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 379 你肯替我背包袱,我感激你还来不及

“这个,小曹啊,现在咱手头的事情这么多,而且都还没干好呢,这又要搞电影厂?是不是太冒进了点啊?是不是先集中精力,把咱手头的项目做好再说?”

说出这番话的,就是跟曹志强的姐夫同名不同姓的李思明,李厂长。

原因嘛,自然是曹志强找到他,提出要以红光机械厂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开办一个电影制片厂的事情。

本来按照曹志强的想法,这次李厂长应该也会立刻同意,谁知道这次李厂长居然质疑了。

没错,没有直接否定,只是质疑,但这已经是表明态度,是不赞成的意思了。

“李厂长,这怎么能是冒进呢?”曹志强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更快的帮助厂子转型啊。”

说到这,曹志强叹口气道:“李厂长,咱们厂的三产职工有五千多人,这些人的情况你也懂,至少三分之二都是凑数的历史遗留问题。

严格来说,像咱们这样的厂,那大量的三产人员,现在几乎没有带来任何效益,反而不断侵蚀我们厂的资源,加大厂里的支出。

从开源节流的角度看,我看三产人员裁撤三分之二都不为过,甚至全部裁撤也没啥大问题。”

“可不敢说!”李厂长连忙摆摆手。

之后,李厂长下意识看了看办公室的门,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门关的好好的,而且整个办公室就他跟曹志强俩人后,这才松了口气。

之后,李厂长叹口气道:“小曹啊,是,我也知道咱们厂有太多光拿钱不干事儿的人,但就像你说的,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当年这些人,对厂子里也是有贡献的,不能因为厂里现在困难了,就不要这些有功之人吧?

咱们可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这么做。

真要是敢这么做,他们一闹,我这个厂长恐怕也等不到退休了,直接就要下台了。”

确实,这个时期的国企工厂,普通职工还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尤其是经历了那段动荡岁月后,工厂工人的力量其实是被加强了,而不是被削弱了。

工人力量被削弱,导致无法对抗领导的情况,那还得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历了大量改革之后的事情了。

但在1983年,国企职工可没那么好打发。

没有理由的随便辞退人,会引起众怒,一旦引起众怒,厂长也一样白瞎。

就好比红光机械厂如今面临的整改事件吧,这其实是政府想要整改。

按说红光机械厂是国企资产,应该听政府的,那政府想要整改,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最麻烦的就是职工安置问题。

这其中,红光机械厂的生产部门给首钢,这没啥问题,真正的问题,还是庞大的三产部门。

三产部门既然是红光机械厂的包袱,难道这些部门被政府吸收了,就不是政府的包袱了?

显然不是这样。

如果是资本主义,直接裁员就好,但国内此时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出大事的。

可不裁员,转变成事业单位,职工只是换一身皮,也不行。

要知道,这时期的工厂职工,工资收入或许不比同级的机关事业单位高多少,但工厂因为性质特殊,还有大量的工厂福利津贴,也就是特殊的票证,这是机关事业单位说没有的。

别的不说,就说工种补差粮票跟工厂专供肉票这些东西,就是机关事业单位所没有的。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时期的国企,一般都有很多兄弟单位,这些兄弟单位遍布大江南北,包括其他工厂跟乡镇企业,甚至跟一些人民公社也是互帮关系。

说白了,这时期的大国企,由于历史原因,其实内部本身就有一个闭合的交易圈子,这个圈子是普通的政府机关进不去的。

要是没有这个企业内部的交易圈子,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二十多年间,国企凭什么比机关事业单位更吃香?还不是好处更多吗?

换言之,可能我一个普通国企职工,每个月发的薪水跟你一个机关干部差不多,都是四十元,但我一个工厂职工每个月能发的票证,比如补差粮票,补差肉票等等,却比你机关干部多的多。

八十年代初,可还没有完全取消票证,所以票证多的人,就是比票证少的人更吃香。

也就是说,一旦毫无准备的就要红光机械厂整改,直接把里面的三产变成事业单位,那除非你大幅度涨工资,或者补发跟工厂时期同样的票证,否则的话,原先的大量工厂职工,突然整体性的减少福利待遇,肯定是要闹的。

只要人一多,再一闹,那相关领导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这就需要一个缓冲,要讲究方式方法。

什么方法呢?很简单,就是吹风,缓变。

就好像现在,先吹风说,厂子要整改,让大家人心惶惶。

然后再减少一半的财政补贴,让工厂职工的月收入,直接减半。

这样的话,就算工厂特殊的补差粮票肉票啥的没少,但钱少了一半,还是能让广大职工感到肉痛。

但没办法啊,钱少了就是少了,这时候工厂也没被拆分整改,依旧还在,所以职工愤怒的对象只能是工厂,只能是厂长之类的干部,认为是干部无能。

厂长如果不想背锅,就要把事情讲清楚,比如把工厂效益不好,一直都是吃财政补贴的事实再讲一讲,然后再说政府现在也困难,没法继续养人的事情一说。

这样一来,广大职工自己就会羞愧,就不会再闹事,默默接受工资少一半的事实了。

毕竟工资少一半,总比没有工资好。

再然后,持续半年,工厂被拆分,生产部门入首钢,工资立刻恢复原先的工资,这就会让广大职工对新工厂感恩戴德。

而那些被并入政府的三产部门呢,也把工资提一提,但不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而且票证之类的也减少,但只要比原先工资砍一半的情况好,那大家就依旧会满足。

这就是先砍一半,发泄完大家的怨恨,等过去那阵风头了,回头再提两成,自然就只会收获赞美。

可实际上呢,从整体上看,这还是砍了大家三成的工资,如果加上其他福利待遇,被砍的只会更多。

但是通过这种方法降薪,广大职工不会不满,反而开心庆幸,这就是方法的问题了。

到时候,大家只会把怨恨发泄到原先的老领导身上,认为是老领导无能,不会怪到自己的头上。

李厂长很清楚这点,所以他之前才那么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处理不好,那他就是背锅侠。

其实在整个八十年代的国企改革中,类似李厂长这样的背锅侠有很多,也不差他一个。

要说破局方法有没有?

当然有了。

其实政府此时要整改红光机械厂,从根源上说,并不是顶上红光机械厂的财富,想巧取豪夺。

恰恰相反,政府整改红光机械厂,是要及时止损。

因为红光机械厂作为国企,如果不能给政府上缴利润,就要反过来吃政府的财政,等于是政府背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

政府要是有钱也还好,不差那点,可现在政府也穷啊,要不然还改什么革?

所以整改红光机械厂的目的,是不想每年花大量的财政收入,投入进红光机械厂这个无底洞,减少财政支出。

因此,如果红光机械厂能凭着自己的能力走出来,不求重新赚钱,哪怕做到自负盈亏,能自己负担自己的职工薪水,那这就是个好厂子好单位,干嘛要继续整改?

要是万一这个厂子不光能自负盈亏,还能提供额外的资金给政府,那简直就是明星企业,必须大吹特吹,然后让大家都学习。

也正因为这样,李厂长才开始寻找各种方法拯救红光机械厂,并且破格提拔曹志强。

因为李厂长思来想去,除了曹志强这边,再也想不到还有谁,能解决红光机械厂的工资缺口了。

这不是说红光机械厂只有工资缺口,而是工资缺口一刻不能耽误,不像其他水电等缺口,可以继续欠着。

反正现在大家都是欠钱。

红光机械厂欠别人的钱,别人也欠红光机械厂的钱,三角债而已,谁也别笑话谁。

加上是计划经济,能源跟原材料是断然不会缺的,因为都是上面统一调配。

所以看似工厂最大的资金缺口是原材料跟能源,但实际上这些玩意儿都不缺,依旧正常运行。

反倒是看似资金量很小的工人工资,这真的没办法。

工人工资是现钱,不能通过内部虚拟的白条打发了。

这也是为何曹志强的那个红光出版社的借款,能拯救红光机械厂的原因。

因为曹志强的出版社,只需要负担机械厂的工人工资的一半就可以了。

如果连工厂的原材料跟能源账单也负责起来,那打死曹志强也负担不起。

“李厂长。”曹志强跟着叹了口气,“别看现在出版社也好,便利亭也罢,都搞的如火如荼,但其实这些项目能吸纳的人群都很有限。

便利亭项目呢,从长远来看,确实可以吸纳大量人员。

理论上只这一个便利亭项目,就能把咱们厂的三产人员吸纳干净,让这些只出不进的三产部门,变成新的盈利增长点,让三产人员自己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反哺工厂,壮大工厂。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有一个逐步扩张的过程。

而且便利亭项目呢,其实是吃政策饭的,一旦政府不让搞了,就全白瞎了。

所以,咱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多点开花,多手准备才行。

搞电影制片厂,就是我为工厂想的一个新项目。

您看啊,只要电影厂搞成了,就可以算是咱们工厂的一个下属子公司,这样一来,最起码可以把文工团这个光花钱不赚钱的大包袱先甩出去。

一旦新的电影厂赚钱了,那自不必说,万一不赚钱,单独剥离一个电影厂,让电影厂改为政府接手,由企业变事业,咱们也不吃亏,您说是不是?”

“这个嘛……”李厂长摸了摸下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大家也不傻,万一真出了问题,咱们总厂也不好一点不管,一样很难交代啊。”

“那这样好了。”曹志强道。

“厂长您要还不放心,那就把电影厂转变成承包经营模式,像出版社一样,承包给我个人经营,或者像华夏音像公司一样,走公私合营的股份制模式,依旧是我来负责。

有我个人负责,我个人打包票,您总该相信了吧?”

李厂长看了看曹志强,忽然笑了:“小曹,你跟我说实话,你到底怎么想的?还是说,你觉得电影厂真的有搞头?真能赚大钱?”

曹志强也跟着笑:“厂长,电影厂赚钱不赚钱,您应该比我更明白。”

“对啊。”李厂长点点头,“就是因为我太明白了,我太知道如今的电影厂根本就都不赚钱,都是靠财政撑着的,所以才不想你吃亏。”

的确,在统购统销的时代,所有国内的电影厂,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商业效益。

只需要剧本通过,立项通过,然后就是上面拨经费开拍,拍完了再统一用买断的方式,直接卖给中影公司发行放映。

这个电影买断的价格不一,价格高低完全看中影公司领导的喜好。

也就是说,整个拍电影的过程中,制片厂根本不用考虑成本核算的问题,也不用考虑票房效益的问题,所以结果就是,几乎八成以上的电影厂,都是亏本经营。

要不然,也不会不断的改革电影制度,在八十年代就把电影制片厂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搞独立核算那一套了。

本质上说,八十年代初,确切的说是八四年开始的电影厂的企业化改革,跟红光机械厂现在面临的改革情形一样,都是政府部门减少支出甩包袱的一种行为。

因为在八四年之前,除了八一制片厂等极个别的制片厂,几乎所有的电影厂都是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一般都是文化部直属或者地方文化局直辖。

所以说,李厂长之所以没立刻同意曹志强搞电影厂,就是知道这玩意儿如今纯粹是个赔钱货。

别说什么下属单位好剥离,那都是扯澹。

这年头,国企总公司跟下属公司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平行的。

不可能下属公司出事儿,总公司一点责任没有,想撇清关系是很难的。

更多情况,是下属公司亏空倒霉,总公司来负责兜底,这也造成大量国企子公司铺张浪费的情况。

八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就是改掉大量纯粹赔钱的子公司。

因此,李厂长并不想搞一个赔钱的下属电影厂,因为那等于重新背一个赔钱的包袱。

“放心吧李厂长。”曹志强拍拍胸脯,“不是我吹,自打我干事业以来,您哪儿回看到我亏本了?哪回不是看到我赚钱?无非赚多赚少的问题。

至于电影厂,您相信我,这个玩意儿搞好了,也是很有搞头的,也是能赚钱的。

就算赚钱不多,但这是个很好的宣传窗口,绝对不能轻易扔掉。

而且,现在到处都在变革,依我看,过几年,电影厂很快也会迎来变革。

一旦电影厂迎来变革,学香江那边一样能自负盈亏,那就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到那时候,凭着我的本事,绝对可以让咱们电影厂变成最赚钱,也最出名的电影厂。

可一旦电影厂能赚大钱了,准入条件也一定会变难了,咱们到时候再想入场就千难万难。

倒不如现在就入场,拿到一个电影厂的资格。

哪怕现在不赚钱,甚至赔钱,只要亏的不厉害,耐心等待,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还是那句话, 李厂长您要是担心,完全可以用承包经营的方式给我,或者股份制的形式合作。

有我在,保证不出问题。

就算亏钱,也亏我的,我亏得起!”

李厂长想了想:“唉,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什么?那就干吧。

不过,股份制就算了,还是跟那个出版社一样,承包给你经营吧。

我也不指望这个电影厂能赚什么大钱,只要你能把纳入电影厂的那些职工的工资都解决掉,就算你一功。”

曹志强笑了笑:“那咱可说定了啊,不许反悔。”

李厂长笑骂:“这有什么可反悔的?你肯替我背包袱,我感激你还来不及。

再说了,我老了,这厂子迟早要交给你,你都不怕,我怕什么?”

曹志强点点头,严肃起来道:“李厂长,您是真正为厂子着想的人,我是真心佩服!”

李厂长叹口气:“我在这个厂里干了大半辈子,说没感情是假的,但有的时候吧,不是你有感情就……算了,不说这些了!”

说到这,李厂长背起双手道:“小曹啊,对你的眼光跟能力,我一直是相信的。

要是别人让我搞什么电影厂,我早一脚踹出去了,但既然是你求我,那我就信你这回。

这样吧,我这就去找老董,然后跟他一起去找文化部的领导,务必弄一个电影厂的指标出来。

你耐心等待,不要着急。

反正电影厂这个事儿啊,不是什么大事儿,保证能成。

现在高考临近,你啊,这段时间就安心在家备考吧,其他事情不用操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