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借古鉴今 > 第257章 四大毒计之管仲灭鲁(一)

第257章 四大毒计之管仲灭鲁(一)

书名:借古鉴今 作者:忙种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6 10:10:07

管仲灭鲁之计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为削弱鲁国而实施的经济战略,以下是详细介绍:

实施背景

当时齐国在齐桓公统治下国力渐强,而鲁国与齐国相邻且有一定实力,成为齐国扩张的潜在威胁。

具体策略

管仲让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鲁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纷纷效仿,导致鲁缟在齐国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管仲又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使鲁国的商人通过向齐国贩卖鲁缟获得巨大利润。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织缟。

最终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管仲突然下令禁止进口鲁缟。鲁国因大量土地荒废、粮食短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管仲还操纵齐国粮食市场,抬高粮价,鲁国不得不高价从齐国进口粮食。在这种情况下,鲁国经济崩溃,国力大衰,被迫向齐国屈服。

管仲灭鲁之计的底层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战思维

通过人为制造对鲁缟的巨大需求,诱导鲁国经济重心倾斜,使其过度依赖单一产业,从而破坏了鲁国的经济结构平衡。一旦外部需求突然中断,鲁国经济便会陷入困境。

利用人性的逐利心理

管仲深知人们在利益面前往往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后果。他利用这一心理,以高额利润诱导鲁国百姓放弃农业转而从事织缟,为鲁国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掌控战略资源

粮食作为古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管仲通过控制齐国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在鲁国出现粮食短缺时,以高价出售粮食,进一步加剧了鲁国的经济困境,从而达到削弱鲁国的目的。

以下是管仲灭鲁之计的一些经典案例:

齐纨鲁缟

齐桓公想要灭掉鲁国但担心国力不支,管仲让齐国上下都穿鲁缟,禁止齐国人织缟,还对鲁国商人给予丰厚奖励,诱使鲁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织缟。过了一段时间,管仲突然下令禁止进口鲁缟,同时抬高齐国粮食价格。鲁国因粮食短缺,被迫高价从齐国进口粮食,经济崩溃,最终向齐国屈服。

买鹿制楚

楚国是当时的强国,管仲让齐国大量从楚国进口鹿,并给予楚国人丰厚补贴,让楚国人纷纷去养鹿,导致楚国农业荒废。同时,管仲又让齐国人悄悄从楚国收购粮食。一段时间后,管仲关闭与楚国的贸易口岸,禁止进口鹿。楚国因粮食短缺,国力大衰,被迫向齐国臣服。

美国“大豆战争”狙击中国大豆产业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油和豆粕(用于饲料养殖)的需求猛增,大豆作为主要原料,市场缺口不断扩大。彼时,国产大豆产量难以满足需求,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大豆 。

2003年,美国农业部突然发布报告,宣称由于天气干旱等因素影响,美国大豆库存将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且当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预计产量大幅下降。受此消息影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开始大幅攀升。

这一消息引发了中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恐慌。许多企业担心未来大豆供应不足,价格持续上涨,纷纷加大采购力度。美国的大豆供应商和贸易商则借机哄抬价格,中国企业在高价位大量买入美国大豆期货合约。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形势却发生了戏剧性逆转。美国农业部又发布新的报告,声称大豆种植获得了好收成,产量远超预期。同时,国际投机资本也开始反手做空大豆期货。一时间,大豆价格雪崩式下跌,跌幅高达50%以上。

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遭受重创。之前以高价签订的大豆采购合同,此时成本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企业面临巨大亏损。许多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因无法承受巨额亏损,资金链断裂,纷纷倒闭破产 。

外资企业则趁机低价收购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的资产。据统计,在这场大豆危机后,外资控制了中国近70%的大豆加工能力,掌控了中国大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都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陷入被动局面,在国际大豆市场定价权上长期处于劣势。

美国农产品倾销冲击海地农业

20世纪90年代,海地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水稻是海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国内众多农民从事水稻种植,基本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1994年,美国以军事援助为条件,向海地政府施压,要求其大幅降低农产品关税。海地政府在压力下,将水稻关税从50%急剧降至3%。这一政策调整,使得美国廉价的大米能够大量涌入海地市场。

美国凭借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优势,农产品生产成本极低。其出口到海地的大米价格远远低于海地本土水稻的生产成本。海地本土水稻种植户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大量海地农民发现,自己辛苦种植的水稻不仅卖不出去,而且价格越来越低,甚至无法覆盖种植成本。无奈之下,许多农民纷纷放弃水稻种植,转而寻找其他生计。这导致海地国内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农业生产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时间推移,海地对进口大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国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或者美国等粮食出口国调整贸易政策,海地就会面临粮食供应短缺和价格飞涨的问题。海地的粮食安全完全受制于人,农业经济一蹶不振,陷入了长期的贫困和粮食危机之中。

美国金融手段做空智利铜价

20世纪70年代初,智利的经济严重依赖铜矿出口,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铜矿出口收入占智利外汇收入的很大比例。

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开始策划针对智利铜产业的行动。他们利用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大量抛售铜期货合约,制造市场上铜供应过剩的假象。

同时,美国还通过舆论媒体等渠道散布对全球经济增长悲观的言论,暗示未来铜需求将大幅下降。这些负面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导致铜价持续下跌。

智利的铜矿企业面临巨大困境。由于铜价暴跌,企业的出口收入大幅减少,利润急剧下滑。许多铜矿企业因无法偿还贷款和维持运营成本,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甚至关闭部分矿山。这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国内失业率飙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智利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社会动荡不安。美国趁机在智利国内扶持亲美势力,煽动政治混乱,最终导致智利政权更迭,新上台的政权更加倾向于美国的利益,智利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加深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