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我能看见状态栏 > 第四十四章 天才

第四十四章 天才

书名:我能看见状态栏 作者:罗三观.CS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2 14:57:26

人会因为熬夜而变傻,这可不是老人家用来吓唬小孩子的“善意谣言”。这是经过医学实践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去年的Science就刊登了这样的一篇研究报道,研究团队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等技术手段首次确认,在人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大脑内的神经元会同步短时间关闭,从而减少大脑内的血供需求。而在血供减少的时候,脑脊液则会在血供减少的时候充分活动。

研究人员对这个独特的变化提出了猜想——同步关闭的神经元减少了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而这个减少的血供则为脑脊液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压力差。

作为一种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的生理作用除了支撑和缓冲大脑以及脊髓所受到的冲击以外,同时也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以及炎性渗出物的作用。而当大脑主动减少血供需求,从而引导脑脊液积极活动时,这个生理活动做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就是冲着“清除代谢产物”去的。

这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目的是阿尔兹海默症,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所发现的这一生理特质的价值。

睡眠有助于脑脊液活动,而脑脊液活动则有助于清除代谢产物。这就构成了一个逻辑推论——睡眠对于大脑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脑脊液活动清除代谢产物。

虽然这个推论的强度堪忧,但用来支撑朱敏华的论据还是够用的——熬夜真的会让人变傻,至少有可能增加之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

“没熬夜,真的。”袁平安在自己老师面前老实的像一只被吓破胆了的耗子,“我就是最近睡的不太好……”

“睡得不好可以跟神内的医生们说一声嘛。”孙立恩在旁边毫不留情的戳破了袁平安的借口,“我刚到云鹤的时候也天天失眠,后来都开始吃安眠药了。”

袁平安看了一眼孙立恩,然后叹气道,“我要能和你一样没心没肺就好了。”

·

·

·

袁平安的压力很大。

当年**的时候,袁平安还在上初中。那一年的首都人心惶惶,但对于袁平安来说,他对那场疫情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和记忆。MERS时期他倒是已经上了大学,但由于国内防御措做得好,这种疾病一直就没有在国内有过流行传播情况。

冠状病毒,对袁平安来说就是一种只存在于书本里的东西。

这一次和孙立恩以及其他同事们一起来到云鹤之前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云鹤目前最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患者人数过多。医疗资源耗尽的情况下,许多患者根本无法接受治疗。只要医疗队支援到了,有足够的人手开始收治病人,云鹤的情况很快就会有好转。

而在红区里干了一周之后,袁平安有点扛不住了。

疫情一眼望不到头,防疫物资不足、医疗器械和药物也出现了短缺。重症患者死亡率高,抢救措施和治疗措施对这些危重症患者几乎没有用处——甚至还有反向作用。

患者血氧低,医生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做插管。结果通气管一插进去,患者就突然心跳停了。

这太搞心态了。连着抢救了三个这样的患者之后,袁平安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质疑。要是不插管,这个患者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快去世?

袁平安对自己是有极高要求的。他毕业于全国最顶尖的医学院校,他是从神经外科转到急诊科的“落魄王子”,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什么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情况。

孙立恩当然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这一点袁平安心知肚明。但就算是孙立恩,在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帮忙提供数据和分析。袁平安总觉着,自己和孙立恩的配合相当不错,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算是再麻烦的疾病,他们至少也能有点办法。

但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场疫情彻底打垮了他的精气神。孙立恩仍然保持着一向的“昂扬斗志”,他提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原则。其中大部分治疗手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袁平安却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了。

他开始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失眠开始之后,袁平安甚至开始对夜晚产生了恐惧。他知道自己需要好好休息,这样才能有力量应对第二天至少四个小时的工作。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好好睡觉然后才能维持一个好用的头脑。但他就是睡不好觉。

只要躺在床上,袁平安就开始琢磨起自己见到的孙立恩。孙立恩承担的压力肯定比自己大的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孙立恩仍然能在极高的压力下保持灵活思维,甚至还有余力和胡佳一起替大家疏导压力。

说白了,袁平安现在的精神状况主要来自于对自我定位的怀疑和不甘。孙立恩确实很厉害,但自己应该也不差才对。

要是就这么被孙立恩甩的越来越远,那自己在宁远还继续待个什么劲呢?

孙立恩被袁平安的话逗乐了,他非常自豪的拍了拍胸口,“人呐,就是要没心没肺一点,这个日子才能过得下去。”他指着朱敏华认真道,“不然你以为为啥当初朱老师一定要让你来四院?”

“为了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生。”袁平安答道,这话当初朱敏华是对自己说过的。

“那你现在一点都不合格。”孙立恩认真对着袁平安说道,“该放下的时候,要放下。”

孙立恩其实没啥资格这么教育袁平安——他自己放不下的事情可能比袁平安更多。

吴友谦院长当年对自己的批评至今仍然回响在孙立恩的耳边,老头的教育确实让孙立恩受益颇多。

“因为生命无比珍贵,因为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所以每一次诊断和做治疗,都要毫无保留的用上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做。每一次竭尽全力,这样才不会在失败之后可怜兮兮的诘问自己‘我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孙立恩对袁平安说道,“想要问心无愧,首先要竭尽全力。”

袁平安刚想说点什么,结果突然又沉默了下来。

看着袁平安的样子,朱敏华轻咳一声对孙立恩说道,“你先去ICU吧,老刘现在情况还行。正好你先替我过去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调整方案的地方——我和小袁聊两句,等会过去。”

看着孙立恩走远了,朱敏华才对袁平安突然说道,“其实你是担心自己被他甩太远对吧?”

袁平安猛地抬起头,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朱敏华,半天没说出话来。

“这么看我干啥?”朱敏华被袁平安的动作逗笑了,“别看我这样,我走过的桥可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经验这种东西不光能用来给人看病,也能看出来你小子的脑子到底哪根筋搭错了。”

·

·

·

朱敏华太熟悉这种感觉和表情了。在他成功毕业并且进入同协工作的时候,这样的表情也曾经出现在他的脸上。

当时的朱敏华和袁平安一样,研究生阶段,朱敏华是朝着神经外科方向发展的。他一心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帮助自己手下的病人们战胜病魔转危为安。

最重要的是,柳平川在神经外科手术上的天赋展露无疑。教授们都高度评价柳平川,觉得他应该能够成为同协医院神经外科的下一个台柱子。

同协医学院虽然是全国最好的医学院,而同协医院同样也是最好的综合型三甲医院。但在神经外科这一专业上,同协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个。

首都医学院才是神经外科最强的医院,在首都范围内,同协的神经外科只能勉强排在第五的位置上。

同协医院的老教授们哪里能受得了这个委屈。同协天下第一的傲气在胸中作祟,这让他们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就越来越严苛。

柳平川和朱敏华都是被“重点关照”的对象。柳平川有做神经外科手术的天赋,而朱敏华则是因为被批评后进步巨大,同样被教授们当做了“可造之材”拼命开小灶。

然而朱敏华自己却从来没有把“进步”当成是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的压力很大,大到了几乎没有办法再以“他柳平川做的到,我凭什么做不到”的地步。

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的。朱敏华在失眠了几乎一周后得出了这个结论。

世界上的事情千千万万,解决问题的方式也相应的有无数种。朱敏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永远不可能像柳平川一样,在无影灯下所向睥睨。他不是这样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过去八年就成了虚度的时光。只要他还有这个意愿,柳平川自己仍然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只不过是和柳平川不同,在其他领域奋战的医生——比如医院里刚刚开始设立的急诊科室似乎就不错。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不光是要让你学习党史用的。”朱敏华讲完了自己的故事之后对袁平安认真道,“孙立恩这种天才并不是常态,咱们这种努力工作学习的人才是最普遍存在的。一个天才的诞生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和学科进步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没有我们这些普通人,天才的诞生就没有任何意义。”

袁平安的表情有些变化,他低声问道,“可是我……”

“不甘心太正常了。”朱敏华笑着揉了揉袁平安的脑袋,“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两只耳朵的人,凭什么他就比我强呢?”

袁平安点了点头。

“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孙立恩的天才可能表现在他的诊断天赋上,可能表现在他的基本功扎实上。”朱敏华认真道,“但是你也有自己的天才的地方啊。总不能因为他孙立恩表现得好,你就把自己的天才当做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吧?”

“你是我见过的,最适合搞急诊诊断的医生,甚至比孙立恩更加合适。他擅长的是罕见病,但对于常见疾病的判断未必就能比你强多少。”朱敏华拍了拍袁平安的肩膀道,“和别人跑在同一条跑道上,你永远都要面临无数人的竞争。但只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你就能成为领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天才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但天才并不是天生的。

在朱敏华来看,人人都可以是天才——只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坚定不移的在这条路上奔跑下去,天才就诞生了。

·

·

·

被朱敏华认定为“诊断天才”的孙立恩正在ICU外的办公室里,仔细阅读着重症医学科医生们为刘连志院长开出的处方。

刘连志现在的情况还算可以。孙立恩能透过监视仪看到病房里面——刘连志现在正半靠在床上,用手拿着手机。

虽然还在依靠ECMO维持着血氧水平,但至少刘连志现在的生命体征还算稳定。刚刚进办公室的时候,孙立恩还听到刘连志正在通过对讲机,用嘶哑的声音和办公室的同事们开着玩笑,“我现在要是去游东湖,从东面游到西边连换气都不用!”

刘连志的心理还可以,这也离不开他夫人的细心照顾。ICU的护士长是刘连志的妻子,两人自从云鹤封城开始就一直没能见上面。如今突然在医院里又能朝夕相处,不知道刘院长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滋味。

但愿是他能感觉到自己舒服点吧……孙立恩挑了挑眉毛,他在刘连志的治疗方案里看到了好几个医生的习惯痕迹,粗略一数,至少有七八位医生在这个治疗方案里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同样是进行护肝治疗,有些医生喜欢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有些医生则喜欢用二氯乙酸二异丙胺,而还有些医生则会考虑给一些注射用核糖核酸进行辅助。

孙立恩的习惯就比较……暴力且直接。辅助用药上他可能会考虑多烯磷脂酰胆碱,但主要的治疗手段则肯定是用人工肝替代。反正现在设备都有,甚至连人工肝系统的发明者李院士自己都在云鹤。治疗方案几乎不需要犹豫,用最好的就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