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借古鉴今 > 第116章 矫枉过正

第116章 矫枉过正

书名:借古鉴今 作者:忙种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6 10:10:07

“矫枉过正”是一种策略思想。

从字面意思来说,“矫枉过正”是指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又歪向另一方。在谋略运用中,这一术是指利用人们纠正错误时容易走向极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对手产品某一功能存在小缺陷(枉),己方可以通过大力宣传己方产品在此功能上的完美,甚至将优势放大到超过实际所需的程度(过正),引导消费者更多地关注这一对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其核心是利用人们的认知倾向,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不过这种策略也有风险,过度地“矫枉过正”可能会引起反感或者被识破。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可以看作是运用“矫枉过正”谋略成功的例子。

西汉初期,诸侯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以前晁错曾提出“削藩”政策,直接削减诸侯的封地,这一举措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推恩令”。诸侯嫡长子继承王位和大部分封地是以往惯例(存在的“枉”),推恩令则规定诸侯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也可在原诸侯国内封侯,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使得诸侯的封地被分割得越来越小。

通过这种方式,中央王朝看似是在“恩及诸侯子弟”,让更多诸侯子弟获利,实际上是“过正”地分解诸侯势力。相比于强硬的削藩引发激烈反抗,“推恩令”以一种较为温和但却更有效的方式,将诸侯势力过度分散,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

- 战国时期,秦国旧贵族势力强大,他们享有许多特权,且因循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秦国的发展(枉)。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不能再享受世袭的爵位和俸禄。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世袭制度,甚至可以说是“过正”。

- 此外,商鞅还通过重农抑商、什伍连坐法等一系列较为激进的措施,强制改变秦国的风俗和社会制度,让秦国的百姓和贵族快速适应新的、以耕战为主的国家体制,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 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门阀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并且科举取士常受权贵干扰,考试舞弊现象丛生,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枉)。

- 北宋建立后,大力改革科举制度。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增加殿试,考生直接成为天子门生,减少考官与考生之间的舞弊关联。同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并且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也进行了诸多革新,通过这些“过正”的手段,打破门第限制,广泛选拔人才,逐渐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扭转了之前人才选拔的不良局面。

在现代社会,“矫枉过正”这一谋略思想有其两面性。

从积极方面看,在社会改革领域,当一些旧有、不合理的习惯或制度根深蒂固时,适当的“矫枉过正”能加速改革进程。例如环保政策,由于过去长期忽视环保,环境问题严重。所以在推行环保理念和政策初期,可能会出台比较严格的规定,如对污染企业的大力整治,高污染产业被大量关停或升级,这看似是一种“过正”的举措,但从长远来看,能够快速纠正过去对环境破坏的错误行为,唤起社会各界对环保的重视。

在商业营销中,面对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消费观念或者竞争对手的问题,企业也可以运用这种策略来突出自己的优势。比如消费者长期被低质量产品误导,新企业就可以推出高标准的产品,并且在宣传上着重强调质量优势,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然而,“矫枉过正”也存在消极影响。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新的问题。例如在教育领域,为了纠正过去“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有些地方过度强调素质教育,完全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扎实。并且在社会舆论方面,容易引发争议和反弹。比如某些政策的过度推进,可能会引起部分群体利益受损而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现代社会应用“矫枉过正”谋略时,需要谨慎权衡,把握好度。

- 教育领域:在一些地方,为了改变传统教育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过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例如,有的学校大量减少基础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时间,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项目式学习等活动。结果导致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出现不足,如基本运算能力下降、对基础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的了解不够,在升学考试等环节中表现不佳。

- 网络舆论监管方面:为了整治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平台可能会采取过度严格的审核措施。如一些正常的批评性言论也可能被误判为攻击性内容而受到限制。这使得用户在表达合理观点时变得畏首畏尾,影响了正常的网络交流环境,甚至抑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 企业管理方面:企业为纠正之前散漫的工作作风,过度强调考勤等形式化的管理制度。比如要求员工每天多次打卡,精确到分钟,甚至以考勤作为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员工过于关注形式,而忽视工作实际产出和创造力,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要有效避免因“矫枉过正”产生不良后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精准把握问题核心。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对需要纠正的“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例如在教育改革中,要明确传统教育方式到底哪些部分是不合理的,如确实存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足的情况,就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设计改革方案,而不是盲目地否定所有传统教育手段。

其次是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规划。在推行任何纠正措施之前,要了解涉及人群的需求和可能的反应。就像企业推出新的管理制度,需要调研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工作实际情况。并且要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在网络舆论监管中,可以先小范围测试审核规则,根据反馈逐步调整,而不是一下子就实施非常严格的措施。

再者是建立灵活的反馈和调整机制。一旦发现采取的措施出现“过正”的迹象,要有畅通的渠道收集意见,并且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公开的意见箱、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群众对政策实施的反馈,根据这些反馈迅速修改不合理的部分。

“矫枉过正”和“过犹不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区别。

“矫枉过正”侧重于纠正偏差的行为,是为了把已经出现弯曲、错误的事物扭转过来,在这个过程中用力过度,超过了合适的程度。比如,为了纠正过去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的情况,有些地方过度强调复古,从建筑风格到教育内容都完全仿古,甚至排斥现代文化的合理部分。

“过犹不及”更强调事情做过头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它没有“纠正错误”这个前提动作,主要是说在做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就如同没有达到一样,都是不好的。例如,在产品质量把控上,对质量要求过高,超出了实际的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范围,就和质量不过关一样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企业效益。

在教育领域平衡纠正传统教育弊端和避免矫枉过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有满堂灌的倾向。现在可以增加互动式教学,如采用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同时不能完全摒弃教师讲解知识的环节,对于复杂抽象的知识,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概念,教师系统的讲解不可或缺,要合理安排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比例。

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教育课程相对固定,现在可以适当增加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动手能力。然而,基础学科知识仍然是关键,不能因为追求新颖而忽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要保证这些课程足够的课时量。

在评价体系上,改变传统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可以加入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评价因素。但考试成绩也不应被完全忽视,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综合考虑多种评价方式,合理分配权重。

建立有效评价体系平衡多种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明确评价目标。要清楚是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是为了评估教学质量等。例如,如果是为了衡量学生学习成果,那就应该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提升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其次,合理选择评价方式。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参与度等,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考试,如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用于衡量学生在一个阶段结束后的总体学习成效。

对于不同评价方式的权重分配很关键。比如,可以将期末考试成绩权重设为5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完成情况占15%,小组项目占15%。同时,为每种评价方式建立详细的标准。对于课堂表现,可以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质量等维度进行打分;对于作业,从准确性、创新性、完成的认真程度等来评价。

另外,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评价体系要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根据学生的反馈或者教学目标的调整,适时修改评价方式和权重分配。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学习管理系统,来更精准地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各项评价数据。

- 芬兰教育体系

- 芬兰的教育评价方式十分多元。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面,它结合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会持续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项目活动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这属于形成性评价。例如,在手工课或实验课中,教师会记录学生的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细节表现。

- 同时,学生也会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在完成一个小组项目后,学生互相评价彼此在团队协作、知识贡献等方面的表现。在国家层面的教育质量监测(终结性评价)中,并不是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阅读能力、数学思维、跨学科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并且这种监测周期较长,不会频繁地给学生造成考试压力。

- 上海的部分学校探索案例

- 有些学校构建了“绿色指标”评价体系。除了学业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还是外部奖励等因素。

- 在评价学业成绩时,也不是只看期末考试成绩,而是将单元测试、课堂测验等成绩综合考虑,同时分析学生的错题类型和知识点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对于学生的品德和社会实践方面,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如记录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长、质量,以及在班级活动中的责任意识等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