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一百七十七章 十三人议会

虽然询问大家的意见,但郭康自己都觉得是不是想太多了。王大喇嘛带他来这边,大概就是认准了他可以说服这里的几人,为计划正式获得认可铺平道路。

这个构思有点出人意料,但并不是不可行。虽然看脱欢和太后等人的表现,好像这是个“奇计”,但实际上,它的思路很简单朴实,而且也经常被人使用,不算多新鲜的想法。

之所以显得稀奇,无非是因为大家思路受限,想不到十字军就地加入吉哈德这招而已。

所以,虽然脱欢等人都在可劲吹捧他,但郭康本人倒是一直保持着谦虚冷静的心态。他觉得自己的水平,和历史上那些真正值得学习的谋略,还差得远。

当然,话说回来,谋略也得看对手才行。

比如现在流行的三国话本,已经颇具雏形,里头就有诸葛亮摆空城计吓唬司马懿的段落。但要是法国人去攻打诸葛亮,那这个方法估计就没什么用了。而诸葛亮当然也不会用这个招数的。

所以,与其说某个计谋很出彩,不如说使用者才是最厉害的——能揣摩出各方的心态,找准他们最关心的地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布置,这才是计谋成功的原因。

毕竟,人类能玩的套路,可能翻来覆去就这么多。各个文明之间,差别也不见得多大。有人用起来是奇谋,有人用起来像是搞笑的。其中的差距,大概就在这里了。

不过,这次毕竟是个很简单的情况,郭康自己还是能应付的。

“目前,这还只是个初步计划,后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和大家讨论。”郭康提醒他们:“前天义父说,大汗和多瑙河军团这几天应该就回来了,到时候按流程,要开一次全体元老的会议,来决定这些安排。如果大家认为计划可行,我们就得提前准备好报告,把这些细节都先敲定了。”

王大喇嘛和太后都点了点头。

紫帐汗国的决策方式,相比法国、神罗和奥斯曼,其实更像威尼斯。特别关键的事务,在决策前,会由汗廷最高的“十三人会议”进行评估。被认为可行的,则会在忽里勒台大会上,由三百名元老们进行投票。当然,真正的决定,元老们一般在大会之前就谈妥了。这个投票本身,象征的意义更大一些。

“十三人会议”源于当年南衙世侯们放逐玛利亚太后,开创的号称“十三柱国共和”的制度。虽然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但对后来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为在这之前,紫帐汗国连个正规的会议程序都没有。所谓决策,其实就是大汗伯颜帖木儿、宰相郭盖或者太师也先不花等有威望的人,召集大家开个会。首领们坐在一起,聊个几句,大体把事情定下来,就算完成了。

因此,当时甚至出现过边喝酒边决策,结果文书也喝多了,导致计划细节不明的情况。

而当年,为了让裁撤部落、设立万户的决策在大会上通过,先汗伯颜帖木儿不惜亲自在会场上和草原亲戚们打架。一连摔翻了三个汗王,才迫使部落头人们接受这个提案。

跟这种摔跤决策法相比,柱国们通过正式会议流程和记录明确的投票进行决策,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后来,因为实力最强的柱国李应麟,被海伦娜太后在政治斗争中击败,柱国共和制度也随之瓦解。不过,为了安抚在这个过程中配合自己的郭盖等人,太后也没有直接解散十三人会议,而是提议对它进行调整,把前后的流程和各个附属机构确定下来。

之前,十三人会议全部是南衙世侯组成的,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长期持续,只是南北战争之后,他们的优势一时无人可比,由此产生的暂时现象。

想统治一个国家,却不准其他势力参与决策,是肯定不行的。汗国元老郭盖等人,对此也很明白。因此,这个改组提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得以通过。

新的制度下,南衙世侯的固定席位从十三人减少到五人。两名共治的巴塞琉斯占两席,北衙万户们占三席,教会代表占一席,尚书省官员占一席,**官占一席。除了把大汗也拉进来,平衡各个势力,也给了其他机构发言权。

虽然希腊人总觉得这个数字不太吉利,不过大家已经形成习惯了,也懒得再改了。

海伦娜太后很擅长这些在规则内拉拢盟友、孤立敌人之类的操作,通过不断的利益交换,基本上能保证自己一直在会议中取得优势。但她的基本权力,是来源于作为大汗监护人持有的那两份话语权,所以约翰八世亲政之后,很可能通过替换共治者,把她彻底逐出最高权力层。因此,太后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

再之后,巴西尔三世在重臣们的拥护下,驱逐了太后,掌握了权力。随着他不断获得军功和权威,也开始着手对制度继续进行调整。

到这个时候,紫帐汗国的行政机构已经比较完善。而经过三四代人的传承,一些世侯家族已经走向了衰落甚至瓦解。

当行省、军区的调整完成之后,世侯们已经不再拥有严格意义上的领地,大汗自己直辖的农牧区也被拆分成了军府。无论是南衙世侯,还是北衙的万户,都开始更多地作为官员存在,而不是原先那种领主和部落头人。

在这种情况下,巴西尔再次对席位做了调整,按照职务来授予席位。两名巴塞琉斯和一名教会代表,没有进行改动,其他职务则进行了大幅调整。

汗国中央,一直在模仿塞里斯,设立六部对国家进行管理,并按照东罗马习惯,对名称和管辖范围进行了一些改动。

由于早年就留下的习惯,紫帐朝廷下没有吏部,而是由宰相府直接管理日常事务,由忽里勒台元老会议批准和任命官员。“罗马宰相”本人,也是这十三人中的一员。

而另外五个大部的首领,也就是财户尚书、礼部尚书、军务尚书、**官和水部尚书,虽然平时在丞相之下,但也一人占一个席位。

此外,军务尚书只负责平日里的征兵、训练、补给等军政工作。战时指挥,是将领们的工作。这些将领们的顶头上司,或者说在朝廷里的代表,分别是南衙元帅和北衙元帅。这两人再加上海军大公,同样各占一个席位。

最后一个席位,则是灵活的。按照约定,摆赛汗每六年会选择一名高官,授予他这个位置。大部分时候,是授予邮驿尚书或者宫廷总管,有时候还会特别留给其他官员,或者重要地区的行省总督。

比如安条克那边,刚收复的时候,担任总督的李化文就意外被巴西尔选入了十三人议会。但后来,六年没到,他就升了官,调回大都,结果反而被从议会里踢出去了……

这样的用意,大概是为了留出余地,协调各个势力之间的平衡。从结果看,应该也有鼓励其他部门积极工作的作用吧。

现在的“第十三人”,就是郭康的义父。这个任命的原因,是宰相王衡、南衙元帅张公亮等人,都跟着大汗出征了。

郭达乌斯正好刚刚卸任兵部的职务,按理该退出议会,等待下一次任命,但大家又急着需要有个人来管事。于是,索性趁他还挂着战帅荣誉头衔,就临时授予了一个席位。

而对于郭康来说,理论上,能说服这十三人里的七个,他的计划就有实现的可能性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