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 261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

261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

书名: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作者:唐居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13:08:41

李厂长说完这些后,就没再说话,而是再次拍拍曹志强的肩膀,让曹志强继续坐在那好好想想,他自己则直接离开了厂长办公室,也不知道去外面干嘛了。

等李厂长离开办公室,这里只剩下曹志强一个人后,曹志强立刻紧皱起眉头。

本来只是想说牛淑芬的事儿,结果突然被李厂长给画了一张大饼。

当自己后盾?放手去做?工厂现在的三把手?未来的实权厂长?

我勒个去,这一个个的大饼画下来,正常人都不会信啊。

不过转念一想,似乎也不完全是大饼。

未来的厂长不好说,但当自己后盾的事儿……他不一直都在做么?

就算他不当我的后盾,我背后也有董书记啊,而且还有比董书记更牛的徐大爷跟王大爷。

莫非,他就因为知道自己分量不够,这才又多画了一个大饼,拿未来厂长诱惑我?

等等,也不对。

如果只是为了忽悠我,他没必要说那么多,尤其是自曝其短啊?

就算他要帮我对付牛淑芬,那以他的地位跟手腕,也根本不需要说这些陈年旧事,尤其说出他当年曾经包庇牛淑芬的事实啊?

可他偏偏一上来就跟我说这些,这明显是在主动送把柄给我。

一般这种情况,都是为了取信于人,类似于投名状,但这一般是有求于人才这样。

也就是说,其实李厂长刚才那番话,都是真的?他是真的有求于自己?

或者说,他是真的把我当做整个工厂的希望跟救星?

不可能吧?这也太玄幻了。

笑着摇了摇头,曹志强觉得这推论太好笑了。

那可是李厂长,工厂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上的一把手。

整个红光机械厂大大小小的事儿,实际都是李厂长做主。

至于董书记,他现在虽然是一把手,但他平时不管事儿,而且也不怎么懂业务,所以除非有重大决策,才会让董书记出马。

换言之,整个工厂里,要论实际权力最大的人,那就是李厂长,没有别人。

哪怕董书记跟李厂长意见不统一,最后一旦要搞集体表决,估计还是李厂长赢,因为整个工厂里,几乎所有人都是李厂长的人。

但是,李厂长有个劣势,那就是李厂长是从下面爬上来的,上面的人脉就不行了。

这点跟董书记不同。

董书记是从上面空降下来的,原先是部队的政工干部。

跟赵刚那种温文尔雅的政工干部不同,董书记据说是那种特热血,特李云龙,动不动就端着冲锋枪冲上阵地,嚎一嗓子“跟我上”的那种暴力干部。

也正因为这种特色,他在部队中特别受欢迎,上到领导,下到士兵,都乐意跟他干。

据说,要不是他这股冲动劲儿,早就让他当独当一面的指挥官了,而不是政工干部。

曹志强曾经打听过董书记的历史,知道董书记是在半岛战争后,确切的说,是在第四次大裁军的时候,才转业来工厂当书记的。

很多人都记得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却不知道早在建国之初,尤其是半岛战争之后,国内就连续搞过几次大裁军,而且力度比八十年代的厉害多了。

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那才百万,国内早期的大裁军,那可是动辄两百万,三百万的裁。

不过,早期裁军下去的人,一般都安排地方当了干部。

比如董书记,他就安排进了红光机械厂,当上了一把手书记。

那个时候,红光机械厂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有关部门供应军械零件,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厂,所以才让董书记过来。

从这个角度讲,董书记是妥妥的空降干部,在机械厂没有丝毫的根基跟人脉。

然而,董书记在上面的人脉却杠杠的。

虽然董书记在冶金部的人脉一般,但他在部队的人脉可一抓一大片。

而红光机械厂呢,恰好主要是供应军品的单位。

比如59坦克的某些零部件,还有63式装甲车的一些零部件,都是红光机械厂生产的。

早期的时候,甚至就连火车车轮,红光机械厂都是生产厂家之一。

可以这么说,董书记在机械厂本身没啥根基,但他身份在那,而且跟军工单位关系很好,所以他不说话也就罢了,但凡发话,一般也不会不听。

好在呢,董书记做人还算可以,跟李厂长还算对付,俩人的私交相当不错,什么事儿都商量着来。

到后来,董书记更是完全把工厂的事情都交给李厂长,自己平时就当甩手大掌柜,只在出现某些必须他出面的情况下,才出来秀一下存在。

过去,都是董书记负责搞定上面的领导跟兄弟单位的领导,注重的是外交。

而李厂长则专注工厂内部事物,注重的是内政。

可以这么说,董书记跟李厂长,那是有名的将相和,双方合作非常密切,互信程度也非常高,来人也没啥起冲突的地方。

基本上,李厂长要做的事情,董书记基本不会提反对意见,反过来也一样。

李厂长现在说,要全力撑自己上位,如果是真,那就等于董书记也默认或者同意了。

一个工厂里,如果一把手的书记跟二把手的厂长一起配合推一个人上位当新厂长,哪怕这人很年轻,资历浅,也不是没可能的。

毕竟李厂长说的对,今时不同往日。

现在是改革初期,正是一片混沌的时候。

所以某人才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务必杀出一贴血路的说法。

既然有那句话压底,那在红光机械厂这个小圈子里,一二把手联合推自己上位当厂长,也不是不可能。

可问题在于,自己乐意当厂长么?

或者说,自己当这个厂长,划算么?

要知道,曹志强当初进红光机械厂,那是来抱大腿,求笼罩的,绝对不是为了什么继承父母遗志,或者爱厂如家。

因为那个时候,曹志强的身份是二流子,他如果不早点进厂变工人,真继续无业下去,迟早被抓起来。

还有魏大军那些人,也不是当时的曹志强个人能抵挡的。

要不是曹志强早早进厂,魏大军那伙人也不会等那么久才半路堵他,估计早就来找他一起继续干坏事儿了。

而没有机械厂做后台,曹志强之前也不敢轻易作出栽赃魏大军的计划跟行动,因为那太危险了。

相反,有了机械厂做后台,有了工人身份,再去栽赃魏大军,就算中途有些波折,最终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还有,后来曹志强做的那些,包括他写诗歌,赚稿费,以及后来的版税分成这些举动,其本质也是因为他是一名国企的正规工人,哪怕他当时还是个实习工。

虽然杂志社在理论上讲,对投稿人员是一视同仁,但实际上怎么可能真的一视同仁。

你比如某个重要的领导干部来杂志社投稿,你能不重视一下么?

哪怕那个领导来稿写的再烂,哪怕你不能收录发表,那至少也要写个委婉的回函解释一下,免得让领导生气。

可同样一个烂稿子,要是普通工人投稿,估计就回函都懒得给。

至于没单位的无业游民,能不能顺利经过初选,进入正式审稿编辑的眼,那都两说。

就算你个无业游民写的东西特别好,被编辑看中,那最多按规矩给你稿酬。

想要玩分成模式的版税制,你那真是想多了。

可曹志强偏偏就成功了。

如果不是版税制,给曹志强迅速带来第一桶金,他也没法在短期内走到今天这步。

也就是说,开挂给曹志强带来了优秀的内容,但如果没有平台捧他,他也没法迅速变成著名诗人。

这个时代,杂志社捧人也是看背景成分的。

一个无业的二流子,写的再好,也不会被《诗刊》这种级别的杂志社力捧。

可你要是一个光荣的国企工人,那就不一样了。

换言之,曹志强之前对这个父母工作过的红光机械厂,并没什么感情,来这里纯粹只是找大腿,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因为系统外挂给出的内容,大都偏向图书音像类,所以曹志强一开始定的赚钱目标,就是出版界。

早期的时候,曹志强其实没有搞出版社的心思,他是在遇到余德利编辑,并且想到傻柱背后的大领导,这才想去试一试,想要先难后易,先把出版社搞出来,再全力出版自己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讲,曹志强当时学的人,是《童话大王》的创办者,也是想搞一个完全为自己服务的出版社或者杂志社。

对那时候的曹志强来说,办杂志社其实很容易,难的是出版社。

但杂志社太过单一,不如出版社包罗万象。

杂志社就只能出杂志。

可一个出版社,不光可办杂志社,还能出版图书,以及搞音像公司出唱片,甚至可以自己建立销售渠道,是妥妥的顶层平台。

凭着傻柱的关系,还有曹志强的一些小名气,以及他实实在在的一些能力,他在领导面前尽力表现,总算是获得了人家的认可,乐意让自己试一试。

但这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傻柱背后的那位徐大爷,本身就是冶金系统的大佬,而曹志强是冶金部直属企业红光机械厂的人,算起来其实是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那自然不说两家话。

再者说,此时的徐大爷虽然已经是退居二线的状态,但威望资历跟人脉都在那摆着,一般人不敢不听他的。

还有,徐大爷能得到的信息渠道,绝对比李厂长能得到的信息要多,且快。

曹志强想,恐怕在李厂长前几天去开会,也就是跟领导商量整改红光机械厂的之前,徐大爷就已经知道红光机械厂要面临的命运了。

也正是因为知道红光机械厂要面临的命运,所以徐大爷才乐意找来王大爷,帮曹志强达成心愿。

“嘶,我说呢!”想到这里的曹志强猛的一拍大腿,“我就说,以那两位大爷的身份地位跟见识,怎么可能我当面说几句好话,唱两首好歌,就让人家同意帮我开出版社?感情我就是个小白鼠啊!”

没错,时至今日,曹志强才彻底明白过来。

恐怕,徐大爷早就知道红光机械厂的情况,所以听说曹志强是红光机械厂的人,心中就早有谱了。

当然了,以徐大爷的身份,他也范不着刻意去算计他曹志强,曹志强还没那么大的脸。

更大可能,是徐大爷听了曹志强的来意,又发觉曹志强在写作跟唱歌方面有不错的天赋,加上曹志强还有做出版的意思,过去也曾经做出过不错的成绩,所以决定下一个闲棋,顺手帮一把。

成了最好,或许就能帮红光机械厂多开辟一个财源。

不成也没关系,反正红光机械厂正常来说也呆不了多久,估计一两年就要被整改了。

到时候,隶属红光机械厂的红光出版社,如果有价值,就转成正式的事业单位,也算给曹志强一个好出路。

要是红光出版社搞砸了,没价值,大不了趁着红光机械厂整改的机会一并裁撤。

成跟不成,都是那些大人物的一句话。

而要说哪句话,还是看曹志强的具体表现。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啊。

所以说啊,在徐大爷跟王大爷的眼中,曹志强真的就只是个有志青年而已,算不上多重要。

真要遇到大事儿,人家未必肯帮忙,顶多拿来狐假虎威。

反倒是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才是真正能出力帮忙的大腿。

就不说这次的牛淑芬事件了,之前的许多事儿,比如新华书店货不够,帮忙让运输科跟保卫科补货的事儿,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仔细想来,要不是当初李厂长亲自下命令,人家保卫科跟运输科的人,凭什么要帮你一个出版社去运送图书啊?

问题来了,李厂长之前帮曹志强大忙的时候,曹志强还没说要跟李厂长分成,也没说要成立什么综合事业组。

还有更早的时候,出版社跟机械厂写挂靠合同的时候,李厂长给的条件也是特别优惠,几乎是完全没有底线,完全任凭曹志强狮子大开口,而李厂长则完全接受,丝毫不讨价还价。

这也就是说,很早的时候,李厂长就在关注着曹志强,照顾着曹志强。

他凭什么关注自己?难道就只是因为曹志强上面有人?

不,他恐怕也是早就听到风声,所以一直在寻求出路,而他曹志强,就是他找的出路,至少是之一。

所以,李厂长的诚意,现在看来应该不假。

那问题又回来了,他曹志强要不要担起整个厂的重担,把整个厂的人都养起来呢?

仔细全哼了一下后,曹志强觉得可以搞。

李厂长的要求,本质上讲,其实只是把机械厂八千号人的工资福利给担起来,这样的话,万一政府那边断了补贴,他们厂也不至于立刻完蛋。

说白了,机械厂的存亡,就在于那八千多号职工,也在于那八千多号职工的薪水。

只要能解决这个,其他的都是小意思。

八千人的薪水看似多,但其实也不多。

因为这年代的工人薪水本来就很少啊。

人均四十,你就算人均五十。

八千多人,你就算九千人,人均月薪五十,一个月总共才四十五万元的支出。

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也不难。

反观这个红光机械厂,本身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不说地皮价值,就说红光机械厂这个招牌,随便搞搞物流啊贸易啊啥的,赚的都不止这一星半点。

就算带个机械俩字,还要搞生产,那也没关系啊。

先靠贸易或者文娱产品搞到钱,再用钱去进口点设备,随便搞搞目前国内畅销的工业品。

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啊,要不然先搞搞技术含量更低的微波炉、电磁炉、电风扇、空调扇之类的小家电,那不妥妥的赚死啊。

没错,红光机械厂的问题,在于生产落后,思维僵化。

如果自己能够有点及线,从文娱产品入手,先赚到足够的资金,再用资金引进设备,生产畅销工业品,这就是一条健康之路。

而一个冶金部直属的机械厂,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跟地位,也远远不是一个出版社能比的。

要知道,部委直属机械厂,那就是后来的央企啊!

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央企领导,带领一个即将被消失的企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哎呀呀,这以后是要被大书特书,甚至被做成纪录片的啊。

名垂青史都不为过。

至于利润啊,赚钱啊,那都是小意思。

不对,不光是名利双收这些小问题。

往大了说,这是能真正引导潮流的工具!

曹志强作为一个穿越者,后世细节或许未必精通,但大方向,大趋势是肯定懂的。

至少他就知道,目前的日本已经是巅峰时刻,马上就要被米国爸爸一巴掌打回原形,原地踏步至少三十多年,且越来越差。

而这时候的国内呢,恰好跟米国是蜜月期,跟苏联却不怎么对付,正是趁机发展的好时机。

别的不说,就说半导体技术,完全可以趁机从东瀛疯狂吸纳啊。

设备也好,技术也罢,此时的东瀛,可是什么都敢卖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什么东芝事件了。

就算米国现在已经对东瀛警醒了,可别人玩不来,自己可以啊。

自己有系统空间,完全可以去东瀛进口高精尖设备甚至技术资料,然后弄回国内发展啊。

过去的时候,自己有所顾虑,可如果自己是一家国企的厂长,那这都不是事儿。

什么走私不走私的,只要是进口被西方封锁的高精尖的玩意儿,只要进口方是国企,那通通不是事儿。

要是能这样,自己可就真的圆满了!

一想到这里,曹志强猛的一拍大腿:

“靠,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管这是不是画大饼。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

老子接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