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 339 一文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339 一文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书名: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作者:唐居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13:08:41

聊完了曹志强最想听的唱片跟的销售情况之后,接下来的会议内容,主要就是出版社的收支问题以及杂志社的筹备问题。

收支问题其实没啥可说的,有专业的财务团队,而且除了新华书店外,基本都是现款交易,结果就是出版社现在的现金流很足。

到目前为止,得益于《江湖行》的热销,出版社掌握的现金流,已经高达三百八十多万元了。

本来这个数字应该更多的,但主要是新华书店的钱还没回款。

如果新华书店的款项打过来,现金流突破五百万是板上钉钉。

这还只是出版社赚的那部分,不包括曹志强个人赚的那部分。

实际上,曹志强的个人账户,目前也已经高达三百多万了,这还是去了税的收入。

或许要说,怎么曹志强赚的比出版社赚的还多。

这很正常啊。

因为《江湖行》是曹志强写的,当初定价的时候,曹志强的收入是按照办税分成算。

《江湖行》的定价是十元,曹志强的办税是百分之三十,也就是一本书不管卖多少钱,他都要抽三元钱,这个三元钱是出版社给。

如果卖给新华书店,那么是以五元钱的价格卖给新华书店,这五元钱,曹志强要分走三元,出版社只能分走两元。

但要是卖给那些被收编的二道贩子,统一对外批发价是八元,那么曹志强依旧分走三元,出版社分走五元。

可出版社分走的那部分只是毛利,自己还要负担各项支出,比如生产支出、流通支出等等,实际能拿到的纯利润,也就是毛利的一半。

同样道理,新华书店虽然能以五元钱的成本拿货,但他们的流通成本也高,利润是分给整个新华书店的。

而曹志强分走的三元是纯粹个人收入,所以总起来看,还是曹志强个人赚的最多。

曹志强分到的钱,都是要先交税的,交了百分之二十的税,剩下的可不就三百多万嘛。

之所以曹志强个人收入的数额如此巨大,税率却只是百分之二十,而不是那个所谓的百分之四十五,是因为此时的个税规矩问题。

按照目前的个税法,也就是1980年颁布的那个个税法,只有工资、薪水所得,才适用于累进税,也就是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四十五之间。

因此,曹志强的这个收入要是算工资跟薪水的话,那绝对是百分之四十五的最高档。

可曹志强的这个收入,是稿费性质的收入,而稿费属于劳务报酬所得,是比例税,也就是固定百分之二十。

所以说,曹志强的那个个税申报,是按照稿费的形式缴纳的,并且是由出版社的人主动缴纳。

结果就是,交了税之后,曹志强一不小心就成了京城税务部门的名人,因为他突然就成了共和国交税最多的个人,并以这个荣誉载入史册。

本来税务局还想给曹志强发个锦旗,甚至想登报表扬这事儿。

要知道,现在全国满打满算,就没有一个正经的国人,像曹志强那样,以个人名义交税那么多的。

这么主动缴税,还主动缴税这么多,能不表扬么。

还是曹志强知道后吓了一跳,连忙说要低调,不想万众瞩目,甚至不惜去找了大领导的关系,让税务部门不要大肆张扬,这才最终作罢。

但不管怎么说,改开后个税第一人的帽子,曹志强是戴定了,以后要是说起这段历史,曹志强的个税第一人名头,是怎么也摆脱不了的。

只凭这一点,曹志强就已经被载入史册。

当然了,曹志强被载入史册的不止这一个,那是后话。

实际上,在财务部门要去给税务交税的时候,曾经劝过曹志强,让曹志强不要把这部分钱当做个人稿酬所得。

因为如果是个人稿酬所得,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税。

可如果是算成出版社的收入,那出版社就可以通过增加支出等方式内部消化,就不用交税了。

当然,这不是说国企就不用交税了,恰恰相反,国企这时候也是要交税的,而且交的税远比个人所得税高的多。

1983年的时候,国内对国企的税收方面还没有进行改革,连最早的利改税也没开始。

所以,1983年的时候,只有集体企业、合资企业跟个体户这些单位才交所得税,国企是不交所谓的企业所得税的,但是国企要上缴企业的利润给政府。

只是国企这个利润上缴多少就不一定了,一般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像一般的大厂,利润就高一些,能到企业经营利润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一些中小型的国企,上缴的利润就少一些,但也能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可问题是,这个利润是多少,还不是企业说了算么。

所以为了少缴税,国企一般都会想尽办法增加支出,比如开办各种三产,给自家员工发福利等等,用这种方式来增加支出,减少利润。

国企怎么夸的,就是这么夸的。

比如红光机械厂吧,当年就是为了少交利润,才搞了那么多三产,比如学校医院剧场等等。

要是去掉那些三产,红光机械厂绝对不可能是个连年亏损的企业。

这种连年亏损的企业,你就别想着上缴利润给政府了,都是政府倒贴钱,帮忙养着工人。

那这种亏损企业,就跟免税没啥两样了,甚至还要每年跟政府要钱。

红光出版社属于红光机械厂的下属子单位,如果红光出版社赚的钱不算个人稿费,不给曹志强个人那部分,而是都算出版社的公司总收入,那这个钱就可以想办法内部抹平了,不用交税。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合理避税。

曹志强是红光出版社的社长,这出版社的钱还不是他想咋花就咋花。

比如他用这笔钱买车盖楼,谁会不同意,谁敢不同意?

什么,你说李厂长,哦,那没事儿了,他是真能不同意,也是真能调动这笔钱。

没错,曹志强之所以宁可交税也要分清个人所得跟出版社所得,就是怕李厂长过河拆桥,随意调用出版社的钱。

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红光出版社作为红光机械厂的全权下属单位,是完全受红光机械厂领导的。

也就是说,红光出版社账面上的资金,机械厂是完全有资格挪用的,当然这得李厂长亲自签字才行,他有这个权力。

李厂长现在不动,是因为更看重曹志强这个下金蛋的鹅,是放长线钓大鱼。

毕竟李厂长权力再大,也不能随便乱挪钱,那也得接受监督,也得讲规矩。

比如那个出版社的承包合同,里面的各项权力跟义务,都是白纸黑字写明白的,除非万不得已,李厂长是不能单方面破坏的合同的,必须按合同来。

要是能随便乱来,他自己给自己捞钱不就成了,那不能够,是犯法的。

总而言之,虽然当初曹志强跟李厂长签署了一个承包协议,红光出版社是曹志强个人承包的单位,但其实这个合同的约束力也就那样。

李厂长要是真的不认账,想要强行收回出版社,免除曹志强的所有职位,曹志强还真没办法。

所以,曹志强宁可交高额税收,也要坚持个人收入与出版社收入分开,就是防着一手。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

曹志强当时的说法是,虽然全都算出版社的收入可以避税,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耍小聪明,不可取。

该交税交税,该怎么着怎么着。

果不其然,当曹志强坚持交税之后,立刻赢得了税务部门甚至整个市政府的好感。

就连宣传口那位王大爷,也对他的表现十分赞扬。

这种隐性的好处,就是对曹志强的所作所为更加宽松。

比如那本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吧,就可以放一马,不用取缔了。

要不然,真以为有关部门都是傻子,看不出你挂羊头卖狗肉,说是诗集,实际上还送一本武侠啊。

但既然钻了这个空子,只能是下不为例,至于之前钻空子的行为么,就睁一眼闭一眼。

换言之,以后再想学《江湖行》那样,表面卖诗集,实际卖武侠,肯定是不行了。

可《江湖行》本身是可以继续发行出版的。

只靠这一套书,红光出版社就一炮打响,月销一百八十万套的成绩,虽然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绝对是佼佼者。

关键这套书的吸金能力还特强,并不是很便宜的那种书,而是定价十元的高价货。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工人人均工资,一个月也才四十多元钱,十元一套的书,这应该属于奢侈品了。

可就是价格这么高的书,竟然卖的脱销,本身就说明其质量有多好。

实际上,很多人都认为,《江湖行》就算没有那个附赠的武侠《破碎虚空》,本身也是一部很好的重制版诗集,尤其是里面新增加的几首诗,特别是那首《江湖行》,特别的有味道。

现如今,别处不好说,但要说京城的文青群体里,你要是不知道江湖行,不知道“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是文艺青年。

可以这么说,强子这个笔名,目前是难得在高雅的诗歌领域跟通俗领域都出名的人。

诗歌领域就不说了,新锐著名诗人这个名头本身就代表了对曹志强的肯定。

至于通俗领域,一部《破碎虚空》,就已经让大家对强子的武侠功底叹为观止。

香江大学为何突然邀请曹志强一个新崛起的年轻人去讲课?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曹志强不光写诗写的好,写武侠也写的很厉害,赢得了香江大学校长的喜欢跟赞赏。

当然,喜欢曹志强作品的人不光是香江大学的校长,还有好多当地文人都喜欢。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子这个笔名,目前在香江的流行程度,一点不比在京城差。

在香江,《江湖行》的繁体中文版盗版书,其实早就到处都是了,而《江湖行》也是极少数从大陆反向输出香江的武侠作品之一。

只不过这些消息么,受限于距离政策等因素,曹志强还不清楚罢了。

不管怎么样,出版社目前账户上有这么多钱,肯定不能放那不动,肯定要想办法花出去。

只是具体怎么花,那还得听曹志强这个社长兼总经理的意思。

有人提议,用这笔钱先买一批轿车,当做公务用车。

可惜曹志强立刻就否决了。

又有人提议,说买一批卡车,然后拿来跑运输也不错。

这个时期只要有运货卡车,那就是赚钱的代名词,根本不缺活儿。

曹志强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也只批准拿出一百万去买卡车,其他的先放着不动,他还有用。

说完出版社的收支,接下来就是杂志社的筹备工作了。

严格来说,出版社目前的真正骨干,都是余德利带来的那批人,而这批人呢,熟悉的其实是杂志社,并不是出版社。

所以从很早的时候,余德利就想借用出版社的平台,搞一本杂志。

曹志强对此也很同意,只是他觉得搞杂志太费事儿,还是先往后放一放,等出书赚钱了再说。

现在出版社已经不差钱了,开办杂志的事情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以出版社的名义开一个杂志社,这不成问题,关键是杂志内容。

本来呢,余德利他们商议的结果,是办一个类似故事会那样的月刊。

但曹志强觉得有点不妥,因为故事会太杂,定位不够清楚。

最后,曹志强决定杂志就定位成情感故事类的杂志,尤其是要多写一些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惊奇故事、名人轶事以及国外的一些异闻跟故事。

杂志的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知音》。

正所谓“一文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不但名字曹志强亲自拍板,连创刊理念他都想好了,就叫“人性美,人情美”,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高质量标准。

首先是标题一定要醒目,要一下子就能抓人眼球,让人有看下去的**,不能平平淡淡。

内容上则要深入生活,深入心灵,作品一定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白了就是要够悲惨够曲折够离奇,一定要让人看过之后就流泪,看完之后就饱受冲击,念念不忘。

读了《知音》故事的人,要让他们产生两种想法。

第一种,是原来还有比我更惨的人,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

第二种,是原来还有比我活得更精彩的人,我要向他们学习。

当然,除了这些外,也要讲求实事求是。

比如每个故事之前,一定要写明是否真实发生的事情。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一定要写明是纯属虚构,或者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些一定要写清楚,定做字体可以写小一点。

可如果是真实故事,必须写明真实故事的具体出处,或者引用的具体出处。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虚构,可以瞎编,但一定要写明是虚构跟瞎编,不能故意不写明是虚构故事,让人误以为是真实发生的。

“你们要明白,标题是跟内容同等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好标题,内容再好也不行, 明白了没有?”

“这个,这不是标题党么?”余德利皱了皱眉。

“就是标题党。”曹志强点点头,“标题党怎么了,只要内容有质量保证,标题党就标题党。

你要知道,人是很懒的,你标题都不好看,都不够吸引我,我凭什么看你的内容?

就好比一瓶酒再好,包装太差劲,我也没兴趣喝一样。

总而言之,标题一定要有冲击力,一定要有新意,冲击力越强越好,新意越妙越好。

现如今那么多杂志,我们要想杀出重围,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而我们杂志社的特色,我愿称之为知音体!

总之,我们要么不办杂志,要办,就要成为杂志界的一股泥石流!

雅俗共赏,泥沙俱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