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四十三章 原子弹定型!(上)

第六百四十三章 原子弹定型!(上)

书名:走进不科学 作者:新手钓鱼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9-16 05:14:23

“......”

大于放下钢笔的动作自然没有逃脱某个水冷的眼睛,于是徐云很快便凑到了他面前,问道:

“大于,你已经把柱状次级结构设计出来了?”

大于闻言朝他点了点头,指着桌上的一张稿纸说道:

“嗯,幸不辱命,总算搞定了。”

徐云连忙朝纸上看去。

只见此时此刻。

这张算纸上赫然画着一个圆柱形的低矮结构图示,其中边角处还写着大量精细的参数。

比如说什么t=114.514,FER=0.0067等等.....

在徐云看着算纸的同时,大于也主动做起了介绍了:

“徐顾问,我这次的思路主要还是以微元法为主,设计了一些不垂直于轴线的点位。”

“如此一来,柱状次级刚好能承载密度为18.75g\/cm^3的球形铀-235,不会浪费哪怕一克材料。”

“另外我还考虑到了膨胀气体的影响,柱状次级的总重64kg,未引爆时分开,空心铀块部分位于弹尾,后装有无烟炸药....也就是硝化纤维。”

“实心铀块位于头部,在靶标四周固定了10个钋_铍中子源,每个中子源包含钋-210 0.2毫克,外壳为铍金属......”

在大于的介绍下,徐云倒也很快理解这张图示。

毕竟早先提及过,设计这种环节他确实不了解,但成品图多少还是能看得懂的。

怎么说呢....

大于这个设计还是挺大胆的。

比如说大于在某些环节的设计用料与计算的参数完全相同,没有多哪怕一克的余量——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计算结果非常有信心。

不过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大于的能力摆在这边,搞出这种设计倒也完全合理。

反正至少从徐云这半桶水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找不出什么明显的问题。

况且现场还有陆光达这些大佬在场呢,真要是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肯定也能被发现。

随后徐云将这种稿纸抵还给了大于:

“大于,结构衔接的很合理,我找不出什么问题。”

大于很是憨厚的笑了两声,接着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

“对了,大家的进度怎么样了?”

徐云闻言朝桌面努了努下巴:

“喏,都在那儿,就差你了。”

大于下意识扭头朝陈能宽等人看去。

果不其然。

此时的陈能宽陈景润等人都早已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桌面中央摆放着几分堆积起来的文件,大于反倒是最后一个完成任务的人。

见此情形。

大于忍不住挠了挠头发:

“陈主任,对不住啊,今天状态有点.....”

不过他这句话还没说完,便被陈能宽给打断了:

“于敏同志,道歉的话就不用说了,每个人都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如果因为状态好坏就要道歉,那咱们基地可不得天天和小日子似的鞠躬来鞠躬去的?——咱们基地可有一万多人呢。”

“大家都是为集体工作,只要不是刻意偷懒,早点晚点有什么好计较的?”

徐云亦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是这个道理。

随后陈能宽直接抹过了这个话题,从桌上拿起了一张算纸:

“好了,咱们把注意力放到课题上来吧。”

“这边三叠文件分别是我们计算出来的数据,也就是椭球共焦反应腔的参数、稀疏矩阵和直线最优解。”

“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联立成一个带有u极限值的模型。”

大于和陈景润等人顿时表情一肃:

“明白!”

随后几人迅速将几分文件汇总到了一起,进行起了数值计算。

而到了这一步。

大于等人面临的就只是单纯的数学问题了,比之前的理论推导要简单上很多。

当然了。

简单归简单,依旧没有徐云参与的份儿。

还是那句话。

他并非原子能方面的学者,对于陈能宽他们讨论的内容,基本上就和上辈子写小说那会儿很多读者看他书时的想法一样。

数学嘛他倒是水平还行,但是在大于陈景润华罗庚冯康这四位面前,就纯属找虐了.....

因此徐云再次充当起了个吉祥物,一脸ovo的看起了热闹。

“椭球共焦反应腔的参数表达式符合径向长椭球函数,那么谐振腔的菲涅耳系数就应该是...哦,0.763。”

“稀疏矩阵这么小?陈主任,你们验证过吗?”

“嗯,验证过了,数学上的原因是厄米多项式与高斯函数的乘积太小,物理情景则是因为镜中心场最强,离开中心场会随半径增加按指数函数下降......”

“原来如此......”

“话说这道口子咱们有有办法撑大一点?换一根更粗更硬的载体捅进去,这样喷射出来的中子应该可以飞的更远,甚至能打到尽头的腔壁上......”

一个多小时后。

唰唰唰——

大于、陈能宽和陈景润等人,同时在算纸上写下了一个数值:

【u(max)=256.】

这便是.....

u的极限值!

结合大于此前计算出来的反射层厚度,徐云陈能宽小组今天的任务....

至此正式完成!

随后陈能宽将这些算好的参数交到了陆光达手里,由陆光达亲自进行了汇总。

徐云注意到他们小组的速度其实还是挺快的,在陈能宽交稿的时候大概还有一半左右的小组依旧在计算中。

不过想想倒也正常。

毕竟他们组负责的课题虽然困难,但配置也高啊....

随后徐云他们又等了两个小时左右,在时间来到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所有小组总算将结果交齐了。

“.......”

陆光达很快又站到了原先的那块黑板前,手中拿着众人提交上来的稿纸(总结的那一页),深吸一口气,说道:

“各位同志,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今天的十一个小组都已经交上了各自的答案。”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点连成线,在优化我们的原子弹理论模型的同时,也尝试排查出各组可能存在的错误。”

“然后我们现推现改,争取.....毕其功于一役!”

唰——

陆光达话音刚落。

屋内的大多数理论组成员们便下意识坐直了身子。

毕其功于一役。

这六个字对于整个项目组来说,有着莫名的冲击力与吸引力。

如果说原子弹的理论研究是一场足球赛,那么现在项目组所处的时间便是伤停补时的最后几分钟,比分则是极其微妙的1-0。

此时理论组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领先优势,不过敌人的攻势依旧强劲,随时有可能扳回一城,将比赛拖入加时。

但只要熬过这最后的冲击,他们便可以获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随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

陆光达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字:

【解】。

接着陆光达又写下了由那位“太平同志”带队计算出来的先驱核浓度参数:

1nh∑i=Ni1nK(x?xih) ri^h(x)。

这是一个归一化状态的核密度概率密度函数,Ni为第i个区间的数浓度,ri为第i个区间的干粒径上界。

接着是层流火焰的边界,这是一个联立态的方程组:

?tU U?U ?xp=0

δ~μδ(x)=5.0νxV∞。

而在见到这方程组的时候,徐云的眼中下意识闪过了一丝意动。

层流火焰的边界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科学家prandtl身上——prandtl提出了边界层理论,由此奠定了“固体表面流体无滑移”的理论基础。

不过后世有很多人...尤其是石油人误解了prandtl的边界层概念,总是认为边界层的流体不能流动,并因此成为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的理由。

当然了。

以上这些内容并不是徐云在意的重点,他之所以会有这种表情,主要是因为.....

他上辈子写过一本叫做《吴凡去哪儿》的小说,书里提到了大莫界有一种特殊的火焰,当时他为这个火焰设计的理论模板其实就是基于这个方程组.....

看到这里,想必有些聪明的同学已经明白了。

没错。

在徐云原先的规划中,那种火焰就是可以用来搞可控核聚变的......

可惜由于不可抗力,火光就这样被吹散在了风中。

随后徐云将心绪拉回现实,继续看了下去。

在写完层流火焰的边界方程组后,陆光达又写下了几个其他几个公式或者参数,其中便包括了大于和成能宽他们计算出来的数值。

陆光达就这样洋洋洒洒的写了十多分钟,方才将全部板书搞定。

值得一提的是。

陆光达应该在书写之前就将诸多文稿进行了排序,所以他写出来的这些参数或者结论恰好能够连成一条完整的脉络。

“好了!”

随后陆光达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对台下众人说道:

“咱们各个小组的成果差不多都在这儿了,现在咱们就一步步来推导最终的ZNd模型吧。”

“整个过程大家有任何疑议都可以随时提出来,不用担心影响了节奏什么的,没问题的话我现在就开始了。”

台下很快响起了一阵回应或者点头声。

陆光达见状便又拿起了一根粉笔,在先驱核浓度参数下方划了根线:

“咱们就从先驱核浓度参数开始吧,这也是所有步骤的起始线。”

“太平同志他们的思路是从正交归一化入手,在绝对可积的条件下先进行傅里叶变换,毕竟连续谱函数本身没有物理意义.....”

“但这样的归一化不是Lorentz不变的,因为动量空间中3维δ函数具有体积的量纲,参考系变换下会产生Lorentz收缩,因此就必须再引入一个单粒子态的比例系数。”

“假设这个粒子为p,原子弹内部的场强为E,那么就可以推导出相对论性修正下的单粒子态.....”(这部分我参考的是顾樵老先生的数学物理方法46页,毕竟真正的数据我接触不到)

十分钟后。

陆光达再次放下只剩下半截的粉笔,对台下众人道:

“太平同志他们的推导过程差不多就这样,大家有什么异议吗?”

包括大于等人在内,台下大部分理论组成员都摇了摇头。

少部分没摇头的也没出声表态,显然是找不出什么问题。

陆光达对此倒也没太显意外,毕竟这算是思维...或者说方向比较固定的推导,小组讨论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出太大问题。

于是他顿了顿,继续说了下去:

“第二个是王爱芳同志小组负责的层流火焰边界方程组,最初的模板是本生灯.....”

在随后的时间里。

陆光达花了整整四个小时对众多小组成果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期间也出现了很多预料之中的状况。

有些小组成果是标准的一遍过,上至陆光达下至普通项目组成员都没有什么疑议。

有些小组成果则出现了比较大的争议,这部分又分成了两类:

争论后发现原本数据没问题,以及争论后一致认为原本数据存在较大漏洞的情况。

其中后者在十一个小组的十七个成果中占据了三个(有些小组负责多个课题,比如大于他们这组),数量说多不多,说少倒也不少。

没办法。

兔子们搞核武器研制除了最初两步勉强能和有人扶沾边,剩下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理论都只能靠自己闭门造车。

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更别说今天众人讨论的还是最后一道关卡。

就像之前说的足球比赛,到了伤停补时阶段,一个球队出现一两个抽筋的球员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因此这时候大家也没有苛责或者上压力,而是很团结的上前去给战友们压起了脚。

期间甚至还出现过A小组指出了b小组漏洞,b小组又找到了A小组不合理问题的情况,大家都是一笑了之。

最终在时间来到晚上八点的时候。

陆光达强忍住打哈欠的**,用手背搓了搓发红的眼睛,对众人说道:

“各位同志,陈能宽同志他们小组计算出来的中子反射层厚度和u的最大极限值理论如板书所示,是否有同志对推导过程有其他看法?”

回答陆光达的是整齐的摇头动作。

见此情形。

陆光达的嘴角忽然微微颤抖了两下,眼中骤然爆发出了一股莫名的光华: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可以进行......”

“原子弹的最终定型了。”

............

注:

粉丝值称号已经开了,这个月有三十个,评论区留言就有机会获得了。

明天去福州办住院,可能请假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