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借古鉴今 > 第217章 解厄鉴

第217章 解厄鉴

书名:借古鉴今 作者:忙种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6 10:10:07

《解厄鉴》全文如下 :

藏锋卷一

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隐智卷二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无敌,彰显无功。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义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为实,术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难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

戒欲卷三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好之莫极,强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祸也。小人无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治贪以严,莫以宽。惩淫以辱,莫以隐。伐恶以尽,莫以慈。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省身卷四

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非礼无存。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求实卷五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众趋者慎,己悦者进。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人无贱者,惟自弃也。大智无诈,顺乎天也。小智无德,背乎情也。识察勿忧,忧弗学也。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慎言卷六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语之弊,由人取舍也。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节情卷七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向善卷八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名勿信,实勿怠。君子亦怨,不误其事。小人亦友,不辍其争。利可求,道可守。恶惑愚不惑智也。善贵诚不贵法也 。

《解厄鉴》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所着的一部罕见的经典着作.以下是对它的简单介绍:

内容主题

- 全书立足于“解厄”,关注致厄的根源,共分为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八卷,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为人处世、趋利避害的智慧和策略.

主要观点

- 藏锋卷:强调隐藏锋芒,认为厄是人生固有现象,而锋芒是厄的加剧因素,如“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主张善藏锋者可趋利避害.

- 隐智卷:指出智谋虽可消减困厄却不能根除,上智不为人知方可出奇制胜,且祸患常因智而起.

- 戒欲卷:视贪欲为祸患之源,君子应审时度势,不让**左右,方能消灾解厄.

- 省身卷:提倡有自知之明,学会取舍,通过省身弥补差距,遵循正道处世.

- 求实卷:倡导务实保长远,认为求实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及避祸根本,不拘泥书本、不追求完美,才能不偏离实际、减少缺憾.

- 慎言卷:认为言论可肇祸,君子应不说诳言,同时要懂得慎言,因为“言多祸藏,沉默胜金”.

- 节情卷:强**感需节制,过度情感会导致失误和困境,节情者方能解厄脱困.

- 向善卷:主张善良是人的本性和美德,向善者能得人心与天道,可解厄脱困、福泽无穷.

价值意义

- 处世指导:为人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提供了实用的处世方法,帮助人们避免因自身行为不当而陷入困境.

- 智慧启迪: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能启发读者反思自身,提升自我修养和认知水平,引导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适用范围

- 职场环境:在工作场所,其中的观点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比如“藏锋卷”的理念可以让员工避免过度展现自己而引起他人嫉妒或者上级的反感;“慎言卷”则提醒人们在职场沟通中要注意言辞,以免祸从口出,损害自己的职业形象和前途。

- 社交场合: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这些道理也非常实用。像“节情卷”可以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避免感情用事,保持理性的交往状态;“向善卷”的观点有利于人们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以善良的品质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 个人成长:从个人内心修养的角度看,《解厄鉴》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省察。例如“省身卷”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走向成熟。

写作风格

- 它的文字简洁明了,用简短而深刻的语句阐述复杂的处世哲学。每一卷都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通过一系列的论断和解释,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要点。这种风格使它易于理解和记忆,方便人们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书中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化观点,如“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