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借古鉴今 > 第128章 孤掌难鸣(一)

第128章 孤掌难鸣(一)

书名:借古鉴今 作者:忙种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6 10:10:07

“孤掌难鸣”是鬼谷子七十二术中的第六十六计。其原文为“出无间,入无联,独来独往,莫之能止。”对于这一计的理解存在多种观点:

- 字面意思理解:母蜘蛛带着小蜘蛛出入不留痕迹,独往独来,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体现出一种独立行动、不受牵绊的状态,看似强调个体的强大和自主性,能够自由地行动且不被外界干扰和阻止。这种解读从蜘蛛的行为特性出发,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行动能力。

- 传统意义延伸理解:一般来说,“孤掌难鸣”这个词通常强调的是一个人力量有限,难以独自成事,需要与他人合作或借助外力。但在鬼谷子的这一计中,它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策略含义。即有时候表面上的“孤掌”是一种迷惑对手的策略,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孤立无援、势单力薄的,从而放松警惕。而实际上,自己可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具备了独特的能力或资源,能够在看似孤立的情况下达成目标。这是一种以弱示强、以虚掩实的策略手段,通过营造出一种“孤掌”的假象,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理解:在商业谈判、政治斗争或军事对抗等情境中,这一计可以指导人们巧妙地运用“孤掌难鸣”的策略。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故意表现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缺乏支持或资源,让对方觉得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争取到更有利的谈判条件;在政治斗争中,政治家可能会故意隐藏自己的盟友或支持力量,以麻痹对手,在关键时刻再发挥出隐藏的力量,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在军事对抗中,将领可能会派出小股部队进行独立行动,制造出孤立无援的假象,引诱敌人上钩,然后再实施战略包围或奇袭。

在军事对抗中,“孤掌难鸣”这一计可以这样运用:

例如,在古代的一场战争中,一方将领派出一支小股先锋部队深入敌军腹地。这支部队看似孤立无援,人数较少,让敌军误以为是对方的侦察部队或者是盲目深入的孤军。实际上,这支先锋部队装备精良,且士兵都是精锐之士。

当敌军看到这支“孤掌难鸣”的队伍后,产生轻敌心理,集中兵力对其进行围剿。然而,在敌军主力被这支先锋部队吸引并调离原来的战略要地后,己方的主力部队便可以乘虚而入,攻击敌军防守空虚的关键据点。同时,之前的先锋部队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机动性和战斗素养与敌军周旋,等待主力部队的支援,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最终达到击败敌军的目的。

又如,在海岛作战场景下,守军故意将部分兵力撤离一座看似孤立的小岛,让敌军误以为有机可乘,在敌军登陆该小岛时,守军暗中以战舰封锁周边海域,切断敌军海上补给线和退路,使敌军在岛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守军则凭借周边有利的军事布局,对岛上敌军发起攻击。

在军事对抗中,面对敌人使用“孤掌难鸣”这一计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应对:

谨慎侦察

- 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利用各种侦察手段,如侦察兵、间谍、了望塔、信鸽、以及现代的无人机、卫星等,仔细观察敌军整体部署,而不是仅关注表面上孤立的部队。比如,在古代,将领可以派出多支精锐的侦察小队,从不同方向观察敌军的营地、行军路线等,全面了解敌军虚实,避免被局部的“孤军”迷惑。

分析意图

- 对敌军的行动意图进行深入分析。思考敌军派出所谓“孤军”是否是为了引诱己方出击,判断其背后是否有更大的战略意图。例如,如果敌军一小股部队在己方防线前挑衅,要考虑这是否是为了调动己方兵力,从而为其主力部队创造突破防线的机会。

坚守不出

- 若无法确定敌军意图,且己方处于有利防守位置,可暂时坚守不出。避免盲目追击看似孤立的敌军,防止陷入敌军的包围圈。就像在古代的城池攻防战中,面对城外少量敌军的骚扰,守军坚守城墙,保持防御态势,不轻易派兵出城迎战。

试探攻击

- 可以派出小股精锐部队对“孤军”进行试探性攻击,观察敌军反应。如果敌军“孤军”抵抗顽强,且后续有大量增援部队迅速赶来,就很可能是陷阱;如果敌军“孤军”很快溃败,也要小心是否是故意示弱。例如,在草原作战中,骑兵部队可以对疑似“孤军”进行小规模冲击,测试敌军真实实力。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着名的军事战役中成功应对“孤掌难鸣”之计的例子:

1. 楚汉战争——刘邦广纳贤才、联合各方势力对抗项羽:

- 在楚汉争霸初期,项羽的楚军战斗力极强,刘邦的汉军实力相对较弱。项羽自恃武力过人,作战勇猛,常常凭借一己之力冲锋陷阵,但在战略布局和政治谋略上相对欠缺。刘邦则深知自己一人难以与项羽抗衡,于是积极采取联合策略。

- 他联合了英布、彭越等诸侯,共同对抗项羽。英布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后来被刘邦策反,在项羽后方不断骚扰,使项羽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彭越则率领部队在项羽的补给线上不断进行袭扰,切断了项羽的粮草供应,让项羽的军队补给困难。

- 此外,刘邦还得到了韩信的辅佐。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为刘邦制定了许多战略战术,帮助刘邦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胜利。刘邦通过联合各方势力,形成了强大的反楚联盟,让项羽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境地,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2.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对抗曹操:

-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势力强大,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他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实力更加强盛。此时,刘备和孙权的势力相对较弱,如果单独与曹操对抗,几乎没有胜算。

-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孙权方面,虽然有部分大臣主张投降曹操,但孙权经过权衡,最终决定与刘备联合。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操的大军对峙。

- 周瑜作为东吴的主要将领,指挥联军利用曹操军队不熟悉水战的弱点,采用火攻的战术,大败曹操的军队。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紧密合作,成功地应对了曹操的强大攻势,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柏举之战——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击败楚国:

- 春秋时期,吴国想攻打楚国,但楚国地域辽阔、兵力众多,吴国单独进攻难度极大。于是,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子胥等将领,积极与唐国、蔡国等楚国的周边国家联合。

- 唐国和蔡国长期受到楚国的欺压,对楚国心怀不满,愿意与吴国结盟共同对抗楚国。在柏举之战中,吴**队在孙武的指挥下,与唐国、蔡国的军队紧密配合,从楚国的薄弱环节入手,迅速突破了楚国的防线。

- 经过多次战斗,吴国联军大败楚**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是吴国联合其他国家成功应对楚国强大势力的典型战例,也体现了在军事对抗中联合盟友、避免“孤掌难鸣”的重要性。

4. 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其他解放区部队相互配合:

-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据优势。为了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

-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面临着敌人的重重围剿和封锁,处境十分艰难。但他们与其他解放区的部队相互配合,华东野战军、陈谢兵团等部队在外线积极作战,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减轻了刘邓大军的压力。

- 同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方式,使国民党军队顾此失彼,无法集中力量对刘邓大军进行围剿,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战略目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