说出一句狠话:“我要撞死在祖陵前,让你遗臭万年!”
“让你百年以后,无颜面对父母!”
赵匡胤向前走去,无所谓的解释道:
“再臭还能比靖康耻、牵羊礼臭吗?”
“你若撞死在祖陵,朕敬你是条汉子,朕会以皇帝之礼将你下葬。”
“但你若是不敢,那就踏踏实实滚去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