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借古鉴今 > 第205章 空城计(一)

第205章 空城计(一)

书名:借古鉴今 作者:忙种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6 10:10:07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是一种在敌众我寡、兵力空虚的情况下,故意向敌方展示不设兵备的样子,使敌方产生错觉,从而惊退敌军的疑兵之计。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讲解:

策略原理

- 利用心理:主要是利用敌人的多疑心理,通过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让敌人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进攻。

- 虚虚实实:是一种心理战,以虚示虚,让对方在疑惑中产生恐惧,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经典案例

- 诸葛亮空城退司马懿: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他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见此情形,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最终下令撤退。

- 叔詹智退公子元:春秋时期,楚国公子元为讨好文夫人,率领大军攻打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但郑国宰相叔詹分析了公子元的心理,让城里的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大开城门,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同时安排所有士兵埋伏起来。公子元赶到城下心生怀疑,不敢贸然行动,派人进城探听虚实。就在楚军犹豫之时,叔詹派使者将救援信送到齐国,齐国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得知消息后连夜撤兵回楚。

使用注意事项

- 把握敌方心理:使用空城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像诸葛亮深知司马懿谨慎多疑,才敢出此险招。

- 作为缓兵之计: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后续有实力与敌方对抗,或者有其他救援措施跟上。

- 不可重复滥用: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旦被敌方识破,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空城计的故事体现了以下哲学思想:

矛盾的对立统一

- 虚与实的转化:空城计中,诸葛亮以“虚”城示敌,却让司马懿看到了“实”的假象,不敢进攻。这体现了虚与实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 心理矛盾的利用: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的多疑与求稳的矛盾心理,故意示弱,使司马懿在进攻与撤退的矛盾选择中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撤退,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现象与本质

- 透过现象看本质: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大开城门、焚香抚琴的表象,没有看到城中兵力空虚的本质,而是被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表象所迷惑,不敢贸然进攻。这启示人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假象与本质的关系:诸葛亮制造的空城假象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基于他对司马懿的了解以及自身的智慧和勇气。这表明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对本质的掩盖或歪曲,人们需要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践经验来识别假象背后的本质。

主观能动性

- 智慧与勇气的结合: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智慧和勇气,想出了空城计这一奇谋。这体现了人在客观条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不利局面。

- 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还在于他对战争规律和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深知司马懿的性格和心理,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同时也准确判断了当时的形势,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整体与局部

- 局部与整体的权衡: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他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是否能攻下西城这一局部利益,还要考虑到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整体利益。如果消灭了诸葛亮,他可能会面临兔死狗烹的局面。

-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与他所代表的蜀汉集团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他的冒险行为是为了保存蜀汉的有生力量,维护蜀汉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空城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心理战术运用得当

- 利用对手多疑: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且了解自己生平谨慎、从不弄险的行事风格。所以当他大开城门、焚香抚琴时,司马懿看到这种违背常理的举动,便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

- 营造神秘氛围:诸葛亮通过在城楼上镇定自若地焚香操琴,城门内外安排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镇定的氛围,让司马懿更加摸不着头脑,增强了心理威慑效果。

对局势的准确把握

- 知己知彼: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彼此了解。诸葛亮清楚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处境和心态,知道他需要借助与蜀汉的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会轻易将自己置于绝境。

- 形势所迫无奈为之:当时诸葛亮身边兵力极少,只有二千五百人,而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实力悬殊巨大。在这种绝境下,诸葛亮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使出空城计,而这反而让司马懿觉得其中可能有诈。

自身演技与气质

- 演技逼真:诸葛亮本人的表演非常到位,他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整个状态从容不迫,仿佛城中真的有千军万马,让司马懿看不出破绽。

- 人格魅力与威望:诸葛亮在长期的战争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司马懿对他的才能也十分忌惮。这种无形的影响力也使得司马懿在面对空城计时,不敢轻易做出决策。

对手的利益考量

- 养寇自重心理:司马懿明白若活捉或杀死诸葛亮,自己可能会面临“兔死狗烹”的下场。蜀汉一旦被灭,他对于曹魏政权而言可能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会遭到猜忌和打压,所以他选择了故意中计,放诸葛亮一马。

- 战争利益需求:战争可以为司马懿带来权力、地位和利益。如果消灭了诸葛亮,蜀魏之间的战争可能就会结束,他将失去在战争中捞取好处、扩充势力的机会,因此他有保留诸葛亮的动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