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 378 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顿饺子

378 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顿饺子

书名: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作者:唐居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13:08:41

与徐庆冬的兴奋不同,听到拍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的提议后,曹志强并没有半点兴奋。

「别傻了。」曹志强淡定的摇摇头。「徐导演,你咋比我还天真?

不找制片厂,自己拍独立电影?你想啥呢?这可不是国外!

难道你不知道,咱国内只能是电影制片厂才能拍电影,私人是不许拍电影的吗?」

确实,也不怪曹志强如此冷嘲热讽,实在是此时的国内,个人根本就没法拍电影。

因为在这个时期,国内基本都是计划经济,电影也是同样的。

你如果要拍电影,只能是电影厂拍,而电影厂要拍电影,也是上面领导定计划,然后立项目,立了项目之后再要经费,要了经费再核算,核算完了,拨下经费,再筹备摄制组,正式开始拍摄。

整个过程相当繁琐,以至于很多电影可能早就立项了,但等到正式拍摄,可能已经过去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了。

就算电影拍摄好了,也要给电影局审查,审查过了,再统一交给中影收购你的影片,然后中影再把电影拷贝,按行政区域发行到各个地方放映单位,也就是各个电影院。

在这个审查发行过程中,也很繁琐,万一哪个地方出问题,可能一压就压好几年。

换言之,曹志强就算自筹经费自己写剧本自编自导,甚至摄影器材都自备,但他想拍电影,至少要找一家电影厂挂靠才行。

而且拍好了电影,想要上映发行,也得让那个挂靠的电影厂出头送审,然后审核过了,被中影收购,中影再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你的电影上映。

但什么时候上映,依旧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中影领导说了算。

当然了,如果你有大关系大背景,能直接找到电影局甚至中影领导,那自然一切好说。

电影局此时是归文化部的,要是能找到文化部某个比较厉害的领导,也同样可以好说话。

比如偷偷插队,提前在好时段播放,都是可以的。

可以这么说,在国内想拍一部电影并发行,看的并不是你有没有钱,而是你有没有关系。

你有关系,没钱都有单位兜底。

比如这个徐庆冬,他怎么认识的曹志强?

还不就是徐庆冬想拍一部国内第一部音乐电影,缺钱了,就找文化部艺术局的老上司刘主任帮忙。

刘主任想进步,看在徐庆冬父母的份上,想帮一把徐庆冬,赢得一个好印象,就拉曹志强这个京圈新贵来投资?

当然,刘主任也不是空手套白狼,他找曹志强投资,也得给人办事儿。

给曹志强的所谓朋友安排工作,就是刘主任的回报。

所以,从徐庆冬的身上就看出,这时期你如果想拍电影,关键得有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是你自己从无到有建立的,比如那些名导演;也可以是靠着父母的关系,比如徐庆冬。

反正不管怎么样,在此时的国内,你要想自由的拍电影,你首先得有关系,要不然,就只能慢慢熬资历。

而独立电影,其实就是个人电影,这恰恰是国内此时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谁说私人不能拍电影的?」徐庆冬突然呵呵一笑,「哪条法律哪条法规说的私人不许拍电影?」

「嗯?」曹志强一愣。

「明明就是啊?

电影局不是有那个什么,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只能电影制片厂才能拍电影,而且要拍电影之前,不是还要先拿到电影摄制许可证,然后才可以拍电影吗?」

徐庆冬一皱眉,然后就哈哈一笑:「不知道你从哪儿听来这些乱七八糟的。

电影管理条例?从没听说过电影局有这玩意儿,倒是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有自己的厂规。

至于电影摄制许可证,这更是没影的事儿。

咱国内都是各个制片厂自己决定拍什么电影,拍好了后再送审,送审不过就不准上映,根本不需要什么许可证。

所以,咱们完全可以用个人名义拍电影,电影拍摄好了之后再送审就完了。

我跟文化部刘主任关系还不错,倒时候找找人,这部电影的过审问题不大。

只要过了审,都是统一给中影收购发行,所以是不是电影厂的作品,有什么问题呢?」

说到这,徐庆冬搓了搓手:「再者说,现在到处都在讲改革,很多原先的规定都可以松口。

只要咱这部电影拍的好,到时候咱俩一起找找关系,肯定没问题!」

一听这话,曹志强摇摇头:「算了吧,个人拍独立电影这种事情太冒险,还是不要了。」

「唉,太可惜了。」徐庆冬叹口气,「这很可能是开创历史啊,不做太可惜了。」

曹志强微微一笑:「我不是你,我家大业大,可冒不起这个险。」

说到这,曹志强忽然眼珠一转:「等等,你说,如果我们自己成立一个电影制片厂,再以自己的电影厂名义拍片,有没有搞头?」

「自己成立电影厂?」徐庆冬愣了愣,「这,这……」

很明显,他有点跟不上曹志强的思路了。

「没错。」曹志强点点头,「我们先成立一个新的电影制片厂,然后再用这个电影制片厂的名义拍我的电影,这不就成了?」

徐庆冬摇摇头:「可以是可以,但成立一个电影厂,可没那么容易。」

「事在人为嘛。」曹志强笑了笑,「我的这家出版社也是国企,以出版社的名义申请开一个电影厂,你说行不行?」

「恐怕不行。」徐庆冬摇摇头,「要组建电影厂,有很多指标的,你这个出版社的级别,恐怕很难开办电影厂,毕竟你是企业,而电影厂都是事业单位。」

「那也不一定啊。」曹志强道,「也不全都是事业单位啊,你看厂不就不是?」

「厂是特殊情况。」徐庆冬道,「而且就算国企单位也可以办电影厂,但你其他的指标也不行。

一个电影厂,没那么容易建立的,不是只有设备就行,最关键的,是你得有足够的电影从业人员才行。」

「这样啊。」曹志强摸了摸下巴,「有了!」

说完,曹志强抬起头:「我这个出版社太小,确实不行,但我还是红光机械厂的一员啊。

我们红光机械厂是冶金部直属单位,论级别资历,绝对够格了。

而且我们红光机械厂的三产规模很大,有自己的电影院跟电影队,还有自己的文工团。

我们厂的电影院跟电影队的从业人员虽然不多,只有一百多人,但我们文工团的各个从业人员够多啊。

我们红光机械厂的红光文工团,包括声乐组、表演组、后勤组等等三百多人。

这些人严格来说也跟拍电影有点关系。

把这些人整合一下,组建一个红光机械厂下属的电影制片厂,应该没问题吧?

对,肯定没问题!

哈哈哈,我真是个天才!

随便一个点子,又是一举多得啊,哈哈哈!」

「这……」徐庆冬皱了皱眉,「曹社长,你的想法虽好,可等你把电影制片厂成立了,这得什么时候啊?不如咱们先把电影拍了,然后慢慢考虑这些?」

曹志强看了看徐庆冬:「你是说,先斩后奏?」

「没错!」徐庆冬再次摸了摸那台潘那维申摄影机,「有了这个,再有钱有剧本,拍电影就不用愁了。

至于其他问题,我找找老朋友帮忙,应该都能解决。

趁现在夏天,咱先把这个电影拍了,拍完之后,再慢慢寻思电影归属问题也不迟。」

曹志强皱了皱眉,开始思考这个事情的可能性。

的确,如果此时还没有所谓电影摄制许可证的话,那确实可以先拍着再说。

而且好像国内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种个人拍电影的先例。

因为他忽然想起来,前世曾经有一部电影,就是八十年代拍摄的,而且是个人拍摄,不通过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

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父与子》,是个喜剧电影,由陈墙父子主演。

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光是八十年代唯一一部个人拍摄的电影,还是国内历史上唯一一部能正式在电影院上映,却没有厂标的个人电影。

陈墙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开始找的西影,可惜西影对他的喜剧片没兴趣,不肯投资拍摄。

陈墙后来跑了好多家电影公司,都被婉拒。

最后陈墙也是轴,电影公司不拍,他就凭着自己的老脸,找了个私人公司投资,然后在没有任何电影制片厂的情况下,自己筹备了一个摄制组,自己拍摄。

据说,陈墙拍这个电影期间,电影局还警告过他,说私人不许拍电影,让他最好挂靠个电影厂。

其实人家也是好意,毕竟以陈墙当时的知名度,找个电影挂靠是很容易的。

但陈老爷子就是不干,非要自己拍,就是不挂靠,并且还亲自跑去电影局拍桌子瞪眼,跟人据理力争。

最后,可能是确实没有明确的不许私人拍电影的法律法规,加上陈老爷子名气大,人脉广,最后这事儿不了了之。

电影拍完了,中影却不敢收,因为这部电影是个人拍摄,没有制片厂参与。

结果这位老爷子再次跑去中影公司拍桌子撒泼,又让中影公司同意收购,但价格压的很低,基本就是成本价收购,完全不按照常规做法收购。

就这样,《父与子》被中影公司发行,成了当年唯一一部,也是国内唯一一部可以公开在电影院上映发行,却没有制片厂厂标的商业电影。

据说,这部电影还是个里程碑事件,从那之后,电影的独立制片人制度,才开始引起讨论,并成了一个历史标杆。

后来的电影制度改革,据说总会拿这部电影说事儿。

这个时代,陈老爷子也有,名气也依旧,但还没想到那么做。

毕竟严格来说,陈老爷子能这么做,也是有时代特色的。

因为他拍《父与子》的时候,已经是1986年了,那时候国家的改革已经比较深化。

别的不说,起码在那个时期,是允许个人开私营公司的,也允许私人开办电影制作公司的。

只是当年真正做成民营性质电影公司的个人并不多,且大多都是昙花一现,九十年代后就逐渐消失。

然而,现在是1983年,连开私人性质的民营公司都不准,更别说开民营性质的电影公司了。

而且现在的电影厂,基本都是隶属于各个文化局的事业单位,并不像后来那样,都转变成国企性质。

大规模的政企分开,那还是一九八四年十月份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曹志强有个优势,那就是他本身就是国企职工,还是能做决策的领导。

别说曹志强直接控制的红光出版社、华夏音像公司以及红光百货公司这三家国企性质的公司了。

就说这三家公司的总部——红光机械厂吧,曹志强虽然在里面的表面职位不高,只是个三产办的副主任,却是能真正做决策的人。

与此同时,他现在还是解决机械厂三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红光机械厂的三产职工很多,超过五千人。

这其中,除了人数最多的保安科跟运输科外,人数第三多的,就是红光文工团了。

由于性质特殊,红光文工团本身就是一个科级单位,跟宣传科平级,并不是宣传科下属单位。

红光文工团当年全盛时期,据说超过一千人,哪怕到了如今,也还有三百多号人,单纯从人数讲,比一些大厂大部队的文工团也毫不逊色。

现如今,各个单位都在裁撤冗员,其中文工团之类的都是第一个被裁撤的对象。

如无意外,一旦红光机械厂被吞并整改,这种文工团肯定是第一个裁撤的部门,就好像郝淑雯曾经待过的那个部队文工团一样。

虽然曹志强之前搞了个便利亭项目,且这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

但这个项目针对的,都是三产中那些后勤保障人员,比如看库管人员之类的,实际能吸纳的人数很有限。

或者说,在便利亭项目正式全面推广之前,单纯就现在的实验性质推广来看,吸纳的人员相当有限。

而且就算能全面推广,那些文工团的人恐怕也不乐意去便利亭当销售员。

可如果不吞并,就没借口直接裁撤,如果不裁撤,总要给这些人找个活儿干。

现在看来,以给这些人谋出路为借口,去申请建立一个电影制片厂,问题应该不大。

虽然电影厂大规模政转企的行动,是八四年之后,但在八三年也不是不能做。

毕竟就像徐庆冬所说,如今是个变革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想到这里,曹志强突然笑了起来。

他想到了自己建设红光出版社的初衷。

一开始,他只是不想让自己创作的注定畅销的作品,被出版社拿大头,自己却没有丝毫发言权。

所以他才想搞一个至少是自己说了算的出版社,这样就可以给自己开一个很高的版税分成。

事实也正是这样。

他好不容易用机械厂的名义,创办了红光出版社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出版自己的图书《江湖行》,并且靠出版这本图书,个人直接迈入百万俱乐部的级别。

他后来想出唱片,也是先自己搞了个华夏音像公司,然后再用这个公司的名义给自己出唱片,同样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很高的分成。

试想一下,如果他不是这两家公司的话事人,他哪怕才华再高,作品再畅销,也根本不可能拿高额销售分成,只能被低价买断。

同样道理,现在他想自己拍电影,居然也要先想办法开个电影制片厂。

这还真是,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顿饺子。

想到这里,曹志强突然一声叹息。

「原来这就是那个激情岁月的尾巴,这就是那个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