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 > 第9章 无所图

第9章 无所图

书名: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 作者:一缕喧嚣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00:53:03

来吧,我们先不扯那些了,知道知道就行。

重新回归正题,修行,其实简单说,就是修改自己的行为,意识行为与生活习性行为。

所谓的意识行为,就是意识的习惯,简单讲就是完全的掌握自己的意识规律,并且能够做到随时随意的观察与转变,来达到内心平静自在的目的。

而习性也叫做习气,就是人身上的各种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

那么什么是好呢?比如早睡早起。什么是坏呢?好赌成性,嗜酒如命。

不是说抽烟喝酒的人就不好,而是过度便会起不好的作用,会影响身体的各种机能,加速衰败老去甚至是死亡。

意识的修行,要经过很多境遇中的感悟,总结自身的意识规律,从观察意识变化,到完全的控制,需要刻意去练习。

行为习惯也是如此。

这点不得不谈一下戒色这个话题。其实,真实的戒色,并不是所谓的戒除男女之事,那样人类不就灭绝了吗?还谈什么道法的延续。

戒应该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简单可以理解为,防备,提防,改去。

而色的含义其实是说色相,色相就是所谓的**。思维上的**。

因人先有了**,所以才会对事物产生痴迷。久而久之就会沾染习气,也就是习惯。

想要戒掉这些个东西,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心上去解决。

比如说,你抽烟抽了十年,最开始接触烟的时候,只是出于好奇或是玩耍什么的,但是时间一久,你就养成了习惯,又变成了本能,本能的想抽根烟,尤其是在开心,伤心,无聊,等等的一些情绪时,被动本能的拿起点燃。

要戒掉并不难,你只需要能够观察到自己有吸烟这个想法,或者说念头的时候,第一时间的改变念头,又或者把念头放在其它的事情上,那么你会不自觉的忘记这个事,反复如此。

平时在刻意的给自己灌输吸烟的危害,以及吸烟之时主动去感受喉咙的不适与口中的苦涩。

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有了能够自控戒掉的能力。

其它像戒赌戒酒也是如此,你可以在想喝酒的时候,把这个念头给换成想吃个苹果或是香蕉。坚持下去就会变成想要吃水果。

心一变,习性就跟着心去变化。这样人才能做到如意自控,境随心转。

你能改变自身念头的时候,你也就具备了能够改命的能力。

所谓心能转念,念能转命,命能转运,运能转气,气能转色,色能转相,相能转貌。

通过这种方式,你就能转变命运,提高运气,变化相貌,等等,什么都可随之而变。

是不是很玄异神奇?做不到的时候会感觉这些是在做梦,做到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修行的好处。

修行都会要求需要静心,所谓的静心并不是内心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没有,而是不杂不乱视为静。

把心安于一处,不会乱跑。就是所谓的安,所谓的定,所谓的静。

这个静就是平静的静,内心能够时时平静,那么人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

有一句话叫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就是形容一个人,不管遇见任何事情,都能够内心平静的去面对。

这种力量能够让人获得强大的智慧。这也就是所谓的静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其实就是心不被外物所牵引,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一直持续的以一个旁观角度看待自己与其它,那么就能够看出事情的根本,以及整件事情的究竟,从而找到最好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

比如你在与他人发生口角时,习惯的去想不好的,习惯的去争执,但当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念头在想什么,又能够不被它所控制,清晰的看清事情的本质,以及解决方式,来达到最终的目标。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而心转境则是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念头,把念头给换掉,比如佛家所说的以众生为佛,道家所说的以众生为师等等,都是为了帮助你转变心境的一种方式。

试想一下,你若是真把众生当作佛,你会与佛争执吗?不会吧?

你若把众生作为师,你会与自己的师父争辩纠结吗?也不会吧?

所以,这其实都是心法,就是内心使用的方法。

以这种方式帮助自己转变心境,因心中的念所变,所以你所看到所理解的事情也会随之改变。

能把坏想成好,这是一件很牛的事情。

但这种方式也如上一篇文章所说,在特定环境下要懂得区分。

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转变合适的念头,因具体情况而定。

你若是被骗传销或是诈到某地,就不必如此运用。但可借此智慧脱困。

这个在修行中也不是固定的,心转境也要看在什么环境下遇见什么事情。

遇见坏人你若还当菩萨,那么你就会被伤害。所以你要明确的认清楚,佛魔的区别。

在生活中大多都可以以佛论之,但由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不是固定的,所以,在个体身上显化佛魔的状态是不确定性的。

一个人心念善,做善事时就是佛相,而心念转恶,做恶之时就显魔相。

这个跟心有关与外貌无关。

相代表的不单单是指一个人的相貌,而是这个人从内到外的气息。

有的菩萨为了方便除魔,也会有很多凶恶的法相。

有的魔鬼为了方便蛊惑人心,也会显化庄严慈悲。

这个区分要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或是细节等等的去区别。修到高深,可从眼神或是气息就可窥探人心。

外在的形象不能决定一个人或者一个生灵内在的灵魂。

有时外在看似慈悲,里面却住着魔鬼,有时外在凶恶,里面却住着一尊菩萨。

不以肉眼去观看,用平静无所图的内在,也就是慧眼便可轻易察觉。

保护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不起邪念,也就是无所图这三个字。

遇见任何人,任何事,只要心中无所图,那么就能规避一切迫害。

因无所图,所以无所忧,这便是心静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